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十三經講座
  • 夏傳才
  • 13622字
  • 2020-11-22 14:55:47

第一節 ?易經?

?易經?的組織結構

?易經?有符號和文字兩部分。

符號部分:最基本的符號是“陰”和“陽”;“ ”為陽,“ ”為陰。這兩種符號連為三疊而成“八卦”;八卦中的一卦自重或其中兩卦互重,構成六十四卦。

文字部分: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辭”;每卦有六畫,一畫為一爻,爻有爻辭。卦辭和爻辭就是經文。

先說八卦。

“ ”、“ ”兩個符號是最基本的符號,?易經?中的全部卦象,都由陰陽兩個符號構成。兩個符號中的一個自重為三疊,或兩個符號一多一少互連為三疊,可以成為八種形狀,即八卦。八卦的形狀和名稱,依次是:?(乾)、?(坤)、?(震)、?(巽xùn)、?(坎)、?(離)、?(艮ɡèn)、?(兌).為了便于記憶,舊時有個口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巽下斷,坎中滿,離中虛,兌上缺,艮覆碗。”記住這個口訣,就能把八卦的名稱和形狀記住。

這八種重疊符號為相對的四組,每組一陽一陰,單數為陽,偶數為陰。它們又各有象征意義,依次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詳如右圖)

八卦的形狀和名稱只是符號,它們的所謂象征意義以及所謂“陽類”或“陰類”,也未必有什么科學依據。最初所以運用這些符號,因為它們產生在有文字以前。人們通常將它們組列為八角圖形:

這樣的八角圖形,象征著它們和所表象事物變化循環,未必有別的科學意義。

再說六十四卦。

八卦自重或互重,又構成六十四卦。自重的如兩個乾卦重疊、或兩個坤卦重疊、或兩個震卦重疊等等,有八個這樣的自相重疊的卦畫;八卦之中的兩個互相重疊,如下震上乾、下乾上震、下離上坎等等,有五十六個這樣互相重疊的卦畫。卦畫或稱卦形,六十四卦畫各有一個名稱,自重的就用原名,如乾卦、坤卦、震卦等;互重的另外起個名稱,如否卦、泰卦、既濟卦等等。分編上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

由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形,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只是一些符號,和抽簽的號碼差不多,用作標記。

下面,談卦辭、爻辭,也就是?易經?的文字部分。

卦爻辭一共四百五十條,四千九百多字,即經文的全文。每一條都是占筮所要得到的筮辭。如同抽簽,抽到哪一條就看哪一條的文辭,用來回答所占卜的問題。

先說卦辭。

卦辭是以文字定全卦的意義。如首卦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元是大,亨是吉,貞是卜問,這句的意思是:“大吉,占此卦舉事有利。”又如第三卦屯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這句的意思是:“大吉,占此卦舉事有利;不利于出門,利于建國封侯。”六十四卦每卦都有這一類定全卦意義的卦辭,一共六十四條卦辭。

再說爻辭。

六十四卦每卦上下有六畫,一畫為一爻,每卦有六爻。首卦乾卦、第二卦坤卦,各多一爻,一共三百八十六爻。每爻的意義都有文字解釋,稱爻辭。

每一爻也都有名稱,“ ”為陽爻,“ ”為陰爻,陽爻稱為“九”,陰爻稱為“六”。這六爻排列的順序和通常由上而下的排法不同,而是由下而上的,第一爻稱“初”即最下的一爻,第六爻稱“上”,即最上的一爻。如乾卦是六個陽爻,由下而上稱謂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本卦外加一爻叫用九。又如屯卦(震下坎上),六爻依次是初九、六二、六三、六四、九五、上六。

古人占筮時,占得某卦某爻,便查看某卦某爻的文辭,用來斷定吉兇、指導行動。我們舉兩卦為例(原文后括號內是譯文):

?(乾下坤上)泰第十一 小往大來,吉、亨。(第十一卦泰卦,損失小得益大,吉利,亨通。)

上六 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城墻倒塌在城壕里,不利于出兵。從城邑告命于上,問事不利。)

六五 帝乙歸妹,以祉,元吉。(帝乙出嫁少女,有福,大吉。)

六四 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翩翩,不富裕因為鄰居竊取,不加警惕戒備還會吃虧。)

九三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沒有一直平坦不斜坡的,沒有永遠向前不復返的。問的事艱難,沒有災禍。別擔憂受罰,倒有酒可吃。)

九二 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身上綁著空匏瓜涉河,不至于墜水。丟失了錢財,半路上卻有人幫助。)

初九 拔茅茹以其匯,征吉。(拔茅草連桿帶根一起拔出來,出行吉利。)

