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的故事4:心理學與情感生活
最新章節
- 第32章 獨愴然而涕下——社會情感(4)
- 第31章 獨愴然而涕下——社會情感(3)
- 第30章 獨愴然而涕下——社會情感(2)
- 第29章 獨愴然而涕下——社會情感(1)
- 第28章 以不變,應萬變——職場情感(5)
- 第27章 以不變,應萬變——職場情感(4)
第1章 前言
俗話說,人是感情動物。生活中,每個人對情感都有強烈的需求,這種需要包括對親情的渴望、對友誼的期待、對愛情的向往,還有摻雜其中的夫妻情感、社會情感等。人的大腦系統對情感的需要仿佛是本能的需求。
達爾文認為,人類的機體狀態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隨著生物種類的增多,細胞結構變得復雜,組織功能進一步強化,人類情感也成為一個必然的進化過程。在心理學上,情感和情緒都被定義為: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區別在于,情緒傾向于個體在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態度體驗,而情感則更傾向于社會需求欲望上的態度體驗。
在西方的哲學史上,理性始終居于人的首位,就像有句名言說的那樣——“人是理性的動物”。雖然后來的思想家將道德、情感納入理性思考的范圍,理性和情感卻始終站在對立的兩面,奧斯汀甚至直接拿《理智與情感》作為小說名,并且在行文中明顯傾向于“理智”的價值取向。
中國的孔子則更重視人的情感活動,講求人的真情和實感。只有發自內心的、毫無掩飾的真情,才能產生真實存在的、非虛幻的或者憑空想象的實感。孔子談論的情感,首先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也就是“孝”。“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為仁之本”即“為人之本”,其中“孝”是對父母,“弟”是對兄長。實際上,孝悌之意正是建立在血緣上的倫理情感。
人的一生之中,父母親情將始終相伴,即使作為父母的生命個體衰老、消亡,人們也會在子女身上延續這份感情。除此之外,友情、愛情相繼進入個體的生命,如果幸運的話,珍貴的友誼和純真的愛情也會如影隨形,相伴一生。當然,愛恨從來都是相生的,即使在最為人稱頌的愛情之中,仍然存在不時的欺騙和背叛。誰又能說,這不是生活的本色呢?
這本書中,除了闡述了對個體最重要的親情、友情、愛情之外,還有職場上與同事、與上司之間的復雜情感,有社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感和公德心。當如今的媒體鋪天蓋地地宣傳愛情之重要,傳播“沒有愛,毋寧死”的價值觀時,筆者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理智地看待情感:人的一生,前路漫漫,任何情感都是值得珍惜的。
在心理學研究之外,筆者還設計了一則暗線故事,穿插在每一小節中。方明宇、宋建仁、林琳、林靜這些人物,他們既是可愛的青春少年,也是領悟生活的熟男熟女,在面對友情難題、愛情背叛時,他們會做何選擇呢?親愛的讀者,翻開書,耐心尋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