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OKR與目標管理
什么是OKR
OKR是用來設定目標的工具。它是將傳統意義的“目標”概念一分為二,拆解為“目標+關鍵結果”,以便精準地對“目標”進行定義。筆者認為,這是OKR對“目標”定義做出的重大貢獻,但沒有脫離原有目標管理的精髓。從本質上講,“O”加上“KR”就等同于“目標管理”中“目標”的概念。在本書的后續章節內容中,我們提到“目標”這個詞語,一般是指“目標管理”中“目標”的概念;而OKR中的“目標”,一般用英文大寫字母O來表述。
什么是目標
首先,大家要明確在“目標管理”中“目標”的概念。目標管理起源于彼得·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中“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當運用目標管理時,管理者不再只是聽命于人,而是聽命于目標。對于目標的思考和確認,管理者能夠以自由人的身份采取行動。
在管理學中,究竟什么是目標?其實,目標展現的內容就是人對未來的期望。人對期望結果進行具體描述,作為組織管理的起點,這就是目標。因此,目標可以定義為“人對未來期望結果的具體描述”。在這個基礎上,加上“時間”的概念,目標的定義更加完整,更能體現目標的時限性。
目標是當初人對未來期望結果的具體描述。
目標的內涵
1.目標是描述未來的
目標設定的關鍵是組織要以未來為導向,而不是僅憑過去的數據和經驗。在設定目標時,組織要以外部和未來的思考為主,關鍵問題為“客戶、市場未來的需要是什么”。組織內部過去的數據和經驗僅供參考。組織只依據組織內部過去的數據和經驗進行目標設定,實際上這是本末倒置的錯誤思維方式。
2.目標描述的內容是人所期望的結果
既然目標是期望,就要表達人內心對未來的渴望和追求。因而,目標的重點在于其挑戰性,而不是可達成性。米開朗琪羅說:“設定目標最大的危險就是設定了一個較低的目標,而且我們實現了;而不是設定了一個較高的目標,我們沒有達成。”松下幸之助也曾說:“如果你堅持要上二樓,你的熱忱會為你找到梯子;如果你只想試試,那么你什么都得不到。”
3.目標是當初設定的
“目標總是以某種預期為基礎,而預期也就是一種‘有所依據的猜測’。世界沒有一刻是靜止不動的,時刻都充滿了變數。”這是彼得·德魯克的名言。由此可見,目標是人對未來的“預期”,是基于當初人對外界、自己的認知而做出關于“未來”的判斷。但外界在未來究竟有什么樣的發展和變化,個人的未來又會成長為什么樣子,在“當初”那個時刻,這一切實際上都是未知的。這意味著,一旦目標設定完成,從下一個時刻起目標的有效性可能逐漸消退,因此后續關于“目標”的修訂和迭代就會成為一個關鍵議題。“目標刻在巖石上,計劃寫在沙灘上。”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后續關于“目標”修訂和迭代的重點是計劃,而不是“目標”本身。除非目標設定的前提條件與原來的判斷出現重大偏離,即只有當外界或組織內部發生重大變化和意外時,才會修訂“目標”本身。
4.目標是人塑造未來的工具
目標管理其原意為“通過目標進行管理”。彼得·德魯克講過“目標不能決定未來,它們只是一套用來調動各種資源與能力去創造未來的方法”。人想要塑造未來,首先就需要設想未來的愿景、成功的畫面,并以此為基礎來設定目標、組織資源。而某些沒有先例可循、從零開始進行創新的項目,人們對未來的設想可能會比較困難,但這不妨礙人們為這個創新項目去努力,更不妨礙通過持續的設想和迭代讓未來逐漸具象、清晰,讓目標逐漸具體、明確。彼得·德魯克在《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中提道,要在每一個創新項目中,建立起結果和預期目標進行比較的反饋系統。這一反饋系統可以顯示出創新計劃的本質和實際努力的可靠性。由此可見,如果沒有目標,就失去了實際努力閉環反饋的前提條件,那么未來的成功就純粹是偶然和走運的事件,這也是很多創新項目失敗的原因。總之,項目越創新,風險就越大,需要團隊設定目標來進行有效管理。
OKR的理念切合目標管理的本質內涵
其一,OKR是基于組織總體戰略目標來設定的,甚至需要溯源到組織的愿景和使命,而不是只重視局部和當下。其二,從業務的角度來講,OKR推崇設定挑戰性目標,不滿足于現有的經驗和資源,它是真正用來描繪未來和塑造未來的工具。其三、從個人的角度來講,OKR的評分機制在人的心理上內置了沒有達成目標的不滿足感,能夠激發人的深層潛能,發揮組織的創造力。
問題解答
Q2:從難易程度來講,什么是合適的目標?——挑戰性最重要
本質上,目標是否合適,誰都沒有答案。當初是每個人基于各自或者共同對未來的理解來制定的目標。目標設定的關鍵不在于可達成性,而在于挑戰性。
有些人建議設定的目標要讓大家有恐懼感和成就感。大部分人認為不達成目標會滋生恐懼感,同時只有難以達成的目標才會給人帶來真正的成就感。反之,大部分人認為所設定的目標可以達成,其意味著人是基于過去的數據和經驗做出保守的判斷。這樣的目標在激發人的創新能力和構建新知方面,并不具有目標應有的張力。
目標的挑戰性是有實際意義的。目標的挑戰性,對績效達成、人才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拉伸和推動作用。如果從獎金分配的角度來思考,談判的結果是設定一個相對較低的、跳一跳就能達成的目標,如此可以根據衡量的結果來進行獎金分配,這是因為獎金總是要發的。如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設定目標的初衷。因此,從這個意義的角度來講,不存在絕對合適的目標,只存在是否有挑戰性的目標,但并不是說人要設定一個完全高不可及的目標。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人想要什么樣的結果,需要據此設定相應的目標。人應將目標當作管理的工具,而不是將目標當作管理的本身。人不能被目標所束縛,而要考慮業務的前景和人的內心對業務做出的判斷和期待。這是彼得·德魯克在“目標設定”上對人們的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