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也許是錯的·人類與人體
- 徐牧心 李敏
- 1490字
- 2020-12-04 17:35:22
尼安德特人到哪里去了?
杜塞爾多夫城是德國著名詩人海涅的故鄉,在離城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名叫尼安德特的河谷。1856年,采石工人在河谷南側的石灰巖峭壁上發現了一個山洞,在洞中的土層里發掘出了一副人的骨架化石,上邊有14塊骨頭,還包括一個頭骨。據測定,這是一個男性個體,年齡為四五十歲,額骨向后傾斜,枕骨突出,頭骨高度較小,但腦容量較大,約為1230毫升。
這些化石出土后,曾引起過長時間的爭論。1864年,愛爾蘭的解剖學家金氏經過詳細研究后肯定,這是一個人類新種,并把他定名為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
尼人代表著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其化石在歐洲、亞洲等廣大地區都有發現。這說明一二十萬年前的地球,曾經是尼人的世界。
尼人比起他們的前輩直立猿人,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已經能夠制造出相當精致的工具,出自他們之手的石器很薄,刃口鋒利。北京猿人只會用火、借火、存火,而尼人則學會了用燧石摩擦取火。尼人還開始思考生命的活力來自何處、人死后到何處去這樣的問題。在羅馬附近的一個山洞里,有個尼人的頭下放著石器,在他的周圍整齊地排列著74件石器工具,身上還放著紅色的氧化鐵粉。很顯然,這是有意安葬的,似乎是希望死者能恢復生命的活力,到新的世界里繼續使用陪葬的工具。
但是,大約在7萬年前,興旺一時的尼人突然銷聲匿跡了,從歷史舞臺上悄然消失,智人走上了人類歷史舞臺。尼人到哪里去了呢?這成了人類學上的懸案之一,也是人類學界熱烈爭論的問題。
第一種觀點認為,造成尼人滅絕的直接原因是他的語言能力低下。科學家們對尼人的頭骨化石與現代成年人、嬰兒、黑猩猩的頭骨進行比較,塑造出尼人的聲道模型,用計算機測定尼人的發音能力,結果發現,尼人的聲道像嬰兒和黑猩猩一樣,還是單道共鳴系統,發音能力十分有限,只能通過改變口腔的形狀來改變聲音。語言能力落后就勢必影響到思想交流和種群的進步,因而尼人發展滯緩,逐漸趨于滅絕。
第二種觀點認為,尼人滅絕是由近親通婚造成的。尼人生活在較小的群體內,實行群內通婚。由于近親交配,這就必然造成人種退化。尼人眉脊突起,額骨收縮,直立姿勢反而不如猿人,走起路來一定踉踉蹌蹌。落后的直立姿勢使尼人行動緩慢,反應遲鈍,在狩獵、御敵中處于不利地位,漸漸地就滅絕了。
第三種觀點認為,尼人是被智人消滅或同化掉了。智人的體質形態和智慧要比尼人發達,在與尼人的斗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他們就像先進民族消滅落后民族一樣,消滅了尼人。很多出土的尼人化石上有受傷的痕跡,這可能是與智人搏斗后留下的。也有可能剩下了一小部分尼人,他們在與智人通婚后,就慢慢地被同化了。
對于尼人滅絕的原因,人類學家至今還不能做出確切的回答,但隨著古人類學研究的深入和考古發現的增多,人類歷史上這朦朧模糊的一章,一定會變得越來越清晰。
科學小講堂
尼人與野人
尼人當時分布非常廣泛,其蹤跡遍布歐亞非三大洲,數量一定很可觀。據此有些人類學家認為,智人既不可能把全世界的尼人消滅干凈,也不可能將他們全部同化。最大的可能是在與智人的斗爭失敗后,一部分尼人被迫退居荒野,停止了進化,成為人類發展道路上的旁支。
蘇聯學者基米特里·巴耶諾夫在翻閱了大量歷史文獻后,認為尼人確實留有后代。羅馬古籍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公元前86年,羅馬將軍蘇拉在地拉瓊遇到過森林之神,他口齒含糊,音調刺耳,說話像馬嘶鳴。公元2世紀時的地理學家波桑·尼斯曾留下這樣的記錄:“森林之神只有人的形狀,沒有一般的人性。”這里所說的森林之神就是尼人。在迦太基人制造的陶瓷上也描繪了一種人形動物,很像是尼人。據此推測,尼人一直生存到有史時期,與人類并行生活著。巴耶諾夫認為,現在通常所說的野人,很可能就是尼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