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天方探幽
  • 仲躋昆
  • 9721字
  • 2020-09-25 10:26:51

阿拉伯穆斯林的婚俗與婦女運動

從《古蘭經》看穆斯林的傳統婚俗

穆斯林認為,伊斯蘭教尊重婦女,注意發揮她們在生活中的作用,讓她們像男性一樣擔當社會職責。在《古蘭經》中,有專門的一章來論述婦女,在其他章節,也對婦女問題多有涉及。

我們將選擇《古蘭經》中部分有關婦女問題的論述,來了解穆斯林的婦女觀。

《古蘭經》反對當時流行于阿拉伯半島的活埋女嬰的惡習,譴責那些重男孩輕女孩的人。《古蘭經》說:“當他們中的一個人聽說自己的妻子生女兒時,他的臉會黯然失色,而且滿腹牢騷,他為這個噩耗而不與宗族會面,他多方考慮:究竟是忍辱保留她呢?還是把她活埋在土里呢?真的,他們的判斷真惡劣。”[1]在這里,《古蘭經》譴責了活埋女嬰的做法,此后,在阿拉伯半島上,人們漸漸改掉了活埋女嬰的惡習。

——古蘭經確立了丈夫、妻子的行事準則:

要求丈夫:不強占婦女、不壓迫婦女。“你們不要娶父親娶過的婦女,但以往的不受懲罰。這確是一件丑事,確是一種可恨的行為,這種習俗真惡劣!真主嚴禁你們娶你們的母親、女兒、姐妹、姑母、姨母、侄女、外甥女、乳母、同乳姐妹、岳母、以及你們所撫育的繼女,即你們曾與她們的母親同房的,如果你們與她們的母親沒有同房,那么,你們無妨娶她們。真主還嚴禁你們娶你們新生兒子的媳婦,和同時娶兩姐妹,但以往的不受懲罰。”[2]

要求妻子:遵守妻子的本分。“先知啊!如果信女們到你面前來與你誓約:她們不以任何物配真主,不偷盜、不通奸、不殺自己的兒女,不以別人的兒子冒充兒子,不違背你的合理的命令,那么,你當與她們誓約,你當為她們向真主告饒。”[3]

——結婚與離婚

《古蘭經》允許穆斯林娶四個妻子,并且要公平地對待她們。“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對待孤兒,那么,你們可以擇娶你們愛悅的女人,各娶兩妻、三妻、四妻;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們,那么,你們只可以各娶一妻,或以你們的女奴為滿足。這是更近乎公平的。”[4]對此,穆斯林學者是這樣解釋的:伊斯蘭教興起之時,連年征戰,相當多的年輕男性死于戰爭,家里留下妻子、孩子。從社會角度來看,男女比例相對失調,女性會多于男性。那時,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生產力低下,允許一個男子娶四個妻子會讓戰亂之中流離失所的女性有一個家庭而得以溫飽,從另一方面來說,對于阿拉伯半島在伊斯蘭教出現以前男性可以娶更多個妻子來說,允許娶四妻也是一個限制。因而,在當時,“一夫四妻”有一定積極的社會意義。《古蘭經》多處提到了要善待婦女和孤兒。

《古蘭經》的離婚章所說的離婚主要是指“休妻”。休妻需要連說三聲“特拉格”(其意為“離婚”),并且要有兩個證人:“先知啊!當你們休妻的時候,你們當在她們的待婚期之前休她們,你們當計算待婚期,當敬畏真主——你們的主。你們不要把她們從她們的房里驅逐出門,她們也不得自己出門,除非她們做了明顯的丑事。……當她們滿期的時候,你們當善意地挽留她們,或善意地離別她們,你們當以你們的兩個公正人為見證,你們當為真主而作證。”。[5]

《古蘭經》允許離婚的婦女再婚:“如果你們休妻,而她們待婚期滿,那么,當她們與人依里而互相同意的時候,你們不要阻止她們嫁給她們的丈夫。這是用來規勸你們中確信真主和后世人的。”[6]“你們用含蓄的言詞向待婚的婦女求婚,或將你們的意思隱藏在心里,對于你們都是毫無罪過的。”[7]

