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拆掉“隔心墻”(1)
- 心靈雞湯2:陽光下的守望(精粹版)
- 東方笑
- 5593字
- 2014-04-10 12:09:27
通達明理
寬容是化解一切仇恨的最好方法,理解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愛默生
最動人的演講--沒有人比小約翰·洛克菲勒更能體會這番真理了。
1915年,洛克菲勒是科羅拉多州最受人輕視的人。美國工業發展史上最血腥的罷工,在科羅拉多進行了兩年之久。憤怒而粗暴的礦工要求科州煤礦公司提高工資,該公司正屬于小洛克菲勒所有。生產被破壞,召軍隊來鎮壓,發生多起流血事件。罷工者被槍殺,尸體布滿彈孔。
在那種充滿仇恨的氣氛下,洛克菲勒竭力使罷工者接受他的意見。他成功了。但他又是如何辦到的呢?
他先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去結交朋友,然后對工人代表演說。整篇演說就是一篇杰作,它取得了神奇的效果。它平息了要吞噬洛克菲勒的仇恨風暴,而且贏得了不少崇拜者。他提供事實的態度,友善地使罷工工人回去工作,絕口不談提高工資的事。
這是那段著名演說的開場白,請注意他在字里行間所流露的善意。
要知道,洛克菲勒演說的對象,前幾天還想把他吊死在酸蘋果樹上,但他的話甚至比面對一群傳教士還要謙遜和藹。他的講話用了這些句子,像“我能到這兒來很榮幸”、“我去過你們的家”、“見過各位的妻兒”、“今天我們都是以朋友而不是陌生人的身份在此會面”、“友善互愛的精神”、“我們共同的利益”、“我能在此,完全靠了各位的支持捧場”。
“今天,是我一生中值得紀念的日子,”洛克菲勒開始說,“這是我第一次有幸看見這家偉大公司的勞方代表、職員和監工齊聚一堂。我可以告訴各位,我很榮幸到這兒來,而且有生之年將不會忘記這場聚會。這場聚會若在兩星期以前召開,我對這里的大多數人一定很陌生,我只認得幾張面孔。上周我有機會到南區煤礦所有的工棚去看了一遍,并且和各位代表有過個別談話,除了不在場的代表外,統統見過了;我去過你們的家,見過各位的妻兒,今天我們都以朋友的身份見面,不再是陌生人,我們之間已經有了友善互愛的精神,我很高興有此機會和各位一起討論有關我們共同的利益問題。”
“既然聚會本來是由廠方職員和勞工代表共同參加,我能在此,全靠各位的支持捧場。因為我既非員工代表,也不是勞工代表;然而我深深覺得,我跟你們的關系分外親密,因為就某一點來說,我代表了股東和董事們。”
這不是一段化敵為友的絕佳例子嗎?
假如洛克菲勒用另一套方法;假如他和工人們爭辯,用嚴重的事實來嚇唬他們;假如他用暗示的語氣指出他們錯了;假如用邏輯法則證明他們錯了,那會發生什么事呢?只能是更多的憤怒,更多的仇恨和更多的反抗罷了。
如果一個人的心里對你已經滿懷惡意和沖突,你搬出各家各派的邏輯學,也無法使他信服。挑剔的父母、盛氣凌人的上司和丈夫,以及嘮叨的太太們都要了解,人們不喜歡改變自己的看法。他們不可能被強迫或被威脅而同意你我的觀點。但他們會受到我們和藹而友善態度的開導。
贊揚的魔力
對別人仁慈永遠不會徒勞。即使受者無動于衷,至少施者可以獲益。
--阿薩吉奧利
有一次,百老匯的一位喜劇演員做了個夢:自己在一個座無虛席的劇院給成千的觀眾表演講笑話、唱歌,可全場竟沒有一個人發出會意的笑聲和鼓掌。
“即使一個星期能賺上十萬美元,”他說,“這種生活也如同下地獄一般。”
事實上,不只演員需要鼓掌。如果沒有贊揚和鼓勵,任何人都會喪失自信。可以這樣說:大家都有一種雙重需要,即被別人稱贊和去稱贊別人。
贊揚也是一種藝術,不但需要合適的方式加以表達,而且還要有洞察力和創造性。一位舉止優雅的婦女對一個朋友說:“你今天晚上的演講太精彩了。我情不自禁地想,你當一名律師該會是多么出色。”這位朋友聽了這意想不到的評語后,像小學生似地紅了臉。正如安德烈·毛雷斯曾經說過的:“當我談論一個將軍的勝利時,他并沒有感謝我。但當一位女士提到他眼睛里的光彩時,他表露出無限的感激。”
