書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史作者名: 張乃燕本章字數: 13字更新時間: 2021-01-12 14:29:00
第七章 德軍進攻比法及其見阻
第一節 德法兩方面之戰爭方略
一八七一年普法戰爭既告終了,兩國當軸復亟亟焉從事于第二次戰爭之籌備。德不惜傾其全力,求一鼓而殲滅法;法則生聚教訓,乘時報復,以蘄克復亞洛兩州之舊地。光陰荏苒,似白駒之過隙。既而德之生齒逐歲增加,商務日繁盛,國帑日充盈,而軍事之布置,尤臻完備,其勢力已遠出法國之上。法人于此,自審其力之不能敵德也,不得已而北盟俄,西聯英,而歐洲大陸,遂不復如曩昔之形勢已。

◎德皇威廉二世及其名將
皮羅 麥耿生 毛奇 德皇儲 福根海 魯登道夫 阿安能 貝散勒 荷爾惠克 海林琴巴 燕王儲 維登堡公 德皇 克羅克 哀米希 海司勒 興登堡 竇畢茲
法俄之同盟,勢足以令德君臣之旰食;蓋以德之全力對一法國,自不患為敵所乘,今則當分其防法之力以防俄,備益多,力益分。而意大利者,又若模棱首鼠,設一旦中途而食其前言,且不免有倒戈相向之勢,此實德人之隱憂也。然德雖孤,而對敵之攻勢,一如往昔。此無他,陸軍之強,槍炮之精,參謀部之籌劃有素,有以使然也。
一九一四年,德意志參謀部籌設之完備,實為有史以來所僅見,此蓋世人所公認也。其所以有如是之成績者,要不得不歸功于毛奇。毛奇為普丹普奧普法三役之常勝將軍,德人倚之若長城。此次大戰開始,德之參謀總長名毛奇者,即前此常勝將軍之猶子;德皇以之長參謀部,殆以其威名之足以驚人而樹之先聲歟!
德意志所奉之戰爭方略,皆出于克老山維茲(一七八〇—一八三一);克又常勝將軍毛奇之師也。其學說有如下三種:
(一)與敵國戰,既擊敗之,尤當毀其軍隊;
(二)獲敵國作戰之實力;
(三)得敵國輿論之輔助。
所謂得敵國輿論之輔助者何?即煽誘敵國人民之心理,使之厭惡戰爭,失道寡助,成為瓦解,而預占無形之勝利。若夫破其軍,占其首都,在昔毛奇用之以直搗法京巴黎,豐功偉烈,至今猶嘖嘖人口。此次大戰,德人以全力猛撲法軍,損失之巨,毫不顧惜;蓋其目的地為巴黎,巴黎既得,法自喪膽,城下之盟,旦夕可待。又當勝負未決時,德人以巨金運動敵國之輿論,使反對政府之作戰計劃,以故德之間諜,與夫中立國之說客,常接踵于“協商”各國:是亦本克老山維茲之學說也。至攻法之方略,則在迅速決勝,如往日蒲留歇惠靈吞之戰勝于滑鐵盧然,為時不及一周耳。時老將毛奇有言曰:
“說者謂戰爭計劃,須曠日持久,及各方攻擊而后能決勝,此欺人語耳實則第一次交綏之結果,而勝負之形勢已判。”
毛奇又曰:
“戰爭方略,在一遇敵人,立施攻擊無稍緩;而對于我國之軍隊,當如身使臂,臂使指,聯為一氣。”
德參謀部準備如此,故攻取巴黎,利在神速;其預決之時期,不過六周。希里芬上將任參謀總長時,復引漢尼拔破羅馬大軍于加南之故事,擬以兩翼圍敵軍而夾擊之,以為取勝之地,此德人方面之計劃也。然法自一八七五年以后,凡壤地之鄰德者,早已分筑炮壘,嚴密防御,其最著者曰凡爾登,曰多爾,曰哀比那爾,曰倍爾福脫:莫不崇墉鞏固,堅若金城。時則又有德之福根呼順中將建議,謂法軍左翼,暴其弱點,當以我國右翼之軍隊猛擊之。故侵犯比利時中立一說,希里芬倡之于前,福根呼順和之于后,胸有成竹,目無全牛;德人之陰謀,已昭昭然矣。
大戰以前,歐洲各國,莫不各筑炮壘,以防萬一,而尤以德法兩國為最力。至炮壘之若何堅固,事前尚難懸揣,一旦交戰,則實驗時至矣。顧德人于未戰前,有失著二:一則自以為其新式短炮(奧“司各達”炮廠出品)必能攻破敵國炮壘;二則未料及比人之敢于迎戰。故利愛其那米爾盎凡斯三役,德軍雖攻破其壘,而死亡枕藉,且已踰預計之日程:軍事方略,因之失敗。不寧惟是,德參謀部以俄國軍隊之調集,必萬分遲緩,絕不視為重要;不圖德軍方進窺巴黎,而俄軍已突陷東普魯士。德人于此,勢不能不抽調軍隊,救其后方,而參謀部“一鼓破法,移師擊俄”之計,頓成畫餅矣。
至法人之方略,似亦預知德必破壞比國之中立,然不能料沖入比境之德軍隊實力如何。故法之上策,莫若俟德軍之侵入,節節退讓,以避其鋒,不使有用之軍隊,付之虛擲;迨時機既至,一鼓作氣,突然加以痛擊:此以逸待勞之策,霞飛將軍所以有瑪因河上之捷也(見本章第三節)。抑法人之初意,猶不僅此。大戰開幕,法人雄心勃勃,欲一鼓直搗柏林,且欲以最短之時間,分勝負而定全局。當時最大希望,即以猛攻東普魯士之責委諸俄人,使德軍腹背受敵,不遑兼顧;乃泰倫堡一役(見第八章第一節),德加俄軍以巨創,而法之軍事計劃,亦歸于失敗。觀乎此,而知德法兩國預定之軍事計劃,皆不能有效,而戰事遂延長矣。

◎德國寓意畫

◎法國寓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