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不生氣,心寬了所有大事都小了

不生氣,不必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生活中的諸多事情,什么該記住,什么該忘卻,這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的。多記住一些快樂、開心的事,而忘記生活中小事的糾葛,這樣方可活得自在。但是人們往往為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而煩惱,總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從而弄得人心自亂。

面對別人的錯誤,如果沒有一顆寬恕的心,不能夠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來解決問題,而是口出污言穢語,大發雷霆之怒,就會既傷害了別人,又害苦了自己。因為當一個人沉溺于怒火中不能自拔時,他的生活便會失去很多快樂。若能學會寬恕,多記住別人一些美好的東西,忘卻自己的不滿,便能活得更自在、更輕松,更能以坦然的態度去面對人生旅途中的風風雨雨。

有一個人25歲被人陷害入獄,在監獄中終年不見天日,冬冷夏熱,簡直不是人住的地方,令人難以忍受。他覺得老天不公,冤枉了好人卻沒懲罰陷害他的人。于是,他天天在牢里生悶氣,仇恨、詛咒那個陷害他的人。后冤案告破,他走出了監獄,但陷害他的人依然逍遙法外,所以他仍難解心頭之恨。

75歲那年,他臥病不起。彌留之際,他仍沒放下心中的執念,不停地詛咒陷害他的人。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師來至他床邊,聽他痛苦地傾訴后,長嘆一口氣,借機開示說:“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人囚禁你10年,當你走出監牢,你用心底的怨恨、氣憤、詛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

蒙冤入獄10年的遭遇讓這個人感到十分不公平,所以他委屈、生氣、怨恨。冤案洗清出獄后,他用了整整40年的時間來抱怨、仇恨那個令自己飽受牢獄之災的人。但結果沒有任何改變,在監獄中度過的10年時光早已一去不復返了,他生氣也好,怨恨也罷,都不能改變事實,挽回已逝的青春年華。歸根結底,他只不過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了自己而已。

試想,如果他的心里沒有仇恨與抱怨,原本他還可以度過40年無憂自在的生活。但是他選擇了另一條狹隘的,充滿了仇恨和抱怨的路,讓生命困在陰影和枷鎖里,不見陽光和自由。如果說一開始是別人的錯誤造就了他的痛苦,那么最終,錯的其實是他自己。

這個詛咒、哀怨了一生的人并不明白,不執著于他人的過錯,是一種高貴的寬恕,而寬恕本身便是一種看不見的幸福。因為當我們對別人寬恕之時,即是從怒火和煩惱中解放自己之時。

從醫學的觀點看,凡事斤斤計較、經常生氣,不但容易損害人際關系,而且對自己的身體也極其有害。《紅樓夢》里的林黛玉,雖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美麗容貌,但總是患得患失,別人一句無意的話都會讓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抑郁不已,再加上愛情的打擊,終于落得個“紅顏薄命”的悲慘結局。

還有一個實際的例子,就是唐代的一位著名的詩人李賀。他思路敏捷,才華過人,被人稱為“奇才”,寫出的詩連當時的大文豪韓愈也贊不絕口。只可惜他心胸狹窄,常為一些芝麻綠豆大的小事而氣上心頭,愁腸百結,最后他只活了27歲,實為文學史上的一樁憾事。

多讓自己的心放平靜,不要動不動就生氣,一位哲人說:“盡管人類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我們仍然要原諒他們,因為他們就是我們。”我們之所以不與別人斤斤計較,不會動不動就為別人的一點小錯誤大發雷霆,破壞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今天他們所犯的錯誤也許我們自己明天也會犯。無視別人所犯的一些小錯誤,將自己的心放寬,選擇遺忘別人的“不好”,銘記別人的“好”,就是選擇了那條通往幸福的路。

心門一寬,容天下之事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并不取決于你擁有的財富、權力和容貌,而是取決于你和周圍人的相處。”能否容納他人不僅決定了我們的人際關系和諧與否,而且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乃至成長進步都有著重要影響。好的人際關系,如春風化雨,令人愉悅;相反,敵視、冷漠就如同陰霾密布的寒冬,使人壓抑,甚至不寒而栗。

所以,佛法十分強調與人為善,與人相處時多一些寬容之心。心中有容,心門一寬,便能容天下難容之人、難容之事,那么,天下就沒有可以讓你煩惱的人和事了。人際關系處處和諧,成敗得失不計于心,即使人生無法事事完美,也能夠用寬廣的心懷包容這些不完美,如此一來,自然時時圓滿歡喜。

一個人發明了一個物件,卻沒賣出去。后來他把它申請了專利賣與別人,這人經過一番包裝將發明重磅推出,居然大賣,狠賺一筆。發明者想不通,為什么同樣的東西自己賺不到錢,別人沒太費勁就掙了大錢,于是找老禪師訴說心中的不快。

老禪師說:“是因為你的福報不夠多。他人能賺大錢是因為以前他已結下了很多福緣。當他推出你的發明,別人自然非常信任,而你沒有結下福緣,發明的產品再好,也推銷不出去。”

這人聽了懊喪地說:“那我豈不一輩子都要替別人賺錢了?”

