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進階專項實務指南(案例精解版)
- 夏桂穎等
- 2680字
- 2020-11-14 18:08:21
6. 用人單位與聘用的退休人員之間的關系
■?深度指導
勞動合同關系的建立對勞動者存在年齡上的限制,即一般須達到法定就業年齡始得就業,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則須退出工作崗位。《勞動合同法》第44條第2項規定,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合同終止。《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1條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顯然,我國現有法律、行政法規關于退休導致勞動合同終止的表述內容不一致。針對上述情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7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
綜上所述,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用工關系屬于勞務關系。
對于已經達到退休年齡但是未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與用人單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不能一概而論。司法實踐中,對該問題的觀點不統一。筆者認為,原則上,對于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后,與用人單位之間無法再建立勞動關系,雙方應認定為勞務關系。但在特殊情形下,如果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一直延續至勞動者達至退休年齡之后,在此期間用人單位并未對雙方法律關系的性質對勞動者作出明確提示,勞動者的工作內容、報酬方式等沒有明顯變化的,勞動者尚未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者領取養老退休金,此時勞動者主張其與用人單位在達到退休年齡后仍存在勞動關系的,一般司法審判部門可予以支持。
■?HR風險提示
1.用人單位與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人員簽訂勞務合同時,應當查明該退休人員是否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是否領取退休金
許多勞動者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還未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只有累計繳納養老保險費15年的勞動者才可能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這就會導致一部分勞動者達到了退休年齡而無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根據養老保險的相關規定,勞動者繳納養老保險年限累計15年的,退休后可以領取養老金;累計繳納年限不滿15年的,按照《社會保險法》的有關規定,或者繳費至滿15年,或者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勞動者已達退休年齡,也符合享有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條件,但其沒有辦理退休手續,即未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上述兩種情況,單位與其建立用人關系時,應當協調敦促勞動者或勞動者的原工作單位為其辦理補繳養老保險、退休等手續。
2.用人單位應當合法處理與臨近退休年齡的勞動者的勞動關系
依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在本單位工作連續滿15年,且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用人單位不得以下列理由與其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用人單位經濟性裁員。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期滿后,如果勞動者已近退休年齡,雙方仍可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續簽勞動合同,但合同期限不應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依據《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該退休:(1)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的。(2)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的。本項規定也適用于工作條件與工人相同的基層干部。(3)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的,由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4)因工致殘,由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如果勞動者在合同期滿時已接近退休年齡,如果雙方達不成一致,符合終止勞動合同條件,不再續簽勞動合同的,則按勞動部門的相關規定,在終止勞動合同后按規定領取失業救濟金,達到退休年齡時再辦理退休手續。
■?典型案例
退休人員李某到某農林科技公司工作,與某農林科技公司構成勞務關系
案情簡介
原告:李某
被告:某農林科技公司
某農林科技公司從某村村民吳某處承包了一塊土地用于種植綠化苗木。李某自2011年2月1日起在上述綠化苗木基地內工作,擔任廠長。平時該承租地塊內僅有李某一人負責管理(生產、相關費用繳納、村里關系協調、接待客戶等工作),晚上亦在承租地內看護。按照雙方約定,某農林科技公司每月支付2200元工資,在需要人工時李某負責臨時雇傭工人干活,從某農林科技公司支領費用后由李某向工人發放。但某農林科技公司從2015年1月1日起截至起訴日一直沒有向李某支付勞務費,李某不想繼續在某農林科技公司工作,但某農林科技公司一直不出面與李某辦理相關工作交接手續。李某于2016年12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但因李某在2007年辦理了因病退休手續,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未予受理。后李某起訴至法院,請求判令某農林科技公司向李某支付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17日的工資。
審理結果
法院認為,李某已于2007年辦理了因病退休手續,并不是《勞動法》規定的適格勞動者,雙方間關系應為勞務關系,勞務關系屬合同關系,不屬于勞動仲裁應受理的案件范圍。法院依雙方間勞務關系判決支持了李某的訴訟請求。
■?法條鏈接
《勞動合同法》
第44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一)勞動合同期滿的;
(二)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三)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
(四)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五)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21條 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第7條 用人單位與其招用的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務關系處理。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2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