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卑感和優(yōu)越感
- 自卑與超越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0624字
- 2020-11-02 17:50:13
第一節(jié) 解析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之一,如今已經(jīng)廣為流傳。許多心理學派都在使用這一概念,并廣泛應用在自己的研究實踐中。但是,他們并不能保證能夠充分理解并正確使用這一概念。正如一位醫(yī)生告訴他的患者,對方存在自卑癥結,這么做只會加重他的病情,并沒有任何好處,也達不到什么治療效果。最好的辦法是找到導致這種自卑心理的根源,看看他們對于人生意義的理解有什么誤區(qū),并針對這一誤區(qū)進行修復鼓勵。
自卑心理在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上也有所體現(xiàn),但是我們無法根據(jù)這一點把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患者區(qū)分開來。唯一的辦法是從他們對生活態(tài)度和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區(qū)分。如果僅僅是一句“你現(xiàn)在正在遭受自卑的折磨”,這句話毫無意義,起不到鼓勵的作用。正如對一位頭痛患者說,我知道你這是什么病癥,你這是頭痛。這對治療毫無作用。
很多情況下,精神疾病患者會矢口否認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甚至一些人會說自己比普通人要強大得多。其實,面對這類情況,我們不必提問,只需要耐心觀察他們的日常行為。他們的日常行為會將那些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小花招充分暴露出來,這些人依靠此類小花招證明自己的重要性。舉個例子,看到一個傲慢自大的人,可以做如下推測,他一定會認為:“我必須彰顯出自己是一個重要人物,才能防止別人輕視我。”如果看到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總愛輔以強烈的手勢,也可以斷定他的心理:“我必須強調一下,以顯示我說話的分量。”
我們有理由相信,任何一個凌駕于他人之上的舉動背后,都隱藏著某種自卑感。這就如同一個擔心自己身材矮小的人常常踮起腳尖走路,以顯示自身的高大威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在兩個孩子比較身高的時候看到這種行為。那個害怕自身矮小的孩子總會努力挺直身軀,繃緊雙腿,甚至踮起腳跟,使自己顯得比平時更高。如果采訪這個孩子,他一定會矢口否認自己個子矮小。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患有自卑心理的個體是那個看起來平靜、柔順、和善、自制的人。因為自卑的表現(xiàn)形式成千上萬。對此,我們可以舉例證明。有三個孩子第一次被媽媽們帶進動物園去看獅子。其中一個孩子嚇得躲在媽媽的身后,說自己想回家。第二個孩子嚇得渾身發(fā)抖,臉上蒼白,一動不動,卻硬著頭皮說自己一點都不害怕。第三個孩子兇狠地盯著獅子,問媽媽是否可以向它吐口水。其實,這三個孩子都非常害怕獅子,但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和他們自身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總能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假如我們保持勇氣,可以通過改變環(huán)境來消除這種感覺。沒有人可以長期忍受自卑感,一定會在壓力的迫使下采取某種行動。但是假如一個人喪失了信心,不能夠腳踏實地,就算采取辦法也是徒勞的。他們的目標發(fā)生了扭曲,不再是跨越障礙,而是試圖說服自己,甚至強迫自己,產生虛幻的優(yōu)越感,來營造凌駕于困難之上的假象,長此以往,他們的自卑心理會越發(fā)嚴重,因為造成自卑心理的根源從未消除。
他們已經(jīng)深陷自卑的旋渦,并且越來越深,問題越來越多,最后作繭自縛,把自己困入牢籠。因此,看到類似的行為,我們要進行解析,否則會忽視這種行為的目的性。要看到他們這么做的目的,只是在追求一種虛無的優(yōu)越感。他們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也不去改變環(huán)境,只是在偽裝強大。他們也沒有真正理解生活的困難,他們一旦遇到問題的時候,會習慣于把氣撒在家人身上,成為暴君,用于顯示自己的強大和威嚴。長久下去,這種自卑感會深入骨髓,形成陰暗的自卑心理。
