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練好入門基本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
- 不懂財務就當不好銀行與證券業經理
- 段遠鴻 吳晶
- 5409字
- 2014-03-18 17:43:16
銀行證券業的投資收益,是指銀行證券業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比如投資國債形成的收益。
銀行證券業的營業外收入,是指與銀行證券業的業務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收入,比如固定資產盤盈、出納長款收入。
總而言之,收入是銀行證券業增長的源泉創造財富的必由之路。
5.費用。
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業為提供勞務和產品而發生的各種耗費。銀行證券業的費用是指其提供金融商品服務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但不包括為第三方或者客戶墊付的款項。嚴格地說,銀行證券業的費用僅僅指營業成本和營業費用;廣義地看,銀行證券業的費用包括營業成本、營業費用和營業外支出。
銀行證券業的營業成本,是指其在業務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與業務經營有關的支出,包括利息支出、銀行證券業往來支出、手續費支出、賣出回購證券支出、匯兌損益、賠款支出、死傷醫療給付、滿期給付、年金給付、分保賠款支出、分保費用支未決賠款準備金提轉差、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長期責任準備金提轉差。
銀行證券業的營業費用,是指銀行證券業在業務經營及管理工作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固定資產折舊、業務宣傳費、業務招待費、電子設備運轉費、安全防衛費、企業財產保險賀、郵電費、勞動保護費、外事費、印刷費、公雜費、低值易耗品攤銷、職工工資、差旅費、水電費、租賃費(不包括融資租賃費)、修理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會議費、訴訟費、公證費、咨詢費、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攤銷、待業保險費、勞動保險費、取暖費、審計費、技術轉讓費、研究開發費、綠化費、董事會費、上交管理費、廣告費、銀行結算費等。
銀行證券業的營業外支出,是指與銀行證券業的業務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支出,比如固定資產盤虧、出納短款支出等。
有些費用是銀行證券業為取得收入必不可少的資產耗費,有些費用卻是可以節省的。銀行證券業在創造收入過程中,必須有效地控制費用水平,否則,開展經營活動將得不償失。
6.利潤。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三個層次。銀行證券業的利潤是銀行證券業一定時期的經營成果,是銀行證券業經營績效的集中體現。銀行證券業的利潤可以從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三個層次進行考察。
銀行證券業的營業利潤,是指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和營業費用加上投資凈收益后的金融。
銀行證券業的利潤總額,是指營業利潤減去營業稅金及稅金,加上營業外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后的金額。
銀行證券業的凈利潤,是指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后的金額。
銀行證券業的六個會計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都是反映銀行證券業某一時期財務狀況的靜態要素。資產是銀行證券業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反映這些經濟資源的來源,是這些資源上的權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等式深刻而簡潔地反映了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銀行證券業擁有和控制資產是為了正常地開展業務經營活動,以便取得數量多、質量好的收入。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資產耗費構成企業費用,收入和費用相抵后就是企業一定時期的利潤(或虧損)。收入、費用和利潤都是反映企業某一時期財務情況的動態要素,“收入-費用=利潤”的會計等式集中反映了收入、費用和利潤之間的內在關系。
(第三節)銀行證券業會計的職能與作用。
會計工作的職能在許多單位都是作為輔助工作來看的,有些人認為“會計也就是記記帳,發發工資”,一些單位領導也認為“會計工作也不能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只要能記帳就行了,算錯了也沒關系,反正肉爛在鍋里”。筆者還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地方領導在匯報擁軍工作時說,所有的軍嫂都根據她們的專業特長對口安排了,實在是什么都不會的,就安排她們做會計。其實這種理解就大錯特錯了。
職能是人、事物或機構本身具有的功能或應起的作用。也就是說職能是指一切事物所固有的功能,會計職能就是會計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會計職能與會計目標不同,會計目標是人們期望會計所能履行的任務、所能達到的境界,它的內容受到人們主觀期望的影響;會計職能則是會計本質的具體化,是會計這一客觀事物的內在要求,人們只能認識到會計具備這方面或那方面的職能,而不能創造或要求會計必須具有某種它在本質上所不具備的職能。相對而言,會計職能更抽象,更難以捉摸。
