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墟花開:帝師孫家鼐與京師大學堂
- 余音
- 4706字
- 2021-01-07 14:22:17
一副妙聯點狀元
咸豐九年(1859年)開春,政局剛剛穩定,乙未科會試又如期開考。
一開始,孫家鼐并不想報名,但老母親執意要他去試一試。看見兒子猶豫不決的樣子,林母攥著他的手,默默流著淚,說:“兒啊,這陣子,你父親老是托夢給我,還逼著我發誓動員你去參加會試,你說怎么辦?”
母命難違,臨行前,孫家鼐鄭重表示:考上考不上,這都是最后一次了。考不上,以后還是研究一些經世致用的實學為好。
可能連孫家鼐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這一科會試中,竟過關斬將,奪得頭名狀元。天上只掉下一顆雨點子,怎么會不前不后,正巧落在了他的頭頂?壽縣民間一直流行著這樣的傳奇故事:
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合艦隊攻陷大沽炮臺,進逼天津。咸豐帝派桂良、花沙納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中國被迫打開門戶,并分別賠償英國、法國四百萬兩和二百萬兩白銀。當時,國庫空虛,幾乎沒有隔夜糧草。咸豐帝腿有殘疾,走路“地不平”,卻是個虛榮心很強的人,他很想在屈辱之后,干幾項政績工程,以樹立自己的威信。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段時間,咸豐帝是愁得吃不香睡不穩。這一切,全被身邊的大太監丁公公看在眼里。丁公公暗想:不管黑貓白貓,能給主子叼來銀子的就是好貓。要是能為主子分了憂、解了愁,這以后……可是,民不聊生,到哪里去劃拉銀子呢?不久,朝廷決定次年開科取士。丁公公一下子有了主意:誰不想金榜題名?“擴招”那是違反祖制的,使不得。要是把二百多個計劃內進士指標都賣出去,一個少說也能收一二萬兩銀子,加在一起也能得四五百萬兩呀。一天,丁公公見沒有外人,咸豐帝的臉色又比較好看,就連真帶假地說了自己的錦囊妙計,結果咸豐帝震怒,上去就給了他一個大耳光,罵道:狗奴才,你這招也太損了。要是按你這招,天下士人還不造反?你是不是想讓我當個千夫指、萬人罵的昏君?丁公公馬上跪地求饒,心想:這下子,拍馬屁拍到了馬蹄子上面,小命可就玩完了。正在他自己掌嘴罵自己不是人的時候,咸豐帝卻轉怒為喜,雙手一拍,連聲說:“高!妙!”弄得丁公公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咸豐帝示意他爬起來,又貼在他的耳邊嘀咕幾句,丁公公聽后,打心眼里佩服道:“皇上,你這個主意真是太高妙了!”
會試如期進行,考場紀律比以往還要嚴格。一場、二場、三場,全部考完,進士、同進士已排定名次,單等最后一關——選出十名最優考卷呈送皇上,欽定狀元、榜眼、探花,然后,就可以發榜了。就在這個時候,丁公公向主考官、同考官、監考官傳達了皇上的旨意:本科殿試有所改革,從考生中推選七名作為“群眾選手”,另外三名是專家推薦的“種子選手”。他們三人的名次我們專家組已有了初步意見,每個考卷都做了標記,你們再看一看,有什么不同意見,大家別客氣,盡管提。為了暗示“話中有話”,他特意把“別客氣、盡管提”加重了語氣、拉長了音。主考官、同考官、監考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都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誰敢沒事找事、引火燒身呢?何況,學得文武藝,賣給帝王家。那皇上想點誰不想點誰,你管得了嗎?因此,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沒意見。