沒有人會不被真心誠意的贊賞所觸動。耶魯大學著名的教授威廉·萊昂·弗爾帕斯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夏天,天氣又悶又熱,他走進擁擠的列車餐車去吃午飯,在服務員遞給他菜單的時候,他說:“今天那些在爐子邊燒菜的小伙子一定是夠受的了。”那位服務員聽了后吃驚地看著他說:“上這兒來的人不是抱怨這里的食物,便是指責這里的服務,要不就是因為車廂內悶熱而大發牢騷。19年來,你是第一個對我們表示同情的人。”弗爾帕斯得出結論說:“人們所需要的,是一點作為人所應享有的關注。”
在這種關注之中,真誠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只有真誠才能使贊語具有效力。做父親的勞累了一天后回家,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將臉貼著窗子正在等待和注視著自己的時候,便會感到自己的靈魂沐浴在這甜蜜的甘露之中。
真誠地贊揚別人,能幫助我們消除在日常接觸中所產生的種種摩擦與不快。這一點在家庭生活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妻子或丈夫如能經常適時地講些使對方感到高興的話,那就等于取得了最好的結婚保險。
孩子們總是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一個孩子如果在童年時代缺少家長善意的贊揚,那就可能影響其個性的發展,甚至還可能成為一種終生的不幸。一位年輕的母親講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
“我的小女兒經常淘氣,而我不得不常常責罵她。但有一天她表現得特別好,沒有做一件惹人生氣的事。那天晚上,我把她安頓上床后正要下樓時,突然聽到她在低聲哭泣。我不禁問她出了什么事,她一邊哭一邊問道:‘難道我今天不是一個很乖的小姑娘嗎?’”
說話和善適用于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杰森小時候住在巴爾的摩,鄰近的街區新開了一家藥店,而帕克·巴洛--這位經驗豐富和久富聲望的藥店主,對此感到非常氣憤。他指責他的年輕的對手賣劣質藥,毫無配藥經驗。后來,這個受到攻擊的新來者準備為此事向法院起訴。他去請教一個律師,這位律師勸告他說“別把這件事鬧得滿城風雨了,你不妨試試表示善意的辦法。”
第二天,當顧客們又向他述說帕克的攻擊時,他說:“一定是在什么事上產生了誤會。帕克是這個城里最好的藥店主之一,他在任何時候都樂意給急診病人配藥。他這種對病人的關心給我們大家樹立了榜樣。我們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之中,有足夠的余地可供我們兩家做生意。我是以巴洛醫生的藥店作為自己的榜樣的。”
當帕克聽到這些話后--因為贊語乘上閑談之翼也跟流言飛得一樣快--便急不可待地去見自己的年輕對手,并向他介紹了自己的一些經驗,提了一些有益的勸告。這樣,真誠的贊揚消除了怨恨。
無論何時,要是有不少人在一起,那就需要考慮周到。大家聚在一起交談,一個有心人會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是這場討論的參加者。一個朋友曾經常帶著贊賞談論過亞瑟·詹姆斯·巴爾弗總理作為餐桌上的主人的情況:“他會接受一個害羞的人所講的猶猶豫豫的觀點,從中發現出人意料的智慧,把它加以擴展,直至最初提出這個觀點的人感到自己確實對人類智慧做出了某種貢獻。每個客人在離開餐桌的時候會感到像是在空中行走,相信自己比原來想象的要偉大此。”
為什么大多數人沒能把一些令人愉快的真實感受說出口呢?而這本來是可以使別人感到十分快樂的。有這樣一句話:“給活著的人獻上一朵玫瑰,比給死者送去豪華的花圈要好得多。”此話不無道理。有一位商人常去光顧一家古董店。一天,他剛離去,店主的妻子對丈夫說:“剛才我真想告訴他,我們對他經常上這兒來感到多么高興”。丈夫回答說:“那么等他下次來時告訴他吧。”
第二年的夏天,一個年輕女子來到這家古董店,說她是那個商人的女兒,并說她父親已經去世了。店主的妻子告訴了她在她父親最后一次來店時自己和丈夫的談話。這個女子頓時含著淚水說:“要是你當時把你的話講給我父親聽了,那該有多好啊!”