會計系統是一個人造系統,人們對會計系統的認識在不斷加深,會計系統本身也在不斷進步,因此,盡管會計職能是會計所固有的、客觀存在的,但它也會隨著會計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深化而不斷完善。
會計界對會計職能進行過大量研究。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佩頓在《會計理論》中就認為“會計的職能就是記錄、分類、整理與提供與價值有關的數據,以便一個主體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在決策時能夠周全地使用資本”。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將研究的重點轉到會計目標上。我國會計學家對會計職能進行過長期的研究,普遍認為會計具有反映和控制(監督)兩大職能,有人認為會計還具有參與決策的職能。但是,作者認為反映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監督是極其重要的派生職能,參與決策是更低層次的派生職能。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離開了反映,其他的職能無從說起。至于會計的派生職能,根據分類的詳細程度,可以列示出不同的結果,比如不少文獻中還提到會計具有預測、計劃、控制和組織等職能。銀行證券業會計最基本的職能也是反映和控制。
1、銀行證券業會計的反映職能。
銀行證券業會計的基本工作就是以貨幣為計量工具,通過對銀行證券業所發生的經濟業務和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從而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銀行證券業的會計報表是對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加工的結果,它系統、完整地反映了該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動情況。可見,銀行證券業會計工作的過程就是對其所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反映的過程。反映是銀行證券業會計內在的、固有的、最具基礎性的功能,會計如果還有其他功能,那也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2、銀行證券業合計的控制職能。
銀行證券業會計運用了填制憑證、設置賬戶、復式記賬、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和編制報表等專門會計方法,這些方法構成一個體系,具有相當強大的控制功能。銀行證券業會計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必須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謹慎性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客觀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貫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晰性原則、相關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對這些原則的遵守解決了哪些業務能進入會計系統、哪些不能進入、進入的金額是多少、如何在會計報表中進行反映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也是會計控制職能發揮作用的過程。銀行證券業會計在處理業務時所規定的“錢、賬分管,賬、表、憑證換人復核,賬折見面、當日記賬、當日結賬,現金收入先收款后記賬、現金付出先記賬后付款、轉賬業務先記付后記收、代收他行票據先收妥再進賬,內外對賬、雙線核算、雙線核對”等規則無不體現著會計控制的思想。通過反映職能的正常發揮,銀行證券業會計如實地提供了體現企業經營情況的財務信息。這些信息可以與企業的計劃、預算等指標進行比較,一方面能夠評價企業的經營績效,一方面可以發現企業進入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偏差,及時進行糾正,從而從整體上保證企業預定目標的實現。設定目標、執行對比、考核與評價,最后糾正偏差的工作流程本身就是一種控制活動。最后,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也經常利用會計系統來執行對銀行證券業經營活動的控制。因此,控制是銀行證券業會計極其重要的職能之一。
銀行證券業會計的作用往往是在銀行證券業會計目標的指引下,在銀行證券業會計職能的發揮中體現出來的。概括而言,銀行證券業會計具有促進企業經營業務健康發展和監督、控制經營活動依法、合理進行的作用。這些作用又具體表現為:
1.正確組織會計核算,如實反映銀行證券業的經營情況,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相關、可靠的財務信息,為企業各方面的利害關系做好服務工作。
2.搞好會計監督與控制,貫徹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法律、法規,減少和杜絕金融企業的違規行為,維護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3.定期開展會計檢查,及時糾正工作中的偏差,有利于銀行證券業規范經營,減少自身的經營和財務風險。
4.加強銀行證券業的經濟核算,積極開展增收節支活動,努力控制成本,減少企業風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5.搞好會計分析,通過財務數據總結銀行證券業的發展經驗,發現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加強銀行證券業之間的交流與評估,從整體上提升金融行業的發展水平及其所屬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第四節)銀行證券業會計核算的假設和原則。