?(坤下乾上)否第十二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第十二卦否卦,閉塞黑暗由于用人不肖,問事君子不利。損失大得益少。)

上九 傾否。先否后喜。(暗塞不通之時不長了。先閉塞后喜慶。)

九五 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安不忘危,大人就會吉利。時時刻刻懼怕危亡,就像桑樹一樣根深茂盛。)

九四 有命,無咎,疇離祉。(王有錫命,無有災禍,福壽齊至。)

六三 包羞。(享受祭肉。)

六二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著熟肉,小人吉利,大人倒霉。亨通。)

初六 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拔茅草連桿帶根一起拔出來,占此吉利。亨通。)

?易經?各卦的結構形式就是這樣。它和其他各經不同,其他各經是分篇分章,讓人逐篇逐章去讀,?易經?卻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二卦各多一爻),占筮占得某卦某爻便查閱某卦某爻。

卦爻辭的分類

?易經?的經文就是卦辭和爻辭,就其性質來分,可以分為記事之辭、取象之辭、論說之辭、斷占之辭[20]

一、記事之辭

記事之辭包括記敘流傳的古代故事,對占筮之事的記錄,或直敘某事。采用古代故事來象征休咎,是古今卜書筮書通用的一種方法,占筮的人用古代故事的過程來比附所占問的事,從而論斷休咎。這類古代故事,在卦爻辭中為數不少。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之故事?[21],考證出卦爻辭中的五個古代故事,可謂理明證確。如?大壯?六五:“喪羊于易,無悔。”?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喪牛于易,兇。”這二爻所記的是殷先王亥客于有易國,被有易之君綿臣殺害并奪去牛羊的故事。?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濟?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這二爻記的是殷高宗征伐鬼方這個國家,有一個名叫震的周人幫助,三年戰勝了鬼方。?泰?六五和?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二爻所記的是殷帝乙嫁少女給周文王之父王季的故事。?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記的是殷亡,紂王之兄箕子逃亡到東方明夷這個國家的故事。?晉?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所記的是武王之弟衛康叔用成王賜給的良種馬來繁殖馬匹,一天多次配種。這些故事,卦爻辭所記簡單,或者只能說是故事的雛形。當時這些故事是流傳的,簡括地一說,人們便能知道是什么故事,就可以用來象征順逆吉兇。古人記載工具不完善,后來許多歷史湮沒,一些故事便不為人知。除了已考據出的這五個故事,還有一些故事其事可知而其人不可指,或其事隱約而其人也不可指要。郭沫若撰?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22],其中也舉出這類雛型的故事。

卦爻辭中還有一部分是以往占筮的記錄。古人占筮問事,其結果往往也有巧合者,如占得某卦某爻得吉,事后驗證果然吉利,于是便把這事記錄在該爻之下,作為后來的借鑒。當時記的這些事或簡或略,都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實錄。

二、取象之辭

所謂取象,是用具體的事物表達抽象的道理。這是卦爻辭的特點之一。它采用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種現象作為象征,向占筮者指示休咎。卦爻辭取象的內容有的簡單,有的較為復雜。

內容比較簡單的,近似于詩歌中的比興,如?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枯楊樹發芽,老頭子娶了個年輕女子。)同卦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枯楊樹開花,老婦人找個年輕的丈夫。)二者以這樣的比興,引譬連類,得出“無不利”和“無咎無譽”的論斷。它們都是以象征、比附的方法來表達事理。

取象比較復雜的,近似散文中的寓言。如?履?六三:“眇能(而)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眇者〔不宜視而〕視,跛者〔不宜行而〕行,結果踩著老虎尾巴,被老虎所噬。)這個簡短的寓言說做不能做的事就會得到壞結果,用以說明下文的“兇,武人為于大君”。(武人沒有那樣的德才,一定要去當國君,結果也是兇惡的。)又如?井?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井泉里有條小鮒魚,有人引弓發矢去射,結果汲水的甕破碎漏水。)這則寓言說,為了想取得一條小魚,連盛水的器具都打破了,以致吃水都成了問題。譬喻的意義是:為了些許的利益動干戈,不但得不到微利,還會造成大損失。

卦爻辭取象,或取于自然界的現象,或取于社會的現象,都以客觀現實為依據,以常見的事物為比喻。應用于占筮的時候,象征和比附的方法可以有較大的靈活性,盡可以一推百,以小推大,以近推遠,有很大的附會的余地。

