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戒貪嗔癡,拔除生氣的根

頭頂天,腳踏地,人生全在一口氣

氣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概念。中醫學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能量,且有“氣大傷身,盛怒傷肝”的說法。人的精神活動與身體健康關系十分緊密,對于這一點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已經證實。一個人如果在精神上遭遇了嚴重的打擊,會直接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同樣,如果心中一直保留著生氣、惱怒的情緒,就會有減少壽命的危險,可見怒氣的危害多么嚴重。

有一則箴言說:“頭頂天,腳踏地,人生全在一口氣;切記氣上有三忌:慪氣賭氣發脾氣;慪氣只能氣自己,賭氣彼此更對立;拍桌打凳發脾氣,有理反倒變沒理。”就是在說氣對人的傷害。人要懂得消化憤怒,才不會儲蓄痛苦,累積傷害。我們固然不能對別人隨便發泄怒氣,但有時候也需要以適當的方式排解怒氣,而不是一味慪氣,讓憤怒在身體里堆積,讓心靈在狹小的空間里自我傷害。

有一對小夫妻租了一個門市做生意,生意雖然不大,但在二人的辛苦努力下做得有聲有色,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某年春節剛過,老婆帶著孩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老兩口就這么一個女兒,每年才能團聚一回,所以十分舍不得閨女和外甥。老婆也惦記父母,所以一住就是小半個月。中間,丈夫幾次打電話讓她回來,還親自去接過,她就是沒有回家。

她說:“平常太忙了,好容易趕上過年,生意不怎么忙,我多住幾天,你在店里多張羅一下。”丈夫說:“你若再不回來,我也不干了,關門算了。”

老婆一聽,怒氣沖沖地說:“關就關唄,嚇唬誰啊?”說完“吧嗒”掛了電話。

電話那頭丈夫鼻子都氣歪了,過了好多天老婆還沒有回來,他在氣頭上也沒再去接她們。雙方都慪著氣,過了半個月,丈夫一氣之下把店鋪兌給了別人,關門了。

三個月后,老婆在父母的勸說下回到丈夫身邊,得知丈夫把店鋪出兌了,氣得大鬧一場。此后夫妻二人也常常因此爭吵不斷,美滿的小日子因兩人的慪氣、吵鬧變得一塌糊涂。

其實,兩人最初爭執的并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他們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消化、釋放心中的怒氣,而是讓它堆積在心里,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生活。碰到困難與不如意,或與人發生矛盾時,不要慪氣,而應盡快調整心態,或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疏解怒氣,凡事多換個角度去考慮,同時也要理智地分析原因,以求下次不要再犯——這才是積極的做法。

例如,有兩個人一起走路回家,他們在路上遇見一塊石頭,前面的人不小心被石頭絆了一跤。他爬起來往前走了一段路后,心中仍憤憤不平,于是又賭氣折回去,狠狠地踢了那塊石頭一腳,結果當然是自己疼得哇哇大叫。后頭這個人卻早早看到遠處有一處泥濘地,于是他搬起這塊絆腳石,將它放在泥濘地中,于是它就成了前進路上的墊腳石。

賭氣、慪氣和積極解決問題,兩者孰優孰劣,一目了然。人的身體如江河一樣,疏通則順暢,堵塞則洪水肆虐。毛孔閉塞太久,身體內的毒素便排不出去;腸道若阻塞不通,身體也會出毛病。而怒氣如火,在身體內部淤積輾轉,造成的危害更甚。

很多時候,讓人們大動肝火的根由往往都是一些不值得過多計較的小事。如果將這些小事一直留在心里,翻來覆去地思索、咀嚼、放大,就會將小事看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反之,如果心胸能寬一些,肚量再大一些,能夠將怒火化作積極解決問題的智慧和能量,就不至于為小事而沮喪、苦悶,也不至于被嗔怒的大火傷了心肝。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佛陀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據《華嚴經》開示,一個嗔恨的念頭,能引發至少九十二種業障。佛家將貪、嗔、癡視為三毒,嗔就是不懂得抑制和化解心中的怨氣,經常發火。嗔心一起就會遮蓋善念,多種業障也隨即產生。

