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明夷待訪錄
- 中國文學名著導讀
- 殷涵主編 浩然(文學顧問)
- 1297字
- 2021-05-27 14:17:38
作者:黃宗羲
成書時間:清初
▼一語中的
清代重要學術著作,新興民主思想代表作品。
■書海溯源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浙江余姚人,生活在明清之交,是我國早期偉大的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生活在明王朝滅亡和清王朝入主中原這樣一個巨大轉型期。作為由明入清的遺民,他當然保持著自己的風節和民族的尊嚴。但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認識到舊的君主專制政體的極端腐朽,已經不再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在這種種因素影響下,黃宗羲一面批判君主專制的黑暗,一面又構想新的制度,為未來描繪一幅藍圖,從而寫成了《明夷待訪錄》。
■文理梗概
《明夷待訪錄》,從書名上看,已經體現黃宗羲作書的意圖:希望有朝一日賢明的統治者前來訪問他,使他能夠獻出自己的治國之策。《明夷待訪錄》帶有濃厚的民主啟蒙思想,是中國啟蒙思想的早期著作之一。首先,他從明王朝的覆亡中看到了君主專制政體的黑暗、腐朽和不合時宜,因而在書中給予其無情的批判。同時,他也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未來社會的藍圖。他在書中提到了“人各得其私”、“人各得其利”的觀點,這一觀點的產生與市民階層的崛起是分不開的。而他的這種私利愿望,也不排斥除公害、興公利,這種思想明顯地體現出新時代的烙印。黃宗羲還認為對國家法制不能僅僅局限于局部的變革,應進行大的變化,為國家立大法,這代表立憲思想的萌芽。《明夷待訪錄》后來被重印二十余次。
■絕章賞析
【原文】
(節選自《明夷待訪錄·原君》)后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我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
【賞析】
這段文字是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無情批判。周朝的人以無比自豪的口吻說“率士之濱,莫非王土”,而黃宗羲則以鄙夷的口氣指責漢高帝“逐利”。這不僅是個人的觀念變化,更是時代的變革。隨著明王朝的建立,封建集權統治達到極端,其弊端也暴露無遺。而明王朝后期的爭斗與政治腐朽讓其覆亡,使這一君主專制的矛盾空前激化。黃宗羲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制度的危害,于是對其進行無情的批判,同時他又比一般批判者更進了一步提出政治改革的方案。他不僅在政治、道德上批判了君主專制,還深入了經濟、法律等社會的各個方面。這段文字中,黃宗羲就是從經濟上對君主專制進行批判的。他認為君主將天下視為自己的,從而將天下的公產歸于一人所有,使得天下人本應有的私產都被剝奪了。
■妙言輯錄
1.有生以來,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2.天之生斯民也,故教養托之于君。
3.貴不在朝廷,賤不在草莽也。
4.必使話天下之具皆出于學校。
5.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為民用。
6.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
7.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益皆本也。
8.使封疆之內,常有千萬財用流轉無窮,此久遠之利也。
9.人于實一字,當念念不忘。
■專家評點
《明夷待訪錄》提出的反對獨裁建立國家的民主、平等、自由等觀念及經濟、法律、政治的措施,對于今天從事國家建設也有相當借鑒作用。讀者閱讀時應尤其注意其民主思想的萌芽,這是黃宗羲思想中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