三、論說之辭

卦爻辭中也有一小部分文辭,提出作者的思想、主張以及關于行為修養的論述。如?臨?卦主要講治民術,各爻分別提出“咸臨,吉”(以感化治民,吉);“甘臨,無攸利”(以壓迫治民,沒有好處);“至臨,無咎”(躬親政治,無咎);“知臨,大君之宜,吉”(統治者具備聰明智慧,用以治民,吉);“敦臨,吉”(統治者忠厚誠實管理百姓,吉).又如?謙卦?主要講修養,各爻分別提出“鳴謙”(出了名要謙虛)、“勞謙”(有了功勞要謙虛)、“(huī)謙(有施予人要謙虛),等等。再如?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整天進取不息,夜晚警惕,可以轉危為安).?比?六三:“比之匪人”(輔佐不得其人),其結果不言而喻。?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祖父可以批評,祖母可以贊揚,君王可以指出他的不足,臣子可以贊揚,這樣就不會有禍害。)這里指出批評要不分尊卑上下,錯的就要批評,好的就要表揚。像這一類關于修養的論說,還有一些。

這類文辭在卦爻中雖然不多,其中卻有一些精到的見解,是我們了解那個時代思想的重要材料。

四、斷占之辭

斷占之辭在卦爻辭中是較多的,大多使用“利”、“亨(亨通)”、“吉”、“兇(禍殃)”、“悔”、“吝(艱難)”、“咎(災患)”等詞。有時也不用這類詞,而具體論斷事之可否、利害、得失。如?泰?九三:“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漸?九五:“婦三歲不孕”等。斷占之辭多與記事、取象、論說之辭有內在的聯系,多是承其之后而揭示其所含休咎之義,只有少數在前面。有時記事、取象、論說之辭所含休咎之義顯而易見,就不再用斷占之辭。

斷占之辭是向占筮者論斷休咎的,對于我們已經沒有價值。

?易經?的時代和作者

?易經?究竟是何人作于何時? 這個問題在先秦時代已經是個疑案,至今尚無定論。

八卦是誰畫的? 過去相傳始于伏羲氏這個無可信考的傳說人物。?系辭下傳?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還有的傳說伏羲開天辟地,太極開而生八卦。這些傳說具有荒誕的神學色彩,殊不足信。至于扯到神農氏或夏禹演六十四卦,也是為增加這部筮書的神秘色彩,抬高它神圣性的權威地位,當然也不足信。司馬遷說,是周文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周本紀?),也沒有說出什么根據來,仍是疑案。

其實“ ”、“ ”不過是從原始社會傳下來的符號。古人結繩記事,或在石上木上畫線,用這兩個符號作不同形式的組合,只是用于記事,或作為某種標記。近年來從江蘇海安縣青墩遺址出土的骨角棲和鹿角枝,還有殷墟甲骨、周原甲骨、西周青銅器以及湖北江陵天星觀楚簡,都發現有一種由六個數字組成的符號。經今人辨認,這些符號就是原始卦爻形式。[23] 由此推論,?易經?的卦畫,也不過是原始社會傳下來的一些符號罷了。它們作為從原始社會傳下來的占筮的標記而被沿傳下來。

卦爻辭是何時何人所作呢? 成于戰國時期的?系辭下傳?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對作者則持存疑態度。司馬遷卻肯定是文王所作,他說:“西伯拘羑里演周易。”[24]“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25]班固承襲這個說法:“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26]以后的漢儒大都承襲此說,而對這些說法,歷代都有人懷疑。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以及60年代初,我國學術界曾就?周易?的作者和時代問題展開兩次較大規模的討論,仍迄無定論。

現在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這樣的:?易?是周代的筮書。古代占筮之事由太卜或筮史掌管,?周禮·大卜?說:“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連山?是夏代筮書, ?歸藏?是殷代筮書,?周易?和它們的體例一樣,顯然是在夏、商筮書的基礎上重新編訂的,它優于前二者,所以能夠傳用下來。?周易?的卦爻辭與前二者的筮辭可能也有聯系,這從其中保存著遠古即原始社會末期的某些記事,就可以論定。可以這樣說,在殷周之際,周人的祖先開始把它們占筮的經驗記錄下來,這些記錄下來的筮辭逐漸積累,大約在西周初年有人加以編選和修訂,便成為?周易?這部新的筮書。

