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老子
- 中國文學名著導讀
- 殷涵主編 浩然(文學顧問)
- 1679字
- 2021-05-27 14:17:38
思想與哲學類
本類圖書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精華。閱讀此類書籍首先要注意選擇版本,一般原則是越古越好,因為越早的版本越接近著述者著作時的原貌,對理解更有幫助。中國哲學書一般文字都較艱深,又多愛用比喻,所以讀者要善于從看似淺顯、生動的比喻中領略作者的深義,往往一句平常的話就是作者全書思想之精華,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哲學類書一般都具有思辨性強、邏輯性強的特點,閱讀時宜多思考,去細心領會作者的哲思、哲理。
作者:老子
成書時間:約春秋末期
▼一語中的
道家代表作,古代哲學著作之一。
■書海溯源
老子,又稱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時代楚國苦縣人。他曾作過周朝看守國家藏書室的史官,中年以后曾一度罷官。到周景王死后,王室衰敗,他才離開王室,歸隱故鄉。春秋以來各國紛爭,使得許多有識之士求仕無門,因而產生出世的思想,向往隱姓埋名的隱士高人生活,這就是道家思想的源頭。在此背景下,老子寫出《老子》一書,成為道家思想代表作。
■文理梗概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分為上、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三十八章以后為下篇。全書的中心是論述老子的哲學思想,其思想之核心是“道”,道是對宇宙起源和其普遍規律的認識。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獨立于一切而存在,同時又非不可觸摸,乃至不可道其名稱。同時,他又用這一核心精神來指導生產、科學、軍事、政治及為人處世。春秋末期戰亂之中,他提出“無為”的思想,企圖逃避社會的動蕩,或者說在動蕩中尋求安穩。他又提出“致虛”、“守靜”的人生哲學,提倡人在生活中應當以靜為主、以靜制動。老子哲學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在于他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的理想世界,有人認為這是開歷史倒車,但從當時歷史情況來看確有其合理性。在戰亂紛爭的春秋時代,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而老子所設想的“小國寡民”,人人豐衣足食,“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的確讓人羨慕、讓人向往。同時,老子也提出“反者道之動”,他認識到物極必反的道理,發現矛盾轉化和往相反方向發展的規律,也認識到質變與量變的初步關系。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責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賞析】
此段文字體現了老子的“無為”思想。首先,從其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來看,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由于春秋時期,各國爭霸,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和霸主地位,而讓千百萬百姓陷入民不聊生、無立錐之地的境地。這一切,在老子看來,就是“有為”的結果。因此,他主張“無為”,只有這樣,才能還給老百姓安靜、平穩的生活,而放棄對人民的殘酷壓榨。由此來看,“無為”是有進步意義的。但在另一層面,“無為”又有愚民、出世之嫌。比如他說“虛其心,實其腹”,“使夫智者不敢為”,的確為統治者提供了一個聰明的治民方法。給老百姓足夠的食物填飽肚子,但卻不準他們思考——“虛其心”,讓他們毫無反抗精神,只做為統治者的順民。對于統治者而言,這種“無為”是再有利不過,讓他們像對待綿羊一樣來管一群毫無反抗精神的“愚民”。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無為”又是一種消極思想。對此,讀者應全面分析,不要被某一方面的觀點蒙蔽。
■妙言輯錄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6.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專家評點
對老子的思想,我們要辯證地去認識其“致虛”、“守靜”,“潔靜”“無為”。作為人生哲學,它可以使人珍愛生命、修身養性,在紛爭中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這是富有人性的,所以在現代社會依然閃現出它人性的光輝;作為政治哲學,它要統治者不要擾民,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仍然是一種民本思想,當權者應深思。老子的文章多用比喻,含義比較隱晦而且語言精煉,字字珠璣。閱讀時要從比喻中看出其隱藏的深意。另外還需注意老子思想的消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