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罰背十年書”?

孫家鼐家族是怎么在壽州繁衍、發達起來的?

據清宣統三年《壽州孫氏支譜》記載,明朝初年,從山東濟寧州老官塘走出一對兄弟,老大叫孫,老二叫孫鎧。兄弟倆也就二十多歲,一個人挑著一擔行李,另一個人推著口糧和全部家當,日夜兼程,奔向安徽壽州。大嫂王氏和弟媳梅氏這兩個小腳女子,柱著竹竿,搖搖晃晃地跟在后面。舉家外遷是由于政府強令,還是自謀生路,《支譜》上沒有明說。歷經千辛萬苦,兩家人才輾轉抵達壽州城。他們先居住在城關鎮南門留犢池旁邊,后來移居到了西大寺巷,哥哥種菜,弟弟磨豆腐。那時節,戰亂剛平息,又是人生地不熟,兩兄弟雖然起早貪黑地勞作,可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常常是吃了上頓無下頓。

到了乾隆年間,經過三百多年的繁衍,孫氏已人丁興旺,發展成為壽州大家族之一。于是,孫士謙、孫蟠兩兄弟領頭修撰了家譜,以孫、孫鎧為壽州孫氏老祖宗,并立下二十字輩分:“士克祖家傳,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長年?!辈⒓毞譃椤笆姆俊?。

孫士謙有五個兒子:克任(方氏生)、克依、克俊、克偉、克儀(都是吳氏生);孫蟠有七個兒子:克仁(王氏生)、克佺(李氏生)、炳圖、克佐、克保、克仿、克修(都是蔣氏生)。按照年齡排為十四房:大房克任,二房克仁,三房、四房空缺,五房克依,六房克俊,七房克偉,八房克儀,九房克佺,十房炳圖,十一房克佐,十二房克保,十三房克仿,十四房克修。其中,三、四房為何空缺,因為乾隆年間修撰的《族譜》已在太平天國的戰火中焚毀,加上年代久遠,至今仍是一個歷史之謎。

孫家鼐是七房孫克偉(1761—1828)之后。在《殿試卷》上,孫家鼐親筆所書的履歷是:“應殿試舉人、臣孫家鼐,年叁拾壹歲,安徽鳳陽府壽州人,由拔貢生應咸豐元年順天鄉試中式,由舉人應咸豐九年會試中式,恭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開具于后:曾祖士謙,不仕,故;祖克偉,不仕,故;父,崇祖,仕,故?!?/p>

由此可知,孫家鼐曾祖父、祖父都是平民百姓。據后人口述,孫士謙那一代住在壽州南門外的孫廠,到了孫克偉這一代才搬進城內,先是做小生意,后來開了當鋪。由于孫克偉很有經濟頭腦,經營有方,童叟無欺,一下子就成為當地有名的老板。史料記載,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孫克偉以父親孫士謙的名義,捐錢五千余串,置買義田,修建四門義學五所,搞“希望工程”,使貧苦兒童入學,獲得朝廷的旌表,載入《安徽省志》,可見其富有和善心。

可是,家里有錢有財,卻無權無勢,各種攤派接二連三,各式敲詐接連不斷,不但錢財外流,而且忍辱負重。經過多次打擊,孫克偉終于悟出“財是死寶,人是活寶”的道理,從此痛下決心,讓兒子們走上科舉路。三兒子崇祖(1796—1856,字鼎叔,號朝云、岫廷)不負家族期望,小有成就,考取廩貢生,當上了池州府教授。雖然是一個“百無一事可言教,十有八九不像官”的教書匠,但與白丁相比,家族的自信心大為增強,更重要的,他作為家族的榜樣和梯子,激勵著子孫們在科舉之路上繼續攀登。

孫家鼐的父親孫崇祖生有五子,一個賽過一個,都是讀書好手。他用什么秘訣教子成才的,已無據可考,但他家廳堂里懸掛的一副教子對聯,深入淺出,富于哲理,至今還被壽縣人傳承,視為教育兒女的法寶。其對聯是:

光陰迅速,縱終日讀書習字能得幾多,恐至老無聞,趁此時埋頭用功;

