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HRD手把手教你做績效考核:實操版(第二版)
- 馬同華
- 1387字
- 2020-11-15 12:04:04
04 定性指標體現領導智慧
定量指標非常客觀、具體,能準確反映工作成果,評價結果比較直觀,效果好。定性指標是指無法直接通過數據計算分析評價內容,需對評價對象進行客觀描述和分析來反映評價結果的指標。
定性指標和半定量指標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考核人的主觀評價,這種指標的公正公平性經常受到推崇定量考核指標者的質疑。但是定性指標、半定量指標對提高組織和個人的績效是非常重要的,過多使用定量指標會使考核成本過高,不利于績效考核的順利實施。因此,選擇績效考核指標時應根據崗位的具體特點來選擇,一般情況下應該定量指標、半定量指標、定性指標相結合。
定性指標(如流程、學習和成長類指標)體現的是企業控制協調水平、發展潛力等,企業高層管理者主要從事政策制定、運營監控、協調溝通等管理工作,其工作成效直接影響企業的整體運轉情況和利潤實現,這些是無法通過具體的工作過程來衡量其績效的,可以采用與企業整體經營業績相掛鉤的定量指標來考核。但值得注意的是,定量指標并非管理者考核的必然選擇和制勝法寶,管理層的績效考核指標不能全部量化,這是因為:
第一,某些層面和方面不適用定量考核。管理者的控制協調水平、發展潛力、組織承諾、價值觀等方面無法使用定量考核。這不利于總經理對下屬有全面的認識,也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某些職位不適用定量考核。對研發部經理或知識型員工進行考核時,因為產品開發周期長,并且有一定風險,不是每個開發的項目都一定能成功,而且項目被開發后在考核其效益的時候還涉及資源、生產、銷售、市場等因素,因此不一定能完全用定量考核。
由于定性指標無法像定量指標那樣精確地加以衡量和考核,因此在很多企業中,對定性指標的考核往往是憑考核者的主觀印象,導致出現下面的情形:要么考核結果出現偏差,不能真實反映被考核者的實際業績情況,引起被考核者的不滿;要么考核結果“趨中”,拉不開被考核者之間的差距。無論哪種情況,如果長此以往,造成的最終后果都是不能“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喪失了考核本來應該發揮的激勵作用。除此之外,這樣的考核還往往在管理工作中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和爭議,造成上下級關系緊張。
而現實工作中,一些員工(如中層管理干部、職能管理人員、某些基層員工等)由于崗位工作的性質,使得對其的考核指標,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定性指標。定性指標的考核又成為一些管理者繞不開的問題。
要使定性指標能夠比較精確地進行考核,就必須盡量減少這種籠統和模糊。一種很自然的思路就是“往下細分”,找出一個大的定性指標中重要的并且可以進行具體考核的幾個方面,然后再針對每個方面制定具體的可衡量的考核標準。因此,制定定性指標的考核標準的總體思路就是:首先,將定性指標進一步細化為多個可考核的方面,即考核維度。其次,針對每一個可考核維度,盡量用數據和事實來制定明確和具體的考核標準。最后需要強調的是,管理者必須要明確制定定性指標考核標準的意義。制定定性指標的考核標準,一方面,通過制定明確和具體的考核標準,使得定性指標的考核盡量客觀公正、易于操作,并減少因為考核帶來的爭議。另一方面,也使被考核者了解上級對其工作的要求或期望,從而明確工作努力的方向。很顯然,后者對于管理工作的意義更為重要。因為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考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員工的績效水平,而被考核者充分了解上級對其工作的要求或期望,無疑對其高質量完成工作會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