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表哥是村里的中學老師,偶爾會幫著鄉親看看家宅風水,也許是從小受家庭影響吧,我自幼對各種風水奇聞同樣喜聞樂道。
有這么一個道聽途說的故事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宋代有個人叫做賴風岡(后人稱其為賴布衣),自幼聰明伶俐,熟讀四書五經,九歲高中秀才,在江西聲名鵲起。父親賴澄山是當地知名地理師,一生最大的夙愿便是找到龍穴。賴澄山的父親在其十一歲時去世,他便跋山涉水為父親尋找墓穴,希望借著好風水讓兒子以后飛黃騰達。
皇天不負有心人。半年之后,賴澄山在粵北樂平縣一個小山丘中發現了一塊風水寶地,他掐指一算:將來葬在此處的姓氏族人,其后代子孫將有宰相國師,子孫顯貴,流傳萬世。可惜,他同時看到一輪月光直射這山穴四周,才發現原來這里還是塊“犯師地”。
在風水理論中,所謂“犯師地”是指最容易吸取日月精華的靈秀之地。假如將祖先遺骸葬在此處,后代可享福不盡,但經手點葬之人,在三年之內會遭遇不測,輕者致殘,重者身亡。為了父親和子孫,賴澄山依舊毫不猶豫地找人開辟此地,但之后就遲遲沒有動作了。
五年后,正趕上賴布衣進京趕考之時,父親方才帶上三五個家仆開始將賴布衣的祖父安置入土。就在即將完成之時,一個家仆內急,在安置先人的巨石旁小解。賴澄山看到后十分惋惜,只得連連搖頭:“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回來后,賴澄山吩咐賴布衣好好學習風水,將來好尋找龍穴,同時預測他將來最多不過是個國師,讓其切勿過分在意功名。賴布衣當時已十分受夫子器重,絲毫沒有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
當年賴布衣輕松答題準備交卷之時,怎料同時參加會考的隔壁考生身患重病,叫苦連連,訴說自己趕考路途的艱難以及身世的悲慘。賴布衣有些于心不忍,便悄悄代其完成這場考試,可誰承想放榜之日,他代考的考生竟金榜題名,名落孫山的賴布衣只得默默收拾行囊,打道回府。
他想來有些好笑,父親竟是如此神機妙算之人,回家后卻發現父親突發惡疾,早在他出門后不久就已離世。賴布衣心中萬般無奈,卻早已無可訴說之人。
代考考生為報答賴布衣,推薦其為當朝國師。賴布衣本想謙讓一下,卻忽然想起父親的預言,當即走馬上任。不久后,他如預言般,名氣傳遍大江南北。秦檜得知賴布衣,三番兩次傳喚他去尋找龍穴,可賴布衣不肯為了奸臣出賣自己,幾番巧言躲開秦檜的盤問。
秦檜暗地里思前想后,心有不甘,于是派眾多殺手去取賴布衣的人頭。幸得貴人相助,賴布衣才一次次躲過劫難。他改名為“布衣子”方便逃難,一路幫助遇到的窮苦人家,弘揚了“布衣子”在鄉間的名氣。百姓屢屢“只聞其名,不見其人”,認為其甚是神秘。
一天,賴布衣逃難來到香山縣(即現中山市)北門的金山之上,看天門周邊淺灘連綿,海鷗漁帆,海風輕撫,除此之外,山腳各色蓮花正競相開放,竟有幾分沉醉之意,暗自感嘆:“蓮開之地,絕非凡景。”他立馬拿出羅盤,細細琢磨羅盤上的指針方向,眺望金山與蓮峰之間的大峽谷,忽覺紫色蒸騰,于是自顧自地歡呼雀躍起來:“此乃擁護天龍之地,是七星伴月的風水寶地。想不到一個小小香山縣,竟會出一位天子!神奇,神奇也。”
眾人均不解其意。他掐指一算,嘴里喃喃道:“是帝象帝,是帝即帝,是帝非帝。每顆星需歷百年,七百年方圓七星伴月之數,那已是七百年之后的事了。”眾人再問,只見他笑曰:“天機不可泄露。”賴布衣終于完成父親賴澄山的遺言,找到了龍穴。從此之后,賴布衣歸隱林野,再也沒有人聽聞過他的蹤跡。
有人說,他留在香山的古樸山林。有人說,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從此長伴在父親身邊。也有人說,他仍在逃難,一路南下繼續幫助窮苦人家,尋找安葬墓穴,造福普通百姓。
香山縣這塊龍穴之地也從此在民間傳開,直到明朝崇禎年間,一位興義禪師云游此處聽聞此故事后,拍手叫好并在此處興建寺院,取名為白衣古寺,希望以后的天子能得此教化,擁有慈悲心腸。這也就是白衣古寺興建于此處的來源。
白衣古寺古時的周圍環境,在《香山縣志》中有這樣一段簡要描述:“紆逕以上,高山林隈,煙村山郭,洵堪騁目。”煙村山,即現在的煙墩山。查閱相關史料記載,在白衣古寺建成后的360多年里,從建成、重修、被中山陶瓷廠占用、村民不滿、尼姑主持到成為市級文物單位,白衣古寺在歷史的長河里磕磕碰碰,飽嘗辛酸。天門一帶的寺廟早已無一幸存,唯獨白衣古寺依然屹立不倒,常年香火鼎盛,是得到龍穴的仙氣庇護嗎?