世事艱難,即尋常吃飯穿衣談何容易,惟將勤補拙,免他年仰面求人。

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1827年4月7日)午時,孫家鼐呱呱墜地。

由于父親常年在外地教書,家里的一切,全由母親孫林氏一人料理。林氏是安徽懷遠人,父親也是個廩貢生。她年長丈夫三歲,知書達理,吃苦耐勞。俗話說,奶愛長孫母疼幼兒??吹角八膫€兒子為了考取功名所吃的苦、所受的罪,林氏實在不忍心讓“老疙瘩”再步他們的后塵。所以,一切都由著孫家鼐的天性發展。而孫家鼐長得大頭大手大個子,南人北相,白白凈凈,人見人愛。唯一讓林氏擔心的,就是他性格內向,老實巴交的,被調皮鬼稱作“孫大傻子”,在外面吃了虧也不愿意回家言語一聲。

四個哥哥在前面開路,對孫家鼐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在母親寬松政策的教育下,孫家鼐無須花多大氣力,讀書就很出色,是當地有名的才子。據說,鳳臺縣老秀才苗沛霖曾指導過他的功課,并夸他是文曲星下凡,日后必成大器。從《壽州孫文正公年譜》中可以看出,他在中舉之前一帆風順:六歲入私塾;十六歲入府庠,受知于學使李公函,考取秀才;二十三歲時,成為拔貢;二十五歲,參加順天府鄉試,中了舉人。從壽州知府到街坊鄰居,都對他青睞有加。按理說,沿著這一軌跡發展下去,孫家鼐考中進士是水到渠成的,不應該有什么懸念。豈料,中舉后,他卻原地踏步,一踏就踏了十度春秋。這是什么原因呢?老年人都津津樂道,說是孫家鼐無意中干了一件蠢事,老天爺罰他再背十年書。

孫家鼐連續參加幾次會試,都是名落孫山。母親怕小兒子得了抑郁癥,就很著急。一天,孫林氏以自己要到報恩寺進香為由,硬讓孫家鼐陪自己去。進過香后,林氏又讓他去抽簽,預卜吉兇。孫家鼐本來不相信這些,但禁不住母親的再三要求,就隨便搖出一支。拿到殿門口亮處一看,竹簽上寫著:代人去捉刀,師爺殺妻小;罰背十年書,才有吉星照。孫家鼐恍然大悟。

原來,有一天,孫家鼐正在府庠里讀書,州府里的一個師爺吊著受傷的右手來找他,說自己的妻子是個母夜叉,在家經常受到她的責罵和毆打,剛才被她打傷了右手,才下定決心,要把她休掉。孫家鼐見他一把鼻涕一把淚,很是同情。師爺說自己受了傷,不能提筆,就請孫家鼐幫忙,他口述,由孫家鼐記錄,寫一張休書。孫家鼐出于同情,沒有多想,就答應了。

休書寫好,師爺就拿著它去找知府大人。知府一見是文德出眾的孫家鼐幫寫的,沒有多問,便在休書上簽了“同意”二字。

不久,真相敗露:原來師爺為了討個“小秘”,采用欺騙手法將妻子休掉。妻子回到娘家,越想越委屈,就含冤自殺了。事后,師爺被知府“開除公職”。孫家鼐卻因為輕信上當,誤傷良家婦女,受到了老天爺的處罰……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事實并非如此。

從史料解讀可知,當歷史的車輪走到咸豐三年(1853年),從國家到孫家都開始步入磨難期。這一年二月,五十萬太平軍水陸并進,從武昌沿長江揮師東南,克九江、下安慶、取蕪湖,直撲江南,所向披靡,搶奪了清王朝賴以維系的米糧倉和錢袋子;三月,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并定為首都;五月,洪秀全派大軍北伐、西征,將戰火蔓延到江淮之間。捻軍也在淮北雉河集聚眾起義,程六麻子則在壽州揭竿而起。農民起義軍相互之間時而聯合,時而火拼廝殺,烽火連天。在清軍與農民起義軍的拉鋸戰中,江淮地區血流成河,哀鴻遍野。許多村鎮被戰火吞沒,許多家園被兵匪洗劫,許多名勝被鐵蹄踏碎……江淮地區的經濟文化遭受了空前破壞。

這一年,孫崇祖一病不起。大兒子孫家澤已在三年前猝死在北京任上,遺留下一妻一妾、六男二女。其他三個兒子都在外地,壽州老家只有“老疙瘩”孫家鼐。作為孝子,孫家鼐寸步不離父親的病床,還自學中醫,希望使父親轉危為安;作為叔叔,孫家鼐還要安慰嫂子,照看侄男侄女;作為父親,孫家鼐則要教育年僅六歲的長子傳榕……國難家愁,全部壓在他的肩上,他哪有心思再讀圣賢書呢?

