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
- 辛德勇
- 4203字
- 2020-11-06 10:40:13
一 主要道路的演變
經山海關走遼西走廊是現在東北與中原之間的主要交通線。然而,山海關的前身臨渝關晚至隋唐時期方才產生,此前該道并非暢行通途。宋金以前東北與中原之間有三條主要道路,經山海關走遼西走廊的“傍海道”為其中之一,另外兩條是由今喜峰口通過燕山的“盧龍道”和由今古北口通過燕山的“古北道”。迄唐為止,一直以盧龍道為主,遼時以古北道為主,金時始以傍海道為主。
今喜峰口一帶夾峙灤河的隘道在漢魏時稱“盧龍塞”。盧龍道即出盧龍塞沿灤河左岸北行,再沿灤河支流瀑河北上,直到老哈河上游西岸折而東去,沿大凌河趨向東北 2。從遠古起,該道就溝通著東北與中原之間的聯系。舊石器時代大凌河上游和老哈河上游沿岸的原始文化遺跡具有中原地區原始文化向北推移的特征,說明大凌河谷即為人類由中原移入東北的通道 3。新石器時代在大凌河谷所形成的密集的原始聚落及其文化性質與燕山以南中原地區的密切聯系,更清楚地印證了這一點 4。大凌河和瀑河河谷出土的青銅器反映出在商周時期這條孔道與中原地區的聯系更趨密切 5。盧龍塞以南的令支,春秋時已成為中原華夏族與東北山戎族相互爭奪的要地 6,戰國時盧龍塞已以令疵塞的名稱出現,當時即作為天下九塞之一與崤關(函谷關)等并重 7。關塞是道路的咽喉,著名關塞必然控制著重要道路。因此,通過令疵塞的盧龍道在東北與中原之間交通上所處的地位自然無與倫比。正因為如此,西漢右北平、遼西兩郡的主要設置幾乎都在這一路上 8。東漢時鮮卑出沒頻繁,人們仍冒被劫之險而走此路 9。魏晉南北朝時期攻伐頻仍,戎馬往來依然多從盧龍道。曹操平定烏桓的著名戰役即由盧龍道出兵 10。前燕慕容雋南伐石趙,分兵三路而下,親率主力仍出盧龍道,另外兩路都是輕兵 11。隋唐時期一般往來仍以盧龍道為常,去往東北地區的要路“營州入安東道”,即經盧龍道入營州柳城后再繼續前行 12。
隋唐以前盧龍道在東北與中原之間交通上一直起主導作用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沿海地表長期積水,阻礙通行(詳后);另一方面大凌河恰由西南流向東北,河谷兩側山脈夾峙,中間一線之路直指東北腹地。迄唐為止,東北開發中心一直在大凌河流域及其以東的遼寧南部溫暖濕潤宜農地區。且大凌河谷亦溫暖濕潤,宜于生產,便于生活,歷來人口比較稠密,便于商旅往來。故大凌河谷堪稱一條名符其實的走廊。
宋遼時期契丹人不僅囊括東北大部地區,建立了空前的地方割據政權,還據有中原大片土地,出入中原的交通更為重要,往來也愈加頻繁,特別是經濟貿易需要大為增加,傍海道和古北道在此期間都有顯著發展。遼國在三條道路的三大關口,即古北口、松亭關(漢魏盧龍塞)、渝關(相當于后來的山海關)三處都設有稅官 13,說明三條路上商旅往來都很頻繁。軍事上契丹南下也并取三路 14。但由于遼國政治、經濟、軍事等活動都以西部的西喇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打破了歷來以遼東襄平、遼西柳城為東北地區重心的局面,主要交通線也隨之改變:盧龍道(宋遼時稱為“松亭路”)失去優勢地位,西面的古北道一躍而起,成為東北與中原之間最主要的通道。需要指出,盧龍道重要性的下降是相對古北道地位的上升而言,從其自身發展來看,也是日益發揮更大作用。商旅往來在盧龍道也是經常的,并且由遼中京大定府到南京析津府還時或取道于此 15。由中原直接前往松遼平原地區則更是常行的要路 16。
