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經講座
- 夏傳才
- 7135字
- 2020-11-22 14:55:47
第二節 ?易傳?
?易傳?是對?易經?的解說和論述。
?易經?在春秋時代已廣為流傳,?左傳?和?國語?都有大量用?易?占筮的記事,也記載當時就有人講述八卦卦象。春秋末年的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自述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彼麑W生講?易?的記錄,有一些傳了下來。晉代所發現的戰國魏襄王墓中的竹書?易經?,就另有解說的匯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有經,也有一部分傳。原來經是經、傳是傳,二者是分開的,從漢末到晉,經過一個較長的過程,才把傳分開與經合編在一起,成一本書。?易傳?通過對?易經?的解說和論述,大大加強了?周易?的哲學內容,使之成為一部內容豐富的、極有價值的哲學著作。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它承先啟后,以后歷代學者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研究和發揮,發展了中國古典哲學,其長處和短處,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易傳?的時代和作者
?易傳?共七種十篇,它們是:?彖(tuàn)?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雜卦?,?序卦?.這十篇,稱?十翼?.“翼”,即“羽翼”,是“輔”的意思。它們是輔助理解經文的,又稱?周易大傳?。
?十翼?是什么人著的,產生于什么時代? 這是兩千多年來不斷討論的問題。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這個說法在漢、唐相沿,都說?易傳?的作者是孔子,并由此產生所謂“周易三圣”之說,即伏羲畫卦、文王作卦爻辭、孔子作十翼;或所謂“周易四圣”之說,即再加上周公作爻辭。這樣,用一層層神圣的靈光,把?周易?神圣化。
北宋歐陽修開始提出懷疑。他說:“?系辭??????文言?、?說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眾說淆亂,亦非一人之言也。”(?易童子問?)他的根據是:?文言?、?系辭?和?說卦?相互抵牾,?系辭?前后自相矛盾,所以,“余之所以知?系辭?而下非圣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叢脞而乖戾”。不過他仍承認孔子作?彖?、?象?的著作權。到清代,姚際恒著?易傳通論?、康有為著?新學偽經考?,就完全否定孔子的著作權,斷言?易傳?全非孔子所作。這個說法得到一些人的擁護。
“五四”以后,20年代后期中國學術界有一次?周易?年代和作者問題的討論。60年代初,又對這個問題展開一次討論。直到80年代“周易熱”,學者們還是各說各的,仍有不同的認識。其代表性意見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論點:
一方面的論點是基本沿襲司馬遷的記載。如范文瀾認為:“孔子曾用大功夫鉆研卦辭、爻辭,作為儒家的哲學思想傳授給弟子,孔子講說的記錄及后來?易?大師的補充,總稱為?易傳?,或稱?十翼?.”[29]任繼愈認為:“舊說?系辭?是孔子所作,現在從階級觀點、時代特征來看,這個說法是有些根據的?!?span id="dak6h4g" class="super" id="ref31">[30]匡亞明舉出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易?,該書卷后附有佚書?要?等兩篇記錄孔子與其弟子研討?易?理的問答,并結合其他佐證,認為:“孔子晚年確曾鉆研過?周易?,并且進行過講授,在講授過程中可能作過整理,加入一些自己的體會和說明。因此,司馬遷所說的‘孔子晚而喜?易?’,‘孔子傳?易?于瞿’等語,還是比較可信的。”[31]郭沫若在1927年寫的?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文中說:“孔子是研究過?易經?的,他對于?易?理當然發過些議論,我們在?易傳?中可以看出不少的‘子曰’云云的話,這便是證據。大約?易傳?的產生至少是像?論語?一樣,是出于孔門弟子的筆錄吧?!?span id="iggk88m" class="super" id="ref33">[32]
另一方面的論點是仍然否認孔子的著作權,他們對?易傳?作者和時代的解釋又互有出入。馮友蘭說:“舊說?十翼?都是孔子所作。其實,這些篇并不是一個人作的,也不是一個時候的作品,大概說,是戰國末至秦漢之際儒家的人的作品?!?span id="rq23eg3" class="super" id="ref34">[33]李鏡池認為“?彖?、?象?的時代在秦漢之際,其他在司馬遷之后的昭、宣之間和昭、宣之后”[34];錢玄同也認為有西漢中期的作品[35].高亨則提出不同看法,他說:“說?十翼?中有漢人作品,并無堅確的論據。管見以為?十翼?都寫于戰國時代,正如歐陽所說‘非一人之言’,?彖?、?象?比較早些,可能在春秋末期?!?span id="bz1bwv4" class="super" id="ref37">[36]
