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版)
- 蔣傳發 鄒亞超
- 4429字
- 2020-10-23 15:55:29
1.2 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閱讀材料
讀大一的小李向心理輔導老師傾訴自己的苦惱:“馬上就要到假期了,漫長的兩個多月,該怎么過呀!我與幾位好朋友商量好了,決定一起去打工,因為打工會帶來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墒?,爸媽聽了以后卻不同意,說‘家里不缺那幾個錢,把重點放在學習上才是最重要的’。怎么說都不管用,我很是煩惱,因為已經和朋友說定了……”
1.2.1 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
1. 身心發展
目前,大學生入學的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正處于青年中期。這一時期是青年初期發展到成年人的過渡期,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他們的心理發展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
從心理發展所依賴的兩個條件,即生物屬性和環境屬性條件來看,大學生在大學時期,生理除了有些方面還繼續保持緩慢的發展外,總體來講已基本成熟。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因此能達到較高的水平,總體表現出成年人心理的某些特征。然而,由于大學生所處環境的特點,以及心理發展階段的局限性,環境因素對心理的影響作用受到了局限。
閱讀材料
長大未成年
在向成年人角色轉變的方面,當今許多青年人的生活追求和主觀判斷正在變得非常滯后與漫長,這便孕育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即從十幾歲末期開始到二十幾歲中期結束的始成年期(Emerging Adulthood)。美國心理學家阿奈特(Jeffery Jensen Arnett)教授,2000年在心理學權威刊物《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的《始成年期——18歲至20多歲一種新的發展理論》一文中,將始成年期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提了出來。始成年期具體指青少年晚期到二十幾歲(18~25歲)這個時期。這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時期,在此期間,年輕人已經脫離了青少年階段,然而多數人卻沒有擔負起作為一個成年人所應承擔的持久的責任,即處于“長大未成年”的狀態。這個時期個人的未來還不確定,他們在戀愛、職業、世界觀3個方面探索各種各樣的人生可能性。與人生的任何時期相比,這個時期獨立探索生命可能性的范圍最大。
始成年期主要有5大特征:(1)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時期;(2)是一個不穩定的時期;(3)是一個自我關注的時期;(4)是一個處于夾層中的時期;(5)是存在各種可能性的時期。
通過對美國不同種族、不同地域個體使用問卷法和訪談法進行調查,得出成年的3個重要標準是:(1)獨立承擔責任;(2)獨立做決定;(3)經濟獨立。
2. 高職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
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功能隨著生理功能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加強,但總的來說,心理的發展還不完全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高職大學生認知活動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等方面。高職大學生的注意力穩定,能較好地完成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觀察范圍進一步擴大,但容易忽略細節;記憶力以邏輯記憶為主,并且已經達到高峰;想象力更加豐富,不僅表現在學習上,而且對自己的未來生活、工作、事業和家庭都有較全面的考慮;同時,他們的思維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創造能力有所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強。
高職大學生情感活動的發展,表現為情感與理智之間的關系開始趨于平衡,但還不成熟、不穩定。他們的價值觀還未完全定型,對事物的認識和態度容易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情感的動搖不定。
高職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較好的發展,表現為能夠主動地制定目標,自覺地完成計劃,對事物能夠獨立地做出判斷,并能較好地堅持完成任務;但意志的控制性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表現為遇事比較沖動。
高職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自我意識逐步分化,但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往往分不清,容易形成矛盾而不能達到同一性。他們自我意識的要求與能力顯著增強,但自我意識尚未完全成熟,表現為自卑、自負、逆反、封閉和依賴心理嚴重。
高職大學生的個性逐步形成,表現為性格不斷完善和成熟,動機和需要逐漸穩定下來,興趣廣泛而穩定,并且隨著知識的豐富和閱歷的加深,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逐步確立下來。

總體上看,目前的大學生個性張揚、樂于表現、自主獨立、思想活躍、求真務實、追求時尚、目標明確、推崇民主、渴望平等。但受市場化、網絡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響,他們心理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同樣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大學生自己也認為,“我們這一代,是優越的一代,早熟的一代,叛逆的一代,需要大人們更多了解、更多關心的一代”??梢韵嘈牛髮W教育的引領,大學制度的陶冶,大學文化的積淀,大學精神的洗禮,大學思想的孕育,會讓大學生的個性與人格變得更加穩健和成熟。
1.2.2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有關的研究發現,近年來,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常見的表現主要有強迫癥狀、抑郁、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和焦慮等。下面就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做分析。
1. 怯懦
膽小怕事,遇事好退縮,容易屈從他人,甚至逆來順受,無反抗精神;進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難;感情脆弱,經不住挫折與失敗。大學生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怯于與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閉,由此形成不良的人際關系,反過來又會加深怯懦。
2. 自卑
對個人的能力和品質做出偏低的評價,常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驗,如害羞,不安、內疚、憂傷、失望等。自卑感強的學生,處處感到不如別人、無所作為、悲觀失望,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
3. 狹隘
受一點委屈或碰到很小的得失就斤斤計較、耿耿于懷;極易受外界暗示,特別是那些與自己有關的暗示,極容易引起心理沖突;感情脆弱、意志薄弱、辦事刻板、謹小慎微。
4. 嫉妒
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面(才華、成就、品質、相貌等)優于自己而產生的一種羨慕,也是因自己無條件趕上別人而產生的惱怒情感及相應行為。
5. 敵對
遇到挫折引起強烈不滿時表現出來的一種反抗態度;往往把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幫助理解為與自己過不去,認為周圍的人都在輕視自己、傷害自己,因此極為不滿。
6. 猜疑
極度的神經過敏,遇事好疑神疑鬼,整天提心吊膽地生活,自己也感到痛苦萬分。如:有些同學看到其他同學背著自己講話,就疑心人家在說自己的壞話;看到老師有時對自己的態度冷淡一些,就懷疑老師對自己有看法等。
閱讀材料
猜疑的苦惱
1. 來訪者的基本情況
錢某,女,19歲,某工學院二年級學生,覺得周圍的人都討厭自己,不喜歡和自己交往,想孤立自己。
2. 主訴及主要內容
來訪者是系書記帶來的,原因是來訪者與男朋友分手了,懷疑是同宿舍同學的挑撥,因此對同學指桑罵槐,引發糾紛。來訪者入學已經一年半,但和周圍同學的關系總是處不好,特別是與同宿舍同學的關系處不好?!拔铱傆X得她們5個在合伙孤立我。有一次,她們幾個在宿舍,我在外面聽到她們談得很熱鬧,但我一進門,她們馬上就停止了,她們肯定在議論我。還有她們干什么都不叫我。僅僅是宿舍的人還好,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班的同學好像都不喜歡我,討厭我。有的人見我就掉頭走開,像躲瘟疫一樣。她們為什么都跟我作對?”