殿試那天,文武百官分成兩路,按官銜大小依次排開,總監考官手捧一個金盤,上面像金字塔似的依次堆積著十份答卷,三份“種子選手”的答卷自然排在最上面。儀式開始,鼓樂齊鳴,眾目昭彰。總監考官莊重地將金盤交到丁公公的手里。丁公公眉飛色舞,一路小碎步地跑向丹陛。丹陛共三層,最上一層擺著一張寬大的龍案,咸豐帝就穩坐在龍案后面,居高臨下。丁公公邊跑邊暗自得意:皇上有令,狀元每人三百萬兩,榜眼每人二百萬兩,探花每人一百萬兩,一下子就是六百萬兩,這下子皇上還愁沒錢花?我也是順手牽羊,每人長了五十萬兩,不費吹灰之力,就撈了一百五十萬兩!在小步跑到距離龍案十來米的地方,也就是皇上透過龍案往下看的死角里,不知是得意忘形,還是做賊心虛,抑或是天意,丁公公只感到兩腿被什么東西絆了一下,“啪”的一聲,摔了個狗吃屎,考卷散落一地。要知道,這個閃失可是要掉腦袋的。好在丁公公反應很快,跌倒后沒做任何停頓,立馬站起來,三兩下就把考卷又堆好,來不及檢查,繼續往前跑了幾步。這時,皇帝身邊的御前大臣走了下來,接過金盤,轉身爬了三層木臺階,恭恭敬敬地把金盤擺在龍案上。
咸豐帝胸有成竹地朝眾愛卿看了一眼,再看看金盤,答卷似乎堆得不是太規整,但他也沒有時間再做計較,伸手拿出最上面的那份,一看字寫得好,名字也吉利,他微微一笑,就用朱筆在上面寫下了“第一甲第一名”。又拿出另外兩份,依次寫下“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然后,在三呼萬歲聲中,咸豐帝退朝。
金榜一公布,緊排在“種子選手”之后的“群眾選手”孫家鼐意外地中了狀元。眾考官都說皇上圣明。而那三個花了巨資為子弟買功名的大老板卻是有苦難言,他們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去找咸豐帝理論呀。倒是咸豐帝為人還比較講究,不久,他就了解到了實情,可金口玉言怎么改?后來,他找了個岔子,將丁公公砍了腦袋。于買主,是一個說法;于自己,也是殺人滅口。
沒有不透風的墻。后來,京師里出了一個流行語:“不是太監摔一跤,哪有狀元現真身?”說的就是這件事兒。
這個版本,似乎全是“戲說”。還有另一個版本,好像更接近事實。
每次科舉大比,萬眾矚目的,莫過于狀元人選。誰中了狀元,對他個人,那真是祖墳上冒青煙;對他所在的派系,也是培養后備干部的一條捷徑。所以,每次科考,不僅是考生才學楷法的較量,更是朝廷各派政治勢力的幕后角逐。
乙未科,由戶部尚書肅順擔任監考大臣。這個肅順可是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顯赫的人物,鄭親王的親弟弟,“顧命八大臣”的核心人物。太平天國爆發后,他力主重用曾國藩、胡林翼等漢官集團,才使清朝得以多喘了幾十年的氣。咸豐帝對肅順的才華非常賞識。上一年,發生了戊午科順天府鄉試舞弊案,震驚朝野。這次,咸豐帝專門挑肅順擔任監考大臣,可謂用心良苦。
然而,誰沒私心?肅順幕府,有個心腹名叫高心夔的舉人,本科考試中式,肅順想近水樓臺先得月,利用自己的權勢,助高心夔獨占鰲頭。為此,他煞費苦心,想出妙計一招。
四月二十一日,殿試在保和殿舉行。肅順背著手,邁著八字步,威風凜凜地在考場來回巡視,并乘人不注意,對高心夔暗示了一下。當天下午,高心夔第一個交卷,肅順馬上下令撤卷。按照常規,一般是到了天黑,或者最后一個舉子交完卷,殿試才能結束。但監考大臣一聲令下,收卷官哪個敢不執行?這下子可苦了眾多舉子,大家經歷十年寒窗苦,就是想在殿試中字斟句酌,寫出好策文,考個好功名啊。有的快答完,有的才答了一半,誰能想到,本科這么早就收卷?舉子們雖然知道這里面肯定有鬼名堂,但抓不住證據,啞巴吃黃連,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質疑。
肅順的做法,卻引起了讀卷大臣的強烈不滿。他們不愿當面頂撞,但個個心照不宣:你監考大臣有權撤卷,我們有權排定名次。于是,他們將孫家鼐等十人列為“三甲”候選人,而以各種理由,將高心夔排除在外。
點狀元那天,肅順已探聽到高心夔被畫到圈外的信息,就在咸豐帝打開策文一一閱讀,準備朱筆點狀元之前,他憤然提出異議,認為讀卷大臣存有私心,十名候選人并非才俊。而讀卷大臣也不是吃素的,他們人多勢眾,當場揭露了肅順提前撤卷、違反祖制等問題。兩派爭吵不休,互不相讓。左邊是自己欽定的讀卷大臣,右邊是自己任命的監考大臣,咸豐帝坐在中間左右為難。思考了半天,他把手朝龍案上一拍,厲聲說道:“金鑾殿上,你們大聲爭吵,成何體統。你們誰也別再言語,朕自有主張。”于是,他吩咐執事太監宣旨,把等候在太和殿外邊參加殿試的舉子全部叫了進來,一人發給一紙一筆,以大清立朝以來的興盛為內容,撰寫一副對聯,當場考試,當眾判卷。舉子們趴在地上,蹶腚答卷。統一收卷后,舉子們退了出去,等待揭曉結果。可是,腿跪酸了,眼望直了,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太和殿還是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動靜。