白衣古寺位于石岐區蓮圓東路庵前正街1號。造訪那天正逢周邊寺廟大興修建。正午的太陽格外毒辣,門外沙塵滿地,建筑工人馬不停蹄地忙碌著。門內佛門清幽,幾座大殿寂靜莊嚴,來往的香客甚少。我瞇著眼睛看著這一座座仿古寺院,古廟宇建筑的風貌在眼前重現,而今此處已成為知名的古代景觀文化景點。歷經悠悠歲月,多少記憶還能被重新喚醒?
向寺院里面走,沿著山路拾級登上白衣古寺,正面山墻上的“南無觀世音菩薩”七個金光閃閃的隸書大字清晰可見。山門頂上橫踞著一棵長得非常茂盛的大榕樹,給人以欲飛天攬月的感覺。好像過去的寺廟前總會有一棵大榕樹,給香客乘涼,給寺院擋雨,也寓意給當地帶去富貴榮華。
大榕樹旁邊是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白衣古寺正殿。正殿二進三間,設有偏殿,建筑為硬山式頂,抬梁式木架構,墻上飾有灰雕,均保存明清時代的建筑特點。據說清嘉慶元年(1796年),住持潔修大師擴大2.19畝土地作寺院,設立過“白衣古寺”石牌坊、“禪關”、山門、西林庵、十王殿、大院、正殿(紫竹禪林)、祖堂、祈園等建筑物。
邁過山門,白衣古寺的正殿出現在眼前,整體保存較為完好。大殿正門楣上懸有石刻涂金水“白衣古寺”四字牌匾,兩旁分別懸掛一對大紅燈籠。一兩個游客拿著手機正在門前拍照。
入寺環顧一周,目光所及之處,設家族祠堂區、偏殿休息區、大堂上香區等。區域分布錯落有致、主次分明,讓人不禁感嘆昔時設計者的天賦,能將一間鄉野寺院設計得如此獨具韻味。香煙裊裊,木魚聲聲,妙哉!妙哉!
獨自穿梭在古寺大堂,赤黃色梵文豎幅在風中飄蕩,墻壁上的竹林花草壁畫靜默一處,古色古香的燈籠在空中懸掛,光柱里有微塵翻滾,燃燒著的熏香彌漫整個大堂,一派肅穆氣氛籠罩著古寺。
尋靈意而忘紅塵,會物理而通玄妙。這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古寺廟,唯一區別于其他寺廟的,大概就是古寺上那些壁畫了吧。這些壁畫,盛于唐宋,衰于明清。大多數寺廟的壁畫都是些佛道造像、傳說故事,用以宣揚佛法,展現朝代風貌。我曾于2016年6月在北京雍和宮上過香,那里的寺院就少有壁畫,多是些十八羅漢、觀音菩薩等大型佛像,用以參拜,營造一種莊嚴肅靜的氛圍,以求香客心安。
偏殿為客房,相對而言,風格較為現代。幾副標語對稱懸掛于室內,一臺西洋留聲機百無聊賴地蹲在右邊的門窗旁,與古寺相連,透露著西方積極向上的全新思潮。細看之下,前面是只為轉經輪添香油的虔誠信仰,后邊就已經是西式學堂的創新浪漫。這些不僅是白衣古寺在歲月流轉中的歷史印記,更是新中國成立后打破清朝閉關鎖國之策的實物詮釋。
繞了一圈,又回到大榕樹下,一低頭,瞥見在角落里靜候的一摞摞功德瓦,不免有些好奇。尋人一問才知道,這幾年修建全新的白衣古寺耗資巨大,寺院內有意認捐的香客可領取功德瓦,為這座古寺添磚加瓦,傳承先人精神。這座寺廟,凝聚的不僅是地方的文化精粹,更是地方百姓的鄉情傳承。
一生光景倏然而過,往事恍若發生在昨日,卻又那么遙遠。白衣古寺歷眾多變故,從寺到庵,從被占用到百姓奮起反抗,從被拆除到修建,如今300多年過去了,它正煥發著全新生機,吸引更多的香客前來吃齋念佛。賴布衣當年尋找龍穴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他苦苦追尋一生的龍穴最終會成為這么一座古老寺院吧。
我和朋友在清悠回旋的鐘聲里遠去,不作離情的開始,也不作禪深的結局。只記得,有一個你,曾經白衣翩翩而來,又悄無聲息地走了,后世只留百年古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