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拆掉“隔心墻”(2)
- 心靈雞湯2:陽光下的守望(精粹版)
- 東方笑
- 5532字
- 2014-04-10 12:09:27
下課后,比徹本想向赫爾道歉,但忙亂之中竟把此事忘記了。晚上,比徹猶豫是否給赫爾打電話,但打電話道歉太不禮貌,于是只好作罷。
第二天,天空晴朗無云,春天的大海碧波蕩漾,比徹給赫爾的班上第二次課。
“起立。”
又是瞬間的寂靜。這時,忽然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
“老師,我站著呢。”
是赫爾,他站在椅子上,微笑著。比徹只覺得眼前發暗。赫爾的微笑中,比徹看出他這樣做并不是諷刺,也不是抵抗情緒的表露。
比徹感到了“老師,我不在意,不要為我擔心”這樣一種體諒,比徹的心口感到一陣疼痛。
晚上,比徹懷著復雜的心情給赫爾撥了電話。
“老師,別在意,別在意。”對面傳來赫爾爽朗又充滿稚氣的聲音。
比徹祈盼明天的天空還是晴朗無云,大海依然碧波蕩漾。
有大海一樣的胸懷,生活中還有什么事情會讓我們失去笑容呢?不要把自身的缺點看做是我們的不幸,而是要樂觀地化不幸為前進的動力,奮力前行。
慎言慎行好處多
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愛迪生
1909年,風度優雅的布洛親王就覺得交往中的謙卑、贊揚和關懷極有必要。布洛親王當時是德國的總理大臣,而傲慢自大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說了一些狂言和令人難以置信的話,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引起了世界各地一連串的風潮。更為糟糕的是,這位德國皇帝竟然公開這些愚蠢自大、荒謬無理的話。他在英國做客時就這么說,同時不允許倫敦的《每日電訊報》刊登他所說的話。例如,他宣稱他是和英國友好的唯一的德國人。他說,他建立一支海軍對抗日本的威脅;他說,他獨自一人挽救了英國,使英國免于臣服于蘇俄和法國之下;他說,由于他的策劃,使得英國羅伯特爵土得以在南非打敗波爾人等等。
在一百多年的和平時期,從沒有一位歐洲君主說過如此令人驚異的話。整個歐洲大陸立即憤怒起來,英國尤其憤怒,德國政治家驚恐萬分。在這種狼狽的情況下,德國皇帝自己也慌張了,并向身為帝國總理大臣的布洛親王建議,由他來承擔一切的責難,希望布洛親王宣布這全是他的責任,是他建議君王說出這些令人難以相信的話。
“但是,陛下,”布洛親王說,“這對我來說幾乎不可能。全德國和英國,沒有人會相信我有能力建議陛下說出這些話。”
布洛話一說出口,就明白犯了大錯。皇帝大為惱火。“你認為我是一個蠢人,”他叫起來,“只會做些你都不會犯的錯事!”
布洛知道他應該先恭維幾句,然后再提出批評;但既然已經太遲了,他只好采取次一步的最佳方法:在批評之后,再予以稱贊。這種稱贊經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絕沒有這種意思,”他尊敬地回答,“陛下在許多方面皆勝我許多,而且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學方面。在陛下解釋晴雨計,或是無線電報,或是倫琴射線的時候,我經常是注意傾聽,內心十分佩服,并覺得十分慚愧,自己對自然科學的每一門皆茫然無知,對物理學或化學毫無概念,甚至連解釋最簡單的自然現象的能力也沒有。但是,”布洛親王繼續說,“為了補償這方面的缺點,我學習了某些歷史知識,以及一些可能在政治上,特別是外交上有幫助的學識。”
皇帝臉上露出微笑。布洛親王贊揚他,并使自己顯得謙卑,這已值得皇帝原諒一切。“我不是經常告訴你,”他熱忱地宣稱,“我們兩人互補長短,就可聞名于世嗎?我們應該團結在一起,我們應該如此!”
他和布洛親王握手,并十分激動地握緊雙拳說:“如果任何人對我說布洛親王的壞話,我就一拳頭打在他的鼻子上。”
謙虛謹慎永遠都是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所欠缺的品質。尤其是有著重要身份地位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將比普通人富含更多的含義與象征意味。
生命的召喚
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
--羅蘭
記得小時候,當格納住在加拿大挪瓦斯科塔鄉下時,發生過一件事。鄰居一位太太去世,失去妻子的丈夫整日酗酒,根本不管孩子。村中有位寡婦把那家的一個男孩帶回了自己家。她很貧窮,又沒上過學,但卻竭盡全力照顧這個渾身發抖、性情孤僻的孩子。他好像轉眼間變了,個子長高了,性格也開朗了。但是他們和他不熟,誰也不跟他講話,這使他很自卑。
有一天,他的養母看見他們在玩耍,而那孩子卻躲在一邊抽泣,沒人理睬。她把他帶回屋里,然后對他們大動肝火:“我不準你們這樣待他!這孩子也是人。現在的生活會影響他的一生。每次我使他稍微抬起頭來,你們又把他壓下去。你們不想讓他活嗎?”
