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秦漢時期的哲學和宗教

秦漢時期,特別是兩漢時期,哲學和宗教初步發展起來。哲學方面,出現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觀點的發展和對立;宗教方面,主要表現為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

哲學上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西漢中期的董仲舒,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東漢前期的王充。

董仲舒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一書中。他反對天道自然觀,進一步發展了先秦的“天人同一”思想,這個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應”說。他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他又說,“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道是法則、規律,這里借為封建制度。

“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這兩者聯系密切。董仲舒認為天是最高主宰,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君臨天下,同時也必須順從天意,“與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與天異者,大亂”,天降災禍。君權神授的觀點認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仲舒的思想宣揚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統治,是帶有神學傾向的儒學。

“天人感應”說助長了宣傳神靈怪異之風。以王充為代表的學者反對“天人感應”說,對神學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王充出身于“細族孤門”,曾做過州郡小吏,大部分時間以教學為生。他著《論衡》一書,計八十五篇(今存八十四篇),二十余萬言。

他認為萬物由元氣構成,“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及其分離,輕者為天,濁者為地。”人和禽獸也是由元氣演化而來。他認為元氣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他反對天人感應說,反對有神論,發展了古代的天道自然觀。他說:“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他又說:“人之死,猶火之滅也。”他認為鬼只是人們的一種幻覺。

王充的論證方法是“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是比較科學的。但由于當時自然科學不甚發展,引作論據的事物有些不真實,因之得出的結論也難免有錯誤。他在對社會問題或歷史人物評述時,往往歸之于命,這是唯心主義。

道教的產生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并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最早可追溯于原始時期的崇拜自然與鬼神,從最早的人神溝通的占卜等多種方術,原始宗教逐漸演變成殷周時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漢代因為戰亂與漢朝崩潰導致對宗教產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的儒學逐漸宗教化,此時也開始傳入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終于與漢代所崇尚的黃老思想逐漸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時形成。

道教是由黃老學說與巫術結合而形成的。東漢順帝時,瑯邪人宮崇向朝廷獻其師干吉所得《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這是我國最早的道教經典。今存的《太平經》殘本基本上保存了這部經典的面貌。

東漢末年,道教分為三大支派,一支為太平道,以張角為教主,在黃河南北傳教;另一支為天師道,亦稱為五斗米道,以張修和張魯為教主,在漢中、巴蜀一帶傳教;第三支以于吉為教主,在長江下游傳教。三派的信徒多為貧苦農民,這些信徒的多數成為農民大起義的主力。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志,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陵的五斗米道(天師道)的發展。

漢順帝時(115~144),于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得到廣泛傳播。到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后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

東漢順帝(126~144)年間,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張陵背井離鄉,來到了山川秀麗、民風純厚的蜀地,入居鶴鳴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北)修煉,以求長生之道。張陵本大儒,博通五經,又熟知盛行于世的黃老之學、讖緯思想與神仙方術,乃據此聲稱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并吸收了巴蜀地區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分,創立了五斗米道。據《后漢書》、《三國志》記載,因為入道者須出五斗米,而得名。五斗米道又稱正一道,因為教徒尊張陵為天師,又稱“天師道”,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

順帝漢安元年(142),張陵開始在巴蜀一帶行醫傳道,百姓師從者甚多。張陵死后,其子張衡繼之;張衡死后,其子張魯仍然傳其道。世稱“三張”,道內則稱“三師”,即“天師”張陵、“嗣師”張衡、“系師”張魯。經過他們祖孫三代的苦心經營,五斗米道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義、儀式、方術及組織制度。

佛教的傳入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明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18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在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并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明帝下旨建立白馬寺給他們居住。于是摩騰與竺法蘭在寺里譯出《四十二章經》。這幾乎是漢地佛教初傳的普遍說法,也為我國歷史教科書所采用。

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到了后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其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來,竺佛朔從天竺來,康孟詳從康居來。由此譯事漸盛,法事漸興。

漢人由信佛而出家修道的,如贊寧《僧史略》卷《東夏出家》中,有“漢明帝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等語。《高僧傳·佛圖澄傳》中,有“往漢明感夢,初傳其道,唯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漢人皆不得出家”等語,似乎其時已經有漢人出家,然后才有此項禁令。

《后漢書·西域傳》中敘述桓帝奉佛之后說,“百姓稍有奉佛者,后遂轉盛”,可見當時民間的奉佛也由少數而逐漸增多。據《后漢書·陶謙傳》和《吳志·劉繇傳》說:獻帝時,丹陽人笮融聚眾數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下邳、彭城三郡的運漕。融于是斷三郡的委輸,“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余人。作黃金涂像,衣以錦彩。每浴佛輒多設飲飯,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觀者且萬余人”。從《吳志·劉繇傳》所述看來,后漢末民間的奉佛,有其種種原因,這和宮廷中只以求長壽祈福為目的者有所不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宁市| 五大连池市| 白银市| 民权县| 威信县| 库伦旗| 中阳县| 松江区| 广东省| 陇南市| 丰顺县| 开江县| 绍兴市| 清镇市| 平遥县| 桓台县| 志丹县| 宁海县| 大关县| 高雄市| 聂拉木县| 临海市| 天全县| 彰化县| 米林县| 金秀| 额济纳旗| 宣城市| 安义县| 平阳县| 泰安市| 兴化市| 阿尔山市| 江都市| 沁源县| 尚义县| 黑河市| 南京市| 仙居县| 泽库县| 呈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