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論語

作者:孔子門人及代傳弟子

成書時間:春秋戰國之交

▼一語中的

語錄體著作,儒學經典,影響千秋萬世。

■書海溯源

周室東遷,王權統治風雨飄搖。至春秋戰國之交,各諸侯國紛爭并起,互相傾軋,為在競爭中獲勝,無不禮賢下士,廣攬人才。一時言論廣開,思想活躍,先秦諸子由是而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身處春秋之世,廣納門徒,游說諸侯,是我國古代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開創儒家學派,授徒三千,成名者七十二人。孔子光輝的思想火花,常閃耀于其與弟子的日常交談之中。《論語》一書,即由孔子之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輯錄孔子與弟子之言行而成。

■文理梗概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常于只字詞組中,傳達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倫理觀念、人生感悟以及對于教育的見解。

《論語》所記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人而無仁,如禮何?人而無仁,如樂何?”,“仁”的概念是從家庭的尊卑長幼、貴賤親疏之間有差距的愛而出發,這種“愛”體現為孝、悌、忠、信的道德禮教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秩序。在政治上,孔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先要讓人民富足,取得人民的信任。他還強調行事必先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也記載孔子對于教育及學習的態度、方法,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教無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

■絕章賞析

【原文】

一、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二、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三、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賞析】

前兩則反映了孔子“仁”學思想的一個方面。孔子非常推崇“仁”,認為“仁”是天地之間永恒不變的法則,是立身行事的標準,人人都必須遵奉“仁”的精神,甚至不惜為“仁”獻出自己的生命。在“仁”的面前,人人平等。遇到需要發揚“仁”的精神的時候,甚至可以不拘泥于師生小節,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第三則比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春秋時候,社會和政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等級和名分制度已經不能維持。孔子的正名學說,主要目的是要恢復原有的秩序和制度,重新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系中去。推而廣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合理合法的名分,這樣事情才能成功。

■妙言輯錄

1.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2.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言乎?傳不習乎?”

4.子曰:“人而無言,不知其可也。”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7.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8.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10.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專家評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開山之作,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被尊立為經,其作表述的思想成為整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深遠。其記錄有關孔子之政治、倫理、教育、學習的見解,有許多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我們要學習其精華,吸取為我所用的東西。《論語》是語錄體散文,語言簡練,淺近易懂,雍容和順,迂徐含蓄,讀者可熟讀成誦,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其要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兴文县| 荆州市| 广元市| 泸水县| 卢湾区| 东安县| 渝北区| 深水埗区| 郑州市| 大邑县| 仁怀市| 班戈县| 佛坪县| 康乐县| 平凉市| 大余县| 大庆市| 阜新市| 锡林浩特市| 无锡市| 太仓市| 普安县| 萝北县| 旺苍县| 涡阳县| 斗六市| 新宾| 平邑县| 三原县| 平邑县| 论坛| 石门县| 三江| 昆山市| 沾化县| 那坡县| 台北县| 喀喇| 扎鲁特旗|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