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處的藝術:讓人際關系提升你的幸福感(原書第5版)
- (美)羅蘭·福特 朱迪恩·阿特
- 6194字
- 2020-11-04 17:09:47
人類行為的一些基本原則
下面的10個概念主要作為基礎,以便于大家理解適用于人類行為很多不同領域的基本原則,這些領域在本書的其余部分將會一一討論。我們探究人類關系的具體內容時將不斷重溫這些主題,它們貫穿在整本書當中。
第一天太平間綜合征
對一個全新環境或異常環境的常見反應就是什么反應都沒有。我們很多人在第一次見一幫新人或是遇到一種新環境時,或多或少都會覺得有點不舒服,因為我們難免要尋思怎么表現才較為妥當。可惜,有些人過于關心怎么做才百分之百正確,因此他們一時間呆若木雞,表現得像個死人一樣。比如說,你有沒有注意過有些人一走進銀行聲音就低了下來?他們的樣子就好像銀行是間殯儀館,又好像他們不想驚動在那里安息的錢財。如果他們嘗試去理解這個新環境,發動自己所有的感官,打起精神注意周圍發生的一切,那么他們的情況一定會有所好轉。
有時候謹言慎行確實沒什么錯,在新環境里小心謹慎也沒錯。問題是,你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如果你想換一種表現的話能不能做到?人際關系課程的一個目標就是幫助你更好地和周圍的世界建立聯系。因此,要隨機應變,進退自如,也許你就要記住下面這句話:“情況拿不準,千萬別走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一個新環境或異常環境中,待在那里按兵不動,注意觀察周圍情況(包括內心狀況也包括外部環境),也許會大有用處。要挺身而出,而不是抽身而退。如果有行動可能,那么你就能利用這個信息來決定采取什么樣的行動。
人的心,一旦被新的想法牽動盤活,便再也恢復不了原初的狀態。
——美國詩人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
(Oliver Wendell Holmes)
恐懼
第一天太平間綜合征(the first-day morgue syndrome)的發生有多種原因,其中大部分原因都和想象中找別人搭訕后如何回應有關:害怕自己被人晾在一邊,害怕自己說錯話,或者害怕自己出丑。但是,讓我大跌眼鏡的是,由于害怕丟面子或是擔心自己出丑,人們有時候會做出一些特別離奇的事情,結果讓他們更丟人現眼。
比如說,第一天去上一門課的時候,我發現有30個人站在教室外面的大廳里。我問其中一個學生為什么大家都站在那里等。他聳聳肩膀,眼睛看著地面。另外一個人主動回答:“我想是門鎖著沒有開。”我走到門前,一轉門把手,徑直走進了教室。(那些寫實電視節目在你真需要的時候都跑哪兒去了?)等全班同學扭扭捏捏地一個個走進教室,我問他們為什么要一直站在外面的大廳。貌似是第一個到的同學,擔心自己被人當“傻子”,不想成為頭一個待在教室里的人,所以他順勢就在大廳的長椅上坐了下來。第二個來的人看到他坐在那里,不想讓自己顯得很傻,根本不費神去問問他有沒有去開門。每一個后來的人,都擔心自己顯得傻,都沒有試著去開下門,或者問問為什么大家都站在大廳里。本來是害怕自己出丑,我們有時候做的事情卻讓自己丑到家。
哪怕你是擔心自己可能要丟人現眼,有時候最好還是考慮一下什么事情都不做可能帶來的后果。如果被自己的害怕心理擋住了前進的通道,有時候我們恰恰一手打造了自己竭力想要避免的境況。
雙重標準
我們所有人都傾向于用不同的尺度和標準來評判自己和別人的行為。比如說,你有沒有經歷過特別不爽的一天,你就跟一條被惹毛的狗一樣到處不給人好聲色,誰要是找你說句話都會被你咆哮狂吼幾嗓子?難道你不期望別人能默默地理解你,這只是你一個人的問題,他們無須認為你這是有意針對他們?現在你可以想象假如你和別人換一個位置情況會怎么樣。你很可能會將這放在心上,結果感覺非常糟糕,甚至很惱火,因為有人對你大呼小叫。
你參加一場聚會,里面的人你認識不了幾個,這時候如果有人走過來主動跟你搭訕,難道你不覺得很欣慰嗎?假設這個人舉止得當,大部分人都會很歡迎他,跟他不見外,如果是他主動搭訕,大家還會更放松點。但這時候如果我們想到是自己主動去和別人搭訕,突然之間“第一天太平間綜合征”和害怕自己丟臉出丑的感覺就會悄悄潛上來。別人先過來搭訕自然沒問題,但別想讓我們去沒話找話說。