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想被當作出氣筒,但遇到不順心意的事情時卻很難控制住怒氣。父母看到孩子沒有按自己的要求做事,很容易生氣;妻子看見丈夫回家后往沙發上一躺,什么也不干,也容易生氣;上司看到下屬陽奉陰違,自然要發火;下屬嫌上司不理解自己,也滿腹怨言。身邊總是有不少不順眼、不順意的事成為我們生氣的理由。

當生氣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或者終日郁郁寡歡生悶氣,或者一點就著火,沖著周圍的人亂發脾氣,久而久之給自己的身心帶來嚴重的傷害,幸福與快樂不復存在,生活也變得一團糟。我們為之生氣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成為生氣的理由姑且不論,單就生氣的結果來說,它不僅無法改變事情的發展,甚至有可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相反,遇事不生氣,多一些包容和忍讓,便可化干戈為玉帛。

一位禪師剛要出門,被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迎面撞碎了眼鏡。撞人的大漢剛和人吵完架,氣還沒消,不但毫無歉意,還振振有詞地說:“誰讓你戴眼鏡的?”禪師笑了一下,沒有說話。大漢好奇地問:“喂!和尚,為啥你不生氣呀?”禪師說:“眼鏡碎了再換一副不就行了,沒啥大不了。若我生氣,生起事端,會造成更多的業障及惡緣,也不能把矛盾化解掉。我若早些或晚些開門,就可避免這場碰撞,說到底,自己一樣有錯。”大漢聽完肅然起敬。

在禪師看來,眼鏡被撞碎并不是什么大事,沒有必要生氣。禪師在起沖突時,沒有把錯誤完全歸在對方身上,而是及時反省自己,認為如果自己早一點或者晚一點開門,也就不會被撞了,既然自己也有錯,自然就沒有生氣的理由了。

如此說來,怒氣的源頭并不在別人身上,而在于自己的內心。生不生氣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如果內心寬容,不苛責和強求別人,遇到矛盾或沖突的時候能夠自我反省,自然不會生氣。很多時候,我們生氣往往是由于太過執著于自我的觀念,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錯在別人,所以才會沖別人發火。

自己不氣,便沒有氣,心中無嗔,便是凈土。按照佛家的觀點:“對憤怒的人,不以牙還牙的人,將可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勝于自己,而且勝于他人。”學會以豁達的心胸待人處事,不因人之犯己而動氣,以祥和慈悲的態度面對一切事、一切人,不含嗔心,不生氣,這樣便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其實,世間之事本無絕對的黑白對錯,所有的判斷都是我們站在一定的角度上做出的,而這個角度往往是以自己為出發點的。因此,起沖突時,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事情的對錯,要嘗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反省自己。

人生就像一座百花齊放的花園,總有一朵花不入自己的眼。這朵花如果開在自己家的花壇,摘掉便可,但開在他人的花壇就不便下手了。這時候就要想辦法拋掉自己對這朵花的厭惡之情。換個角度想一想:也許它不美麗,但是它很芬芳;也許它不嬌艷,但是它很純潔。

同樣,每個人對于身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喜好。如果凡事都從自身的立場出發去思考問題,可能會百思不解,甚至生氣、窩火;但如果換個位置,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便會豁然開朗了。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如蹲下來,以平等的角度與孩子談談心,了解孩子不聽自己話的原因,理解孩子的想法,這樣也就不會輕易對他們生氣、發火;面對不喜歡自己的上司,換個角度,多想想他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想想他在工作上承受的巨大壓力,試著理解對方,心中的厭惡和反感之情便會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同情。

如果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認為他人違反了自己的意愿,不理解自己,并為此生氣發怒,只能讓自己更加苦惱,甚至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真正的智者會像禪師一樣常常自我反省,并切身地去感受、理解他人。他們不在意生活中的屈辱、磨難,看得開,放得下,心中寬闊,天地自寬。他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化解矛盾與沖突,結下一段段“善緣”,也使自己的身心免受不良情緒的毒害。

