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
- 辛德勇
- 2264字
- 2020-11-06 10:40:13
二 南北交通的影響
上述諸路是聯系東北與中原兩區域的交通命脈,對兩區域經濟,首先是沿途附近地區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
東北與中原之間的經濟交往秦漢時已很密切 48。這時的主要途徑自當為盧龍道。唐代盧龍道是“敕使慰賜”的路徑 49。所謂慰賜,與各部族入貢一樣,具有官方貿易性質。遼在古北口、松亭關、渝關三處設官征稅,標志著東北與中原之間貿易的飛躍發展,表明這幾條道路都已成為必經商路。當時每年在河北榷場上契丹賣給宋人的羊就達數萬,馬和駱駝等也是榷場上的常貨。這些牲畜應大多來自塞外。南面出塞的貨物更多,如得燕云十六州后海鹽即已大量運出 50。
南北交往的不斷增加,刺激道路所經地區經濟迅速開發。西漢遼東郡十八個轄縣戶數不足二十八萬;遼西郡由于地處盧龍要道,所轄十四縣就有三十五萬多戶 51。由于人口較多和地當要道,直接受中原文化影響,大凌河谷地不僅很早就有農耕經濟,從東晉直到宋遼,還曾長期發展過蠶桑事業 52,這在東北各地是十分突出的現象。
古北道和傍海道的開通,更直接促成了沿途經濟開發。遼開古北道后,為維持道路暢通,遷奚民定居各驛館,給以田地維持生計,實際等于令其開荒 53。阿保機由古北道自幽薊還師塞外,途中發現銀鐵礦,即令設置采冶 54。宋真宗年間王曾出使契丹時,已見有渤海人聚居的冶鐵處,還有達百余戶人、專門鍛造兵器的聚落,沿途草庵板屋的居民點不斷,也有了粗放農業 55。傍海道迄唐一直荒無人煙,宋遼以后隨著交通增頻,漸有人移居。遼沿此道置潤、遷、來、隰四州,其中隰州之設純以交通為契機。其原因是遼圣宗由此道遷其帳戶去往信州,途中被大雪阻滯,于是把這些人就地安置了下來。以后還在此設置了鹽場 56。金時這四州(均屬金瑞州域內)戶數已近兩萬,錦州戶數近四萬 57,隰州附近仍置有鹽場 58。遼道宗年間中京、南京等地大饑,錦州海邊的海云寺進“濟民錢”竟達千萬 59。可見,交通的開辟促使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貿易要有物資集散、交換場所來實現。這種場所有臨時性的榷場,如古北口榷場,但更重要的是城市。薊城(今北京前身)就是綰轂盧龍道的經濟都會。薊城正當從東北南下太行山東大道的轉折之處,很早即為重要城市。戰國秦漢時烏桓、夫余、穢貉、朝鮮等東北各族都通過薊城和中原交易 60。遼金以薊城為南京,在城北置市,“陸海百貨,萃于其中” 61。可見其經濟之繁榮和對東北貿易的重要性。需要指出,由前述東北與中原交通的發展過程可知薊城最初產生的交通背景應為盧龍道,而不會是古北道和傍海道。但后來的古北道和傍海道也均經此南下,所以薊城始終保持著經濟繁榮。由于薊城是去往東北各路的起點,所以在政治、軍事上也是歷代經營東北的橋頭堡。從秦始皇巡視薊城、漢武帝設置護烏桓校尉 62,到隋唐東征以此為基地,都表明了薊城的重要性。
與薊城隔山相對的另一都會是盧龍道上的柳城。柳城始設于西漢,為遼西郡西部都尉治所,最初即為軍事要地 63。東晉以后柳城位置有所移動。漢魏柳城在后來的柳城(今朝陽市)之南,大凌河東岸。當時的盧龍道也由平岡而東,渡過大凌河沿東岸北上。晉咸康七年,前燕慕容皝就為控制盧龍道,南下中原,由近海的棘城遷都到漢柳城以北的大凌河西岸。柳城直接控制著盧龍道,又有大凌河谷的經濟為基礎,前燕很快就南下中原,滅掉后趙。以后北燕又在此割據,經濟上仍是一方中心。北燕亡時,火焚宮殿,經旬不熄 64,可見其規模之大。柳城的政治地位更加重要,中原王朝當力量足以越過燕山經營東北時,無不以其為據點。以唐為例,當時東北有室韋、靺鞨、高麗、契丹、奚等族,唐分別設室韋、黑水、渤海、松漠、饒樂等都督府和安東都護府進行羈縻性管理,整個東北唯大凌河流域的營州柳城郡在唐朝直接管理下。對東北的管理,大多要通過柳城的平盧節度使行使 65。唐后期營州陷于契丹,就阻斷了唐朝與東北其他部族的陸路聯系,契丹亦即因之得以征服各部族。柳城失陷,打開了進入中原的大門,成為此后契丹、女真、蒙古相繼南下的先聲。
遼以后古北道開通,柳城地位有所下降,遼中京大定府(今寧城縣附近)代之興起。遼中京在老哈河上游西岸,不僅處于中原北去遼上京臨潢府的路上,而且有古北、松亭(盧龍)兩路南下中原,向東沿大凌河谷的盧龍道又可去往遼河流域,因而迅速興起。遼初中京即已有市 66,《乘軺錄》記載遼中京有內外兩城,幅員三十里,城中居民列廛肆于道旁廡下。在原來牛羊芻牧的土地上,這確是十分顯著的發展。
控制道路對軍事具有直接意義。西漢時匈奴經常襲擾遼西郡和右北平郡,漢武帝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鎮扼盧龍道上重鎮平岡后,阻止了匈奴南下,并為以后由此出擊匈奴奠定了基礎 67。在燕山兩側的軍事爭執中,為掌握穩固的軍事主動,雙方都力圖據有整個燕山通道。漢擊匈奴如此,隋唐征高麗亦然。契丹南下第一步是占據燕云十六州,控制南下之路;女真也是先取平州,掌握傍海道。盧龍道和古北道都形如一線,崎嶇艱危;傍海道平坦,也山聳海峙,又遲遲未能暢行。不控制整個道路,極易遭到阻截。如曹操伐烏桓即自稱僥幸得免于危路 68;慕容雋伐后趙也擔憂受到伏擊;慕容皝就曾在山道設伏,擊潰石虎軍隊 69。
后方的給養運輸也與戰爭勝負密切相關。隋唐東征都要先輸糧于營州以東,預作準備 70。若非據有道路北端的營州,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宋遼相爭時,宋將曹彬等曾兵入涿州,威脅遼平州,平州缺乏軍備,只好急忙從顯州(今北鎮縣)經傍海道調取補充 71。可見控制這些通道對于防守同樣重要。
縱觀宋金以前東北與中原之間交通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東北與中原之間的交通是隨著東北地區開發的加深而逐步趨于發達的。兩大區域間交通的發展又直接影響著這兩個區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