接下來,我們可以給這種自卑心理進行定義:當面對問題的時候,個體無法正確認識和面對,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產生自卑心理。面對問題時的憤怒、哭泣、辯解等,都可能是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為了應對這種自卑感帶來的壓力,他們常常做出爭取優(yōu)越感的補償性行為,這些行為并不是積極地去解決問題,而是試圖掩蓋問題。這一點恰恰是對生活毫無意義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從此被擱置起來,假裝看不到。這些個體會通過限制外在的活動范圍和發(fā)展條件,規(guī)避可能遭遇的失敗,他們猶豫不決、故步自封、掩耳盜鈴,甚至被困難嚇得落荒而逃。他們已經(jīng)喪失追求成功的信心,而是努力保住不愿失敗的顏面。
在患有廣場恐懼癥的患者身上,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表現(xiàn)。這些患者有一個相同的執(zhí)念,那就是只待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中,避開陌生的環(huán)境,也就避開了潛在的危險。如果這種想法一直存儲在腦海,他們就會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房間里,發(fā)展到最后,甚至不愿意下床活動。逃避困難的最極端表現(xiàn),就是自殺。當一個人選擇自殺的時候,他已經(jīng)放棄了任何尋找解決辦法的可能,他們已經(jīng)對周圍的一切無能為力。如果把自殺這種行為看成他們對外界的指責和報復,那么完全可以認為,這種自殺方式也是為了獲得一種優(yōu)越感,把一切責任推給活著的親人們,突出自身的敏感脆弱,彰顯別人的殘忍。
通常來說,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會限制自己的活動范圍,他們刻意與外界保持一定距離,遮掩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問題,把自己放在可以掌控一切的位置上。通過這種行為,他們小心翼翼地為自己構筑起一個小小的房間,緊閉門窗,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無論是喋喋不休,還是恃強凌弱,這些外在表現(xiàn)取決于他們的教養(yǎng)。他們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不管用什么手段,他們的目標始終不變,那就是在不費心盡力改變環(huán)境的前提下,可以輕易獲得心理的優(yōu)越感。
就像那些怯懦的孩子,當發(fā)現(xiàn)眼淚可以幫助他們更快達到目的,從此他將變成一個愛哭的孩子。愛哭的孩子會成長為憂郁的成年人。這些眼淚和抱怨,我將之稱為水性的力量,有可能成為干擾正常合作、奴役傷害別人的最好武器。其實,這些愛哭的孩子和那些膽小內向有負罪心理的孩子一樣,他們的自卑心理非常明顯。這些人會主動坦露自己的弱點,自己不會照顧自己,支配他人彰顯優(yōu)越感的目的被深深地隱藏起來。與之相反的是,那些愛吹噓的孩子首先表現(xiàn)出看似優(yōu)越的情緒,但是仔細觀察他們的舉動,也能發(fā)現(xiàn)他們不敢承認的自卑心理。
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有一種特殊的異常表現(xiàn),那就是戀母情結。在他們無法擺脫這種情結的時候,也就無法徹底治愈神經(jīng)官能癥。這些人把自己的活動區(qū)域限制在家庭中,他們也只想在這個熟悉的、感覺安全的區(qū)域內解決自己的性欲問題,因為安全感的缺乏,他們習慣了控制周圍熟悉的人,害怕接觸陌生人。這些孩子大多生活在嬌寵的家庭氛圍內,他們從小到大認定了一點,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圣旨,父母必須服從。他們想不到去外界尋找自己的愛情對象,只會在家庭里尋找,很自然,母親成了他們的最佳獵物。
在這些人的愛情觀念里,他們并不是尋找一個地位平等的愛人,而是想尋找一個可以被奴役的仆人,而母親這個角色就是最適合的人選。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習慣于糾纏母親,不讓她與父親親近,那么這個孩子很可能有戀母情結。
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身上還有一個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行為容易受到限制。例如,口吃癥患者在與別人說話交流的時候,總是吐字不清。他們其實非常想與外界正常交流,但是自卑心理使他們無法做到。他們甚至害怕別人厭惡和自己說話,導致他們在開口說話的時候,缺乏自信,猶猶豫豫。
那些學校里的后進生、步入中年的失業(yè)者、有結婚恐懼癥的人、總是重復固定動作的人、時常失眠的患者,其實他們都有自卑心理,這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那些患有陽痿、早泄、自慰甚至性變態(tài)的患者,因為沒有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在和異性交往的時候總是非常局促不適。如果詢問他們?yōu)槭裁串a生這種不適感,他們的答案驚人的一致,他們認為自己定下的目標不切實際,對此毫無信心。
