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化”:理查德·舒斯特曼美學思想研究
- 王亞芹
- 2331字
- 2021-02-08 14:25:22
本章小結
迄今,尚不存在一種充分發展的視角能夠囊括“具身化”研究的所有領域。盡管各個領域的研究者都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對“具身化”思想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闡釋,而且這些研究議題還遵照多樣化的、不可通約的原則,分別考察了“具身化”所具有的難以捉摸的性質與特點,但是,它們骨子里又關聯著同樣的理論視角,仍然可以讓我們從中提煉出一些具有共通性的東西。關鍵是,它們都為本論題的研究帶來了不少啟發,增進了我們對“具身化”思想的理解。所以,這里我們嘗試將“具身化”的內涵概括為以下三個層面。
第一,“具身化”思想承認了身體在人們的認知活動中的基礎性地位。當然,不同研究者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研究者把身體活動看成認知的塑造者,而有的研究者則把身體理解為認知的載體和實現者,但他們卻普遍認同身體在認知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鑒于周圍環境是外在于身體的“承載性”關系,而身體之于環境卻是內在的“嵌入式”,二者的相互作用便形成了新的認知活動。因此,可以說身體、認知與環境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具身化”體系。
第二,“具身化”思想不僅是關于身體和身心關系的研究,而且包含了一系列社會文化因素。對此有學者進行了專門總結,認為“具身化”首先是身體的“具身”,除此之外還“包括許多因素的完整系列,這個系列不僅是外部的(peripheral),而且包含文化、歷史以及個人的經驗……包括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姿勢、服飾、個性、言語模式、韻律(vocal inflections)和其他許多方面”。[31]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具身化”還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審美的基本特征,只有“具身化”的審美才能實現對藝術、人生以及人類存在的完善性理解。與其他領域的研究比較而言,素有“感性學”之稱的美學,似乎與“具身化”的關系更為親密。而且,隨著人類身心關系的不斷發展,重新審理和考察具身的價值與意義必定是美學研究不可回避的課題之一。我們知道,美和美感都是建立在對身體感官和體驗的基礎上的。身體感知、語言和意義是闡釋藝術和美學的重要維度,“如果我們對人類身體存在的審美之維感興趣,那么我們也需要考慮那些允許實踐者去探索的藝術并且培育充滿活力的、有表現力的和有創造力的人類身體”。[32]藝術只有建立在“具身化”之上,才能獲得美學層面的自由。我們可以通過身體的審美,透視人們所擁有世界的方式和“具身化”的存在。這正是舒斯特曼所倡導的“具身化”美學,只有這種美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也只有這種“具身化”的生命才是真正完整意義上的存在。
綜合上述各派研究,不難發現,盡管研究者們對于“具身化”的論述不盡相同,側重點也大相徑庭,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都已經突破了單一的生物性質的身體觀。毋庸置疑,目前“具身化”理論仍然有待進一步推進,即如何證明一切存在都是“具身化”的,以及如何完成科學、藝術與日常生活在“具身化”過程中的關聯性與同一性。對此,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具身化”理論,不啻為該理論推進過程中的關鍵一環。
[2]《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554頁。
[3][英] 克里斯·希林:《身體與社會理論》(新版序),李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頁腳注。
[7][英] 克里斯·希林:《身體與社會理論》(序論),李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9頁。
[8][德] 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頁。
[9][英] 布萊恩·特納:《身體與社會》,馬海良、趙國新譯,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頁。
[11][美] 理查德·桑內特:《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導論),黃煜文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頁。
[12]Chris Shilling, Body and Social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1993, p.3.
[13]Chris Shilling, Body and Social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1993, p.3.
[14][美] 安德魯·斯特拉桑:《身體思想》,王業偉、趙國新譯,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頁。
[19][法] 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37頁。
[20][法] 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38頁。
[21]燕燕:《梅洛-龐蒂具身性現象學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22][法] 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王東亮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14頁。
[23]Emmanuel Levinas, Collected Philosophical Paper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7, p.80.
[24][法] 梅洛-龐蒂:《哲學贊詞》,楊大春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8頁。
[26][美]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和身體美學》,程相占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76頁。
[27]關于將杜威經驗主義思想視為“具身化”理論的哲學基礎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經有很多,更多內容可參見麻彥坤、趙娟《具身認知:心身關系的新思考》,《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