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影戀 [93]

影戀或“奈煞西施現象”(Narcissism)最好是看做自動戀的一種,而在各種之中,實際上也是最極端與發展得最精到的一種。影戀的概念,在各個性心理學家的眼里,歷來很有幾分出入,幾分變遷,所以我們不妨把它的歷史簡單地敘述一道。四十多年前,科學的領域里是找不到這概念的蹤跡的,不過在小說故事里,在詩詞里,我們卻可以追溯得很遠,而在古希臘的神話里,更可以發現它的中心的地位;同時這中心的地位還有一個人神參半的象征,就是水仙神,在神話里叫做奈煞西施(Narcissus)。 [94] 自精神病學發軔以來,學者在病人身上,所發現的有似奈煞西施所表現的狀態,固然是不一其例,不過一直要到1898年,我們對于這種狀態,才有一個比較綜合的敘述。那一年,我在《醫學家與神經學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短稿里,初次把自動戀的現象簡單地介紹出來時,我在結論中,一面描寫著一個極端的自動戀的例子,一面說,這種極端而有類乎奈煞西施的狀態,有時候可以在自動戀的例子中發現,而在女的例子中也許更容易發現;這種例子總是把她的性情緒,大部分甚至于全部分,在自我贊美的行為中表示出來,也可以說,她的性情緒可以大部或全部被自我贊美的活動所吞并而消滅;自我贊美原是當初奈煞西施的唯一特點,所以說,這種例子有類似奈煞西施的狀態或行為傾向。我這篇稿子傳到了德國,奈克立刻用德文做了一個簡括的介紹,又把我所說的“奈煞西施似的傾向”直接譯成“奈煞西施現象”(narcismus,等于英文的narcissism); [95] 同時,他又說過一番話,表示他同意的見解,并且說,這真是我所謂的自動戀的“最古典的方式”了。不過他又說,這現象也可以招致性欲亢進的狀態,這我卻沒有說過,我也不承認這現象可以到此境界。羅雷德在男子中也觀察到幾個很顯著的例子,而替這現象起了一個名詞,叫“自動而孤獨的性現象”(automonosexualism)。希爾虛弗爾德的作品里用的也是這個名詞。到1910年,弗洛伊德也接受了奈克所制定的名詞和概念,不過他認為這不過是男子同性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在這階段里,他認為同性戀的男子不免把自己和一個女子(普遍總是他的母親)認做一體,因此,精神上雖若愛一個女子,實際上卻是愛上自己。到1911年,朗克一面根據我在1898年所論列的意思,一面大致接受弗氏這派的見解,也認為這種現象不僅是屬于常態的變異范圍以內,而不是一種變態,并且是性發育過程中一個相當正常的階段;變異范圍以內之說原是我的議論,而階段之說卻是弗氏一派的補充了。朗氏的研究很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注意;1914年,弗氏一面接受朗氏的見解,一面又作進一步的申說,認定每一個人,不分男女,都有一個原始的影戀的傾向;人生都有保全一己性命的本能,此種本能的心理表現是和利他主義相反的利己主義,所謂影戀傾向者無他,就是這性的大欲對于利己主義所貢獻的成分,所以完成整個的利己主義者; [96] 影戀在選擇對象的時候,有時也是一個最能左右一切的力量,它可以選擇當時此地的本人做對象,也可以選擇時過境遷的本人(故我而非今我),也可以選擇未來與理想的本人而非現實的本人,也可以選擇以前本人的一部分,而目前這部分已不再存在;影戀的概念到此,便最合于尋常的用途了。 [97]

自1914年以后,弗氏自己對上文的見解又續有修正與補充, [98] 而許多別的精神分析學者,弗氏一派或非弗氏一派的都有,又把它推進到一個極端,認為各種宗教與各派哲學全都是一些影戀的表示。最后,到菲倫齊(Ferenczi)手里,竟以為造物在化育群生的時候也受了影戀的動機的支配!影戀的例證,在未開化的民族以及一切民族的民俗學里,也都有發現,此方面的作家甚多,例如羅埃姆(Róheim)。朗克很早就指出過,民俗學家弗雷澤(Sir James Frazer)的作品里,就可以找到不少資料供這方面的心理研究。 [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定市| 进贤县| 吐鲁番市| 仁寿县| 平罗县| 额济纳旗| 四子王旗| 吉木乃县| 准格尔旗| 定州市| 贡嘎县| 潮安县| 莱州市| 临江市| 闵行区| 阿拉尔市| 丹棱县| 铜陵市| 来宾市| 文山县| 吉安县| 灵寿县| 温泉县| 将乐县| 电白县| 日喀则市| 鸡西市| 祁东县| 龙州县| 广安市| 浦城县| 海林市| 太原市| 翁源县| 福鼎市| 南陵县| 常熟市| 通河县| 永平县| 景洪市|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