“從那天以后,”這位店主說,“每當我想到某人有什么好的地方,我就告訴他。因為說不定我以后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
人人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我們只需把它說出來就是了。
如同藝術家在把美帶給別人時感到愉快一樣,贊揚不僅給聽者,也給自己帶來極大的愉快。它給平凡的生活帶來了溫暖和快樂,把世界的喧鬧聲變成了音樂。
要幫助,不要教訓
遲助等于無助。
--特倫奇
有一天,南希坐在游泳池附近,忽然聽到人聲嘈雜,再一看,池水深處有一個人忽沉忽浮。這時,一個男人跑到游泳池邊上,大聲叫:“屏住氣!屏住氣!”一個女人也跑到池邊上,狂喊:“躺在水上,浮著!”他們的喊聲引起了救生員的注意,他奔到游泳池的盡頭,“撲通”一聲跳下去,把那遇險的男子救了上來。救生員后來對南希說:“天曉得,怎么沒有人叫救命?人都快淹死了,還教他游泳!”
幾個星期之后,南希參觀一所學校的餐廳,救生員的這句話對她很有幫助。她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女孩走近餐桌,盤子里的牛奶突然打翻了。有人跑上前去把潑出來的牛奶擦掉。一位教師告訴她拿東西應該小心一點,有幾個同學嘲笑她笨手笨腳。可憐的小女孩似乎不知怎么辦好,只是站在那里發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南希想起那句話,心想她可能沒有錢再買牛奶。于是走過去,買了瓶牛奶放在她的盤子里。她立刻露出如釋重負和感激的表情,南希知道自己猜對了。
別人遇到危險,人們應該見義勇為,采取真正有幫助的行動。別人遭到困難,人們應該頭腦清醒地采取實際行動而不是指手畫腳。
當然,有時候對一些事不可操之過急。南希認識一位牧師,他和一個肉販子的交情很不錯。“我每次去買肉,總要跟他聊聊天。”牧師告訴她,“而且我們常常一起去釣魚。我知道他是酒鬼,可是從來不談這方面的事。”親友們多次規勸肉販子戒酒,有的說:“再這樣下去,會喝爛你的心肺!”還有的說:“嗜酒如命,定會自斃!”然而無論怎樣勸說都沒有用。于是便請牧師幫忙,可是牧師不肯,他只是和肉販子繼續往來。
有一天,肉販子到牧師那里去,流著眼淚說:“我兒子剛才對我說,他有兩樣東西不喜歡:一是落水狗,二是酒鬼,因為都有一身的臭味。你肯幫助爛酒鬼嗎?”
牧師等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于是牧師請一位醫生共同協助。“15年來他滴酒不沾。”牧師說,“有一次牧師問他:‘你為什么不要別人幫助而來求助于我?’他說:‘因為只有你從來沒有逼過我。’”
幫助人,并沒有一定的方式。有一次南希坐飛機,鄰座的一位年輕軍人用懇求的語氣對她說:“太太,我可以跟你講話嗎?”南希點點頭。他差不多講了一個多鐘頭。他說他離家一年多了。這一年他在戰場上,日子過得像是在做噩夢,只見弟兄們一個個死掉,他自己也掛了彩,一只腿殘廢了。飛機快到他家鄉時,他越來越緊張,他的手在抖。可是他繼續不停地講。他變了許多,他的父母能了解嗎?還有他的女朋友--他們是靠書信互寄相思的。
飛機降落在跑道上了,他驚喊起來:“哎呀,糟了,鎮上的人都來了!”空中小姐走過來,告訴他該下飛機了。他一句話也不說,南希起身替他解釋。“先生,怕什么?”空中小姐說:“你身上的勛章又不是白得的!”別的乘客也七嘴八舌地催他,可是他就是不動彈。“咳!那年輕人傻住了。”一位外國乘客說,“我去打他一個嘴巴!”
