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正常人體學的研究任務及其在醫學中的地位

正常人體學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的形態結構、組織器官的生長發育、各器官系統間的位置毗鄰、人體內的化學組成和變化規律以及各組織臟器生理功能的科學。它是以人體各大系統為構架,由傳統的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人體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四門學科中相關內容整合而成。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人體的結構與功能異常復雜,細胞是人體的最基本結構功能單位,不同的細胞構成組織,不同的組織構成器官,而不同的器官組成系統,最終由系統構筑成完整的機體。細胞結構和(或)功能的改變,直接影響到組織、器官、系統乃至機體的生命活動,而細胞實現其結構和(或)功能的改變又與構成細胞的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與分解相關。所以,醫學理論知識貫穿于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整體這一條主線上。正常人體學的學習,可以幫助醫學及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從細胞及構成細胞的大分子物質水平上,掌握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掌握細胞內物質結構和化學成分的變化;從組織和器官水平,掌握機體的發育規律,掌握組織器官的結構與功能以及結構與功能間的相互關系;從系統和整體水平,掌握各系統的構成及相互關系,掌握各系統的功能調節機制,掌握機體與環境變化間的相互影響。從而使學生了解生命活動的物質結構基礎、基本活動規律和特征,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醫學相關專業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正常人體學屬于生物科學中形態學與功能學交叉融合的范疇,同時它也是一門基礎的醫學科學。掌握人體的正常形態結構、明了各組織結構的發生發展、洞察組成人體各種基本成分的新陳代謝的變化以及理解器官系統的生理功能等知識,才能明確在各種疾病情況下人體某個或某些部分產生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異常變化;了解形態結構的改變與功能異常的關系,把握一個臟器的病變如何改變和影響其他器官的活動等等。正常人體學的學習是學生今后從事一切醫學或與醫學相關實踐工作的基礎。