休妻之后,如果想復婚,原妻可以再嫁他人,并且再次被丈夫休掉,然后可與前夫復婚,《古蘭經》說:“如果他休了她,那么她以后不可以做他的妻子,直到她嫁給其他的男人,如果后夫又休了她,那么,她再嫁前夫,對于他們倆是毫無罪過的,……”[8]

——主張婦女有繼承權,“男子得享受父母和至親所遺財產的一部分,女子也得享受父母和至親所遺財產的一部分,無論他們所遺財產多寡,各人應得法定的部分。”[9],但是男女所得的份額不同:“真主為你們的子女而命令你們。一個男子,得兩個女子的分子。”[10]其余,尚有詳細論述。

——反對奸淫:“淫婦和奸夫,你們應當各打一百鞭。 你們不要為憐憫他倆而減免真主的刑罰,如果你們確信真主和末日。叫一伙信士,監視他倆的受刑。奸夫只得娶淫婦,或娶多神教徒;淫婦只得嫁奸夫,或嫁多神教徒, 信道者不得娶她。”[11]

——《古蘭經》禁止亂倫:見上所引《古蘭經》經文(4:22-23)。

——……等等,我們可以從中了解穆斯林傳統婚姻生活之一斑。

現代生活與古老話題

代代相傳,近現代乃至當代,阿拉伯也不乏多妻現象:赫赫有名的沙特王室,是一個龐大的家族。1932年,伊本·沙特(1932—1953在位)建立了沙特阿拉伯王國,他曾先后娶過300多個妻子,但同一個時期,他身邊皆不超過4個妻子,以便符合伊斯蘭教所主張的穆斯林可以娶4個妻子的規定。他有40多個兒子,100多個孫子和500多個重孫,于是形成了龐大的沙特王族,王位代代相傳。

便是平常百姓家,多妻也是常見的,有的阿拉伯婦女以協助丈夫再娶妻、并與其和睦共處視作美德。80年代初,劉光敏在阿曼工作期間,與阿曼司機阿米爾曾有過很好的合作。司機阿米爾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阿米爾少言寡語,靦腆而又誠懇,已經結婚。當問及他的年齡時,他說: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爺爺在門口栽了一棵小樹,樹已成材了,約經過了25年的時間,那么他應該有25歲了。他的工資相當于數百美元,與妻子二人共同生活,小家庭十分幸福。周末,他還邀請朋友到他家做客,他妻子早早準備了阿曼的飯菜,我們亦曾經是他們家的客人。

阿米爾的家并不大,普通的兩間房。他能干的妻子十分熱情地招待客人,拿出很多的干果和烤羊肉,一邊請客人吃,一邊夸獎阿米爾:“阿米爾可真是個好丈夫!他把掙的錢都交給了我,我也盡量節省點,就是想給他再娶一個好妻子,我也好有一個好妹妹。”我們開玩笑說:“你不擔心她會分去阿米爾對你的愛嗎?”她笑而不答,可是那神情分明是沉醉在幸福里。我們又說:“阿米爾和你都這么瘦,你們不會為了攢錢而舍不得吃好吃的吧?”這次她趕忙回答:“不會的。”看樣子,她想做一個傳統的好妻子。

在阿曼的一所中學里,有個漂亮的學生叫阿里,18歲,可是他還有另外兩個同是18歲的兄弟,而他們家里,又共有18個兄弟姐妹。原來這些孩子是多個母親所生的,阿里的父親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結婚,又離婚,又結婚了。現在他有三位妻子,住在不同的地方,孩子們分別同他們的母親生活在一起。這樣阿里有這么多的兄弟姐妹就不足為奇了。

《古蘭經》要求丈夫平等地對待他的妻子們。要絕對地公平,怕也難做到。但是至今,仍可以在突尼斯的博物館里見到一夫四妻大家庭留下的痕跡:一座方形的住宅中,中間是天井,四角則是四個設計一樣、造型一樣、裝飾也一樣的房子。據說,這是房子的主人為他的四個妻子準備的住房。看來他是想盡量做到公平地對待他的妻子們的。