老禪師搖搖頭:“未必,未必。你的發明讓人們生活變得更加方便,這也是造福,也是結下了福緣啊!”

這人聽后恍然大悟,欣慰地離去了。

心太窄時,會覺得自己發明的東西無法換來利益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若心懷寬廣,便會明白,利益絕對不是衡量成就的唯一基準,能夠造福于人,便是自己最大的福報。而這些福報也終會為自己帶來福緣,帶來成功。

在任何事情上,如果都能打開心胸,用一種通透的眼光去看待,那么,也就不會被困境擊倒,或者為暫時的挫敗和外界的欺辱所打敗。在心寬如海的人眼中,沒有什么事值得自己為之發怒、煩惱、沮喪、不快,也沒有什么人需要自己去怨恨、指責。一切人和事,不論好的還是壞的,他們都能容納。

容納意味著能夠忍世人之難忍,容世人之難容。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寒山與拾得的絕妙問答,就蘊含了這番處世智慧。

寒山和尚問拾得禪師:“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處世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偈語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難免會因為各個方面的差異而產生一些摩擦,摩擦一旦生熱,便會產生火花,這火花是會演變成熊熊大火,還是會瞬間熄滅,這就要看你是否擁有一顆寬容之心了。待人時寬容一點,這不是無能、無奈,而是一種難得的氣度和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是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境界。

容下他人,從微笑開始,微笑是人與人之間理解的紐帶,它能冰釋一切冷漠與誤會;容下他人,從善待身邊的人開始,容納下身邊那些認識的、不認識的,熟悉的、陌生的,甚至是有過節的人。與他人真誠交往,不是強顏歡笑、虛情假意地與對方寒暄,也不是面無表情的冷言冷語,而是發自內心地與他人交流溝通。撕掉自己的虛偽面具,改變自己的冷漠態度,打心底里用善意去接受他人,真誠面對他人,將自己的心放寬,氣放柔,容人容己也容下天下之事,自然容易感到歡心與幸福。

容得下他人,就是給自己一席之地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失誤或錯誤,如果一心盯著別人的錯誤,人心容易變得越來越狹隘。不寬恕別人的錯誤的人,不僅給人留下心胸狹隘的印象,還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這種損失可能是一個訂單、一個人才或者一個好朋友。有時候容得下他人的錯誤,對別人的錯誤諒解和釋懷,其實也是在給自己留下一席之地。

戰國時期,楚國與梁國交界,兩國邊境上各設有界亭,亭卒們各自都在地里種上西瓜,梁國的亭卒很勤快,鋤草又澆水,瓜秧長勢非常好,而楚國的亭卒卻很懶惰,不務農事,西瓜長得就很差,與梁國的瓜田有了天壤之別。楚國的亭卒們心生嫉妒,在一個無月的夜晚,他們跑過境將梁國地里的瓜秧給扯斷了。

第二天,梁國的亭卒發現此事,感到非常氣憤,上報給縣令宋就,要求去扯爛對方的瓜秧,宋就說:“這樣做當然解氣,可明明我們不愿意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么我們還要去扯斷他們的瓜秧呢?明明知道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這實在太狹隘。”亭卒們覺得有道理,問他該怎么辦,宋就說:“你們可以每晚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好起來。”聽了宋就的話梁亭的人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做了。

一段時間之后,楚國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得一天比一天好,他們很奇怪,仔細觀察,才發現原來是梁國人為他們的瓜秧澆了水,他們覺得非常慚愧,于是上報楚王,楚王聽了,特備厚禮送至梁國,表達酬謝,并以示自責,結果一對敵國因此成了友好的鄰邦。

梁國人正是懂得得理也饒人的道理,以仁心容忍了他人的過失,從而修成了楚梁之好。可能一開始看似吃虧,但最后因禍得福。

有了“容”,才有“融”。只要我們一切看開,心胸放寬,包容萬物,自然能夠在世間游刃有余。懂得給予、包容他人,適當的時候吃點虧也無妨,給予得越多,越能擁有更多的快樂。有時候吃虧也是一種福分。狹路相逢時,各讓一步,則皆大歡喜,否則,就往往是兩敗俱傷。