?漢書·藝文志?說:“?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這里說“世歷三古”,大體是對的,指?易?中的材料包含夏、商、周三代的事實記錄。說“人更三圣”(伏羲、文王、孔子),那就不一定了。為什么呢? 因為這些古經文不是一個時期寫定的,也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它的主要作者是太卜或筮史。過去傳說文王作卦爻辭,可能文王對本書的編纂起了重要作用,但以后仍有人增訂,并非出自文王一人之手。我們可以肯定:?易?編纂成書的時間不可能早于西周初年,因為其中有成王時代康侯參加周公領導的平叛之事的記載;又不可能遲于西周末年,因為?左傳?中有許多以?易?占筮的記錄。就其晦澀詼詭、古奧難懂的語言及其語言結構和詞匯特點來看,把其編纂時代斷在西周初期,是站得住的。

占筮之法

古代占筮,使用五十根蓍草,后來以竹簽代替。茲介紹原始的筮法和簡便的筮法兩種[27]

先說原始的筮法。

五十根竹簽先取出一根始終不用,以象征天地未開之前的太極,即所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將這四十九根簽三變,每變七演,共二十一演,得一爻,法如下:

一變:將四十九根簽隨意分握于左右手,左象征天,右象征地,即所謂“分而為二以象兩”。此為一演。

從右手中抽出一根夾于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象征人,然后放下右手的竹簽,即所謂“掛一以象三”。此為二演。

數左手的竹簽,每四根為一組,象征四時,即所謂“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時”。此為三演。

數之最后,或余一根,或余二根,或余三根,或余四根,夾于中指與食指之間,象征閏月,即所謂“歸奇于扐(lè)以象閏”。此為四演。

取右手原來放下的竹簽加上抽出夾在左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一根竹簽,每四根為一組數之,所謂再“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此為五演。

數之最后,或余一根,或余二根,或余三根,或余四根,夾在指間,所謂再“歸奇于扐”。此為六演。

取指所夾之簽合在一起,所謂“再扔而后掛”。此為七演。

以上一變七演畢,得簽或四十四根,或四十根。

二變:將一變所得之簽,按照一至七演的程序再進行第八演至第十四演,其結果可得簽或四十根,或三十六根,或三十二根。

三變:將二變所得之簽,按照一至七演的程序再進行第十五演至第二十一演。三變畢,可得簽三十六根、三十二根、二十八根、二十四根四種。

得三十六根,九揲之數,稱老陽,為可變之陽爻,記錄成□。

得三十二根,八揲之數,稱少陰,為不變之陰爻,記錄成——。

得二十八根,七揲之數,稱少陽,為不變之陽爻,記錄成—。

得二十四根,六揲之數,稱老陰,為可變之陰爻,記錄成×。

這樣就得出了初爻,即所謂“三變而成爻”;九、八、七、六四揲稱四營,以四營成爻,也以四營變爻,即所謂“四營而成易”。

然后,按照以上演法,逐次得其余的五爻,即所謂“十有八變而成卦”。

假定:經過三變所得的六爻,依次記錄為: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老陰×)、上六。得到的就是泰卦?,但第五爻是老陰,可能變為陽爻,就成為需卦?,稱作“泰之需”。泰卦是“本卦”,需卦是“之卦”。占筮的占斷,在本卦的變爻。以上記泰卦為例,占斷看六五變爻的爻辭。為了解卦的整體,卦辭也一并參考。

當一卦中出現兩個變爻時,看本卦這兩個變爻的爻辭,以在上者為主。有三個或三個以上變爻時,看本卦和之卦的卦辭,如出現矛盾,依本卦卦辭。再說簡單的筮法。

依據唐代?儀禮正義?之?士冠禮?,簡化為不用竹簽而用銅錢。后世那些搞“周易六爻神課”的,就多用銅錢了。其方法是用三枚銅錢在一個竹筒中搖動,然后舉高倒在盤中,驗看其正面或背面:

兩個正面一個背面,是少陽—;

兩個背面一個正面,是少陰——;

三個背面,是變爻老陽□;

三個正面,是變爻老陰×。

這樣六次,可得全卦。六爻中有一個變爻,占斷看該變爻爻辭;有兩個以上變爻,占斷看卦辭。

中國第一部哲學著作

?易經?是作為筮書而編纂和流傳的,目的是供人們通過占筮的斷占之辭來預測吉兇、指導行動。所以從總體來看,它崇拜冥冥之中有神靈的力量支配宇宙之一切,這種神靈的力量或意志,表現為有某種統一安排的事物生成發展的法則,而通過膜拜和祈禱,人們就可以得到未來命運的啟示。這種觀念和形式,自然屬于神秘主義思想體系,表現為客觀唯心主義的宇宙觀。

不過,這種企圖預知事物發展的企求,又表現了遠古人們企圖認識世界、掌握事物發展變化法則的努力。先民經過長期對事物的反復觀察和實踐,逐漸獲得一些客觀認識,這些認識也反映在?易經?的制作、記述和論斷之中。因而在?易經?神學迷信的形式之下,又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因素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素,表現了上古時代人們抽象思維的發展,這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因此,?易經?是中國第一部哲學著作。