古北道在十六國時已見通行,但因其險狹崎嶇,山路漫長,去往東北方向極為不便,一直沒有成為經常性的通途,其作用遠不能與盧龍道相比。前燕慕容皝曾由此道南襲后趙薊城,自謂“詭路出其不意” 17,可見該道很少行走。古北口在十六國時稱蠮螉塞 18,入蠮螉塞即可直達塞內重鎮薊城。該道始自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經今順義縣、密云縣附近,北渡潮河出古北口后,在灤平縣東北渡過灤河,東趨平泉縣,與盧龍道相會。但在北達漢平岡城附近后,又沿老哈河北上,抵遼中京大定府。繼續北進,可達遼上京臨潢府 19。遼建國之初就多由此道南下,以后也一直是契丹兵南出的要路 20。宋遼之間使節頻繁往返,幾乎無一不出此道。遼國沿途設有驛館,置民供給行旅 21。如此完備的交通設施,是東北與中原交通史上前所未有的。遼國還在古北口置有榷場,使山南山北得以貿易 22。可見,在經濟方面古北道也比其他兩道更為重要。
女真人繼契丹人之后據有東北,建立金國。女真興起于松花江流域,所都上京會寧府在松花江支流阿什河畔,正處于東北腹心。遼時通過古北道到老哈河、西喇木倫河流域再聯系這些地區的交通體系,顯然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超越前代的大量交往,盧龍道也已難以勝任。這樣,東部傍海道得到進一步利用,成為這一時期東北與中原之間的主要通路。
傍海道的暢通,是濱海地帶自然環境逐漸改善和人類生產開發的共同結果。遼西走廊地勢平衍,依山面海,是連接東北與中原的天然良所。但歷史上有相當長時期地表積水嚴重,以致遲遲不得暢行。曹操北伐烏桓時起初曾試圖取道于此,可面對他的是一派“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的大水,因而不得不改走盧龍道。為曹操指路的田疇稱此路夏秋受阻于水由來已久,并非偶然現象 23。實際上正是如此,西漢遼西郡所屬十四個縣無一位于今錦州到山海關之間的沿海地帶 24。說明非但交通受阻,生產開發也歷來深受限制。東漢靈帝時遼西太守趙苞遣使從今山東迎家眷到官,當時遼西郡西部已為鮮卑出沒之地,盧龍道不能暢行,而遼西郡治所陽樂(今遼寧義縣西)距海又較近,趙苞的家眷卻仍然走盧龍道,結果被鮮卑抓去殺掉 25??梢姲5来_是久阻于水。濱海地帶的積水還很可能和遼河下游廣泛發育的沼澤—遼澤相連屬 26,這就更要加重對交通的影響。為利用平坦的地勢,人們也不斷開辟著這條道路。如慕容雋南伐石趙、北齊文宣帝北討契丹都曾趁冬季地凍時機分兵出傍海道 27。但該道畢竟很艱難,因為受季節積水所限,沿海一直是無人地帶。曹操平定烏桓后由海濱回師,時逢天旱,積水已退,但軍馬不得飲食,以致需殺馬數千匹充饑,鑿地三十余丈而得飲水 28。如此景象,一般人不能不視為畏途。
隋唐時期情況開始有所轉變,雖一般往來仍主要經由盧龍道,但傍海道的地位已開始上升,在隋唐幾次東征中都起了主要作用。
隋唐出征高麗,均經由臨渝關 29。臨渝關(又稱渝關、榆關等)位于今河北撫寧縣東榆關鎮,與明清以后遼西走廊南端的山海關位置不同,地理形勢也有所差異,但應同樣是傍海道上的關口。日本學者松井等卻據此認為隋唐臨渝關路并未如明清山海關路一樣傍海北上,而是出臨渝關后轉向西北,沿今灤河支流青龍河左岸北趨大凌河,再折而東去 30。這種設想是不切實際的。首先,迄于宋金,東起碣石,西止五臺,燕山南北除松亭、金坡、居庸、古北、渝關五關外,其余路徑“盡兔徑鳥道,止能通人,不可行馬” 31。而宋金所謂渝關路乃指傍海道則是明確無疑的。隋唐出師遼東,幾乎傾盡全國之師,史稱出師之盛,亙古未有。以隋大業八年之行為例,軍兵與饋運民夫計有三百萬人左右,其隊伍“首尾相接,連營漸進” 32,若竟能走僅可通人的山路,實在不可思議。其次,幾次出兵都是先駐平州再出渝關,若出青龍河左岸,從平州(今盧龍縣)北上最為便捷,根本沒有必要舍近就遠,繞道渝關。