同年四月十九日,父親病逝,孫家鼐“哀毀盡禮”。處理完后事,家里的生計已捉襟見肘。為了貼補家用,孫家鼐不得已到金光筯(由壽州州牧擢鳳潁道)部隊里做幕僚,月薪八兩。

金光筯,字濂石,天津人。捐納通判,任安徽青陽知縣。青陽縣民曾經因為災荒繳不起稅賦,集體抗征,幾乎釀成農民起義。危急關頭,金光筯單騎前往,進行說服,使這場危機頃刻化解。后來,他調到定遠任知縣。當地盜賊蜂起,天一黑,老百姓都不敢出門;出門在外未歸者,寧可在破廟借宿,也不敢連夜趕路回家。金光筯設計誘捕了土匪頭目陳小喚子,砍頭示眾,治安由此改觀。調往壽州后,他身先士卒,多次打退起義軍的進攻,使壽州成為淮河岸邊“抗捻(捻軍)御太(太平軍)”的旗幟,朝廷評價其才干是“吏治、戰績為安徽第一”。

咸豐七年(1857年)正月,捻軍龔德率部進攻正陽關。正陽關位于淮河中游,是大別山之門戶,淮、淠、潁等河流的交匯處,有“七十二水通正陽”之說。明清兩朝,正陽關隸屬于鳳陽府,被稱作“鳳府首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為消滅捻軍,金光筯主動出擊,率部渡過淮河,殺死捻軍八百余人,并追擊七十里。三月二十日,捻軍再次攻占正陽關,太平軍突然圍攻壽州,金光筯率部乘著濃霧悄然出城,兵分兩路,一路與太平軍血戰,另一路直奔西南,偷襲正陽關,獲得成功。不久,捻軍大隊人馬卷土重來,又一次攻占正陽關,金光筯立于船首,指揮部下與其激戰,中彈溺水而亡。為了表彰金光筯的功績,清廷下詔贈其為布政使銜,謚剛愍,并在壽州建祠紀念。

孫家鼐整日隨同金光筯東奔西走、日拼夜殺,孫家在南門外孫廠、柳樹塋子等處的田地、房產都被兵匪掠奪。辦理完金光筯的喪事,孫家鼐辭職回家,將剩余財產變賣,以所得銀兩作為本錢,進了一些白酒、豆油和糧食,開辦了一間雜貨店,希望借此維持全家人的生計??墒?,因為他心腸軟,窮苦鄉親常常來小店賒賬,沒多長時間,就賠了個底朝天。后來,他又帶著老母林太夫人、二嫂、三嫂等十幾口人,披星戴月,去浙江樂清投奔在那里擔任知縣的三哥孫家懌??勺叩浇K盱眙,又聽說浙江鬧起了兵禍,便進退不得。次子就在這兵荒馬亂中降生,孫家鼐百感交集,給他取了個乳名:履未幾。沒多長時間,這個小生命就夭折了。

人過中年萬事休。經歷了種種磨難,孫家鼐成熟了許多,也務實了不少。他不再好高騖遠,而只想著把母親贍養好,把子女養育好,平平安安地過幾天舒心日子,享受一下久違的天倫之樂。科舉之事,只得放在一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仁县| 东乡县| 南华县| 格尔木市| 双江| 陆丰市| 临邑县| 玉屏| 都昌县| 张掖市| 尚志市| 宣威市| 望都县| 霍邱县| 宜良县| 康保县| 大宁县| 济阳县| 阳朔县| 攀枝花市| 镶黄旗| 伊春市| 闸北区| 武穴市| 福泉市| 海淀区| 成安县| 鞍山市| 翁源县| 凤山县| 泰兴市| 南康市| 榆林市| 会理县| 鸡西市| 宁河县| 鹿泉市| 普格县| 灌云县| 中超| 白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