前文已經(jīng)提及,自卑感并不一定是壞事,它是人類改變自身環(huán)境的動力源泉。按照正常發(fā)展,只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無知時,才能更好地學習,更好地迎接未來的生活,這同樣是促進人類科技進步的根本原因。只有科技不斷進步,我們的生存現(xiàn)狀才能不斷完善,我們才能探索宇宙,不斷拓寬生存的環(huán)境。因此,自卑心理的存在是人類進步的基本因素。
設想一下,假如外星人造訪地球,他一定驚訝人類的保守:構建團體和制度,全力保障自身安全;修建房屋避雨,做衣服御寒,鋪設道路方便行走;等等。人類一定是最脆弱的群體。從某種方面來說,人類確實是地球上最弱小的物種,我們沒有獅子或大猩猩的力量,許多動物擁有比人類更強大的天賦,可以獨自面對生存的困難。有的動物利用成群結隊來彌補個體的弱小,但我們人類所進行的合作,遠遠比這一切還要復雜多樣。
人類的孩子是最弱小的,他們生長緩慢,需要給予多年的撫養(yǎng)和保護。所有人的生命之初都是最渺小的生物,人類一旦離開合作就只能仰仗大自然的慈悲才能存活,這也就是為什么沒學會合作的孩子會常常陷入悲觀,沉淪在自卑心理的陰影中。我們同時也注意到,即便是最擅長合作的人們,也常常陷入生活的難題。
沒有任何個體會認為自己絕對安全,可以完全掌控周圍環(huán)境。面對生命的短暫、身體的弱小、人生的三大問題,大家都在尋找更加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順利地找到一個臨時的應對方案,卻永遠不會對我們的成就感到完全滿足。無論何時何地,都需要繼續(xù)努力,唯有合作,才會給人們帶來充滿希望、富有意義的推動力,持之以恒地改善我們共同的生存環(huán)境。
沒有人會因為無法實現(xiàn)最終極目標理想,而變得惶恐不可終日。可以假設一下,無論是個體還是全人類,如果達到無絲毫困難的終極之境,那么接下來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一切事情均可預知,未來再沒有激動人心的事情發(fā)生。要知道,我們對于生活的興趣,就在于不可預測的未知。假如我們變得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世間將再無爭論,再無創(chuàng)新發(fā)明,科學事業(yè)也走到了盡頭。我們這個世界就變成了不斷重復的故事,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那些為我們帶來完美想象和完美理想的藝術和宗教信仰也將變得毫無意義。綜上所述,生活的挑戰(zhàn)無窮無盡,這是我們的福氣。人類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歇,我們雖然不斷遇到或制造各種難題,但是也同樣開拓了新的合作空間、增加了做出貢獻的機會。
可惜的是,那些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從一開始就被阻斷了發(fā)展的可能。他們對生活的解讀始終停留在膚淺的表面,個人的小難題被不斷放大。我們要為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更有效辦法,讓他們自發(fā)前進,學會解決新的難題。讓這類人也做出有益社會的奉獻,而不是成為掉隊者或同伴們的負擔。通過不斷調理患者的社會情感和個人正常需要,賦予這些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堅信,他們一定會激情滿懷地前進,擁抱全新美好的人生。
第二節(jié) 解析優(yōu)越心理
優(yōu)越感人人擁有,人人獨有。這種獨特的心理感受,源自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描繪,會貫穿人一生的追求。這種追求從來都是含蓄委婉的,很少直白地表現(xiàn)出來。我們只能通過這個人生活方式中的蛛絲馬跡來尋找推斷。解析一個人,就仿佛解析詩人的作品,詩人雖然只是運用了一些簡單的詞匯,但是其中蘊含的意義遠遠超過這些字詞本身。必須通過研讀領悟,才能真正把握。同樣的道理,對于個人的人生觀,這樣一個意義復雜深遠的研究對象,心理學家也必須像解析詩歌那樣,不斷研磨推敲,逐漸熟悉這種尋找隱喻的技藝。
前文已述,人生之初四五年間,就依靠那些不完整的經(jīng)歷感受、抓住點滴暗示和拼湊出的解釋,得出生命的意義。遵循同樣的邏輯,我們也是依靠猜測和摸索,漸漸確定自身的優(yōu)越感目標,這是人一生的推動力,是一種動態(tài)變化的努力方向,不是圖表或者地理上的一個標點。人們對自身優(yōu)越感的認知是不完整的,雖然他們明確自身的職業(yè)目標,但是這不過是追求的一小部分罷了。就像“羅馬”這個明確清晰的目標,有千萬條道路通向它,實現(xiàn)路徑卻千差萬別。