另一個在人際關系中執行雙重標準的例子是我們全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有道理。我們常常都知道可能會惹別人老大不高興的那些行為背后的原因:為什么我們就是不花點時間整理一下前院里的一團亂麻(“我有好多作業要做”),開車走錯道到最后一刻才變道(“這地方我從來沒走過”),或者是有約不來(“我忘記把它寫下來”)。我們甚至明知道如果任何人不知道我們行為背后的動機,他們一定覺得我們有點奇怪。但是,我們就是經常期望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的動機,并且有耐心,好心腸、善解人意。如果情況反過來又會發生什么?如果我們看到別人肆無忌憚地做一些我們無法理解或十分討厭的行為,我們又會怎么做?突然之間,我們大多數人好像有了一套全新的標準。我們希望別人全都講道理并且任何時候都始終如一。別人怎么敢做這樣離奇出格的事讓我不開心?我們總是把最好的動機留給自己,將最壞的動機推給別人。要記住我們所有人都有些說得過去的習性和癖好,只要知道這種行為背后的潛在理由就會恍然,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悖論
在我們開始研究人性的時候,悖論是需要我們理解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人們的行為常常會產生與自己預期相反的效果。有時候,我們不想得到的東西偏偏撞個滿懷,這方面大家好像都足以成為專家。你認識的人當中有多少人說過他們不想要甲(一些不希望看到的事情)發生,而每次他們做了乙(某種行為),甲都會緊隨其后發生?前面有二十次他們做了乙(行為),得到了甲(不想見到的結果);可是他們仍然會堅持不懈地去做乙,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每次都執著地期望有不一樣的結果出現。精神不正常的一個定義就是反復做同樣一件事情,期望見到不同的結果。
如果每次你做乙都有壞的結果出現,那么為什么還要堅持去做乙呢?有些人會停止做乙一段時間,生活慢慢好轉起來。然后他們就開始想,嗯,好久沒有做過乙了,所以不如再小試一次,看看到底會發生什么結果。于是他們就再試一次,等有什么不對頭的事情發生,他們就開始怨天尤人,覺得這世道對他真不公平。這就是典型的悖論。
比如說,我們回憶一下老的消食片的商業廣告:一個人坐在床邊說“我吃得太多,吃得太快。”他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說。接著他就把幾片消食片泡到水里喝下去,突然間覺得好過許多。你有沒有想過,這個人怎么從來沒想過要停止過量飲食,不再吃得那么快呢?
與人交往中的悖論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有些人告訴我說他們在一段戀愛關系結束后感覺元氣大傷,幾年都不再跟任何人約會了。他們簡直是把自己與世隔絕起來。如果認為這樣做會讓你感覺好過一點,那就是一種悖論。甚至還有一種人,他們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目的只為了讓移情別戀的舊人覺得難過。大錯特錯!這樣做很少會起作用,就算這樣做起作用,也會帶來終極悖論:通過傷害自己的肉體來傷害他人的感情,最后讓自己在感情上覺得好受一點。
還有個悖論是原指望要讓一件事變好一點,有時候我們卻讓它變得更糟。我把這類事情的一個例子稱作大錘理論(bigger hammer theory)。要解決一個問題,往往一種方法根本不管用,但人們還是死揪著這種方法不放,變著花樣地去嘗試。如果用小錘子輕輕敲打一兩下不頂用,他們的解決方法就是拿來大錘子狠勁再敲幾下。有次在聚會上我看到有個人,他顯然以為被人接納和認可的好辦法就是讓大家認為他絕頂聰明。所以無論大家談什么他都要插上一兩句,霸住所有話題,有些話題他明明一點都不知道,還是要喋喋不休地大發議論。等發覺大家都不怎么歡迎自己,他還誤以為自己不夠用功努力,所以加倍地賣力顯擺自己的博學多聞和無所不知,結果只能讓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本意是要讓大家接納他,結果卻適得其反,他的所作所為恰恰讓別人都不想靠近他。
這種行為在很多類型的交往和關系中都能見到。交往的一方費盡心機要改變對方或讓對方回頭,可能只會讓對方更加抗拒,最后的結果是雙方得到的都比原本想得到的少得多。請大家記住這個大錘理論的概念,不要拿大號的錘子來解決問題,困在這個陷阱中不能自拔。要用上解決問題的恰當工具,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根本不管用,那就試著去做采取任何一種其他的途徑。
積極的雙重困境