先從本體論說起。

?易經?的本體論,當代學術界普遍認為含有原始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因素。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說:“天地如父母,生出來六個子女,分別代表殷周之際的人所認為的自然界六種重要的自然現象。照這樣的理解,包括天地在內的自然界成為一個血肉相連的大家庭。這種神話式的對于自然界的理解,就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胚胎。”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也說:“?易經?從人們生活經常接觸的自然界中選取了八種東西作說明世界上其他更多東西的根源。????這是一種十分樸素的萬物生成的唯物主義觀念。”

卦爻辭雖然披著神學的外衣,記錄的卻是古代生活的真實,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的初步認識,作出不同于神學迷信而比較符合科學實際的解釋。例如,神學迷信說雷電是“天”的震怒和惡戒,?易經?的?震?卦卦辭卻講人們對雷電三種認識的反應:或懼怕顫抖,或言笑自若,或聽到震驚百里的巨雷,勺子里的酒也沒有灑出一滴。其上六的爻辭講,對雷電既不要驚懼失措,又要警惕小心,不外出,就可以保平安。在這里,反映了長期實踐的經驗,突破了神學的樊籬。又如?大畜?六五爻辭:“豮豕之牙吉”,講的是閹的豬溫順易肥;?明夷?六二爻辭:“用拯馬壯吉”,講的是閹馬健壯好使;等等。還有幾個有關農業生產的卦,都反映了人們在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中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盡管這些認識還是粗淺的、初步的、片斷的、樸素的甚至是幼稚的,但反映出先民們努力擺脫神學束縛去認識世界所取得的一些合理的顆粒,這在人類認識的長河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發展階段。

在遠古,由于人們處于文化幼年時代,認識水平低下,思想受到神學神秘主義的束縛,但人們在從事生產斗爭和社會斗爭的實踐中,又必然由少到多,由淺到深,逐漸積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所以在人的頭腦里總是復雜地糾葛著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易經?中具有唯心主義,也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正是這種狀態的反映。

再說方法論。

?易經?是一部講變化的書。“易”者,變也。即使照鄭玄的解釋,“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歸根還是一個“變”字。在方法論上,?易經?也是透過神學神秘主義的形式,反映了原始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素。

?易經?從復雜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抽象出陰( )陽()兩個基本范疇,以這兩種符號象征著天地間萬事萬物具有的相對的兩種性質,如天與地、日與月、男與女、晝與夜、寒與暑、正與負、生與死、正與邪、苦與樂、順與逆、吉與兇、剛與柔、富貴與貧賤、前進與后退、積極與消極、一切事物有利也有弊????這反映?易經?描述的整個世界萬事萬物,存在著矛盾對立的現象。

郭沫若?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說:“八卦的根底我們很鮮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遺,畫 以象男根,分而為 以象女陰。”這個論斷比較符合原始意義,也與當時思維發展水平相適應。由陰陽這一對矛盾的作用,產生了八卦和六十四卦所象征的萬事萬物的生長、發展和變化。

?易經?中表現了對立的觀念,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首先,自然界存在著對立的現象。如?明夷?上六爻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講的是太陽下山天黑了,太陽初登于天為明,后入于地為晦。這里就包含明與晦、天與地、日出與日入的對立現象。關于晝夜、牝牡、生死、榮枯等相對立的文字,在各卦爻辭中還有不少。其次,社會也存在著對立的現象,如?剝?上九爻辭:“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講的是農奴不能享受勞動果實,去給貴族造車;貴族有了車,農奴卻離開自己的茅屋。又如?小過?六二爻辭:“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小畜?九三爻:“輿說(脫)輻,夫妻反目。”等等。在這里,君子與小人、夫與妻、祖與妣、君與臣、得輿與剝廬、過與遇等,都是相對的現象。再次,對立矛盾現象還表現在人們的活動及其結果中,如?小過?卦辭:“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蒙?上九爻辭:“不利為寇,利御寇。”(寇為侵掠)?否?上九爻辭:“先否后喜。”?訟?卦辭:“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都是對立矛盾現象。可見,?易經?作者不僅覺察到從自然到社會,到人們的活動,整個世界充滿著矛盾現象,而且朦朧地感覺到了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沒有君,就沒有臣;沒有上,就沒有下;沒有進,就沒有退;沒有小,就沒有大;等等。當然,這還只是一些原始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素,尚未構成明確的對立統一的觀念。

