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有容乃大,不平“不鳴”
- 南懷瑾做人做事的智慧
- 和力
- 3958字
- 2020-11-20 18:29:39
大師慧語:
恒順眾生,這一點最難?!绻晃唤逃摇⒆诮碳易鞯搅嘶疙槺娚怀删鸵渤删土恕?
為什么我們不能桓順眾生呢?有我見,我執,所以達不到無我的境界,豈能作到桓順眾生呢?
選自《南懷瑾選集·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南懷瑾大師認為,一切難行能行,一切難忍能忍,是菩薩道。他還認為,有些人學了佛或是信了宗教以后,看別人都不對,常說唉呀!怎么不學佛?怎么不來信教?好像不學佛、不信教就是犯罪似的。然后,拿了一個宗教的尺度到處去衡量別人,批評這個人這里不對那里不對。南懷瑾大師認為,學佛修道要“嚴于律己,恕以責人”,對自己要嚴格。他還說中國人講道德,結果,往往都以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實道德是要恕以責己,別人有錯要包容,盡量寬恕別人,原諒別人。
現在的很多人常?!安黄絼t鳴”,對任何涉及到自己利益的事都會拼命地去爭、去搶、去計較,到最后朋友、親人關系緊張,甚至反目成仇,自己心理倍受煎熬,周圍受到傷害的人也忍不下一口氣,于是冷嘲熱諷還擊或變本加厲進行攻擊,甚至不惜大打出手,最后雙方兩敗俱傷。如此“不平則鳴”導致的后果往往是睚眥必報,結果不但招來麻煩,甚至會使他的周圍彌漫著暴戾之氣。這都是因為不能忍一時之氣所為。其實,“忍”并非就是吃虧,“忍”中見修養,“忍”住一口氣,天地無限寬。忍可能會占很大的“便宜”。
古代有道之君子對待別人的惡劣態度或者明槍暗箭,大多采取“無辯”“不爭”的態度。就是說如果別人讓你特別的生氣,你也不要去與他針鋒相對,或去怨恨他,做無謂的爭吵。對來自于他人的毀謗傷害也不要過于計較,要有包容的智慧,做個有容乃大的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僧人路過南岳衡山,禮見希遷禪師,希遷問他從何而來。“江西?!鄙苏Z氣頗為自得,因為他有幸師從馬祖道一禪師參學。希遷指著地上的一段木柴,問道:“馬祖道一禪師可像這個?”僧人怕希遷這樣的高僧說的每一句話都暗含著機鋒,于是不敢回答,只能聽任旁邊希遷的幾個弟子偷笑。僧人返回江西后將經過稟報馬祖。
“你看到的那段木柴有多大?”馬祖問。僧人腦筋一轉:馬祖道一禪師也是得道高僧,怕不是話里也有話吧!他盡力張開雙臂,夸張說道:“無限大!”馬祖笑得彎了腰,沖著僧人伸出大拇指:“佩服你,你真有力氣??!”
僧人大惑不解:“這話什么意思?”馬祖笑著做背柴狀:“你從南岳衡山背了這樣一大段柴回來,難道不是很有力氣嗎?”那僧人霎時紅了臉,無地自容。
一段木柴本很簡單,但僧人背負著“木柴”這一包袱,將簡單的人心變復雜了。心胸狹窄的人經常是給自己帶上沉重的精神桎梏。其實,有些事情“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人如果懂得放下和看開,懂得超脫物外,不執著一念就是有境界的人了。
“不平則鳴”,本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會發出不滿的呼聲和反抗。但“不公平”分事情,而不是對自己不利或對自己利益有損就視為不公平。公平是相對的。很多人難忍一時之氣,結果原本小小的口舌之爭,最后竟演變為刀槍相向。古語:“忍一口氣,風平浪靜”,反之,“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忍一氣之間,
結果大相徑庭。
人們忍寒忍熱比較容易,忍饑忍渴也算不難,忍苦忍惱還能勉強做到,但常常忍一口氣就很難做到了。吳三桂忍不下妻妾被擄,“沖冠一怒為紅顏”;周公瑾禁不住三氣,因而短命身亡。而肚量大的人,如韓信能受胯下之辱,勵志奮發,終拜相稱王;蘇秦不恥于父母兄嫂不以其為子為叔,懸梁刺股,終能佩六國相印。
有容乃大,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勇者的智慧涵養。今日社會,更需要我們有肚量去容忍對方、接納對方,一個人只要能夠凡事忍耐,不計較一時之氣,就能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就能成功,而不會因一時的不平不滿而留下遺憾。
西漢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人,他的名字叫袁盎,他是漢景帝時候的大官。他有一個下屬,很有才能,但就是一見美色就難以把持住。有一次,這個下屬跟袁盎的一個小妾私通,被袁盎發現了,袁盎當然心里很不好受,但是,想了想還是忍耐下去了,他假裝什么都不知道,也沒有向別人泄露此事,對這位下屬還是像以前一樣的信任。可是,這位下屬卻很害怕,自己跟上司的小妾私通,于情于理有悖常倫。他總覺得對不起袁盎,面子上過不去。于是,有一天他找了個機會偷偷地逃走了,袁盎發現后,親自騎著快馬追上去,誠懇地請他繼續在自己的手底下做事,并把小妾送給了他。
后來,“七國之亂”爆發了,吳國是叛亂的發起者,漢景帝積極備戰。袁盎被景帝派往吳國游說。袁盎到了吳國后,當時的吳王劉濞知道袁盎很有才干,于是就想讓他在自己的帳下效命,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袁盎,可是袁盎堅決不答應,他認為自己是天子的使臣,怎么能與亂軍為伍,于是,謝絕了吳王的好意。吳王聽了袁盎的答復后很生氣,罵他敬酒不吃吃罰酒,就派了一隊人馬把袁盎的住所給團團包圍起來了,并抓住他,將之軟禁了起來,派人告訴他,只要他肯答應吳王的要求,就立馬放了他,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有些時候,事情就是這么巧,從前那個在袁盎手下做事的人,現在成了吳王的校尉,并被吳王派來負責看守袁盎,他一眼就認出了袁盎。于是,一天夜晚,等士兵們都睡著了,他從床上爬起來,蒙面來到袁盎被關的地方,把袁盎叫醒,對他說:“您快逃吧,吳王會殺了您的,我來為您引路?!痹宦犃诉@話,簡直不敢相信,還以為是吳王派人來試探他呢。于是他問:“你是什么人?為什么要救我?”這個人拉下蒙面巾答道:“您不用擔心,我就是您以前的屬下,曾經蒙您賞賜小妾的那個人?!痹患毤毧戳艘幌?,果然是他,但他說:“不行,你現在是有家屬的人了,我要逃走了,豈不是要連累你,恕我不能從命。”這個人著急地說:“大人不用擔心,您走了,我也會逃跑的,以免我的家人受到連累。您不必擔心?!闭f完后,解開袁盎手中的腳鐐,把袁盎帶出了軍營,直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兩人才分手。袁盎安全地回到了京城。