毋庸置疑,一夫四妻受到了現代社會的挑戰。我們可以從埃及女作家伊哈桑·卡瑪勒198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四分之一個丈夫》中看到這樣多妻家庭的生活場景。小說生動地描繪了一夫四妻家庭中妻子們的生活。下面是女主人公因偷竊罪而站在被告席上一段講話的摘錄:

我決定說出事情的真相……

我那可敬的丈夫除我以外還有三房妻室。……他每天在四個家之間奔波,哪家有豐盛的晚餐,他就在那家過夜……

丈夫不經常去他某個妻子那里,其含義很多,這意味著她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女性,或者說她根本就不是個女性。……她沒有地位,在其他妻妾中間抬不起頭來,……除我以外的其他其妾,她們都能弄到錢。她們當時也都不工作,我們中間沒有一個參加工作的,我們每個人都被近半打的孩子束縛住手腳,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被迫進行的另一場角逐的原因。我丈夫滿四房妻室之前,他看上一個娶一房。而且滿四房以后,為了再娶,他就得休掉我們中間的一個,而最明智的辦法就是休掉孩子最少的一個。我們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無家可歸,我們每個人都想用牢固的鎖鏈纏住他,因此,我們就比著生孩子。我說過我們每個人都不工作,其他三房妻室弄錢的辦法對我也算不上什么秘密。我研究過他們弄錢的方法,也許我也能照著他們中間某個人的樣子去做,可我的情況不允許。正房老大,她的母親是賣雞的,她每隔幾天回娘家抓只雞回來。……偏房老二,真主賜福她,住在一幢正在施工的新樓附近。樓的主人讓她看管鋼筋水泥,日工資三鎊。她不費吹灰之力,邊帶孩子邊喂奶就干了。老三呢,讓她的兩個女兒去別人家里幫工,兩個孩子的工錢和看管物資的收入差不多。因此,她倆也能每周做上一、兩頓肉食。可我呢,……我的運氣不好,生的都是男孩,男孩掙錢是不會給母親的。我搞不到晚餐的錢,……結果是他再也不來看我了。我成了被拋棄的人,成了活寡婦。我的孩子盡管他們的父親還活著,他們卻成了孤兒。這對孩子們來說太難了,對我自己也是如此。我必須設法把丈夫找回來,我指的是找回我的那一份,四分之一個丈夫。我只有去偷……我真的去偷了!這樣,輪到我的時候,我也能夠給他燒肉吃了。于是,他又經常到我這兒來,在我這里過夜了。

把我們推到這一境地的真正罪犯是我那位可敬的丈夫。……他應該站在我現在的位置上,站在被告席上……[12]

從這篇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活在一夫四妻家庭中的婦女會面臨很多家庭問題,進而會引發社會問題。諸如:

——婦女的家庭地位、社會地位不能保證,也就難以實現男女平等。

——妻子們要鞏固自己的家庭地位所采取的辦法之一是多生孩子。當前在阿拉伯國家婦女平均生5—6個孩子。在埃及,人口的增長率為3%,而埃及沙漠面積大,有效利用土地的面積是十分有限的。土地有限、資源有限,人口的增加會給國家的發展帶來越來越多的困難。實際上多妻家庭的問題早已被現代社會所關注。早在1917年,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就頒布過《奧斯曼家庭權利法》,這是伊斯蘭國家最早的關于婚姻與家庭的法律,反對一夫多妻制,并對婦女在家庭中的權利作了一些有利于婦女的規定。20世紀50年代之后,隨著阿拉伯各國獨立,各自的有關法規相繼推出,突尼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伊拉克、敘利亞等國家都制定了個人地位法或婚姻法,確保了婦女在家庭中及社會上的地位。同時,還規定了離婚必須通過法院,將婚姻、家庭問題納入法律的軌道,根據各自的國情,以伊斯蘭教的教法為基礎,將當代人們對于婚姻、家庭問題的觀念納入其中。如1956年制定的突尼斯《個人地位法》,對女性在家庭中和社會上的各種權利的規定更為具體和詳細:法律規定禁止一夫多妻,離婚須通過法院,婦女有財產繼承權、監護權等。現代,在阿拉伯的大城市,尤其在文化人中,已經實行一夫一妻制了。當然,法律與現實之間還存在差距。