“孫——家——鼐!”太陽落了西山,才由內向外,由小到大,終于傳出了唱名聲。
孫家鼐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會奪得頭名狀元。因為,他來參加會試,不過是母命難違;考試的時候,他只是自然發揮,按時交卷而已,結果無欲則剛,意外考中進士。殿試時,他求取功名的欲望雖然被喚醒了,但他也不像其他人那樣把這件事看得太重,弄得神神道道、戰戰兢兢的。所以,拿到考卷,他看見策題分崇學、課吏、正儒、治軍四個方面發問,便不假思索,先按照規矩把策題抄了一遍,再結合自己近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揮筆答卷:“建極者斂福之原,知人者安民之本,學古者入官之要,整軍者制勝之資。……皇上天行不息,日進無疆,本勵精圖治之誠,臻錫羨延洪之慶。性量已純,而更深兢業;官常已懋,而更示激揚;膠庠已盛,而更樹風聲;韜略已頒,而更精簡閱。于以迂鴻庥,揚駿烈,星輝云爛,賡復旦之光華;鏡清砥平,鞏無疆之寶祚,則我國家億萬年有道之長基此矣。臣未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栗隕越之至。臣謹對。”1970余字,酣暢淋漓,一氣呵成。當寫完“不勝戰栗隕越之至”時,監考大臣突然宣布交卷。孫家鼐不由得愣了一下,連忙又添上“臣謹對”三個字,草草收筆。回到借住的王致和南醬園,老鄉王伍和問他考得怎么樣,孫家鼐回答:“完成任務。明天回鄉。”其實,他心里也很遺憾,因為收卷太早,他連檢查一遍的時間都沒有,肯定是奪魁無望。王伍和見他有些不樂,就跟他開玩笑說:“像你這樣無根無底的人,要是能考上狀元,我把姓倒著寫。”誰知道,后來節外生枝,皇上又親自出題,當場加試對聯。孫家鼐眉頭一皺,做了一聯,不想卻一鳴驚人,被咸豐帝點為狀元。
三聲唱名,聲長而慢。唱完后,過來一名禮部官員,把孫家鼐領到太和殿丹陛前、鰲頭下,所以,中狀元者就有了獨占鰲頭這一說法。發榜后,官員們又將紅綢子披在他的身上,前后都是十字狀,并給他戴上狀元帽,狀元帽左右各插著一枝用薄銅片制作的金花,十分漂亮。孫家鼐騎著高頭大白馬,身著十字披紅雙插花,前面有人鳴鑼開道,后面有人簇擁而行,從左長安門走出,穿過宣武門,緩緩走到位于延壽街的王致和南醬園,那心里真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快感。聽到鑼聲傳來,王伍和放下手里的活計,出門來看熱鬧。一見,大白馬上騎的人竟是孫家鼐。王伍和揉揉眼睛,再看,孫家鼐的白馬已經到了面前。王伍和雙腿一軟,跪在地上,大喊:“文曲星饒命啊!文曲星饒命啊……”眾人見了,雖然不知道其中的緣故,卻被他的滑稽相逗得前仰后合,笑得直揉肚子。
這個故事歷時多年,口口相傳,經過集體加工,現在聽起來很有點演義的味道。正如宋元強在《清朝的狀元》中指出的:“事實上,若要涉足鼎甲,掇取巍科,倘無深厚的經史根底,卓越的屬文能力,高超的楷書造詣,是不可能高中的。”就策問答卷來看,“孫家鼐慷慨陳詞,無所顧忌,對修己、用人、舉賢、肄武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論述。認為‘建極者斂福之原,知人者安民之本,學古者入官之要,整軍者制勝之資’。指出了當時諸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解決的辦法,深得咸豐帝贊許,被點為狀元。”[14]現場答聯,更是超凡脫俗,堪稱經典:
此聯既歌頌了大清王朝的豐功偉業,又巧妙地將咸豐帝以前歷代清帝的年號嵌入上下聯中,對仗工整,氣勢恢宏,文采飛揚,咸豐帝閱后,龍顏大悅,就用硃筆親自將孫家鼐點為狀元。
考取狀元,是孫家鼐人生路上的一大轉折。從此,他的仕途之路順風順水:中狀元后,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第二年二月,充武英殿纂修;十二月,充補總纂。第三年三月,奉旨遇有應升訪缺關列在前;七月,授山西省正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