根據以上意見,我們求同存異,斟酌取舍,關于?易傳?的時代和作者問題,在沒有發現確鑿的新的史料以前,可以大體上得出這樣的認識:?易傳?基本上成書于春秋末年至戰國后期,不成于一時,也不成于一人之手。書中有孔子講授?易經?的記錄,這從其中有“子云”云云的明顯標記,以及發揮的哲學政治思想有許多與孔子的思想完全一致,可以得到證明;但是也有孔子的門人及戰國的儒家學者撰寫的,這從書中有些思想和文句與?孟子?一致,也可以證實。我們再從魏墓竹書和漢墓帛書來檢驗,其經文卦次,解說文字均與今本?易傳?不同,說明?周易?在西漢時代又經過編訂,對?易傳?又有補充和修訂,所以?十翼?之中的有些篇章又帶有西漢時代的痕跡。應該說?易傳?基本上制作于春秋末年至戰國后期,再經西漢學者的編訂。這正是中國由奴隸社會轉為封建社會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易傳?的思想是這個社會大變革時期的產物。
?十翼?是講什么的
這七種十篇文章各有各的內容和用途。前面已經說過,它們原來與?易經?是分開的,從東漢末年以后,才逐步合起來,到晉代才逐篇或逐段分開與經文合編在一起,經傳相合。
?彖?上、下:主要解釋卦和卦辭,斷定一卦的基本觀念和卦辭的基本觀念。大約產生在春秋末期。經傳相合后分編在六十四卦經文之后,言前標“彖曰”。
?象?上、下:解釋卦的象征意義。其中說明卦辭的部分,在于解釋上、下卦的象征,稱作“大象”,通常的方式是解釋上三畫象征什么,下三畫象征什么,二者重疊又象征什么。其中說明爻辭的部分,在于就該爻的位置,結合爻辭解釋該爻的基本觀念,稱作“小象”。大約完成于戰國中、晚期。經傳相合后分編在六十四卦各卦卦辭和各爻爻辭之后,言前標“象曰”。
?系辭?上、下:總論?易傳?的基本意義,是?易經?的總體概論(通論),由春秋末至戰國晚后期的許多闡明?易?理的記錄連綴而成,內容較雜亂。其中闡釋?易經?哲學觀念的文字,是重要的哲學論文,把?易經?由卜筮書提高到哲學的意義上。它總論全經的哲學觀念,并闡發這些觀念如何普遍應用于自然和社會。它無法分編,經傳相合后附于全書之后。
?文言?:解釋?乾?、?坤?兩卦卦辭和爻辭,將這兩卦的?彖?和?象?作進一步的推衍和解說,著重闡揚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大約作于戰國晚后期。經傳相合后分編在?乾?、?坤?兩卦卦辭和爻辭之后,言前標“文言曰”。
?說卦?:總說八卦所象征的物象及其重疊推衍成六十四卦的原理。約為西漢前期所補充,附于全書書后。
?序卦?:對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說明。約為西漢前期所補充。附于全書書后。
?雜卦?:雜論卦與卦之間的關系,將性格相反、或性格交錯的卦,兩卦并列,論述剛柔相濟的道理。寫于西漢前期。附于全書書后。
這十篇寫作時間有先有后,但都在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以及統一的封建帝國基本完成的時代,反映這個大時代的哲學、政治和倫理道德思想的發展。從總體來看,它們反映新興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
?易傳?的哲學思想體系
?易傳?通過對?易經?的卦、卦辭、爻辭所作的說明、解釋和補充、發揮,吸取和改造戰國時代各學派的哲學觀念,發展了?易經?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它已經不是?易經?所表現的那樣簡單、片斷、粗淺的初級形式,而具有議論、闡述、思辨的內容,初步地構成了比較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在戰國時期和西漢前期的發展。茲就其本體論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將其精華大略陳述。
先談本體論。
在六十年代前期的?易?學討論中,對?易傳?的本體論問題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說是唯物論(任繼愈),有人說是唯心論(馮友蘭),有人說是由唯物論轉化為唯心論(沈瓞民).何所適從,我們還是看看它的主要觀點吧。
一、“盈天地之間唯萬物。”?序卦?說“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唯萬物”,提出“自然之天”的命題。?說卦?又說明世界萬物是由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物質構成的。并依據這八種物質所具有的性質和作用,對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進行概括和分門別類。“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乾·象?),“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坤·象?),“天地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系辭下?).萬物構成宇宙,而萬物又互相聯系,互相作用化生,它所描述的客觀世界,表現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這是古人長期觀察世界而形成的總結,對盛行的神學世界觀是一個大突破。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边@是?乾·象?中的一句名言?!靶小敝高\行,“健”是剛健中正。它認為,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法則,即天道、地道、人道是一致的,天的運行剛健中正而永不衰竭,因此,君子也應該奮發圖強,積極進取,不斷更新。這個觀點是對天道的新解釋,也是對以神明為主體的天命論的否定,反映了上升期的新興地主階級推進社會改革的積極唯物主義精神。