積極的雙重困境(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positive double bind)的一個例子來自約瑟夫·海勒的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上尉轟炸手約賽連覺得再駕駛轟炸機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害,所以他去找部隊的精神病醫生,告訴他自己的種種顧慮和擔心。這位精神病專家判斷,因為約賽連知道害怕飛行,所以他的精神就很正常,這樣的話他就不能離開部隊,只有接著飛下去。然后約賽連想了個辦法,證明自己精神不正常:他告訴這個精神病醫生他特別喜歡駕駛轟炸機不斷去執行危險任務。結果醫生的回答是:太好了!一個人熱愛自己的工作,這正是精神健康的標準。派這樣的人去執行轟炸任務再合適不過了。
讓我們來看看怎么用一種健康的方式來合理利用這種雙重困境。有沒有什么事情你希望自己能做得更頻繁一些,但是等到情況許可,你得到機會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來好好表現時,你卻發現自己情不自禁地朝著相反的方向越走越遠?舉個例子,要考試了,你得努力學習,但你卻決定下一次再用功,告訴自己下次一定全力以赴,因為這次有個朋友邀你一塊兒去打籃球;或者你應該多去拒絕別人,但你卻決定從下次開始再拒絕別人,因為這次的要求是朋友提出來的;又或者你想減肥,但是你卻告訴自己從明天開始。這些都是悖論。有些行為我們明知道該怎么辦,哪怕這些是不好的行為,我們還是照做不誤;還有些行為我們可能會從中大大受益,我們卻常常避之不及或是盡量拖延。這就是人際關系這門課的任務:發動你多做那些明知道自己該做的事,盡量避免不要去碰不應該做的事。從現在開始你的座右銘應該是:如果你想做,不一定非做不可;如果你不想做,很可能非要去做。這就是我所稱的積極的雙重困境。
敢于冒險
像在生活中一樣,你從這本書和這門課里能得到多大好處,和你愿意冒多大的風險直接相關。我所說的冒險,不是指身體冒險,而是指情感冒險和心理冒險:甘愿去嘗試新東西,或者探索自己人格中的不同方面。
想想這句老話: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句話在人際關系的課程里到底意味著什么,我想說個清楚明白。你到底想冒多大的風險,和你能得到多大的收獲之間有著確定無疑的聯系。總之,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你越愿意審視自己,檢查自己的行為和動機,分享你的經歷,你就越能從中得到收獲。但是也要正確看待它,記住還有一種收益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如果你冒的風險太大,那么隨之而來的傷害可能會給你帶來恐懼和壓力,最終導致你封閉自己或變得處處設防。拓展自己的交往邊界,但是直到有用的地方為止。具體到對這個內容的親身應用,即對自己提出各種要求和期望時目標要堅定不移,態度要和藹可親。在這門課中,以及在今后的生活中,要考慮此時此際對自己程度最為合適的冒險。考慮一下你的挑戰點在哪里,即到這一點你所冒的風險恰好能產生最大的利益。
你能看到正在發生的事然后問一句“為什么”,但是我會夢到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并問一聲“為什么不可以”。
——蕭伯納
觀察你自己
要從一門人際關系的課程中真正受益,其方法就是不斷觀察自己。這就意味著不要急于給自己下結論,而要對自己保持好奇心(把上課時間想象成做實驗的時間也許會很有用):做起事來好像根本沒有對錯,只有探索自己對新的經歷如何反應的機會。對同樣的情況不同人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好多次我展示上課的材料后在學生中引起各種不同的回應。比如說,對同一個故事的反應,一個學生哈哈大笑,另一個學生卻怒氣沖沖,有個學生覺得無聊透頂,還有個學生卻覺得這故事太有意義太感人以致她幾乎要放聲大哭。我們的不同反應其實反映出我們的很多東西。當你開展一項課堂活動的時候,你就有機會觀察自己的反應了。如果你只觀察老師或者其他同學,那么你就錯過了這門課最精彩的部分。
咨詢理論的一個原則就是:通往改變的第一步是清楚意識到你自己和當前所處的情況。要想到達你夢想中的地方,首先你得從自己的立足點開始起步,而不是從一個想象的地方起步。你可以通過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來評判一下自己身在何方:我的反應是什么?對于我的反應我又有什么反應?
