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一 時間、美好和善意

我想給大家介紹羅伯托,他是意大利的歷史小鎮菲耶索萊的一名停車管理員。我每天都去這個小鎮上班。大家都知道停車的程序:停好車后把硬幣投入機器,打印紙質單據放到儀表盤上,然后開始計時。羅伯托會走來走去地進行檢查。一般來說,這個角色并不討人喜歡,可羅伯托卻是鎮子上最受歡迎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是他的朋友。他要么告訴我他去了教堂塔樓樓頂,從那里看去景色有多么美;要么告訴我車的左前胎有點兒癟;要么他會向我描述在他小的時候,菲耶索萊是什么樣子(他碰見誰都這樣)。如果你違反了停車規定,他會給你溫和的警告,因為他認識每個人的車,也知道每個人在哪兒。信不信由你,他經常來按我工作室的門鈴,提醒我該交費了。他會讓你在停車時間上占點兒便宜,但不會太多。他不喜歡拿出綠色的本子開罰單,好在通常他不需要這樣做,因為大家都覺得他很友好,都會按時付錢。如今世界變得越來越沒有人情味了,超市里電腦語音會跟你說“你好”和“再見”,大家都盯著自己的手機,邊看電視、電腦或手機屏幕邊吃飯,然后孤獨地死去。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與溫暖已經日漸稀少、瀕臨滅絕,像羅伯托這樣的人簡直就是個奇跡。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善意可以填滿你的每一天。善意原本在人類精神中非常富足,但現在竟瀕臨滅絕,它是我們都渴望的溫暖、關注、關心和交流。重點在于,對別人善良也是對自己善良,反之亦然。

我會從一個不常見的角度開始——時間。它是所有問題中最神秘的一個。因此我現在問大家幾個問題:你怎樣看待時間?你是否感覺自己還有大把時光所以不必匆忙,是否因時間充裕而感到快樂?或者恰恰相反,你覺得時間永遠不夠,哪怕浪費幾分鐘也會驚慌失措?你是否覺得時間一去不返,就像沙漏中幾秒之后就要漏完的沙子?

不管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你都會樂意擁有更多的時間,畢竟我們的生命是由時間構成的。假設你現在日程安排很緊,覺得時間不夠用,但你并沒有因此減少工作量,反而有所增加,比如做志愿者、給醫院里的孩子們讀書、遛流浪狗、清理海灘,然后你再問問自己,對時間的感覺如何?你的時間稀缺程度是不是已經到了最高警戒線?答案應該很明顯,除去額外工作所花的時間,你擁有的自由時間更少了,對嗎?其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你可能覺得自己擁有的時間更多了。最近關于時間流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點。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采取的是另一種算法:善意和慷慨的行為讓我們感覺時間更充裕。

不管我們對時間的測量多么精確,都不能忽視關鍵的一點:時間是主觀的。我們的內心時間可能會延長或縮短,面對同樣長短的時間,我們可能會覺得它短暫得令人痛苦,或是長得可怕。在最美好的時刻,時間甚至會消失,至少有幾個時刻是如此:當我們沉浸在愛情、美麗或奇跡中時,秒針的嘀嗒聲好像已經停止或被徹底遺忘。那是我們最珍貴的時光。

我們來看看心靈的深層結構。我們的整個存在是由時間定義的,那么如何讓自己感覺時間充裕、讓時間成為我們的朋友而不是煩惱之源?該怎么激活大腦、打開心理空間呢?答案是借助于善意。在我們內心的眾多變化之中,善意就像個觸發器,可以讓我們感覺自己有更多的自由和呼吸空間。正如我們將在本書中反復看到的,善意不僅僅是錦上添花,而是我們的存在狀態。

過去幾年中,人們開始關注善意給健康帶來的益處。這個趨勢當然很棒,也令人寬慰。但是我看到了其中的危險所在,那就是有些人把善意看作是西藍花或鍛煉之類的東西,看作不過是讓身體更健康的新手段而已。鍛煉身體、吃健康的食物是個好習慣,可對善意而言,其中的危險在于“我會去做善事因為這可以讓我釋放更多血清素”這樣刻意的外在態度會讓我們忽視善意的本質,讓我們探索愛的遼闊而美妙的疆域時放慢腳步。

因此在急于獲得善意的回報之前,讓我們先做個思維實驗:假設善意不會帶來科學家所聲稱的任何益處,他們不過是在騙我們(當然這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說,即使你心懷善意,也不會變得時間寬裕、生活圓滿、免疫功能強、長壽、事業有成、成名以及擁有自尊或歸屬感,你還會對善意感興趣嗎?我希望如此,因為善意的最大回報恰恰就是善意本身,其余不過是附屬品而已。善意本身就是回報,如果我們試圖尋找善意的其他好處,可能會錯過它最主要的優點。