三、“象數”之論。?系辭下?說:天地未分之時最原始的統一體是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八卦和六十四卦是“象”,它們體現了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法則叫“數”。?易?中的象數體現了宇宙的法則,即體現了天道、地道、人道,人們通過占筮,便可以得知象數,而預知事物未來的發展變化,按天道行事趨吉避兇。?易傳?有不少文字談象數,把其作用無限夸大和神秘化,陷入客觀唯心主義。
再談方法論。
?易傳?把?易經?所體現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素,作了理論的概括和系統的發展,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一陰一陽之謂道。”(?系辭上?)?易傳?把陰和陽認為是萬事萬物的兩種屬性和作用,用這兩個概念概括自然界和社會萬事萬物對立的兩面,整個世界是若干不同層次的屬性對立的事物構成的。?說卦?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它進而用陽象征天、日、父、男、上、前、明、往、晝、尊、貴、仁、福等等一切積極性事物,屬于陽、剛、動;用陰象征地、月、母、女、下、后、暗、來、夜、卑、賤、義、禍等等一切消極性事物,屬于陰、柔、靜。這些對立的事物相反相成,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
二、“為道也屢遷。”(?系辭下?)這是提出事物處于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稱之為“變化之道”。它說:“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弊?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一切事物都不是固定的,而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轉化之中。那么,事物為什么會變化呢? 它認為是由于事物對立的屬性和作用,“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相摩相推而生變化,即我們現在所說的事物矛盾的兩方面互相斗爭、互相作用,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
三、“物極必反”,“生生不已之謂易”。?系辭?又說:事物發展到極限就要向反面轉化,上下、剛柔、強弱、盈虛、泰否、損益????都是會轉化的。這樣的論述很多,如?豐·彖?“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序卦?“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矛盾對立的兩方面,各向其相反方面轉化。?易傳?又認為轉化是不斷地由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它強調一個“生”字,一個“新”字。?系辭上?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系辭下?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傳?的這些發展變化的觀點,演化成為中國人民歷代有益的格言,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生生不已,窮則變,樂極生悲,居安思危等等。
從以上主要幾點來看,?易傳?在兩千多年以前已經闡述了矛盾對立統一規律。當然限于當時自然科學發展的水準,論述還不夠透徹和完備,仍未完全脫離原始的、樸素的階段,但是它確實抓住了辯證法的核心。
在整個?易傳?中,它的哲學方法論又常常有自相矛盾之處,反映了它的辯證法思想也不是徹底的。這主要表現于以下的論點:
一、“無往不復”、“乾坤定位”。?系辭上?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明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它認為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在自然界如此,在社會歷史也如此,它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边@就是所謂“變中有不變”,萬物在變,但是天尊地卑是乾坤的既定法則,卑高貴賤是社會上確定不移的地位,它們是不能變的。?解·象?又說:“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痹谶@里,它論證了封建統治秩序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是形而上學。