今日阿拉伯穆斯林婦女

20世紀40年代國際上婦女運動蓬勃發展的時候,阿拉伯的婦女運動也發展了起來,阿拉伯婦女聯合會在埃及成立,埃及成為阿拉伯婦女運動的中心地區。

隨著埃及參與的國際事務越來越多,一些思想家開始大聲疾呼婦女解放。在1952年7月23日革命爆發后,埃及婦女重又獲得了許多長期被剝奪的權利。1956年的憲法賦予了婦女政治權利(即婦女有選舉權),婦女不僅可以成為醫生、工程師、律師、大使,還可以成為議員和部長。在埃及議會中,1987—1990年間有18名女議員(總數為458名)。

在參政方面:埃及婦女已經進入了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自1962年起,社會事務部長這一職務一直由女性擔任。

教育方面:埃及婦女已經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擔任了教授、系主任或校長等職務。凱麗瑪·賽義德女士曾是教育部的第一位女副部長。

醫務方面:婦女獲得了可喜的成功,醫務領域的各種工作成了許多婦女的第一選擇,擔當起醫學研究人員、醫生、護士等等。埃及女醫生考凱白·哈法尼曾任醫院院長。

工業方面:婦女涉足于紡織與貿易等行業中,還涉足了曾被男性壟斷的軍事工業和精密儀器制造等行業。有了女飛機設計師以及女礦業工程師,并且在埃及的任何一種工業中都有合格的女技術人員和熟練的女工。

科學研究方面:許多婦女學者在各個科學研究領域都做出了杰出了貢獻,如在原子能研究方面的女學者薩米拉·穆薩博士以及擔任原子能機構領導的塔瑪羅德·胡拉德博士。再如菲尼斯·凱米爾·胡達博士,是第一個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埃及女性,她的貢獻是把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經濟與貿易方面:婦女已經進入會計、經濟法、經濟學研究等領域。有了女稅務官、女金融家、女金融檢察官、女經紀人。女性還進入了證券交易所,成為計劃、統計方面的專家,甚至擔任了銀行行長。如納瓦爾·納塔維是阿拉伯投資銀行管理委員會主席;薩納·布爾罕女士是埃及銀行外匯檢查委員會主任。

外交方面:自1961年起,埃及婦女開始涉足外交,在外交部及駐外使館任職,埃及曾派女大使駐任丹麥、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米爾維特·塔拉維女士還于1992年多次擔任國聯合國婦女事務委員會和禁止歧視婦女委員會主席。

其他諸如宣傳和文化、體育、警察以至于宗教研究領域都有女性涉足,并且做出了出色的貢獻……[13]

今日科威特與海灣國家的婦女

根據1993年6月統計,科威特婦女占人口的比例為50.4%。在科威特社會發展進程中,包含了科威特婦女的努力。

教育方面:今日的科威特婦女與男性享有同等的教育權利,在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與研究生教育方面,都有科威特女性的積極參與。科威特女性還特別喜歡商業、醫學、衛生護理、技術、通訊、航海、水電、工業培訓等方面的實用職業教育。在這些方面,從1980年到1994年,女性學員的人數是不斷增多的,甚至在科威特的大學,女生人數會多于男生。當然,這其中部分原因是男生傾向于到國外進修一些國內所沒有的專業。同時科威特女性留學生到美國、英國、埃及等國學習的人數也在增長。在職的科威特婦女如想進修,也會得到國家的一些照顧。

就職、就業方面: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科威特婦女就職、就業人數是在不斷上升的,其所占有勞動能力的婦女比例是:1957年為1.4%;1980年為12.8%,1993年為25.3%。而其中有大學文憑的占30%,有中等教育文憑的占21.5%,有普通中學教育文憑的占15.7%,有大專文憑的占35.9%,由此可以看出科威特女性的文化水平是較高的。婦女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習慣,僅僅只在家里照顧孩子、老人,她們希望參與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當然,社會發展的潮流也會沖擊著這個國家。比如家庭小化,從幾世同堂的大家庭轉化為夫妻二人或夫妻與孩子在一起的核心家庭,并且家庭成員的分工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即男子承擔了原先是由女性承擔的家務。