一、銀行證券業會計核算的假設。
會計假設是對會計信息系統運行所依存的客觀環境中與會計相關的因素所進行的抽象與概括,是會計信息系統運行與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制約條件。現代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體系,財務會計主要是為企業的外部利害關系人提供財務信息的,當然,這些信息同時為企業內部管理所利用。為了保證對外報告的信息的有用性,必須對會計核算做出較為嚴格的規范,會計假設和會計原則就是極其重要的會計規范。因此,會計假設主要是針對財務會計而言的。
會計假設的兩個顯著特點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方面,會計假設是迄今為止沒有獲得證實的,否則,就不會稱其為假設了;另一方面,會計假設是對客觀環境中與會計相關的若干因素的抽象,是對會計系統與會計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合理假定,會計假設絕對不是異想天開,否則,會計假設會將會計核算引至錯誤的方向。既然會計假設是對會計與會計環境之間若干因素的抽象,會計假設就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其內涵會隨著環境的發展而變化。因此,我們有必要經常重新審視和修正會計假設的內容,以便及時反映變化了的環境。銀行證券業會計的假設與一般企業會計的假設相同,只不過各個假設所包容的內涵有所差異。銀行證券業會計的假設具體包括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
1.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是指在經營上或經濟上具有獨立性或相對獨立性的單位。會計主體假設規定的是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和界限,它明確區分了一個會計主體與另一個會計主體之間的經濟業務和事項,以及這些業務和事項背后的經濟利益;它也明確區分了一個會計主體與其所有者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會計主體假設明確地將會計核算的內容限定在與本主體的經濟利益有關,或直接、間接導致了本主體未來經濟利益產生變動的交易和事項上。一般地,法人主體都是會計主體,會計主體主要針對的是獨立核算的企業層次,但是,有時幾個法人主體構成的一個經濟實體(此實體不一定是法人主體)或一個法人主體下屬的一些非法人實體,也可以構成會計主體。銀行證券業的會計主體可以視企業核算和控制的需要進行構建。
2.持續經營假設。
持續經營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會長期按它現時的形式和現時的方向,持續不斷地經營下去。持續經營假設的一般含義是,如果不存在明顯的反證,就認為企業將無限期的經營下去。所謂“反證”是指企業的經營可能在預計的時刻結束,比如合同規定的經營期已滿,章程所規定的解散條件已經成立,或企業經營不善、嚴重資不抵債瀕臨破產清算等。顯然,持續經營主要是針對企業整體而言的。
持續經營對現行企業會計核算十分重要,它是企業進行會計核算的基礎,如果企業不能維持持續經營,它將執行清算規則而非核算標準。持續經營假設是一系列會計原則成立的前提,比如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原則、歷史成本原則等都是以持續經營假設為基礎的。
我國的《銀行證券業會計制度》明確規定,銀行證券業的會計核算應當以持續、正常的經營活動為前提。
3.合計分期假設。
為了及時地提供決策所需的財務及其相關信息,我們不得不將企業“持續經營的長河”人為地劃分為一個個區間,這就是會計分期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都是關于會計核算的時間方面的假設,二者共同配合,才能使很多會計核算方法得以運用。如果沒有會計分期假設,就沒有會計上的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原則,也就沒有會計上的遞延、應計、預提和待攤等方法。
我國《銀行證券業會計制度》明確規定,銀行證券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午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歷起止日期確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稱為會計中期。會計制度中所稱的期末,是指月未、季末、半年末和年末。在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為了更好地為決策者服務,及時提供會計信息,會計期間呈現出越來越短的趨勢,有些企業開始提供周報、日報,有些企業甚至提供實時財務報告。
4.貨幣計量假設。
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分別解決了會計核算中的空間與時間問題,會計核算還必須解決計量的手段問題,貨幣計量假設應運而生。
會計的本質是一個信息系統,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經營活動及其背后的資金運動,對資金運動進行反映,貨幣可能是最好的工具了。貨幣計量假設是指以貨幣作為最基本的計量單位對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記錄,并編制會計報表。貨幣作為會計的計量單位,其價值必須是穩定的,否則就設法進行經濟業務的度量。因此,“幣值穩定”是貨幣計量假設的附帶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