松井等推斷隋唐東征軍未走傍海道的重要理由是認為隋唐軍曾經由營州柳城。金毓黻先生也持同樣見解 33。首先要澄清隋唐東征是否必經柳城。在隋唐歷次東征中,途經柳城的記載僅見唐太宗出征時李兵發柳城和太宗回師至柳城。柳城為東北戰略要地,皇帝親行,不當漏而不記。唐太宗東征時,李
是統兵先行,他完全可能傍海北上后先勒兵柳城,再行進發。唐太宗班師至柳城則別有一番用心。此役唐軍損失慘重,太宗自恨重蹈隋之故轍,為安撫民心他特地奔赴柳城,為陣亡士卒行葬作祭 34。同時,征討高麗也是對塞外其他諸部族的威懾。契丹、奚都曾發兵從征,也為籠絡他們并向其他部族宣示唐朝的恩惠,太宗才到營州,盡召其君長、老人而賜以繒
35。
唐太宗的行程時間,也反映出他至柳城是繞道專程前往的。出師時太宗由平州到遼澤約行走十三天 36。南宋許亢宗奉使金國走傍海道,從平州到遼澤約用十一天 37。許亢宗只身匹馬,日行八十多里;唐太宗六軍隨發,理應稍慢一些。所以二者所取路徑應當一致。無論再繞哪一道,都需要更多時間,途經柳城更不可能。至于班師時只用十天就從柳城馳入臨渝關,更是非走傍海道不可 38。
文獻記載不能證明隋唐東征軍曾經由盧龍道或青龍河谷的道路,卻可反映出其所經行的道路為傍海道。隋煬帝大業八年征高麗回師時曾駐于柳城所轄的臨海頓(又作望海頓或望海鎮),其地臨海,在遼河以西 39。大凌河口至遼河口之間的濱海地帶沼澤深重,無法行人,臨海頓必定在大凌河口至臨渝關之間的海濱,正當傍海道上??梢?,隋唐臨渝關和明清山海關一樣,控扼的是傍海道。
隋唐東征出入傍海道,原因之一是規模過大,盧龍道難以承負。盧龍道行經山地,峻坂縈折,早有“九崢之名” 40。所以曹操平定烏桓時先要“塹山堙谷”,修治一番 41。慕容雋伐趙也先槎山通道,以后又專門修鑿,才僅可方軌 42。隋唐傾國東征,自然難以通行。加之去往遼東傍海道更為便捷,但更重要的是海濱積水狀況當已改善,因為隋唐時期其他交往也逐漸多利用此路,因而才有設置渝關的必要。如開元四年契丹威脅營州,都督許欽澹即從渝關撤回 43。唐張守節《史記·朝鮮列傳·正義》注漢使涉何自朝鮮歸國所入之塞為“平州榆林關”(榆林當為臨渝訛轉)。漢時并無與唐臨渝關相應的關塞,《史記正義》所述,反映的正是唐代使節往返也走過渝關一道。盡管如此,由于歷史上長期積水,沿海地區還不能馬上開發。五代時晉出帝北遷黃龍府行傍海道,出渝關至錦州之間,目睹遍地沙磧,一路饑不得食,只好吃草木野果 44。與曹操殺馬為食的情形相比照,其荒涼程度無甚相差,一般往來不能不受到嚴重限制。所以,這時的主要交通道路還是盧龍道。
從遼時起,沿海地區才得到開發利用。遼圣宗時在渝關至錦州之間設置了來、隰、遷、潤四州,并在隰州置有鹽場 45。為傍海道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賴此,遼國才可能在渝關設官征收商稅。商旅大量往來,反映其交通能力已大幅度增進。到金國興起、南下中原之時,恰是水到渠成。滅遼之初,女真割燕京與宋,卻不舍平州,就是因該道為女真南下最重要的通道。得平州后,女真立即將其升為南京,作為經營中原的門戶。隨之又從上京會寧府到南京平州每隔五十里設置了驛站,取代古北道成為東北與中原之間管理、設施最完善的道路 46。此后宋金使節往來,均取此道 47。經過有金一代的經營,終于完成了傍海道的開辟,遼西走廊展現出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