法律方面:科威特對女性權利給予一定的保證。科威特憲法、一些有關法令、規章制度對保障科威特婦女的合法權益與促使科威特婦女參與社會勞動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同時,為保障婦女承擔好家庭的角色提供了一定的社會保障。

科威特憲法第29條規定:人們都同樣享受人的尊嚴。他們在法律面前,在基本權利和義務面前是一律平等的,在這一方面,在他們之間,不得由于性別、出身、語言、宗教的原因而有所歧視。

科威特憲法第41條規定:每個科威特人有工作和選擇工種的權利。勞動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這是尊嚴的需要,也是公眾利益所必須的。國家要讓每個公民有工作做,并要讓工作條件公道。

科威特的憲法以及相應的一些立法規定又為婦女享受教育以及此后享受勞動提供了保障:

——政府部門的在職婦女除享受其他的假日之外,還享有兩個月的帶全薪的產假。

——婦女在享受產假后,還享受四個半月半薪的母親福利假。

——孩子生病,母親陪其住醫院期間可以享受全薪。

——就業婦女與男性同工同酬。等等。

隨著婦女運動的發展,科威特也出現了一些民間的非政府的婦女組織,科威特婦女社會文化協會就是其中較早的和較著名的一個,其宗旨為對婦女進行文化與社會教育。此外還出現了一些行業性的婦女組織,如按教師、律師、工程師、醫生、記者等行業組織起來的組織。

海灣地區的其他阿拉伯國家婦女運動同科威特的婦女運動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在這些國家,傳統的影響仍占主導地位,人們主張維護正統的伊斯蘭思想。婦女著便裝的不多,勞動婦女多穿傳統的阿拉伯大袍,戴面紗,只露雙眼。在大街上,較少見到婦女獨立行走。男女學生仍分校,甚至還設有專門的婦女銀行。因生活富裕的婦女們對自己蒙著面紗,在男人的隊伍中壓低聲音說話感到不便,于是就選擇了去婦女銀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的一家婦女銀行就是其中之一。婦女們在這里使用支票、匯票等現代社會的理財的方式,還可以到銀行的一角品咖啡,與友人談天說地。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總統夫人法蒂瑪,她是阿婦聯的主席,1989年,劉光敏見到她的時候,得知她積極于婦女事業,組織婦女參加手工勞動,為普通的勞動婦女辦實事與好事。劉光敏曾參觀了婦聯辦的編織中心,婦女們在這里學習編織,有的是為了謀生,有的則僅僅是為了學得一門技藝。參觀時見到幾位婦女正在那里學習編制各種各樣的工藝品,一旦有生人出現,她們馬上會拉上面紗,將臉面全盤遮蓋。

社會生活的沖擊,會對海外國家婦女的生活帶來新的影響。1991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為保衛祖國,法蒂瑪總統夫人還發起了招募女兵的活動。因為阿聯酋人口不多,婦女參軍就會增加一份力量,于是委任了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納賽爾的中校為女子軍校校長,聘任了美國軍官任教。1991年12月曾招募了74名女兵,年齡從17歲到31歲,開始了軍事訓練。后陸續減員,到1992年6月余下的25名女兵就是經過嚴格軍事訓練并取得好成績的女軍官了。她們一身戎裝,打靶射擊,活躍于練兵場,已經成了阿聯酋的女教官。這在阿聯酋是破天荒之舉,對于跨出家門參加社會公眾生活不久的阿聯酋來講,這種變化是空前的。

當然富裕的阿聯酋政府也注意到了教育事業:女孩子陸續離開家門,走進學校,接受教育,繼而尋找工作,逐漸從默默無聞的家務勞動者,步入社會生活的潮流,相繼出現了女職員、教員、醫生等。

