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怨婦無人疼

最近與友人小酌,席間一位朋友說起我們都認識的一個人。因我與那個人接觸的機會較多,朋友便不無好奇地問我:“她說她在你們那里備受嫉妒,只是我不明白那怎么可能。因為我看到的是她很不受歡迎。”聽朋友這樣講,我先是感覺詫異,繼而有些酸楚。因為我們都看出了她人格中的失衡狀態,而這些狀態的背后,是諸多的創傷性內容。不過最終在我的心里,還是有些許好笑浮了上來。

我感覺到的好笑,實際上是在表達對那個人的攻擊。在我看來,她還遠沒有修行出被嫉妒的資本,可是她一次次地以某大師密友自居的姿態讓我時時感覺想離她遠遠的。因為每當她出現這種狀態的時候,都會暗中傳遞著對周圍人的貶低,這會讓周圍人感覺到她的不友善,于是遠遠躲開她。當大家都不喜歡與她走近的時候,她自然會感覺非常不舒服。但是她將這個不舒服感受為別人不好,是周圍人在嫉妒她。因為這樣總比感覺自己不受歡迎舒服些,也可以讓她感覺自己是好的,別人是有問題的。

以與某個有名望的人關系非常緊密而自居非凡,其實她的潛臺詞并不是“我與某個人關系好”,而是“我是個了不起的人。因為我這么了不起,所以我擁有某種特權”。恰恰是對這種特權的需要,往往會給她帶來諸多的麻煩,也往往會把她和他人的關系搞得很不舒服,甚至會導致別人對她的不斷攻擊,最終把自己搞得一團糟。這是典型的怨婦模式。

她的確是個苦孩子,從小有過很多創傷性經歷,這使她在潛意識中不斷制造類似的傷害性情景,試圖在重復中改變曾經的經歷。可是,她并沒有學會新的、健康的人際模式,所以她只是在不斷重復舊的關系模式,這使她在重復的過程中不斷吸引周圍人攻擊她、拋棄她、討厭她。在表層,她對世界、對周圍的人充滿了抱怨,她覺得自己像那位專家一樣優秀,周圍的人都應該臣服于她;當她得不到時,她便抱怨別人不夠重視她。但更深的層面上,那些創傷性的經歷使她對自己的解讀是“我是個壞孩子,所以才被不好地對待”;對自己是壞孩子的解讀使她不斷在潛意識動力推動下制造困境,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個壞孩子(強迫性重復),這其實是一個孩子對自己的忠誠;只是,這是一個破壞性的循環。

她應對這些糟糕體驗的方式就是不斷地抱怨。當她最初抱怨這個世界對她的不公時,大家還能耐下心來聽她講。后來她不斷抱怨周圍的人對她不夠好,不能完全滿足她的期待,不夠包容她,不夠理解她,等等;當她的創傷成為她討伐周圍人群的資本時,她周圍的人就會對她越來越不耐煩起來,有哪個人愿意總跟一個“債主”待在一起呢?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周圍的人開始討厭她,這也最終證實了她的內在圖像——周圍的人都對她不夠好。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世界其實是由自己創造的:我們播種愛,收獲的也是愛;我們播種怨,收獲的往往也是怨。精神分析理論中有個名詞叫作投射性認同,說的就是這回事。

我身邊另一個人的情況與她的就不一樣。幾年前,這個人的狀態與前面說的那個人類似,也是個讓大家都很頭疼的人。可是隨著她人格的不斷成長,我們發現她越來越讓人舒服起來。當她能夠真心地去欣賞別人的時候,當她滿懷柔情地去照顧別人的時候,大家都從她的身上體驗到了愛的溫暖。這種溫暖的感覺也吸引她周圍的人不斷靠近她,喜歡她的人越來越多,這也幫助她越來越喜歡自己。而當她喜愛自己多一點兒的時候,她與外界的競爭就少了一點兒,對周圍人、事、物的包容和接納就多了一點兒,她也就有更多的能力去喜歡周圍的人,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喜歡她。所以,成為怨婦這件事,真的怨不得別人。如果能放下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與接納,也許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會有些改變。