從前印度有位國王,是個大慈大悲的國王。他的鄰國,有位婆羅門子,父親去世了,剩下母親和姐姐,三人相依為命,生活貧困。一天,母親叫兒子去向一切施王求乞,希望能得到幫助。

可是,這時的一切施王,正遭遇最大的困難,鄰國兵臨城下,城里卻沒事般的平靜,大軍絲毫不受阻,長驅直入,很快地便占領了城池。原來一切施王得知大軍到來,偷偷撤離王宮,他想奉獻城池給鄰國,只要不傷百姓。可是,貪得無厭的暴王想斬草除根,出了重金懸賞,只為捉拿一切施王。

一切施王離開王宮,一直往荒郊野外走去,大約走了500里,遇見了那奉母之命前來求乞的婆羅門子。得知小孩的遭遇后,一切施王深表同情。他把自己的遭遇說給小孩子聽,小孩子也很受感動,痛哭流涕,一切施王安慰他,并承諾他,可以滿足他的希望。

一切施王平靜地說:“鄰國國王已經得到我的國土,但他還出重金來捉拿我。你可以把我殺了,拿我的首級去換取重賞。”

小孩子不忍心,一切施王教他割截耳朵或鼻子也可以,小孩子也不忍心,最后一切施王說:“你不肯殺我,也不肯傷我,那么,把我捆起來,押送過去,總可以了吧?”

小孩子年幼無知,覺得這樣很好,照著一切施王的話去做了。兩人一起向城里走去,到了距城約2里路時,一切施王教小孩子將自己綁起來,進入城內。

有人將一切施王被縛的消息報告給暴王,暴王喜出望外,隨即命人帶入宮中。大臣們看到被捆綁的一切施王,皆伏地痛哭,聲音極是凄涼,甚為感人,暴王有些動心,問大臣們道:

“你們為何如此悲傷?”

“大王!請原諒我們的失禮吧!我們看到一切施王,他沒有了國家和王位,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給人,卻一點不覺得懊悔,他的行為實在偉大,我們情不自禁地被感動!”

聽了大臣們這么說,暴王殘暴的心逐漸地平息。當他聽了小孩子敘述的一切施王的遭遇后,深深感動,他跪倒在一切施王面前,把印綬、國土統統歸還給他,并且說:“我得到你的國土,但我沒有得到你的民心;你雖把一切都甘愿施舍,但你擁有了最寶貴的人心,我明白了,用暴力獲得的東西沒有價值,還是把你的國家還給你吧。”

暴王雖然占領了一切施王的國土和人民,但這只不過是形式上的占有罷了。實際上,真正將國家、自己的性命都給予別人的一切施王才是真正地擁有民心、擁有國家的王。他能夠容下他人,也給自己留了一席之地。如果一切施王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君主,他最后的下場可想而知。

一個人活在世上,要學會容得下他人,能夠處處為別人著想。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其實真正的道理應該是“狹路相逢容者勝”。這俗話說,“徑行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時時刻刻懂得與別人分享,這便是大德:“莫把真心空計較,唯有大德享百福。”不要太過計較虧與得,容得下他人,才會為自己贏得更廣闊的空間。

人至察則無徒,不必糾結小事

有人說睿智的人生活得比較幸福。的確,生活也是一門藝術,需要睿智。但是需要明確的是,睿智并不等同于透徹、精明,也不意味著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心細如發,更不一定能夠洞察身邊所有的人,對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細加體察。如果現實生活中真有這樣“睿智”的人,那么他一定很難與他人好好相處。

正如古人所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若太精明,太透徹,就不會有伙伴。因為他會對身邊的人苛求,一點小小的差異和過錯都會引起他的不滿,又因為這種人總是糾結于小事,很容易就給周圍的人留下一種心地狹窄的印象。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身邊的朋友是樂觀豁達之人,誰也不會喜歡自私、狹隘、苛刻的人。

所以,人最好不要過多地糾結于小事,那些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以不在乎的事,就讓它云淡風輕地從眼前過去。太過糾纏于小問題的人,往往很難對人有包容和體諒的心,也往往習慣于盯住人生的煩惱,而很難看到生命里美好的一面。

奄奄一息之際,一個男人回想自己的一生,他過去的所有生活都浮現在眼前。想到以前干的壞事,他為之深深懺悔。同時,他想到所有自己曾擔心過的一些無聊小事:他曾為工作時間長、薪水少、沒多少機會升遷而發愁;他也曾為沒錢買房而煩惱;還記得每晚回家,自己總感到非常疲倦和悲傷,常為一點小事跟老婆吵架;他甚至還為額頭上的一塊小疤苦惱過。