任重而道遠

在阿拉伯婦女取得許多重要成就的同時,要真正實現男女平等,尚且任重而道遠。

婦女的社會地位仍有待提高。如在埃及農村,農婦的地位尚還低下。婦女受教育的水平要低于男性。文盲中,男性占37%,而婦女占60%。在埃及南方的貧困地區,成年女性文盲占多數,比較早一些時候的1986年埃及人口的調查數據表明,農村的男孩上小學一年級的比例為96%,而女孩上學的比例為70%。其影響女孩就學率的決定性因素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在農村尤其嚴重。人們希望家中有男孩,如果家中沒有男孩,那么即使有幾個女孩,父母還是準備繼續生育。女孩擔負比較沉重的家務勞動,父母還常常把受教育的權利留給兄弟們。女孩子還經常早婚,有的女孩十幾歲就出嫁。有一份美國的報紙說:埃及鄉村有40%的女孩子16歲以前結婚,其中60%的婦女在結婚的第一年懷孕,由于生育過早,影響了母親的身體健康以及孩子的營養與保健、教育等。當前的女孩便是未來的婦女,因而,這與一些其他的第三世界國家一樣,對農村婦女形成了惡性循環。婦女面臨的狀況為:受教育程度相對低——早婚——早生與多生孩子——自身的營養不良——在家庭中操持家務、帶孩子、敬老人——少有受教育機會——難以在社會上謀職——參政水平低——導致婦女社會地位低于男性等等。

為此埃及國家研究中心呼吁:

加強對法定婚齡的控制;加強對農村女孩的教育;加強對青春期女孩的衛生服務以及計劃生育知識的宣傳。

另外在農村地區尚還存在一夫多妻的情況。有時候,埃及女子嫁給了有妻室的富有的外國丈夫,這些富有的人來埃及,并不說明其在本國已婚的情況,而與埃及女子結婚,造成了重婚,而伊斯蘭教又允許一夫四妻的,所以其丈夫也不被判罪,苦了的只是這些埃及婦女。埃及與科威特等國都規定,本國男性同外國人結婚,孩子有本國的國籍,但本國的女子同外國的男子結婚,將不能夠得到本國的國籍,孩子須隨他們的父親國家的國籍。這一方面說明了,這些國家的法律尚不能平等地對待婦女,另一方面也給這些外嫁婦女的孩子加入其母親祖國的國籍帶來了困難。

1991年,在沙特阿拉伯,婦女的美發、美容在利雅得收到了攻擊,卷發用具被視為異端。宗教人士說:魔鬼來到了理發廳,在這里勾引穆斯林婦女,使她們墮落,沙特婦女應該警惕。同時,宗教人士還猛烈抨擊了一些婦女,即1990年11月6日,為抗議禁止婦女開車,有46名婦女駕駛著汽車在利雅得的大街上行駛了好幾分鐘,遭到了宗教人士的強烈反對。后來各個大學都散發了傳單,傳單上開列了這46名婦女的名字,對她們進行了猛烈的攻擊,一張傳單說:一個女人的墮落會超過一千個男人的墮落;另一張傳單說:我們要保衛圣地,應該用法律之劍來打擊淫蕩行為的為首分子。內政部重申:繼續嚴厲禁止婦女在沙特阿拉伯王國境內駕駛汽車。[14]宗教激進分子對此事尚不罷休,1993年5月,一個名叫“人權委員會”的組織的成員阿卜杜拉仍在呼吁:將兩年前開車參加抗議禁止婦女開車上街的46名婦女定罪為妓女,投入監獄,取消她們的工作。這個組織系1993年5月4日日宣布成立的沙特阿拉伯人權委員會,有6名激進分子四處活動,他們的進一步呼吁是給沙特的神職人員以權利,并反對國家接受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面對阿拉伯婦女的現狀,一種看法是,繼續推進婦女解放事業,跟隨世界婦女解放的潮流;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還是要維護傳統。如圍繞1994年9月5日—13日在埃及召開的世界人口與發展大會就有兩種不同看法。大會召開前夕與會議過程中,都遭到了埃及宗教界人士的激烈反對,他們主要反對的是墮胎、絕育、同性戀。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阿拉伯國家人口現為2.35億,人口增長率為3%,平均每個阿拉伯婦女生五、六個孩子。國家要發展,降低人口出生率,應是當務之急。但對于計劃生育,根據埃及宗教界人士的觀點:人為真主所造就,對于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措施之一——墮胎,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伊斯蘭教研究會、愛資哈爾立法委員會、愛資哈爾大學研究中心這些組織機構集會,發表聲明,反對墮胎、絕育、同性戀,認為這些做法違背了伊斯蘭教的教義。其主要論點為:不贊成限制生育,認為孩子的多少可以根據父母來決定,即使是通奸、強奸、亂倫而造成的懷孕也不能人工流產。計劃生育應該指兩個孩子間應該有一定的間隔,以保證母子健康。埃及宗教界的觀點得到了其他的一些伊斯蘭國家宗教界的聲援,但也有的人主張有病的孕婦和本人想終止懷孕的婦女可以去墮胎。即使是宗教界內部,看法也不夠統一。埃及婦女組織,如開羅改善婦女健康協會的穆娜強調了生育健康,說埃及婦女現在使用的避孕器具引起的感染,得不到及時治療,不利于健康。