舉個例子,一個人想成為一名醫(yī)生,意味著全方位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具備醫(yī)學專業(yè)方面的知識,還需要一顆仁愛之心。我們要了解他對別人的關心能達到什么程度,也要看到他能幫助別人到什么程度。其實,這種職業(yè)是他對自身自卑心理的一種補償,我們只有了解他從事這個工作實現(xiàn)的成就,然后才能推測他進行這種補償?shù)男睦韯訖C。
經(jīng)過調研發(fā)現(xiàn),許多成為醫(yī)生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面對死亡這個殘酷現(xiàn)實。死亡給人們最大的印象就是,人生是不安全的。或許是雙親中或兄弟姐妹中有人去世,于是他們在后來的學習中,致力于為自身或親人尋找對抗死亡增強安全感的辦法。也有些人把教師職業(yè)作為他們的人生目標,但是我們必須弄明白背后真正的心理動機。如果這個人的社會奉獻情感很低,那么他優(yōu)越的人生目標可能是通過教師這個途徑,成為一定范圍內受人尊崇的大人物。或許,他只是想在封閉的環(huán)境里彰顯自己的優(yōu)越感。而那些擁有高度社會情感的人們,則會以平和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的學生們,因為他們是真心希望為人類社會福祉做奉獻。因此,我們要明白,教師與教師之間,能力和興趣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言行就代表著他們的人生追求。當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可以清晰勾勒,其個人的生命潛力就會按照需要進行修剪壓縮,以適應這個目標,至于他的終極目的并沒有改變,只是通過這個途徑來實現(xiàn)個人設置的生命意義,最終實現(xiàn)優(yōu)越心理的終極理想。
因此,我們看待每個個體,都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就像看到一個人總是頻繁地更換工作,我們要找到這其中蘊含的根源,分析這個人的性格。因為性格決定行為。好比拿出一個不規(guī)則的三角形,通過變換位置,看上去變得不一樣了。其實,它始終是相同的三角形。
一個人的性格也是如此,一件事或許不能看出問題,需要進行整體把握分析。一個人的優(yōu)越感絕對不是一件事或某些方面取得成功,就完全得到滿足。因為這種優(yōu)越心理是不固定的,是動態(tài)的。事實上,一個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狀態(tài),他的精神就會越好,面對問題時越容易找到應對之策,因為他們的思維空間是多元的,而不是局限在單一方向。只有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才會死盯住一個固有目標不放。
我們不可以草率地通過某些事情輕易地對此人做出評價,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追求優(yōu)越心理這個過程,發(fā)現(xiàn)他們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成為人上人。時常會有孩子說自己想成為上帝,許多哲學家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在古老的宗教活動中,這樣的目標十分常見,因為教徒們努力修煉的目的就是成為超凡脫俗的圣人,在這里,圣人就代表著上帝。尼采發(fā)瘋之后,曾在給斯特林堡的信件中這樣署名——一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由此可見,尼采也有類似的思想。
精神失常的患者總是肆無忌憚地宣揚他們獲得了神靈一樣的權力。他們總是堅持自己是皇帝,或者被拿破侖附體。這些舉動不過是映照出他們內心深處真實的渴望,他們想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成為萬眾崇拜的對象,擁有超凡的力量。也有一些人,會用含蓄的方法表達自己想成為主宰的想法。無論是長生不老,還是世代輪回,或者預知世界,這些都代表了主宰的意圖。在宗教的理念中,上帝是永遠存在的,可以穿越時間長河的阻隔,實現(xiàn)永垂不朽。
姑且不論這類想法是否正確,起碼這都是人們對人生的解讀,都代表著一種人生的意義。我們或多或少也會接受這類定義,接受神或者圣人的存在。即便是無神論者,也渴望超越神靈,成為更高級的存在,這是一種十分強烈又普遍存在的優(yōu)越心理。
一個人一旦確定了自己的優(yōu)越心理目標,他的生活方式將隨之定型,一切行動都會圍繞著這個目標展開。個體的習慣和行為舉止都將精確無誤地反映這個目標的存在。就像那些存在問題的孩子、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酗酒者、犯罪分子和性變態(tài)者,他們的行為也是服務于自己的目標。如果我們只是泛泛指出,他們的行為是錯誤的,這樣毫無用處。只有當這些人的人生目標發(fā)生轉變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才會發(fā)生轉變。