“不行。”南希抗議道。她把臉貼近那年輕人的臉,帶著惶急的聲音說:“我的心臟病又發作了,懇求你快扶我下飛機!”
這句話真靈驗,他果然小心翼翼地扶著南希下了飛機。他們一下飛機,便有個姑娘從人群里喊他的名字,然后飛奔過來。她一到他們面前,南希便轉身走上飛機。“你怎么對他會這樣應付自如呢?”空中小姐問。“是一位救生員教我的。”南希回答道。
陷入窘境的人,最需要別人伸出友善的雙手,而不是站在一旁指手畫腳。幫助他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立即采取你所能做到的行動。口頭上的幫助有時就是一種見死不救。
認真傾聽
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會團結,因為它關系到一切人都共同擁有的東西。
--席勒
在美國的一個《我是干什么的?》的電視節目中,節目主持人向來賓提問,要來賓根據提問猜出他是干什么的。這個節目連續播出了25年。
剛開始的時候,阿琳覺得很難掌握自己要回答問題的線索。后來,她丈夫馬丁·加貝爾說:“我從這個節目里得到的結論是:你應該仔細聽別人說的是什么,要學會認真傾聽。”阿琳采納了他的忠告,結果非常有效。由于集中注意力聽別人說話,她常常能很準確地回答問題。事實上,她的主要優勢就在于她能注意傾聽。
不過,傾聽不僅僅是獲取信息。一位70多歲的陌生婦女向阿琳表示,“注意傾聽”也是愛你的鄰居的一種方式。阿琳常在雜貨店碰到這位婦女,這位婦女有著一雙機敏又銳利的黑眼睛。每當她看到阿琳時,就會立即走過來跟阿琳滔滔不絕地聊天。有時阿琳很忙,但也不得不耐著性子聽下去。
“我不久要去阿堪薩斯一次,”有一天她對阿琳說,“那里的春天很暖和,這對我的關節炎有好處。但是,不等你想念我,我就會回來的。”阿琳這才第一次注意到她的手指既僵硬又彎曲。“你一個人去與人們交談,會發現許多像你這樣的人。”
阿琳立刻覺得非常慚愧。那位老婦女是那么高興,一點也不為自己感到傷心。通過與人交談,她平靜的生活變得有意義了。她所需要的,僅僅是能夠傾聽她講話的人們的耳朵。從那以后,阿琳漸漸有了盡量傾聽別人談論的習慣。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傾訴,渴望得到傾訴的對象,其實并沒有特殊的含義,卻能讓人變得如釋重負,頓時輕松起來。我們應該尊重這一意愿,因為我們也有需要傾訴的時刻。
老師我站著
想到自己的苦難別人也曾經受過,雖不能治愈痛楚,卻能使它稍稍緩和。
--莎士比亞
這是一所能看到大海的地勢較高的中學,上課時從教室就能看到變化無窮的大海。
那年約有80名新生入學,其中大多數是那些與大海搏擊的漁民們的子弟。
那是比徹給新生上第一次課的事情。
“起立。”
大家都站起來。因為是新生,所以都很認真,教室出現瞬間的寂靜。
但是,有一名學生耍滑頭未起立。
“站起來,剛入學就這種態度可不行!”
比徹的語氣頓時嚴厲起來。
這時,傳來一個聲音:“老師,我站著呢。”
是的,他,赫爾真的是站著呢,只是由于他個子太矮,比徹看著他好像是坐著。
糟糕!比徹做了對不起赫爾的事。
比徹為自己的粗心感到不安,一時竟不知該說什么。如果在此時道歉,反而會傷赫爾的自尊心。于是,比徹當時只說了聲“對不起”,周圍的學生都笑起來。赫爾的心情一定很糟糕,比徹意識到赫爾日后也許會因此受他人的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