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3卷)
- 岳經綸 朱亞鵬
- 1277字
- 2020-11-06 17:53:56
五、結 論
生活問題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以下幾點有意義的思考。首先,將生活問題從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中剝離出來,確立了以“生活”為對象的社會政策理論和實踐方法論。第二,在消費膨脹以及信息化普及的現代社會,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經濟性循環不再是單純的物質性再生產,它和生活者的生命再生產的循環連接在一起。將來它還會與組織性的再生產和精神性的再生產捆綁在一起。比如,我們的廣場舞、網上購物以及微信群、團購的出現和普及,商家推出的智能電腦和有關生活消費的APP,都在一一印證這一點。人們的生活超越了物質性和生命性再生產的范疇,已經把這種再生產延伸到了組織層面和精神層面。生活問題研究的視角讓我們發現了其中的規律,沿著這個規律還可以尋找到如何給予人們生活安全感、幸福感的路徑。第三,將消費生活過程作為考察人的生命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重新理解和闡述人的生命再生產理論,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進入新時代,研究生活問題,用新思維和科學的方法再建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核心的社會政策價值體系,是社會政策在新時代需要急迫思考的問題。
坂口正之,1998,“社會政策學の展開と生活問題の經済學的研究——生活問題研究の社會政策學的アプローチー”,《大阪市立大學生活科學部紀要》第46卷,第103—117頁。
陳恭,2013,“在國家與市場之間尋找中國社會政策改革的邏輯——‘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國際經驗與中國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評述”,《科學發展》第10期,第93—98頁。
廣井良典,2001,《定常型社會―新しい「豊かさ」の構想》,巖波新書。
關信平,2002,“社會政策發展的國際趨勢及我國社會政策的轉型”,《江海學刊》第4期,第93—98頁。
景天魁,2010,“論中國社會政策成長的階段”,《江淮論壇》第4期,第5—10頁。
李迎生,2012,“國家、市場與社會政策:中國社會政策發展歷程的反思與前瞻”,《社會科學》第9期,第50—64頁。
沈潔,2017,“淺論‘生活型’社會政策”,《社會政策研究》第1期,第53—60頁。
沈潔,2017,“社會政策中的生活視角”,《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第3期。
沈潔,2014,《中國の社會福祉改革はなにを目指していたのかー社會主義と資本主義の調和ー》,ミネルヴァ書房。
社會政策學會雜志,1992,《社會政策學と生活の論理》第16輯,1992年10月。
武川正吾,1985,《労働経済から社會政策へ 社會政策再生のために》,《福祉政策の基本問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王思斌,2004,“社會政策時代與政府社會政策能力建設”,《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第8—11頁。
楊團,2002,“社會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以及啟示”,《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第127—139頁。
巖田正美等編,2013,《一番ヶ瀬康子社會福祉論の再検討—生活権保障の視點とその広がり》,ミネルヴァ書房。
一番瀨康子,1998,《社會福利基本理論》,沈潔等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鄒蘊涵,2016,“我國居民消費的歷史變遷及新特征分析”,國家信息中心,www.sic.gov.cn/News/45516169.htm。
中川清,1992,《生活の再生産と生活の単位—社會政策學と生活の論理によせて》,《社會政策學會》,第137—161頁。
中鉢正美,1975,《現代日本の生活體系》ミネルヴァ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