?易經?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因素,還表現在其關于運動變化的觀念。任何一卦,要改變其中的一爻,由陽爻變陰爻,或由陰爻變陽爻,就變成與原來完全不同的卦。如?乾?卦初九的陽爻變為陰爻,就變成?垢?(ɡòu)卦;?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垢?卦卦辭是“女壯勿用取女”(女子受傷、不利于娶女).?坤?卦初六的陰爻變為陽爻,就成為?復?卦。?坤?卦卦辭與?復?卦卦辭也是兩回事。如果一卦中變動幾個爻,或者變動所有的爻,那么,就會變成相反的卦,如?益?卦?六二的陰爻變陽爻、九五的陽爻變陰爻,就成為相反的?損?卦?;?泰?卦?的初九、九二、九三的陽爻全變陰爻,六四、六五、上六的陰爻全變陽爻,就變成相反的?否?卦?,?泰?卦卦辭說:“小往大來,吉。”?否卦?卦辭說:“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占斷結果完全相反。

?易經?中也比較明顯地反映了事物發展轉化的觀念。變化著的事物都有它發展的階段。以?乾?卦為例,本卦卦辭是大吉大利,初九爻辭是“潛龍勿用”,說龍潛隱不動開始是不利的;九二爻辭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說龍出現在田野上了,一見大人就會顯達;九三爻辭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是說君子整天勤勉,夜晚警惕小心,有危險也不要緊;九四爻辭是“或躍在淵,無咎”,是說龍躍于淵,正得其所,沒有災難了;九五爻辭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龍飛于天,升騰之象,一見大人就會顯達;上九爻辭說“亢龍有悔”,是說發展到極點,龍反常態,又有困厄。?乾?卦多一爻為用九[28],爻辭是“見群龍無首,吉”,群龍騰飛于云中而不見其首,是大升騰之象,故曰吉。從這個卦可以看到,開頭是潛隱、并不利,接著是出現、有了前途,再經過努力,轉危為安,終于得所,再大升騰,到了極點又化為困厄。全卦以龍騰為象,象征一切事物有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進有退,有得有失,有順利有不順利,而且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又向反面轉化。這一物極必反的原則,?泰?卦九三爻辭也說得很清楚:“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這些話同樣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易經?中樸素的辯證法因素,也是零散的、片斷的、初級的,是人類在文化幼年時代通過反復實踐認識所完成的抽象思維的成果。它的突出的弱點,是認識不到矛盾對立的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也認識不到發展變化是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而不是簡單的循環。因此,它終究掙不脫神學神秘主義的桎梏。

社會史料和思想史料

?易經?卦爻辭多是筮事的記錄或對古代傳說的記述,雖然這些記錄東鱗西爪,既不完整,又不系統,但周初、殷周之際以及遠古的史料極其缺乏,這些片斷的文字,就成為極為珍貴的第一手材料。

先說社會史料。

從?易經?卦爻辭,首先可以看到那個時期的社會矛盾,當時的階級社會及其階級對立的一些情況。卦爻辭中寫到的統治者,有天子、王、公、侯、大人、君子、武人等,被統治者有小人、刑人、邑人、幽人、童仆、臣、妾等,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是對立的。

統治者對被統治者操生殺予奪之權,設有專政機器“幽谷”(監獄). ?困?卦就是一個記刑獄的卦,初六爻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說的是被監禁者臀部受杖刑,然后關進類似潮濕黑暗的土窖一樣的監獄,一關就是三年不見其人。六三爻辭:“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說的是犯人被擔枷示眾,又放在四周是蒺藜的地方,放回家,妻子已經沒有了。九五爻辭又說到“劓(yì)”、“刖(yuè)”,即把人割去鼻子,鍘掉兩足。又如?革?卦九五爻辭“大人虎變”、上六爻辭“君子豹變”,都是說統治者像虎豹一樣發威,老百姓視如虎豹。再如?訟?卦九二爻辭:“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說的是某貴族打官司敗訴,回來一看,奴隸逃亡了三百戶。卦爻辭有許多條寫戰爭,如?師?、?同人?、?離?、?晉?等卦,這些戰爭多是“寇”(即侵掠戰爭),奴隸主發動軍隊去侵掠弱小的異族或他國。?易經?還寫了較多的貴族內部的矛盾斗爭,如?比?、?否?、?避?、?萃?等卦。