許多年過去了,格納一直忘不了這件事。它使格納第一次領悟到深刻而嚴肅的人生哲理--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毀棄他人;互相幫助能使人奮發向上,互相抱怨會使人退縮不前。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影響,就像陽光與寒霜對田野的影響一樣。每個人都隨時發出一種呼喚,促使別人榮辱毀譽,生死成敗。
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做蛛網。他說:“我們生活在世界上,對他人的熱愛、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動一個大蜘蛛網。我影響他人,他人又影響他人。巨網振動,輾轉波及,不知何處止,何時休。”
有些人專會鼓吹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希望。他們的言行使人放棄、退縮或屈服。這些人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自己受了委屈或遇到不幸;但不論原因如何,他們孤僻冷淡,使夢想幻滅、希望成灰、歡樂失色。他們尖酸刻薄,使禮物失值、成績無光、信心瓦解,留下來的只是恐懼。
這種人為數不多,但類似的冷言冷語大家都遇到過。例如,妻子因丈夫身體虛弱,收入微薄,便譏笑他:“你也配做男人。”又如,妻子努力學習烹調,而丈夫的酬答卻是“我看你根本不是那塊料。”再如,學生寫了一篇有才華、有創見的論文,而老師卻嫌他書法拙劣,有錯別字。
這種人使人覺得沒有辦法應付人生,從而灰心喪氣,自慚形穢,驚慌失措。但是那些生性爽朗,鼓勵別人奮發,令人難以忘懷的人又怎樣呢?和這些人在一起,會感到朝氣蓬勃,充滿信心。
格納上小學時,遇到過這樣一位好老師。她講課生動,充滿激情。她在課上念他們幼稚的作文時,他們看到她臉上驚喜的表情,聽到她愉快的贊嘆、會心的微笑或同情的低泣。每當他們的文筆有清新之處,她一定倍加鼓勵。她的批評懇切而委婉:“這里還可以加加工”,“那里還可以更深刻些。”
英國大詩人白朗寧也是這樣的人。他使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巴萊特重獲新生。伊麗莎白母親去世很早,留下11個子女。伊麗莎白從小體弱多病,全家都對她特殊照顧,醫生也懷疑她身患肺病,伊麗莎白自己對此深信不移,整日悶悶不樂,生活毫無樂趣。
她40歲時,遇到了白朗寧。他對她一見傾心。見面一兩天后,他就給她寫來熱情洋溢的信。他否認她有任何疾病,消除了她的恐懼。他把她帶出病室,和她結了婚。她41歲時周游了世界,43歲時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孩子。她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她后來寫的詩充滿了激情。不熱愛生活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詩句的。
是的,人的一生非常曲折,甚至艱辛。但前途無窮,富有生機,充滿機會。那些有希望的人都不是怨天尤人的人。
珍惜自己的生命,便也使他人分享了你的活力。有給予,必有報答。人生和愛情一樣,不會自己滋長,必須先給予而后才有發展。給予越多,生命便越豐富。
羅丹的啟示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出自雄心壯志或單純的責任感,而是出自對人和對客觀事物的熱愛和專心。
--愛因斯坦
斯·茨威格那時大約25歲,在巴黎作研究與寫作。許多人都稱贊他發表過的文章,有些他自己也很喜歡。但是,他深深地感到自己還能寫得更好,雖然他不能斷定那癥結的所在。
于是,一個偉大的人給了斯·茨威格一個偉大的啟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情,竟然成為他一生的關鍵。
有一天晚上,在比利時名作家魏爾哈倫家里,一位年長的畫家慨嘆著雕塑美術的衰落。斯·茨威格年輕而好饒舌,激烈地反對他的意見。“就在這城里,”斯·茨威格說,“不是住著一個可與米開朗琪羅相媲美的雕刻家嗎?羅丹的《沉思者》、《巴爾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們的大理石一樣永垂不朽嗎?”