有人說,忍者有德。大忍者,大智也。所謂大智若愚,就是告誡我們要學會忍,做到忍,才是成就事業的必要條件,養成高尚品德的前提。人不能光“急”,要學會“忍”,學會在“忍”中鍥而不舍地追求,在“忍”中更深刻地感悟人生,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課程。
古人云:“小不忍則亂大謀?!边@一句話就充分說明了“忍”與識大體、顧大局之間的關系。德才兼備的的人往往有大的胸懷和度量。他們善于忍讓,但不是逆來順受,甘心屈服于命運之神的壓迫與調遣;他們甘于忍讓,但不是消極頹廢,隨便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們在忍中磨煉意志、積累智慧,為了志向實現、為了大局,甘于“忍中謙讓”,視榮辱于浮云,甚至臥薪嘗膽,舍生取義。
現實中,有些人有一種癖好,就是靠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有些人一旦覺得自己有理,就揪住別人的缺點,窮追猛打,讓人無言以對,尷尬收場。事實上,這些方式都不可取。下面這個寓言故事可以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
獅子發現一只小鹿,便兇狠地撲過去。
小鹿見狀,撒腿就跑,不料在慌忙中,掉入一口井里。
井口離地面很高。小鹿在井水里拼命撲騰著,想跳到地面上來。
獅子跑了過來,見狀便撿起一根木棍,趴在井邊,使勁地搗井中的小鹿。小鹿逃生不得,情急之中緊緊地抱著了木棍,想抓住木棍爬上來。
獅子大為惱火,它拼命地往回拉木棍,想擺脫小鹿。哪知小鹿卻死死抓住木棍不放。
獅子急了,為了拉回木棍,它便把身子往前傾了傾,卻沒有想到身體失重,自己也一下子掉進了水井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事不能把別人往死里逼,而應有一顆寬容之心,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做事太過分,有時“先掉下懸崖”的往往是你自己。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切記:得饒人處且饒人,留一點余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臺階下。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更多的朋友疏遠自己。
一美女在鬧市上不小心踩著了男士的腳,美女很誠懇地躬身致歉,連連說“對不起”。對于大多數男士,會以“沒關系”一笑而過,頂多說上句“以后小點心”或“怎么搞的”等埋怨的話。可是這位美女卻遭遇了“茬兒”。那位男士不依不撓,百般刁難,美女好話說盡也無濟于事,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情急之中,美女說:“你的腳下沒有我的路,難道你的腳上也沒有我的路嗎?”話畢,拂袖而去。那位男士一時瞠目結舌,在哄笑聲中無地自容。
故事是個小故事,但道理卻很深刻。幾乎每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會受到命運之神的“捉弄”。幾多痛苦,幾多折磨,幾多困難,幾多險境……當你不甘心于別人的惡言惡語相加時,必須學會“忍”。人的心胸如果狹隘就像是一個路障,會阻礙友情,使愛意凋零,善良枯萎。
古往今來,關于“忍”,古人有很多對聯可見一斑。
北京潭柘寺彌勒佛龕兩邊的對聯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四川樂山凌云寺的彌勒佛旁的對聯是:
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月,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
杭州靈隱寺天王殿彌勒佛像兩側的對聯是: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臺灣地區江喜祗園寺內彌勒佛前的對聯是:
大肚皮千人共見,何所有,何所不有;
開口笑幾時休息,無一言,無一可言。
上述這幾幅對聯精致而又不失雅趣,反映出彌勒佛的大肚能容天下事的胸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應該學習彌勒佛的這種豁達樂觀,面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能以坦然和寬容的心泰然處之,以寬厚的胸懷體諒他人。有時責備不如幫助,徜若對別人的錯處一味挑剔、苛責,得理不饒人的行為不但令人反感,收不到教育對方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對方強烈的逆反心理。真正打敗對手不是讓其消失或者將其逼向絕路,而是將其變成自己的朋友,多給人臺階下,多放人過關,多與人為善,不爭一日之短長,不爭一方之褒貶,會讓對方更好地認識過錯,實際上等于給對方提供了改過的機會,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有胸懷有度量是一種生存的大智慧,也是一種人生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