如果你對某個人或者某個情況有特別強烈的反應,而不是你慣常的反應,停下來,有點好奇心,搞清楚這個反應來自哪里,它對你可能有什么意義。要變得更加善于反省自己,也就意味著自己要更善于觀察,觀察自己是誰、自己做了什么事、什么樣的想法和信念激發了自己。
90%規則
任何一個和人打交道、研究人性的人只能大概在90%的人、90%的時候、90%的主題上做到完全正確。討論可能會對改善與一群人的人際關系起作用的內容時,對這群人的特點進行概括往往顯得很有必要。可是,概括歸類的時候試圖把盡可能多的人都包括在內,可能導致的情況就是某些人并不能和提供的每個例子或每條原則都吻合。對有些人而言,這個內容可能并不重要,或者只在以后才有用。人類行為并不能屢試不爽地套用公式或等式。所以,盡管這本書提供的內容可能極有價值,但記住一定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才能應用它們。對一個人非常靈驗的東西可能對另一個人絲毫不起作用。
很多人際關系的技能都來自:①在涉及怎么辦的時候知道有很多種選擇;②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知道什么時間怎樣去使用手頭的信息。人際關系課程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能隨機應變,注意到在特定情況下哪種方法最可能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如果你對書中的某些內容持有不同看法,把它記下來,接著往后看就行。盡量多關注那些有用的信息,關注那些適合自己的內容,而對那些不適合的部分則可以置之不理。
扮演魔鬼代言人
我對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故意唱反調的人)的定義是這個人花更多時間來查看那10%不合轍的概念,而對那90%合轍的概念則費時較少。多少時候你愿意去扮演這樣一個魔鬼代言人的角色?這并不是說扮演魔鬼代言人好不好的問題,關鍵問題是你什么時候扮演,扮演到什么程度,扮演這個角色是不是一種選擇。舉個例子,我們來看一個在美國彭德頓羊毛制品公司(Pendleton Woolen Mills)工作的員工的故事。這人有個特長,就是他一眼就能看到羊毛織物上任何不整齊、不規則的地方,所以他自然被公司派去負責質量控制。成天他就待在那兒看羊毛織物從紡織機器上源源不斷地流下來,日復一日,他尋找的永遠都是缺點和瑕疵。就工作而言這是個很有價值的技能,并且極大地鞏固了他的職業地位,但是等他走到哪兒就在哪兒挑毛病的時候,他的朋友和家人就有點兒受不了了。最后,他的生活變得支離破碎,因為他只能靠挑毛病來過日子,找不到毛病他就誓不罷休。
不用說,這種能力并不能增強他的人際關系。開始時是個有用的技能,后來卻開始妨礙他過一種穩定平衡的生活。我們都需要有所選擇,知道何時該指出錯誤和矛盾,何時只需要連同缺點和不足一同接受。
選擇和平衡
選擇和平衡之間的關系是本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會從頭到尾不斷提到這個關系。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保持平衡感的能力密切相關,而與這種能力最為相關的因素似乎是在行為和反應方面要有很多選擇。比如說,如果約翰在情感表達方面的選擇很有限,那么他在個人關系方面很可能會失去平衡。或者,如果他在工作和家庭的時間分配和承諾方面失去平衡,也許這是由于他在行為方式方面缺少選擇,不論是現實還是假想。
選擇和平衡之間有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你越是能改變自己的反應來適應當時的情形(選擇),你越有可能獲得平衡。你越是平衡,就越有可能獲得更多的選擇。在本書中,我希望能提供給大家的一點就是在你生活的所有方面對選擇和平衡機會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