現在我們再考慮一個因素:美。假設你決定花些時間來享受美,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比如身處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聆聽音樂、閱讀小說、觀看戲劇和電影,或者僅僅是端詳某張臉。很顯然,美會給人帶來享受。心理治療師的經歷告訴我,我們很多人都缺乏美的體驗,因為我們太忙了,或自認為配不上美,或認為其他事情更重要。但現在請假設,你有時間、能以最恰當的方式去享受美。研究表明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你會變得更善良。

是的,美可以讓你變得更好。記得那次在佛羅倫薩,我剛聽完安杰拉·休伊特的音樂會出來,看到出口處有個老婦人在乞討。剛聽完巴赫的人們情緒高漲地往外涌,老婦人看上去非常高興,因此我忍不住問她生意怎么樣。她對自己的收入很滿意,說:“真是天時地利!”在某種程度上音樂讓人們變得更慷慨。

如果你認為這不過是件奇聞逸事的話,那還有很多研究可以證實這一點。例如,從事藝術工作的人更樂于助人,更愿意建立較為牢固的關系,集體感也更強烈。當人們沉浸于大自然中、回想起某個瞬間或看到美麗的自然風光片時,會不太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煩心事,也會和他人產生更密切的聯系。山間風景或林中散步所激發的對自然的敬畏感可以減輕我們的社交壓力和日常焦慮,因此同情心和社會紐帶就會凸顯出來。同時,時間也會變得更寬裕。“著迷”——對美的全神貫注、持續不斷的關注讓我們更能接觸到親密的感覺,比如愛和溫柔。總之,享受美是最簡單的善良方式。

在我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善意是首要的。看到治療對象時,我會先問自己,是否有人關心、認真傾聽他?他是否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在工作中是否有人鼓勵、痛苦時是否有人安撫他?換句話說,這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切實接觸了多少善意?對有些人來說,善意是缺席的(遺憾的是這很常見),而后果令人擔憂。這會帶來什么缺陷?他會因被忽略而受傷、惡毒地怨恨還是深陷孤獨的牢籠?最后,我會問自己,他的心在哪里?他能去關心他人嗎?愿不愿意去表達感激,又對愛敞開了多大的懷抱?

心理治療中奏效的手段也適用于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善意是一份珍貴的向導,可以和自我改造結合起來,我們很容易學會并表達它。我們的社會急需善意的特質,諸如溫暖、感激或信任。善意比各種愚蠢的暴力行為要有意義得多,是克服障礙、讓人感覺良好和享受生活的最佳方式,也是解決問題的頭號利器。

然而善意不是立即可見或唾手可得的。它常常只是潛在或正在消逝的回憶、一場夢、一種渴望。然而,它就在那里,因為它是我們基本的渴求,是最初的藍圖,正如我想在本書中展示的那樣。在托爾斯泰的寓言故事《人靠什么活著》中,有個貧窮的鞋匠傍晚時分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憂心忡忡,發愁該怎么養家糊口。在路上,他看到有個男人赤身裸體地躺在黑夜的雪堆中,凍得奄奄一息。起初這個鞋匠不想理會,他繼續向前走。然后他改變主意,返回來,還脫下自己的外套給這個男人穿上,然后把男人帶回了家。一開始鞋匠的妻子很生氣,可后來也開始照顧這個名叫米哈伊爾的男人,給他熱湯喝。米哈伊爾最后留下來為鞋匠工作,他總是很神秘,也很害羞。一年年過去了,有一天鞋匠和妻子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原來米哈伊爾是位流落人間的天使,上帝派他前往人間察看人是靠什么活著的。在米哈伊爾眼中,一開始人類看上去丑陋嚇人,但在他們做善事的時候,一切都變了,他們變得光芒四射、美麗動人。最后米哈伊爾知道了答案,準備返回天庭復命:人類是靠愛和團結而活的,這也是人類最擅長、最幸福的所在。

托爾斯泰的想法越來越多地體現在許多科學領域。從這本書的第一版開始,在過去的十年里,對善意以及相關主題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擴展。我簡單舉幾個值得注意的例子:

相互幫助的黑猩猩:正如弗蘭斯·德瓦爾的著作中所展現的,黑猩猩會分享食物,會在同伴遇到困難時出手相助,還會保護弱小、幫助生病的猩猩(例如打水給它們喝)。它們會冒險去保護弱小的同伴免受襲擊,會安撫被襲擊的受害者,在打斗后會和解。看到利他態度并不獨屬于人類,這讓我們對利他主義有了新的理解:善意涵蓋的世界更為廣闊,根基也更為深厚。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也會幫助他人:邁克爾·托馬塞洛認為,18個月大的孩子就有自發和無私的利他行為。當看到實驗人員想撿掉在地上的木楔子時,他們會主動幫忙撿起來;如果“笨拙的”實驗人員堆不好積木,他們會去幫他;看到實驗人員想把書放進櫥子里時,他們還會幫忙打開櫥門。托馬塞洛認為,這種人類獨有的理解他人意圖并與其合作的能力(被稱為“共同意向”)是人類進化的主要因素。

幫助鄰居的“原始人”:生物考古學這門新興的科學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重病患者和致殘人士要想活到成年時期,必須有他人的幫助才可以。例如,根據洛娜·提利和馬克·奧克森漢姆的記錄,4000年前的越南一帶有個年輕人,他腰部以下癱瘓了,脊椎骨變形,骨頭軟弱無力,只靠自己的話他根本沒辦法活下來。他所在的集體幫助了他很多年,并沒有要求任何物質上的回報。已知的類似案例至少有30個。即便照顧病人和殘疾人沒有任何具體的好處,它也是和人類歷史一樣古老的傳統。

大腦天生是利他主義的:很多神經學方面的研究顯示,對他人的痛苦和快樂感同身受是我們大腦固有的能力。合作是有回報的,這是合作本身固有的特質。送出禮物和收到禮物同樣令人快樂。賈亞克·潘克塞普認為,大腦的內在“關心”系統特別致力于養育和關愛。

交換撫養孩子的父母:我們和其他哺乳動物及鳥類一樣,會進行“合作育兒”——我喂養你的孩子,你喂養我的孩子。幾百萬年前,當我們祖先的生活從樹上轉移到草原上時,食物變得更加稀缺,生存變得更加艱難,因此很多母親發明了這個更實用的喂養后代的方法。人類學家卡爾·凡·柴可和朱迪斯·伯卡特認為,這種合作撫養的方式是我們的語言、智力和利他行為進化的主要推動力。

關注善意的經濟學家: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正在擺脫“理性經濟”的概念,也就是經濟完全基于理性的自私,每個人為了個人利益都不遺余力、持續不斷地行動。在阿馬蒂亞·森看來,純粹理性的人是“社會白癡”。事實上,除了個人利益外,激勵我們的因素還包括團結、互助、捐贈和禮物、義務勞動、合作精神和歸屬感。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可以說,我們對人類這個物種的認知方法、對人類本性的理解方式奠定了我們對自身的認識。“狗咬狗”的范式很長時間內統治著我們的科學傳統、媒體和大眾觀點,但現在它正在消亡,而一種更全面的觀念正在形成:我們的確自私且喜歡競爭,但這并非全部。

不過情況不總是那么明確。數年前,在我寫下這本書的前三章后,我決定發給在紐約的經紀人看,想讓她了解我的新事業。我在2001年9月11日的早晨發出郵件,當時紐約時間是9月10日的晚上,這樣一來我的經紀人會在早晨第一時間看到我的郵件。但是那天發生的悲劇震驚了整個世界。我的經紀人工作的地點距雙子大廈只有幾公里,所以那天早晨她根本顧不上讀我的郵件。聽到新聞后,我的第一反應是恐懼和驚慌,也想到了發給經紀人的那幾章文字,但現在它們看上去是那么微不足道、無足輕重。暴行獲勝!我不僅被嚇到,還感到十分氣餒。

但是,后來發生的事情很快改變了我的想法。

幾天后,我設法通過電話聯系上了我的經紀人。當然,她和別人一樣感到害怕和驚慌。但是,和她通電話時我發現,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和客戶的郵件和電話深深感動了她。那些詢問和關心給了她支持,她意識到很多地方的很多人有多么關心她。我立即再次意識到:這世上可能存在謀殺、暴力和自私,但大部分人在內心深處都是樂于助人的。而暴行之所以占據新聞頭版頭條,只是因為它屬于生活中的例外。正因為我們彼此關心,這個世界才得以繼續存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河县| 鄱阳县| 南华县| 剑川县| 襄城县| 轮台县| 神农架林区| 永吉县| 达孜县| 芷江| 怀仁县| 甘孜县| 凤城市| 吴旗县| 新晃| 常德市| 射洪县| 苗栗县| 威远县| 定安县| 新沂市| 新蔡县| 文化| 邵阳县| 随州市| 兴文县| 万全县| 光泽县| 鹰潭市| 凤台县| 凤阳县| 廊坊市| 宁南县| 廉江市| 泗洪县| 镇安县| 新源县| 南澳县| 奈曼旗| 仁寿县| 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