經過進一步咨詢,我們知道她的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人,性格懦弱,她小時候父母常受鄰居的欺辱,而且不敢據理力爭,只是忍氣吞聲。她在上高一剛住校不久,一位舍友丟了錢,她拙嘴笨舌,不會像別人那樣表達自己,一緊張,就更說不出話來了。舍友就說:“你沒拿,緊張什么?肯定心里有鬼。”從此她就不能聽到誰丟錢,也不斷提示自己別人的東西千萬不能動。于是每天都很小心,盡量少跟別人接觸,免得惹上是非。所以她和別人交往時,總是不能真心地投入,懷有戒備之心,在別人看起來,好像拒人千里之外。
3. 分析診斷和指導
這是一個由心理創傷事件而引發的猜疑性社交心理障礙的案例。來訪者之所以產生好猜疑的個性以及由猜疑個性導致的同學交往障礙,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父母及家庭的氛圍,使她從小常常感到緊張和不安,這種不安全和緊張情緒極易使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從而變得敏感和多疑。再加上青春期是一個自我意識強烈、特別關注自我評價的時期,這種低自我價值感就更增強了來訪者不確定和猜疑的個性形式。二是創傷事件帶來的心理影響。別人對自己的誤解和猜疑,使自己產生了錯誤的認知——人是不可信的。由不被人信而不信人,人際交往中沒有真誠信任,交往肯定會出問題。
為幫助來訪者擺脫苦惱,我們采取了以下指導措施。
(1)認清癥源(即癥狀來源),消除錯誤認知。我們讓來訪者充分認識到:環境可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但它不可能產生決定性影響。決定和影響人的主要方式是自己的認識方式及思想基礎。我們出生和成長的環境是無法選擇與更改的,但我們現在長大了,要認識到哪些是我們成長的助力,哪些是我們成長的阻力。對于那些阻礙我們成長的東西,要通過改變認知、調整狀態,走向正常的適應道路。來訪者要從深層次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力量,樹立擺脫猜疑的苦惱的信心。
(2)正確看待問題,冷靜分析原因。覺得自己不受歡迎,或別人想孤立自己。這可能是自己敏感的多疑所致,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這就要消除猜疑和偏見,以獲得良好的人際交往。但是,如果事實上自己真的是不受同學歡迎,也不要緊張和焦慮,應該冷靜地從自己的為人態度、性格特征、思想和方法方面找原因,但是相信“沒人存心跟別人過不去”。
(3)學會全面看問題,加強溝通。任何事物都會有多面性,既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好的一面,還要看到發展變化的一面。千萬不要戴上有色眼鏡看人。要用坦蕩的胸懷待人接物。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研究之后,沒有充足的證據,絕不做推論,更不要疑神疑鬼。
(4)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多讀一些品位高雅的圖書,看看書畫展,聽聽音樂,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公益活動,努力進行體育鍛煉。這樣,有了良好的身心素質,就會徹底地擺脫無謂的殫精竭慮,從根本上排除猜疑心。
7. 抑郁
寡言少語、孤獨沉默、郁郁寡歡、悶悶不樂。對一切事物都缺乏興趣,對未來失去信心;細小的過失或缺點也會帶來無盡的懊悔,遇事總往壞處想,自怨自艾,認為自己是不幸的人和被遺棄的人。
8. 人際交往障礙
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大學生不愿再依賴家長與老師。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社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結交朋友;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適應能力不強,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一些異常心理,造成人際交往障礙。
(1)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是雙方的,在交往過程中雙方都獲得一定的滿足,才有可能繼續維持和發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從交往中獲得好處,而不顧及對方的意愿和利益,這種交往必定要失敗。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現為:強調評價標準的自我性,即我認為是什么就是什么;注重自己目的的實現,即我想獲得什么利益就應獲得什么利益。
(2)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即是在人際交往中因為他人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認同而苦惱焦慮。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礙的人,總是將自我束縛在一個狹小的交往范圍之內,對他人的一些個性特點往往“看不慣”,因而懶得交往。
有人際交往障礙的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常常會為一些在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挑起爭端,自傷和氣。更嚴重者,當意見發生沖突的時候,容易意氣用事,情緒激動,甚至會導致矛盾激化,將事情引向極端,做出對人對己都十分不利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