當你滿心計較時,便是憂慮時

佛說:“要試圖放寬心量,包容世間的丑惡。人家贊美我,我心生歡喜,但不為歡喜激動,也許這歡樂之后,便是悲傷;人家辱罵我,我不加辯白,讓時間去考驗對方……”這是勸世人不要太計較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坦然接受所有悲喜苦樂的遭遇。佛陀常常教導世人不要妄生邪念,其實也是提醒人們在面對一些小事、面對別人施加己身的不平時,不要計較太多。不計較,就不會生氣,就不會時時刻刻充滿焦慮憂愁,就不會將自己的人生過得磕絆、灰暗。

心量若放寬了,丑的、悲傷的、恥辱的事就都能容得下,生命自然處處是開闊風景;但有些人心量小得連自己都容不下,這樣的人當然會覺得事事不順,整天怒氣沖沖,活在煩惱和抱怨之中。

有位婦人,特別容易為一些小事生氣,她自己覺得這樣不好,就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說法。

高僧聽完,沉默不語,只是把她帶到一座禪房中,鎖上門后便離去了。

婦人氣得大罵,罵得累了,高僧還不理會。于是婦人開始懇求,高僧仍不理她。最終,婦人沉默下來。

高僧在門外詢問:“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生自己的氣,為什么到這里來受罪。”

高僧說:“連自己都不肯原諒,又如何能心如止水?”

又過了一會兒,高僧問:“還生氣嗎?”

婦人說:“不生氣了。”

“為何不生氣了?”

“因為生氣也沒用。”

高僧說:“你的氣還沒有消失,只是壓在了心里。”

高僧第三次詢問,婦人答:“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

高僧微笑道:“衡量值不值得,證明心中還有氣根。”

婦人問:“大師,什么是氣?”

高僧還是不言語,看似無意地將手中的茶水倒于地上,婦女頓悟:自己不氣,哪來的氣?心地澄明,心無一物,何氣之有?

氣來源于自身,來源于自己對環境、處境、遭遇的諸多挑剔。心中了無一物,好的、壞的、順意的、不順意的,都能夠容納下來,逆境當前也能保持淡然,敞開心懷,就不會有那么多嗔怒、憂慮和煩惱;相反,若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將問題歸結在他人身上,滿心的計較、苛求,日子就會過得很煎熬。

生命里有很多遭遇不可選擇,也無法更改,這就是現實。但人可以選擇自己對待它的態度:與其一味地埋怨、苛責,斤斤計較于它給自己帶來的壞處;不如坦然接受、用心感恩,并努力去發掘它美好的一面。很多時候,并不是生活的不幸給我們帶來了痛苦,而是我們沒有看到那些固有的美好和幸福。

有一位青年,厭棄了生活的平淡,感覺一切只是乏味和痛苦。為尋找刺激,他參加了挑戰極限的活動。活動規則是:一人待在山洞里,沒有光亦無糧,每天只提供5升的水,時長為整整5晝夜。

第一天,青年很覺刺激。

第二天,饑餓、孤獨、恐懼一起襲來,周圍漆黑一片,聽不見任何聲響。他有點向往平日的無憂無慮來;他想起鄉下的老母親千里迢迢趕來,只為送一壇韭菜花醬及小孫子的虎頭鞋;他想起了妻子在寒夜里為自己掖好被子;他想起了兒子為自己端的第一杯水;他想起了與他發生爭執的同事給自己買的一份工作餐……慢慢地,他后悔起平日里生活的態度:懶惰散漫,得過且過,冷漠虛偽,碌碌無為。

第三天,他險些要餓昏過去。但一想到人世間的種種美好,便堅持了下來。第四天、第五天,他仍然在饑餓、孤寂、極大的恐懼中反思過去,向往未來。

他責問自己竟忘了母親的生日;他遺憾妻子生產之時自己未盡照料義務;他后悔與好友分道揚鑣……他這才發覺需要努力彌補的事情竟然那么多。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過這一關。這時,淚流滿面的他發現:洞門竟然開了!陽光照進來,白云就在眼前,淡淡的花香,動聽的鳥鳴——他迎來了一個美好人間。

青年扶著石壁蹣跚地走出山洞,臉上浮出了難得的笑容。5天來,他用心在說一句話,那就是:活著,就是幸福。

幸福就是這么簡單。只有驅除了平日遮蔽雙眼的種種欲求,在絕境中回望人生,才知道自己原來有那么多苛求;才知道以往那些利益的追逐,都比不過絕境中對生命的追求,對親情的渴望。而這些平日里被自己忽略的珍貴存在,其實就是幸福。