當斯·茨威格傾訴完了之后,魏爾哈倫高興地指指他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羅丹,”他說,“走吧,一塊兒去吧。凡是像你這樣贊美他的人都該去見見他。”
斯·茨威格充滿了喜悅,但第二天魏爾哈倫把他帶到雕刻家那里的時候,他一句話也說不出。在老朋友暢談之際,斯·茨威格覺得他似乎是一個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偉大的人是最親切的。他們告別的時候,羅丹轉向斯·茨威格。“我想你也許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說,“可我這里什么也沒有。但是禮拜天,你到麥東來同我一塊吃飯吧。”
在羅丹樸素的別墅里,他們在一張小桌前坐下吃便飯。不久,他溫和的眼睛發出激勵的光芒,他本身的淳樸,寬釋了斯·茨威格的不安。
他的工作室,是有著大窗戶的簡樸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許許多多小雕塑品--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只手指或者指節;他已動工而擱下的雕像,堆著草圖的桌子,一生不斷的追求與勞作的地方。
羅丹罩上粗布工作衫,好像變成了一個工人。他在一個臺架前站著。
“這就是我的近作,”他說著揭開濕布,現出一座女性正身像,以黏土塑成的。
“這已完工了。”斯·茨威格想。
他退后一步,仔細看看,這身材魁梧、闊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審視片刻之后,他低語著,“就是這肩上線條還是太粗。對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輕輕滑過軟和的黏土,給肌肉一種更柔美的光澤。他健壯的手動起來了;他的眼睛閃耀著。“還有那里……還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臺架轉過來,含糊地吐著奇異的喉音。時而,他的眼睛高興得發亮;時而,他的雙肩苦惱地蹙著。他捏好小塊的黏土,粘在像身上,刮開一些。
這樣過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他沒有再同斯·茨威格說過一句話。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創造的更崇高的形體意象外。他專注于他的工作,猶如在創世之初的上帝。
最后,帶著舒嘆,他扔下刮刀,一個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種溫存關懷般地把濕布蒙上了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轉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門口之前,他看見了斯·茨威格。他凝視著,就在那時他才記起,他對他的失禮而驚惶。“對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記了,可是你知道……”斯·茨威格握著他的手,感激地緊握著。也許他已經領悟了斯·茨威格所感受到的一切,因為在他們走出屋子的時候他微笑了,用手攬著斯·茨威格的肩頭。
在麥東的那天下午,斯·茨威格學到的比在學校所有學到的都多。從此,斯·茨威格知道人類的工作必須怎樣做,假如那是好的而又值得的。
再沒有什么像親自見一個人全然忘記時間、地方與世界那樣使斯·茨威格感動。斯·茨威格醒悟到一切藝術與偉業的奧妙--專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情的全力集中,把易于松弛的意志貫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領。
于是,斯·茨威格察覺到至今在他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是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熱忱,一個人一定要能夠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沒有別的秘訣。
一個人如果不具備熱忱的心,他是很難取得成功的。任何偉大的人,不管是音樂家、藝術家還是領袖,對他的事業,他所從事的工作,都是滿腔熱忱、興致勃勃、全力以赴地投入的。
寬容與感恩
寬容是荊棘叢中長出來的谷粒。
--普列姆昌德
曼德拉因為帶頭反對白人種族隔離制度的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當時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白人統治者仍然像對待年輕犯人一樣對他進行殘酷地虐待。
羅本島上布滿巖石,到處都是海豹、蛇和其它動物。曼德拉被關在總集中營的一個“鋅皮房”,白天他要將采石場的大石塊打碎成石料。有的時候他要下到冰冷的海水里撈海帶,有的時候他要干采石灰的活兒--每天早晨排隊到采石場,然后被解開腳鐐,在一個很大的石灰場里,用尖鎬和鐵鍬挖石灰石。因為曼德拉是要犯,看管他的人就有3個。他們對他并不友好,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后,他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總統就職儀式開始后,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他依次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后他說,能接待這么多尊貴的客人他深感榮幸;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在羅本島監獄看守他的3名獄警也能到場。隨即他邀請他們起立,并把他們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寬容精神,令那些殘酷地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了下來。
后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性子很急,脾氣又暴躁,正是獄中生活使他學會了控制情緒,因此才活了下來。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也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的痛苦。
感恩與寬容常常源自痛苦與磨難,這一切必須通過極強的毅力來訓練。與此同時,個人的心智與胸懷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心的體驗與愛的升華。
最后的食物
陸地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還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
--羅曼·羅蘭
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松樹堡的寡婦和她的五個咿呀學語的孩子圍坐在火堆旁,她傾聽著孩子們說笑,試圖驅散自己心頭的愁云。一年以來,她一直用自己無力的雙手努力支撐她的家庭,她沒有旁人可以依靠:在這個廣闊、冰冷的世界里,她沒有一個朋友。
現在正是隆冬,周圍的森林全被皚皚白雪覆蓋,疾風從松樹間呼嘯而過,震撼著她的屋子。她用煤炭烤著最后一條青魚。這是她僅有的一點食物了,當她看到孩子們的時候,她凄苦、無助的內心充滿了焦慮。不錯,雖然她知道上帝曾許諾幫助孤兒寡母,雖然她知道上帝不會忘記他說過的話,她還是感到非常凄苦。
好幾年前,上帝從她身邊帶走了她的長子。他離開森林中的家,去遙遠的海邊尋找財富,一去不歸,杳無音訊。后來,上帝借死神之手,又帶走了她的依靠--她的丈夫。但直到那時她都沒有失去信心。她不僅供應自己孩子的吃穿,還總是幫助窮困無助的人。
當她向火焰彎下身,將最后的一點食物分給她的孩子的時候,她的精神好像突然被一種神秘的沖動所鼓舞,變得愉快起來,她的頭腦中突然出現考珀美麗的詩句:
上帝不是通過脆弱的感覺判斷,
我們應該相信他的仁慈;
在緊鎖的眉頭后面,
他有一張微笑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