二、“先天之道”。?系辭上?宣揚“?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它“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這是說?易經?卦象中包羅宇宙萬物變化的法則,世界上一切事物可能有的變化之數,都可以由它類推和演繹出來,依靠它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它是永恒不變的絕對真理。它說:圣人精研?易?理而知天道、地道、人道,創造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諸如網罟、耒耜、舟楫、衣裳、杵臼、弧矢、宮室、棺槨、書契、服牛乘馬等等,都是圣人取法于卦象,“觀象制器”而創造出來的。照這樣的解釋,它是用一種永恒不變的精神(道——易理)來代替上帝(神),認為易象以其易理是事物的本源,先天的絕對真理。
?易傳?的社會政治思想
?易傳?通過對?易經?的解說,來發揮儒家的社會政治思想,是它的哲學思想體系在社會政治思想領域的具體運用,對孔孟思想進行了發揮和改造。概括其要點如下:
一、“湯武革命順天應人?!边@是?易傳?中一句很有影響的名言。?革·彖?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這里所說的“湯武革命”,指湯伐夏桀建立商朝、武王伐紂建立周朝。“革命”一詞和現代的意義不同,指革去暴君桀、暴君紂所受之天命,由湯、武受天命建立新朝代。?易傳?對這兩次政治變革,熱烈地贊揚它們是符合天道和順應人心的偉大行動。儒家認為,應該是“圣人”(有極高道德和極高智慧的人)治世,上天授予其統治四方民眾的王位,使之對民眾實行德治,這就是天命。如果他失德,上天就會奪去他所受的天命,而另以有德者來代替。春秋末年的孔子積極提倡德治,但是堅決反對臣弒君,對湯武革命的問題沒有直接論述。后來孟子才具體回答這個問題:“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易傳?繼承和發揮孔孟的思想,作了積極的明確的表達。?文言·坤?的解釋又進了一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边@是為“臣弒君”辯護的。
二、理想社會。?家人·彖?提出一個以一家一戶為生產的基本單位,每個家庭中男外女內,家長有絕對權威(嚴君),家庭成員之間實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倫常關系。這是一個以封建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小農經濟和宗法家長制相結合的典型的封建社會藍圖。
這樣的社會由誰來治理呢? ?說卦?說:“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庇芍腔鄯欠?、品德出眾的人光明正大地來管理天下。?系辭下?提出帝王的三大任務:一是“通天下之志????吉兇與民同患。”意思是溝通天下的思想意志,全國上下團結,帝王以身作則,與人民同甘共苦。二是“定天下之業”,即安定國家,建立國家禮儀和典章制度,發展生產和貿易使國家富裕,管理財政。三是“斷天下之疑”,即一切疑難之事由帝王決斷。帝王又如何決斷呢? 占卜,八卦包羅天道、地道、人道,能提供一切問題的答案。這實際上是君主專制加迷信統治。
?易傳?的理想社會,是在小農經濟和宗法家長制的基礎上,建立君主專制的封建國家,其目標是通過封建專制國家來發展國民經濟,實現社會安定和富裕。它把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寄托于“圣人”作帝王。但是兩千余年,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帝王,這是永遠也不會實現的幻想。
三、實行德治,德刑調和??鬃犹岢摹暗轮巍?是?易傳?的政治指導思想,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是“尚賢”,即孔子所說的“舉賢才”,反對“親親”制度,主持“尚賢”制度。所謂“親親”制度,是指奴隸制國家以血緣關系受爵祿的用人制度;所謂“尚賢”制度,是指以功受爵祿和以才德受爵祿的用人制度。要“尚賢”就要“養賢”,即養育賢才和培養人才。?大畜·彖?:“不家食,吉,養賢也?!?頤·彖?:“天地養萬物,圣人養賢以及萬民?!?/p>
第二是“正位”,即維護尊卑、貴賤的封建等級差別,各守其位。?易傳?認為這是實施德治的前提。?渙·象?:“王居無咎,正位也?!薄百F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系辭上?)“位”是什么? 是尊卑、貴賤、上下的位置,它們的具體表現就是“禮”,各個等級的人都按“禮”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人們能各守其位,統治階級就平安大吉;反之,國家就要亂,統治階級就有危險。實施德治,是按照“禮”的等級規定來實行。
第三是“慎刑明罰”。實行德治,又不能不要法。犯了法,也要治罪,給予刑罰。?易傳?提出明、寬、慎的法治主張。?旅·象?說:“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泵?是處理案件清明,不搞冤假錯案;慎,是用刑謹慎不能濫施,一定要罪刑得當;寬,是處理從寬,不能嚴酷。如?解·象?:“君子以赦過宥罪?!?中孚·象?:“君子以議獄緩死?!崩缗兴佬叹徠趫绦械鹊?。
第四是“裒(póu)多益寡,上以厚下”(?謙·象?、?剝·象?).裒多益寡,即取有余補不足;上以厚下,即損上益下,讓統治階級犧牲一些利益,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個主張在封建社會很難行得通,即使偶有實行,也是不徹底的。北宋王安石變法,說過“損有余以補不足,天道也”。但他的變法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