當然,真的放下抱怨,也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處于在家怨父母、出門怨社會、工作怨領導的狀態?因為抱怨別人,永遠比改善、發展自己更容易。可是,抱怨也是最有殺傷力的方式,它使人與人之間失去彼此支持與合作的動力。作為一個渺小的凡人,我們去改變他人、改變世界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抱怨能夠帶來的,更多是關系的破壞,而不是對方的改變。而我們有可能使對方發生改變的方式,恰恰是我們自己的改變。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感覺“父母皆禍害”時,我們并不會感覺生活變得更好,而只會更多地陷進憤怒、無力、被迫害等痛苦體驗里去。

“父母皆禍害”,也許可以算作怨婦情節的源頭。從現實層面講,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肯定都曾從父母那里感受到過傷害性體驗。即便是這個孩子幸運到遇上了一對完美的父母(實際上完美的父母是不存在的),他出生的時候也一定經歷過臍帶的剪斷。從臍帶被剪斷那一刻起,孩子失去了一個可以完全滿足他的世界,這就足以讓這個孩子感受到“被迫害”了,所以天下沒有不曾受傷的孩子。何況,現實中父母可能并沒有那么完善的能力去保護孩子遠離傷害性體驗,而且他們自己內心未處理的傷痕也一定會影響到兒女的成長過程。

那么,孩子是不是注定就要終身生活在傷害之中呢?不一定。孩子的成長,取決于幾個方面的因素:孩子自身的成長功能、父母的養育方式、社會和環境以及文化的影響等。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自身所具備的成長能力足夠好,他還是可以在不完備的養育中獲得好的成長的,而社會、環境、文化等也可以起到父母般的養育功能,可以幫助這個孩子修復創傷性體驗。所以,我們在日常的心理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曾經歷過極端創傷性體驗的人成長得非常健康。他們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努力創造自己現在的生活,并不抱怨曾經歷過的傷害,所以他們的現實生活通常也會不錯。

放棄抱怨,并不是否認曾經被傷害的經歷,而是承認和接受那些傷害已經發生,并且不被它們縛住手腳:不會因為曾被父母打罵而繼續重復性創造被傷害的機會,也不會因為曾被父母情感剝奪而推開所有善意的情感,更不會執持“我就是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除非當年你們沒有傷害過我”的想法。

放棄抱怨是這樣一種狀態:曾經,我的父母沒有能力很好地照顧我,讓我的成長中有過很多痛苦的體驗,但是,我決定從現在開始,要好好照顧自己,我要為自己現在的生活負起責任;如果父母不曾帶給我好的體驗,我接受曾經的痛苦一直在我的身體里流淌,但我不會讓自己繼續傷害自己,陷入同樣的痛苦。

只有當一個人真正有能力放棄對父母的抱怨時,他才有能力將自己感受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才能放棄“是別人在主宰我的命運”的信念,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只有當他不再抱怨的時候,他才能收回對外在世界的敵意,收獲來自外界的愛的體驗,改善自己的生活。否則,他的周圍就會充滿假想敵,這些“敵人”怎么可能贈予他愛的體驗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饶县| 涡阳县| 永泰县| 德庆县| 大同县| 凤庆县| 河东区| 明溪县| 双峰县| 日喀则市| 沁水县| 丽水市| 广元市| 三都| 沭阳县| 大田县| 天全县| 九龙坡区| 马山县| 沾益县| 武胜县| 桐梓县| 乐昌市| 襄汾县| 东光县| 合水县| 昭苏县| 蕉岭县| 齐齐哈尔市| 衡东县| 响水县| 大足县| 凤城市| 青海省| 仙居县| 兴宁市| 礼泉县| 中超| 香格里拉县| 苏尼特右旗| 永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