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孟子

成書時間:戰國時期

▼一語中的

儒家重要學術著作,對后代散文有較大影響。

■書海溯源

《孟子》一書,是孟子與門人萬章等人述孔子之意而成。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山東省鄒縣),業于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以后最具權威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張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學說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他曾周游列國,游說諸侯,但是不得重用。他到梁國,游說惠王,惠王并不相信他的主張;又到齊國,齊宣王封他為密卿,起初很尊敬他,但最終也不愿重用他。于是孟子回鄉廣收門徒,推闡發揚孔子的學說,與弟子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文理梗概

《孟子》一書,中心思想是仁義,為孔子學說的發展。孟子主張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具體內容就是減省刑罰、降低賦稅,使百姓有比較固定的產業。他主張恢復理想化的井田制度,實際上是要實行小農經濟,使每個人都有田耕種。以民為本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認為只要是真正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將可戰勝一切。因此,孟子周游列國,游說諸候們熱愛人民、爭取民心,在具體措施上要與人民同甘共苦,“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并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見《盡心》下)的響亮口號,像警鐘的長鳴一樣久久回蕩在浩浩的歷史長河之中。但是《孟子》書中也有不正確的地方,他將勞心和勞力對立起來,輕視勞力者,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說對后世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賞析】

上面兩段話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君王應該施行仁政,只要能夠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會像潮水一樣涌來歸附,王霸事業就很容易成功,真正是“仁者無敵”。因此君王必須熱愛人民,關心人民,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君王可以分給人民田地耕種,如果人人有田,人人就有了固定的資產。人民不同于圣賢之士,賢士即使窮困潦倒,也能夠保持自己的名節。而人民如果沒有固定的資產,他們就無法贍養父母,無法娶妻生子,碰上饑餓的年份甚至被餓死。果如此,他們就可能不守法度。因此,仁君必須預先對此加以防范,讓人民生活富足,這樣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

■妙言輯錄

1.仁者無敵。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6.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10.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專家評點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所提出的“法先王,行仁政”的思想,反映了儒家的美好政治愿望;它所提倡的民本思想,為歷代統治者所借鑒,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該書語言生動,感情濃烈,氣勢縱橫,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其思想內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寿宁县| 苗栗市| 额敏县| 杂多县| 延吉市| 上高县| 清丰县| 乐昌市| 宜章县| 永德县| 崇左市| 南召县| 榕江县| 苍溪县| 潼关县| 剑河县| 漳平市| 大方县| 镇雄县| 大埔县| 辉南县| 房山区| 石嘴山市| 河池市| 于都县| 宽甸| 莒南县| 交口县| 黄大仙区| 昌吉市| 杭锦旗| 亳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宜兴市| 宝鸡市| 承德县| 凤台县| 泸定县| 乌恰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