舉個例子,有一個男孩是懶惰的學生。有一次老師問他,你的成績?yōu)槭裁催@么糟糕?他的回答是,只有我表現(xiàn)出懶惰,你才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我的身上,而那些學習成績好、自律能力強的孩子卻得不到這種優(yōu)待。由此可見,這個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老師的關注,懶惰就是他最好的武器。從這個目的來看,他的做法十分完美,如果他改變了這種做法,才是最大的傻瓜。
還有這樣一個孩子,他在家里非常乖巧,甚至有些愚鈍,他的學習成績也不好。他的哥哥恰恰相反,性格活潑還很聰明,但是舉止魯莽經(jīng)常惹是生非。有一天,有人無意中聽到這樣的對話,弟弟對哥哥說:“我寧愿自己很笨,也不愿像你那樣常常犯錯。”所以,顯而易見,弟弟的做法只是為了避免招惹麻煩,由于愚笨,人們對他的要求更低,縱使他犯了錯,也不會遭受更多指責。事實證明,他其實非常聰明,他的行為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時至今日,人們常常針對表面的問題喋喋不休而抓不住根本。無論是醫(yī)學,還是教育,個體心理學都堅決反對這種片面的做法。就像一個數(shù)學成績非常差的孩子,我們只是單純地要求他提高自己的數(shù)學成績,其實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并沒有抓住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或許他只是想通過糟糕的成績來為難老師,或許他不想學習。如果我們單單揪住這個問題,就算解決了,也會有新的問題等著我們。實際上,這些孩子和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有著類似的問題邏輯。
比如一個人總說自己頭痛,或許頭痛只是他的一個手段,他用這種方式達到目的。所以,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都會說自己頭痛,這樣就可以逃避很多問題。在接觸外界陌生人或者面臨選擇的時候,也會頭痛,甚至利用這一點,胡攪蠻纏或者橫行霸道。頭痛對他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武器,他怎么舍得撒手扔掉呢,于他而言,這甚至是一種寶貴的人生財富。他可以利用頭痛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也許只有當他聽說頭痛可以致人死的時候,他的這種癥狀才會不治而愈。這就好比一個害怕上戰(zhàn)場的年輕戰(zhàn)士,當看到電擊或者軍事演習,這種恐懼就會消失。當然,進行藥物治療,也可以緩解折磨,促使他們放棄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想法。但是只要他們的目標未曾改變,他們還會利用其他癥狀來繼續(xù)“勒索”,比如失眠,或其他病癥。
有些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會以驚人的速度,擺脫一種病癥,然后又迅速地患上新的毛病,這些都是患者中的老手。他們就像收藏家,不斷擴充自己的收藏目標。如果給他們看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只會助長他們學會新的患病武器。如果我們想徹底治療這種病癥,必須找到他們患病的目的,然后找到這種目的和獲取優(yōu)越心理的一致性。
假如在課堂上,我放置一架梯子,然后爬上去,坐在黑板之上。任何看到我這種舉動的人,一定會認為阿德勒博士瘋了。因為他們不明白我為什么拿架梯子,為什么爬那么高,坐在那樣一個并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如果他們明白我的目的,也就會理解我這樣做的舉動了。因為他們理解我這么做是因為內心的自卑心理,知道我希望自身變得高大,只有在這種俯瞰全班學生的環(huán)境下,內心才會有安全感。明白目的之后,大家不僅不會認為我發(fā)瘋了,反而會贊賞我的辦法,就這樣,我如此怪異的舉動也就符合情理了。
造成我如此瘋狂的原因只有一點,那就是對優(yōu)越心理的追求。如果我可以認識到自身此前設置的目標是一個糟糕的決定,我才有可能改變行為方式。如果目標沒有改變,就算梯子被人撤走,我也會嘗試用椅子,或者蹦跳、攀爬等,靠這些辦法驅趕著自身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xù)努力下去。其實那些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他們的行為本身毫無錯誤,錯在他們追求的目標。只有當他們的目標改變了,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才會發(fā)生改變,在新目標的指引下,漸漸養(yǎng)成新的行為方式。