多少年了,那些令人發愁的小事在他看來都是大事,但在即將離世時,這些事情又是多么荒唐、渺小。

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人們才會明白曾經為那些瑣碎的事情而苦惱實在是得不償失,人生最愚蠢的事情莫過于整日生活在煩惱和糾結中。活在煩惱中的人自覺陷進了痛苦的深淵,卻不知道讓自己身陷痛苦難以自拔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許多煩心和憂愁的事情都是自己給自己綁的繩索,也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精神陷阱。

不管是別人的錯誤也好,還是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小麻煩、小困擾也罷,我們都沒有必要過多地放在心上,一味地糾結于小事,只是白白浪費生命罷了。心里多一些淡然、多一些寬容,很多小麻煩都可以輕松化解。

很多時候,令自己煩惱的都不是大事,和生死大事相比,生活中讓我們煩惱的事情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大可不必在小事上太過認真,不如淡然地一笑了之,拋卻煩惱就是這樣簡單。這并不是說要我們活得不那么清醒,而是說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放空自己的心;不是說用犀利的眼光去看世界的缺角,用敏感的心去計較每一件事,而是說用溫柔的眼光去看到美好的東西,用寬廣的心胸去容納生命里一切好的和壞的遭遇。

過雅量人生,千般凡事不掛心

生活中真正有大雅量的人是智者,他能參透人生本源,感受到生命的溯真,即使是在面對諸多責難和非議的時候,內心也清凈如水。心有雅量,凡事不掛礙于心,便如一縷陽光柔化心田,柔化生命中的一切悲傷與苦難。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面對生活中的詆毀和誤會,我們不需要汲汲務求去澄清,而是需要用一種雅量的胸懷去承受。凡事不要千方百計地掛在心上,只要擁有包容之心,毀謗自然不攻自破,誤會也可自然化解。同樣,在遭遇來自外界的傷害時,也不必睚眥必報,如果事事掛在心上,甚至記恨、報復,那么惡果最后還會回到自己身上。

一位畫家在集市賣畫,不遠處,前呼后擁地來了一位大臣的孩子,這位大臣年輕時曾與畫家之父交惡,因此當孩子在畫作前流連忘返,選中一幅畫想要買下時,出于往日的舊恨,畫家匆匆用一塊布把畫遮蓋住,并宣稱這幅畫不賣。

自此,這孩子因心病而變得憔悴,最終,這位大臣出面了,表示愿意出高價買這幅畫。但畫家寧可把這幅畫掛到自己畫室的墻上,也不愿出售。他陰著臉坐于畫前,喃喃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復。”

過去,每天清晨畫家都要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忠誠于信仰的唯一方式。但現在,他覺得這些神像與以前畫的神像迥然相異,這讓他苦惱不已,他不斷地找原因。突然有一天,他驚慌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剛畫好的神像的眼,竟然就是那位大臣的眼睛,嘴唇也那么酷似。

他把畫撕得粉碎,并且高喊:“報復已經回到我自己頭上來了!”

如果畫家以能包容、有雅量的心去寬容曾經傷害過自己父親的大臣,也許兩家會和好。即使不能成為世交好友,至少他也不會日日被仇恨纏身,被痛苦侵蝕了生活。很多時候,在面對和處理外來的傷害時,是用仇恨去傷害對方,還是用包容豁達的心去看淡和原諒對方;是用狹隘的心將自己和他人困在怨恨的枷鎖里不得動彈,還是用寬大的胸懷消弭心中的憤怒不平,給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帶來自由和快樂,結果如何完全取決于我們的態度。有時,我們不妨多一些雅量,忘記別人對自己的誹謗或者傷害,凡事不掛在心上,是非、對錯、善惡……一切都留給時間去證明。

時間可以治愈苦痛,沖淡欲求。此時痛苦得無可忍受的事,過段時間再去看,就會變得無關緊要;此時覺得一定要得到手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也不會再牽動我們的心念。能看到這一點,就不會時時將得失、喜怒放在心上。一個不將自我的利益和情緒放得太大的人,才會具備真正的雅量,做到凡事不掛心,這樣,遇到矛盾時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阳市| 钟祥市| 定兴县| 古丈县| 张家口市| 博兴县| 三台县| 浮山县| 广德县| 德钦县| 唐河县| 古田县| 襄汾县| 邢台市| 奉节县| 江源县| 顺昌县| 丹江口市| 师宗县| 保靖县| 渝中区| 靖安县| 富宁县| 临西县| 勐海县| 清流县| 紫阳县| 文登市| 宝山区| 盐池县| 崇阳县| 永胜县| 福泉市| 平定县| 若羌县| 赤城县| 陆川县| 读书| 伊吾县| 遂昌县|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