人常常看不見自己一直擁有的東西,卻為了那些沒有得到或無法得到的東西懊惱傷神,這就是生活不幸的根源。如果能少去計較收入的高低,少去計較容貌的美丑,少去計較生活環境的好壞,多去發掘一些在現有條件下能夠樂享的美好;假若能夠少一些不滿的欲求,多一些滿足的心境,那么,幸福其實一直就在身邊,它從不因為收入、容貌和生活環境的改變而走遠或靠近,它只會隨著人的心境而變遷。

人生有限,與其把寶貴的時光花費在計較、憂慮上,不如把精力放在更自在快樂的活法上。既然幸福就在身邊,為什么不讓自己學著少去計較,學著多發現美,讓自己和生活成為很好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呢?

不過一碗飯,不過一念間

生活中,人們每日奔波勞碌,有的人為了溫飽努力;有的人為了家人安康奔波;有的人為了未來拼命;有的人為了金錢不擇手段……其實說到底,大家每日努力奮斗,想要的只是一碗安樂茶飯而已。然而,很多人都身陷名與利的欲望掙扎之中,活得忙碌、疲憊,甚至失去了自我。可是,一個人名氣再大,死后所占的位置只是骨灰盒大小;金錢再多,一頓飯吃下的也只是胃的容量。名和利于生命而言只是過往浮云,人生不過一碗飯而已。

有兩個不順心的年輕人,一起去拜訪一位禪師。“師父,在辦公室我們被欺裝作,太難過了,求您開示,我們是不是應該辭掉這份工作?”兩人一起問道。禪師閉著雙眼,半天,才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揮揮手,示意年輕人退下。

回到公司,一人遞上辭呈,回家務農,另一個卻沒動。10年過去。回家種田的,以現代方式經營,改良品種,竟然成了農業專家。另一位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氣努力學,逐漸被器重,后來成了經理。

一天兩人相遇了,談論過自己的近況之后,不禁感嘆起來。

“奇怪!師父同樣給我們‘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我當時就懂了,只不過一碗飯嘛!有什么難過的?何必非待在公司?所以辭職。”農業專家問另一位,“你當時為何沒聽師父的話呢?”

“我聽了啊!”那經理笑了,“師父說‘不過一碗飯’,不管多受氣、多受累,我只要想到‘不過為了混碗飯吃’,老板說什么都沒關系了,不賭氣、不計較,就成了!師父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大惑不解,兩人又去拜望禪師,禪師已經很老了,依然閉著雙眼,隔了半天,回答五個字:“不過一念間。”然后,揮揮手……

我們汲汲營營追求的成功、名利,禪師用一句“不過一碗飯”就說得十分透徹了。這碗飯的意義對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但是說到底,工作也只是謀生的一種方式罷了,若看開了,就不必為了工作上的瑣事煩惱費心,你可以選擇繼續奮斗,也可以選擇另一條路。所有的得到和失去,成功與失敗,都沒有什么大不了,不過就是一碗飯罷了,而對欲望是放下還是提起,也不過在你的一念之間。

一念之間會讓人們有不同的命運軌跡,但最終逃不過“一碗飯”的范圍。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目標,其實本質上無非名和利。一個人要是能真正做到不在乎名利,不理會貪念,將心中的欲望和貪婪化作波瀾不驚的湖水,用“不過一碗飯”“不過一念間”的心態來詮釋人生,做到腳踏實地,就能在名利面前放下執著心,對任何境遇平和待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市| 康马县| 泰兴市| 华容县| 克什克腾旗| 公主岭市| 张北县| 灌阳县| 延庆县| 浏阳市| 邯郸县| 蒙自县| 辽源市| 丹棱县| 雅江县| 达日县| 丰原市| 桑日县| 汽车| 桦甸市| 溧阳市| 邵阳县| 仙游县| 朝阳县| 同江市| 巴彦县| 离岛区| 左权县| 凉城县| 高阳县| 武定县| 汤原县| 银川市| 荥经县| 泗洪县| 花莲县| 内丘县| 宁明县| 霍州市| 灌云县|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