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高中同學成績優秀,相貌帥氣,常常說要干一番事業。后來,他果然考上了國內一流名校,剛畢業就找到了一家位于二環內的名企,工作兩年后就買了一套房,很快成了家。
當時,很多同學都羨慕他,覺得他年少得意,一定還會有一番更大的作為。不過,畢業七八年之后,大家再聚會的時候,發現很多人都升職加薪了,唯有他還在原本的崗位上。有些原先條件不如他的同學,卻憑借著幾次成功的跳槽取得了很高的地位,甚至實現了財務自由。
我們幾個比較要好的同學私下里問過他這件事:你的教育背景那么好,為什么不想著找點更好的機會呢?
他苦笑了一下說:“身上背著房貸,膝下養著孩子,這時候你才會知道什么遠大理想都是空中樓閣。”
我們連忙笑著說:“是啊是啊,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落進口袋里的錢才最踏實。”
一笑之余,卻使人不由得深思。為什么一個曾經意氣風發、充滿雄心壯志的青年,如今會變成一個做事束手束腳的人呢?
其實,這里涉及到一個心理學效應:稀缺心態。
稀缺心態是指人們在缺乏某種事物時,一心解決這種稀缺,導致了兩種現象,一是注意力被稀缺吸引,忽視其他事物,二是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伴隨著稀缺狀況而下降。形象一點兒說,就是越缺少什么,就越在意什么,注意力的焦點被我們缺少的事物所占據。
就如上面的例子一樣,我同學的人生關注點已經被錢財占據了,所以產生了不敢跳槽、不能冒風險的執念。可是,反而由于過于看重穩定的工資收入,他就忽視了時間的價值,以及個人提升的潛在價值,最后發展得反而不如其他同學。
類似的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不少。比如,很多收入較低的人、從事高危職業的人反而更不在意自己的健康;比如,很多忙得一塌糊涂的人不愿抽出一點兒時間來做時間規劃……
我對此也有深刻感悟:我上大學時并不闊綽,每月的生活費都是剛好夠花,偶爾遇到大的開銷還得向家里報備申請。因此,在上大學時,我參與了一些兼職工作,還跑去昆山的工廠里做了短暫的暑期工。
有很多大學生都有類似的經歷。其實,回過頭再看,我覺得自己就是被稀缺心態影響了——因為金錢上的不寬裕,而過分關注錢,實際上沒能仔細衡量時間的價值,沒有發現更有價值的事情,導致自己在學業上并未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假如我有重新選擇的機會的話,我一定會選擇廣泛學習更專業的知識,利用最寶貴的青春時光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更有價值。
上述是稀缺心態對我們的最重要影響,注意力被稀缺所吸引。
稀缺會導致的另一個結果就是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下降。這一點其實可以說是前者的副作用——當你越缺少什么時,你越難以理性地處理這種匱乏所帶來的影響。
普通人很難視錢財為身外之物,也很難作出大膽的投資;忙碌的人很難擺脫繁忙,抽出時間讓自己關注目標之外的事情;孤獨的人很難在獨處時轉而投入學習……因為這往往是和人的本性相違背的。
但是,別忘了,我們常常需要改變自己和現狀,才能獲得成功。
人生的真諦之一,就在于利用自己的認知和意志擺脫稀缺心態的影響,使自己仿佛不缺乏任何東西一樣去生活。
生命中總會有殘缺和瑕疵,目光放遠,而不是總盯著匱乏的東西,才能有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