從卦爻辭中,還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情況和一些社會經濟活動。在這個時期,人們使用的工具:耕田用耒耜,織布用紡車,漁獵用弓矢,運輸用人拉車或牛拉車,兵車用馬車。弓用心木,矢用銅鏃。這時由田獵發展到畜牧業,六畜具備,已掌握了一些飼養技術,但社會經濟生活還是以農業為主。有幾個卦專記農事,反映了這個時期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當時經濟生活中已有行商在活躍:行商有時借宿人家,有時住宿旅店,以販牛羊為主,也販賣童仆,使用的貨幣先是朋貝,后是資斧(銅幣).關于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衣履有黃裳、鞶(pán)帶、履、朱紱、赤紱等字樣;住居有門、庭、家、屋、廟、宮、戶、城、床、枕、廬、隍、井、穴等字樣,可見既有宮室建筑,而仍存在穴居;器用則有土器(缶、瓶、甕????)、革器(鞶帶、括囊、鼓????)、木器(車、輿、柅、機、枕????)以及草編織用品等等。我們把這些零星的記載聚合到一起,不難對殷周之際和西周初期的社會生活樣式有個大致的了解。

尤其珍貴的材料,是卦爻辭中保存了原始社會的某些風習。其中主要是婚姻習俗。?屯?、?蒙?二卦寫劫奪婚:女子被搶放聲悲泣,搶婚的男子遭到抵抗乃至送命。?歸妹?卦寫姊妹共夫。郭沫若在?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一文中,提出從?易經?中可以看到母系制的殘余,其說也可作參考。這一類史料,在其他文獻中是罕見的。

再說思想史料。

卦爻辭的記事或取象,必然反映記錄者的思想觀念。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思想觀念產生在奴隸社會繁榮的時期,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殷末和周初那個時代的社會進步要求。

?易經?中的經濟思想,首先突出的是重農思想。殷周之際農業生產已占社會經濟的主要地位。?易經?有幾個記載農業生產的卦,不僅記載農業生產經驗,而且提出重視農業生產的意見。如?小畜?卦上九爻辭:“既雨既處,尚德載。”?無妄?卦六二爻辭:“不耕獲,不菑畬(zīshē),則利有攸往。”前者說雨后可以多栽種;后者說不耕種就要收獲,不開墾就要種熟地,都是妄想,妄想就不會有好結果。這兩條的含意,和周公在?無逸?中對周族子孫的告誡是一致的:施政之要,首在于人民足食。?易經?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

?易經?的時代,畜牧業仍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生產部門。?易經?中關于畜牧的爻辭約有18條,表現了對畜牧業生產的肯定和對畜牧業新技術的重視。所以,?易經?又是主張農牧并舉的。

殷周之際,工商業已經有所發展,國家設專職機構管理奴隸從事手工業生產,行商則來往各地。有28條爻辭談工藝生產和工藝,有12條爻辭談商旅貿易和貨幣,表現了發展工商和重視財富的觀念。

?易經?的經濟思想概括言之,就是重視農業,農牧并舉,發展工商,并且產生了貨幣觀念。這是奴隸社會經濟繁榮時期的反映。

?易經?中的政治思想是殷周之際統治階級政治思想的反映。首先,它反映了“君權神授”的思想。?師?卦上六爻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大有?卦九三爻辭:“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又上九爻辭:“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等等。既然統治者的權力是神給予的,那么,自然是剝削有理了。從卦爻辭中所見社會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各種人身份的稱謂來看,如統治階級中的天子、王、公、侯、武人、史巫????下層被統治階級中的臣、妾、邑人、刑人、幽人、童仆等等,表現出鮮明的等級觀念。

為了對平民和奴隸進行統治,統治者必須建立暴力的統治機器:國家、軍隊和監獄。卦爻辭中記載殷周之際刑法和刑具的約有13條,作者基本上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記載的,其中頗有一些“利用獄”或“無不利”的斷占。在運用軍隊這個暴力機器時,其中有時也有保衛自己國家免受侵犯(“御寇”)的記錄,較多的卻是關于征伐搶掠他國的記載,就其結果斷占,或為兇,或為吉。?未濟?卦九四爻辭:“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既濟?卦九三爻辭:“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這兩條記的是一件事:殷高宗派軍隊去征伐一個名叫鬼方的部族,叫周派軍隊跟隨征伐,打了三年獲得勝利,死了不少奴隸兵,高宗賞賜了隨征的周人。諸如此類戰事的記載,?易經?是作為經常而且正常的事件的,其中有不少是對異族掠奪的戰爭。