接下來,要介紹一個大齡女青年。她因為沒有朋友、長期焦慮,來尋求我的幫助。她無法自食其力,導致成為家庭的負擔。她也曾斷斷續(xù)續(xù)做過秘書的工作,但是因為那些老板總想騷擾她,使她被迫辭職。事實上,她也有過一份安穩(wěn)工作,那個老板對她很規(guī)矩,可是她卻把這種正常行為,當成對自己的輕視,最終她還是放棄了這份工作。之后,她接受了長達8年心理治療,很可惜,這些治療對她毫無幫助,她的社交能力毫無長進。因為她無法和別人合作,也就無法找到一個養(yǎng)活自己的工作。
在我接手治療的過程中,我對她的早期童年生活進行追溯。因為不了解一個人的童年生活,就無法理解這個人的成長。這位女士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長得漂亮,極其受寵。那個時候,家庭條件優(yōu)渥,她有什么愿望都能順利實現(xiàn)。當聽到這里,我忍不住感嘆,你就像一個公主那樣被撫養(yǎng)長大。她說,確實如此,當時家里人都稱呼她公主。
之后,她又說出自己的早期記憶,記得在4歲的時候,出門看到一些孩子在玩耍,他們一邊跳一邊說,“巫婆來了”。當時她嚇壞了,跑回家詢問一個女用人,世界上是否真實存在巫婆。那個女傭告訴她說,是的,這個世界不僅有女巫,還有各種壞人,他們都會跟著你。
從此以后,她就害怕一個人獨處,害怕被拋棄,這種恐懼心理被帶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不敢獨自離開家庭,她認為只要自己待在家里,就會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照料。另外,她還有這樣一個早期記憶。她小時候有一個鋼琴老師,是個男人,有一天這個老師想親吻她,她當時立即停止彈琴,跑去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后來,她再也不想彈琴了。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她在自己和男人之間刻意劃下一道鴻溝。她把身體發(fā)育、自我保護和排斥異性聯(lián)系在一起。讓成年以后的她覺得戀愛是一種軟弱的表現(xiàn)。
在此必須說明一點,很多人談戀愛的時候會變得敏感脆弱,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因為在愛情的滋潤下,我們會變得溫柔起來,因為喜歡對方,也會使自身容易受到來自對方的傷害。只有一個人堅信自身強大、能夠自我保護才能逃脫這種感情的依賴。當然,這樣的人并沒有真正打算戀愛,也不可能接受他人的愛慕。并且,這樣的人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墮入情網(wǎng),他們會選擇親手毀滅這段感情。他們嘲笑戲弄付出情感的對方,通過這種方式擺脫自己的軟弱心態(tài)。
這個女人就是這樣,但凡涉及愛情和婚姻,她就會煩惱于自身的軟弱。因此在工作中一旦遇到男人對她感興趣,她就反應過敏,除了選擇逃避,沒有其他辦法。當她需要學習如何處理這類問題的時候,她的父母已經(jīng)不在了,她也喪失了公主待遇。雖然她曾經(jīng)得到親戚們的照顧,但并未如愿。一段時間之后,親戚們也煩透了,不愿意關心她。于是她開始憤怒地指責,質問他們,孤單對于一個人來講是多么危險。依靠這樣的索求,她才勉強擺脫悲慘境地。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的親戚們徹底拒絕她的懇求,這個女人會徹底瘋掉。因為獲取優(yōu)越感的唯一辦法,就是強迫親人們照顧她,幫助她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她時常陷入這樣的思想誤區(qū):“我不屬于這個地球,我屬于另外一個星球,在那里我是一位高貴的公主。這個地球上所有可憐的人們,都不理解我,不知道我的重要性。”如果這樣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這個女人就會徹底精神失常。之所以還沒有變成精神病,就在于還有一些親人在關心和照顧她。
還有一個事例,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種自卑心理和優(yōu)越心理。曾經(jīng)有一個16歲的女孩來到我這里。她從六七歲的時候就開始偷竊,從12歲的時候就夜不歸宿,常常和一些男孩子廝混在一起。在她2歲的時候,她的父母就因為感情不和離婚了,她被判給媽媽,從此和外祖母一起生活。正如常見的隔代祖孫關系,外祖母對她非常寵溺。因為她出生的時候,父母矛盾最為激烈,她的媽媽并不想要這個孩子,出生之后,媽媽也不喜歡這個女兒,母女關系非常差。當這個女孩來到我這里,我們進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她告訴我說,她其實一點都不喜歡盜竊,也不喜歡和那些男孩子廝混,這么做只是為了向媽媽證明,她媽媽無法控制她。
我問,你這么做是為了報復媽媽嗎?她回答,可以這么認為。
