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
- 陳來
- 1810字
- 2020-09-27 15:50:52
三 《周易》之用
所以,《周易》的解釋力在春秋時代可以說越來越強,故《左傳》中記載的春秋筮例中,《周易》之用居于多數。周王朝史官以《周易》筮占,對各諸侯國不斷發生影響,請看下例:
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
。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于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后乎!風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莊公二十二年,222—224頁)
《周易》觀卦六四爻辭“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陳厲公之子為敬仲,厲公被殺后,敬仲奔齊,改田姓,后來田氏代齊。周史即預言敬仲的后代在異國昌盛,而有國。這個例子說明,當時陳侯對《周易》所知甚少,故令周史為少年敬仲預測前途。周史的說法后來應驗了,這一類故事的流傳可能是《周易》在春秋時代越來越流行和普遍的重要原因。
毫無疑問,魯國用《周易》較多,如:
初,穆子之生也,莊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謙
,以示卜楚丘。楚丘曰:“是將行,而歸為子祀。以讒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餒死。明夷,日也。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自王已下,其二為公,其三為卿。日上其中,食日為二,旦日為三。明夷之謙,明而未融,其當旦乎,故曰‘為子祀’。日之謙,當鳥,故曰‘明夷于飛’。明而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動,故曰‘君子于行’。當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離,火也;艮,山也。離為火,火焚山,山敗。于人為言,敗言為讒。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讒也。純離為牛,世亂讒勝,勝將適離,故曰‘其名曰牛’。謙不足,飛不翔;垂不峻,翼不廣,故曰‘其為子后乎’。吾子,亞卿也;抑少不終。”(昭公五年,1263—1265頁)
《周易》明夷卦為離下坤上,初九為變爻,故之謙。明夷初九爻辭為“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以理推之,穆子出生,其父莊叔以《周易》為之筮,和前例中的敬仲少年時周史用《周易》為之筮,在歷史上應當實有其事;但《左傳》中記述的周史、莊叔關于未來的詳細預測,與后來的事實發展絲絲入扣,這必然不是他二人當時所說,而是后人的加工和發揮所成。
衛襄公夫人姜氏無子,嬖人婤姶生孟縶。孔成子夢康叔謂己:“立元……”(杜注:元,孟縶弟,夢時元未生)……婤姶生子,名之曰元。孟縶之足不良能行。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衛國,主其社稷。”遇。又曰:“余尚立縶,尚克嘉之。”遇
之比
。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長之謂乎?”對曰:“康叔名之,可謂長矣。孟非人也,將不列于宗,不可謂長。且其繇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卦告之,筮襲于夢,武王所用也,弗從何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臨祭祀,奉民人,事鬼神,從會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昭公七年,1297—1298頁)
這也是以《周易》筮占的例子。屯卦卦辭“元亨利貞,利有攸往,利建侯”。屯之比,屯之初九為變爻,其初九爻辭“磐桓,利居貞,利建侯”。史朝認為元之筮得屯,亨通而利于建侯,即立嗣而主社稷;孟縶得屯之比,利于居,故雖年長而不應立嗣。縶利居,元利侯,故說是“各以所利”。
前面提到的“成季之將生”,桓公使人卜筮,是一個卜筮并用的例子,在《左傳》中有不少卜筮并用之例。一般的,在卜筮并用時,以卜為主;不過,在哀公時已有變化:
宋公伐鄭……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占諸史趙、史墨、史龜。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伐齊則可,敵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干也。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后也。水勝火,伐姜則可。”……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
,曰:“宋方吉,不可與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乃止。(哀公九年,1652—1654頁)
趙鞅行卜,得兆象“水適火”,其法已不得而知。大概其兆有貞有悔,故史龜說利于伐齊,不利于伐宋救鄭。但史墨與史趙又各有自己的說法。所以陽虎用《周易》筮之,結果與卜占相同,起了決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