走在計劃生育前面的突尼斯對于計劃生育的解釋為間隔生育。曾任突尼斯總理的姆扎利夫人法迪亞·姆扎利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個呼吁實行計劃生育的婦女。突尼斯的計劃生育中心還負責向婦女提供計劃生育的避孕藥品,做具體指導,鼓勵婦女有計劃地安排生育。

除埃及之外,毛利坦尼亞、蘇丹、也門等阿拉伯國家,女孩子受教育低于男孩,且早婚、早生孩子等情況也同埃及近似。

關于如何理解伊斯蘭教的有關教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分歧。比如埃及在1956年婦女就有了選舉權,埃及人認為這是符合伊斯蘭教的教義的;然而,科威特婦女沒有選舉權,同樣科威特人認為這也是符合伊斯蘭教教義的。盡管科威特婦女一直在為爭取自己的選舉權進行著斗爭,但是障礙仍然重重,在議會中,一涉及這個問題時,爭論仍然尖銳。早在1962年,科威特就成立民間婦女組織——科威特婦女社會文化協會,其協會的前任主席魯魯娃·庫塔米女士自該協會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為提高婦女地位以及爭取婦女的選舉權而斗爭著。

針對對于伊斯蘭教的有關教義解釋有不一的情況,在有52個國家參加的第7屆伊斯蘭國家教首腦會議上,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曾指出:伊斯蘭教主張寬容、和平共處、相互諒解和尊重人權,任何人都不能采取極端做法。鑒于當前存在著對伊斯蘭教的不同解釋和理解的狀況,他建議:成立解釋伊斯蘭教教義的權威機構,以防止某些組織對伊斯蘭教進行錯誤的、歪曲的解釋。

(本文原與劉光敏合寫,集于《阿拉伯:第一千零二夜》,吉林攝影出版社, 2000年)

[1] 《古蘭經》(16:58-59)。

[2] 《古蘭經》(4:22-23)。

[3] 《古蘭經》(60:12)。

[4] 《古蘭經》(4:3)。

[5] 《古蘭經》(65:1-2)。根據《古蘭經》第2章第234節,待婚期為四個月零十日。

[6] 《古蘭經》(2:232)。

[7] 《古蘭經》(2:235)。

[8] 《古蘭經》(2:230)。

[9] 《古蘭經》(4:7)。

[10] 《古蘭經》(4:11)。

[11] 《古蘭經》(24:2-3)。

[12] 《四分之一個丈夫》,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6—161頁。

[13] 上述材料來源于1992年世界婦女大會期間埃及方面的宣傳小冊子。

[14] 轉引自[法]《星期四事件》周刊,1991年1月3—9日記者帕特里克·武德內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格县| 霍城县| 洮南市| 桂林市| 德保县| 滨州市| 汕头市| 宜都市| 原阳县| 原阳县| 绥芬河市| 孝感市| 固始县| 景德镇市| 富裕县| 鹤岗市| 工布江达县| 临海市| 南江县| 白银市| 壤塘县| 大丰市| 章丘市| 陇南市| 土默特右旗| 津南区| 耒阳市| 哈巴河县| 临朐县| 德昌县| 禄丰县| 闵行区| 龙泉市| 大港区| 肃北| 梁山县| 弥渡县| 黄龙县| 军事| 成武县| 桐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