她想要證明自己比媽媽更加強大有力量,但是這個目標只能證明她害怕自己弱小,她能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惡意,因此形成自卑心理的困擾。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優(yōu)越心理目標,她所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制造麻煩。應該認識到,如果孩子們有偷盜或其他不良行為,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是出于報復心態(tài)的驅使才那么做的。
曾經(jīng)有一個女孩,15歲的時候,失蹤了8天,在被找到后,人們將她帶到少年法庭。在法庭上,她編造了一個故事,說自己被一個男人綁架了,在一個房間里被關了8天。但是,沒有人相信她。在接受醫(yī)生治療的時候,醫(yī)生敦促她說實話。她變得十分憤怒,狠狠地扇了醫(yī)生一個耳光。當我見到這個女孩的時候,我問她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并且可以給她的幸福追求提供幫助。之后,我讓她講述一個印象深刻的夢。她告訴我這樣的一個夢。當時,她在酒吧里,出門遇到了媽媽,很快,父親就要來了,情急之下她懇求媽媽把她藏起來,這樣父親就看不到她了。
從這個夢中可以得知,這個女孩非常恐懼自己的父親,為了逃避父親暴力的責罰,她選擇撒謊。應該認識到,當我們遇到一個習慣撒謊的孩子時,在他的身后很可能存在嚴厲的父母。正因為說出真相會帶來危險,所以才要費盡心機進行掩蓋。另外,也可以看到,這個女孩和她的母親存在一定的協(xié)作關系。之后,她告訴了我事情的真相,有人把她引誘到酒吧里,她在那里待了8天。一方面,她害怕一旦告訴父親,會遭受嚴厲責罰;另一方面,她又希望通過這種行為彰顯戰(zhàn)勝父親的渴望。因為長期以來的壓制,讓她只有通過傷害父親才能實現(xiàn)心理的優(yōu)越。
我們必須幫助這些追求優(yōu)越心理不幸誤入歧途的人。我們要認識到這種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是人的共性,要學會換位思考,努力理解他們的行為。他們唯一的錯誤,就是把力氣用在了錯誤的目標上。社會的進步就在于我們每個人對優(yōu)越心理的正確追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哪怕點滴貢獻,都構筑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但是,也只有那些在努力中展現(xiàn)造福他人的意愿,愿意為大眾利益銳意進取的人,才能真正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如果我們運用這樣的正確方式對他們進行引導,才能得到他們的認同。
歸根結底,合作是人類一切有關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根基。這是人類最偉大的共識,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所謂的行為、理想、目標、活動和性格特征的一切訴求,全部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類的有效合作。
沒有誰生來就缺乏社會情感,包括那些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和罪犯。從他們懂得為自己辯解、習慣推卸責任就可以看出,他們不是沒有,而是喪失了改變的勇氣,在自卑心理的反復暗示下,他們漸漸偏離正常的生活軌道,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在虛幻的勾畫中自我安慰。
人類社會分工不同,各行貢獻也不盡相同。正如所見,對于每一種目標多多少少都存在理解偏差,總能找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是人們進行合作,正需要這種取長補短。例如有些孩子擅長數(shù)學、有些孩子擅長美術、有些孩子擅長運動。一個孩子消化不良,會格外注意食物營養(yǎng),在興趣的驅使下,未來他很可能成為一位營養(yǎng)師或廚師。在所有這些特殊的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人們對自己的缺陷進行補償?shù)臅r候,他們有可能成就常人無法成就的事情。
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作家這個職業(yè)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進行思考和創(chuàng)作。只要一個人的人生優(yōu)越目標和社會責任感聯(lián)系在一起,即便是與世隔絕、沒有和別人的合作也沒有關系,因為他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