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平凡就是偉大
- 南懷瑾做人做事的智慧
- 和力
- 1558字
- 2020-11-20 18:29:39
大師慧語:
斷什么呢?貪心、瞋心、慢心……還有諂曲與嫉妒。
選自《南懷瑾選集·南懷瑾選集第九卷》
南懷瑾認為,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后,無所謂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說,最聰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來最平凡最笨的人,卻有上上智。有些人覺得自己是聰明的,其實是笨人。什么理由?因為他不肯平凡;真能夠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平常心是道”這一說法,最早是由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在他的語錄中赫然寫著:“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只今行住坐臥,應(yīng)機接物,盡是道。”
由此觀之,平常心是指不爭不搶不貪,不強求的心態(tài),比如,熱的時候心靜,寒的時候取火,無過分矯飾的、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
生活就是生命的過程展現(xiàn),即使我們一無所有,我們也可以快樂地生活。快樂和痛苦,都是生活中的心態(tài)選擇。你快不快樂,全由自己做主。命運給予每個人獲得幸福的機會都是平等的,但人對于幸福的感受程度卻差異很大。每一個人都會有著自己不同的經(jīng)歷與不同的命運,對于求上進的人們來說,事業(yè)上的成功才是他們眼中的幸福;對于歷經(jīng)磨難的人來說,平安即是福;對于與人為善的人來說,使別人得到幫助就是自己最大的快樂;而對于一個知足的人來說,他的每一天、每一分鐘、每一秒都是幸福的。所以說,擁有一顆平常心、滿足心才是獲得真正幸福的前提。
挑水禪師曾心甘情愿在一位禪師門下做了十年的挑水僧,因此“挑水”就成了他的法號。
挑水禪師曾在幾個著名禪院飽讀經(jīng)書,遍參禪道。后來,挑水禪師四方云游,幾年后,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一位學(xué)僧在京都的一座橋下發(fā)現(xiàn)他正與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學(xué)僧立即上前懇請?zhí)羲U師給他開示,挑水禪師卻對他說:“你不符合我開示的要求。”學(xué)僧問道:“怎樣才符合您開示的要求呢?”挑水禪師道:“如果你能在橋下和我們一塊生活幾天,也許我可以教你。”于是,這位弟子扮成乞丐模樣,與挑水禪師一起生活。
第二天晚上,乞丐群中突然死了一個人,挑水禪師便和學(xué)僧將乞丐尸體搬到山中掩埋,完事之后仍然回到橋下。挑水禪師一回來倒頭便睡,一直睡到天亮,可學(xué)僧卻輾轉(zhuǎn)反側(cè),未能入眠。天亮之后,挑水禪師對學(xué)僧說:“今天不必出去乞討,我們這位死了的同伴還剩下一些食物,你去吃吧。”學(xué)僧看到那骯臟的碗盤,哪能咽得下去。禪師看到他很難為情的樣子,于是毫不客氣地說道:“你無法跟我學(xué)習(xí),你在這里不能獲得快樂,還是回到你自己的地方去吧。但不要把我的住處告訴別人,這方凈土不希望有別人打擾!”
挑水禪師這種人人平等的心態(tài),以及面對很差的環(huán)境、惡劣的生活條件,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躲避,不逃避,正視它并樂觀地接受它,直至打敗它,這種堅定的信念值得世人學(xué)習(xí)。
玉文禪師問師父南泉禪師說:“什么是‘道’?”
南泉禪師回答:“平常心是‘道’。”
玉文禪師追問:“有目標可遵循嗎?”
南泉禪師回答:“有目標就錯了。”
玉文禪師疑惑不解:“沒有目標可循,又怎么知道是‘道’呢?”
南泉禪師開示他:“‘道’不在‘知’的范疇。‘知’是一種妄覺,不知才是真正的智慧。得道的人虛懷若谷,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縛,不被任何事物所阻礙。”
生活如同流水,從不作任何停留,永遠在不斷地流淌,不斷地更新。因而人應(yīng)保持一顆平常心,讓塵世的紛擾,像流水一樣不斷流淌、不斷更新,讓內(nèi)心不被攪擾煩惱,不被名利束縛,不被傷痛折磨。
生活的真諦在于平常,人生的真諦也在于平常。“平常心”是一個人應(yīng)持有的基本心態(tài),一個人只有將自己的心融合到平常心中,對外界的一切刺激都寵辱不驚,安然地靜享生活點滴,久而久之,平常心就會形成了。
智慧的人會平靜地接受一切,愚蠢的人才會為不值哭泣的事而哭泣。其實世界是簡單的,生活也是簡單的,每個人只要放下心中的各種牽絆,就可以心平氣和地工作,簡單快樂地生活,在紛繁的世界中讓自己少一分莽撞,多一分平和;少一分急躁,多一分從容;少一分聒噪,多一分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