?易經?中的道德倫理思想,是奴隸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的反映。它認為“大人”和“小人”的不同地位,奴隸買賣,乃至殺死奴隸作獻祭之用,都是合理的。如?旅?卦九三爻辭說,拿錢買來奴隸,是吉;其九二爻辭說,買來的奴隸逃亡是危險,這是奴隸主的道德觀念。?升?卦九二、?困?卦九二和?萃?卦六二的爻辭,都是說用俘虜和奴隸來獻祭先王,作者都斷占為吉和利。作者對侵掠戰爭也作同樣的理解。戰爭主要是掠奪土地、財物和奴隸,在寫戰爭的23條卦爻辭中,有19條寫到俘虜。俘虜就是奴隸的來源,抓著俘虜,作者就斷占為吉利。所以,在?易經?中買賣、殺害奴隸,掠奪俘虜都不是罪惡,而是符合道德規范甚至是勇敢和光榮的行為。

在統治階級內部,為維護統治階級根本的長遠的利益,?易經?中也提倡謙虛,提倡節儉,提倡統治階級之間的適當的批評,但這只是奴隸主內部的道德要求。謙虛是為了互相間的和氣容讓,節省是為了積累財富。并不認為大規模祭祀甚至屠殺奴隸作人牲是對物質和人力的浪費,也決不會容忍奴隸對他們不俯首帖耳。我們從?易經?來看,道德,確實是階級性的道德。

?易經?中的社會史料和思想史料,是我們研究上古社會形態和上古思想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

爻辭的文學價值

?易經?卦爻辭中有一部分是韻文。有人說約三分之一,有人說有一半以上。由于語言音義的變化,這已經很難確考。不過,從部分字音和語辭結構來看,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韻文,則是可以斷定的。因此可以說:在卦爻辭中保存著我國最早的韻文。

這些韻文之中,有類似比興的詩歌,請看以下二例。

?明夷?卦初九爻辭:“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鳴夷鳥天上飛翔,翅膀搭拉下來。君子在旅途跋涉,三天挨餓忍饑。)它以鳴夷鳥于飛起興,用垂其翼來比旅人忍饑挨餓的形象,“翼”、“食”同韻相葉,隔句押韻。把這首詩和?詩經?的?小雅·鴻雁?“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相比,和?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相比,再和?豳風·東風?“倉庚于飛,熠熠其羽。之子于歸,皇駁其馬”相比,它們的內容、語言結構、詞匯運用和表現手法都很相似,可說是同類的歌謠。

?中孚?卦九二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鶴兒鳴叫在樹蔭,它的伴侶和鳴。我的杯中有美酒,我和你一同干杯。)這也是一首比興詩歌,按古音隔句押韻,以鶴的和鳴,托物起興。這和?小雅·鶴鳴?相比:“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二者也相類似。

如果說這兩首歌謠體的詩歌與周詩?詩經?中的作品相類,可以表明它們是大致同一時代流傳的歌謠,那么,?易經?爻辭中還保存著從更早的時代——殷周之際流傳下來的歌謠,反映了我國詩歌更早的風貌。再看以下二例。

?賁?卦六四爻辭:“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跑啊跑,太陽像火燒,白馬揚頭奔馳。不是來劫掠,是來把親搶。)?屯?卦六二爻辭只改幾個字,含義、語辭結構和韻律都相同。

?離?卦九四爻辭:“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沖啊攻啊,燒啊,殺啊,抓著孩子就摔啊。)這里描寫的是侵掠性的毀滅性戰爭,節奏短促,有明顯的韻律。把這樣的歌謠和?詩經?中的歌謠相比,就能清楚地看到它們的不同。?易經?的這類爻辭,內容單純而語言簡古;?詩經?的民歌則內容豐富而語言流暢。?易經?爻辭的比興手法和疊字詞的運用以及韻律,都為?詩經?所進一步發揮、充實和提高。從爻辭到?詩經?的民歌,反映出我國上古詩歌發展的軌跡。

卦爻辭的散文記事中,還保存著古老的故事傳說,已如前所述。?易經?中的記事太簡單,它記錄的故事傳說,實際只能算是故事的雛型。它們也反映了我國記事散文的古老風貌。它和卜辭相比又顯得詞句變化明了一些,內容也多少豐富一些,代表殷周之際我國散文的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成武县| 三都| 长治县| 弋阳县| 尼玛县| 东方市| 新余市| 泸水县| 庄河市| 蕉岭县| 沾益县| 延安市| 萝北县| 凤凰县| 台山市| 宾川县| 九江县| 东乡县| 安庆市| 湘乡市| 集安市| 南和县| 兴国县| 武邑县| 武川县| 牡丹江市| 海阳市| 浏阳市| 公安县| 连江县| 常山县| 莆田市| 谢通门县| 来宾市| 徐州市| 岫岩| 上林县| 昌乐县| 洞口县| 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