二、正常人體學的分科

作為一門整合性課程,正常人體學涵蓋了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人體生理學和醫學生物化學這四門學科。
人體解剖學(human anatomy)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形態與構造的科學,隸屬于生物科學中形態學的范疇。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領域基礎課程,其任務是揭示人體各器官與系統的形態和結構特征,以及各器官與結構間的毗鄰關系,為后續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解剖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科學,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國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就已明確提出了“解剖”的認識方法,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臟器的名稱。在西歐古希臘時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學家Hippocrates和Aristotle都進行過動物實地解剖,并有論著。公元130—201年,Galen著作了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解剖學著作《醫經》,對血液運行、神經分布及腦和心臟等諸多臟器已有較詳細而具體的記敘,但因為當時西歐黑暗的宗教統治禁止解剖人體,該書主要資料均來自動物解剖觀察所得,故錯誤之處甚多。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上一場偉大的革命,也促進了解剖學的蓬勃發展。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年)冒著宗教迫害的危險,執著地從事人體解剖實驗,較系統地記敘了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構造,完成了全書共七冊的《人體構造》這一巨著,成為現代人體解剖學的奠基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體解剖學形成了宏觀解剖學、微觀解剖學乃至目前的超微結構解剖學三個標志不同的階段,并逐漸分化形成許多新的分支學科。人體解剖學又可分為 系統解剖學(systemic anatomy)和 局部解剖學(topographic anatomy)。因研究的角度、手段和目的不同,則形成的外科解剖學、斷層解剖學、表面解剖學、運動解剖學、藝術解剖學等。
組織胚胎學(histology and embryology)包括組織學和胚胎學兩門學科,組織學是研究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科學;胚胎學則闡明個體發生發育的過程及其有關機制。組織胚胎學反映了微觀世界中人體的基本構造和機體的發生發展。
16世紀末,光學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觀察到肉眼不可察覺的微觀世界。1655年英國人R.Hooke觀察到了植物的“細胞”,開創了顯微鏡研究生物構造的先河。19世紀初,由于顯微鏡的改進、組織切片機的創制以及組織染色法和組織培養術等研究技術的應用促進了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建立。20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高速發展,電鏡、圖像分析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流式細胞儀、免疫組織化學和原位雜交技術等新發明的科學儀器和科學技術使組織胚胎學的研究從細胞水平向亞細胞乃至分子水平不斷深化,另一方面又使組織胚胎學與許多相關學科交叉滲透。生命科學的許多重大課題,如細胞增殖與分化的調控,細胞的識別與通訊,生育與不育,組織工程,治療性克隆,細胞、組織、器官的移植和再生等都是基于對組織胚胎學的深刻認識。
人體生理學(human physiology)是以人體的生命活動現象和機體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具體而言,人體生理學研究的是構成人體各個系統的器官和細胞的正常活動過程,特別是各個器官、細胞的功能表現及內部機制;不同細胞、器官和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在整體水平上,讓人們了解機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活動如何相互協調、相互制約,使機體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人體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生理知識大多來源于日常生活和勞動實踐,科學實驗可以檢驗這些知識的真偽,也就是說生理學的知識是通過實驗來獲得的。人類在對疾病的長期斗爭中,古代醫學家們通過尸體解剖和動物活體解剖對人體器官的功能進行了推測,積累了大量關于人體功能活動的知識,并記錄于一些經典的醫學文獻和著作中。例如我國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就包含了經絡、臟腑、七情六淫、營衛氣血等生理學理論。古希臘醫學著作中也同樣有生理學概念的描述。16世紀,Jean Fernel開始用亞里士多德提出的physiologla(生理學)一詞,來稱呼研究人體結構與功能的這部分醫學。1616年,英國的Harvey首次在動物中用科學實驗結合活體解剖的方法,發現并研究了血液的循環。12年后,Harvey在法蘭克福出版了經典的生理學著作《心與血的運動》,在此書中,Harvey描述了循環系統的中心是心臟,心臟的強烈收縮推動血液從左心室進入動脈,并通過動脈到達全身各處;成為靜脈血后,血液經過靜脈返回右心房,再從那里流向右心室。隨后血液又被右心室擠壓到肺部動脈,到達肺部后,靜脈血轉變為動脈血,然后通過肺部血管流到左心房,進入左心室。血液以此形式在體內不斷地循環。此部著作成為歷史上第一本基于實驗證據的生理學典籍,也標志著生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關于生理學與醫學的關系,19世紀法國著名的生理學家Claude Bernard曾經十分中肯地指出:“醫學是關于疾病的科學,而生理學是關于生命的科學。所以后者比前者更有普遍性。這就是為什么說生理學必然是醫學的科學基礎。一個醫師要研究生病的人,要用生理學來闡明和發展關于疾病的科學。”
作為一門實驗性科學,生理學的發展與其他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新發現和新技術不斷地應用到生理學的研究領域,使生理學的研究手段和研究內容日益深入和細化,生理學的知識和理論得到不斷的發展。形成了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整體為主線的完整知識體系。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活動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的基礎生命科學,屬于生物學的重要分支。這一名詞的出現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生物化學對其他學科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特別是細胞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等領域,通過對生物大分子結構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體的物質代謝、能量轉換、遺傳信息的傳遞、光合作用、神經傳導、肌肉收縮、激素作用、免疫功能和細胞間信號轉導等諸多生命現象的奧秘,使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知有了飛速的發展。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已被其他基礎醫學學科廣泛應用,并已形成了許多新的學科分支,如分子免疫學、分子遺傳學、分子細胞生物學、分子病理學、分子藥理學、分子病毒學等學科。

三、正常人體學的學習方法

認識和掌握正常的人體形態結構和功能及其化學組成和變化規律,才能在臨床實踐中,正確判斷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才能準確診斷和治療疾病。因此,正常人體學是醫學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和基礎課。
正常人體學中,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反映宏觀和微觀的人體結構;生理學反映了機體或器官系統的功能變化;生物化學反映微觀大分子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機構是基礎,功能變化是在結構基礎上完成的。故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結構和功能相結合、宏觀和微觀相匹配以及基礎和臨床相聯系,將各門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同時正常人體學的四門組成學科又是基于實驗的課程,故此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還必須重視尸體解剖、顯微鏡觀察、生理功能實驗、生化技術實驗等最基礎的醫學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用實踐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滦平县| 紫云| 喀喇| 那坡县| 棋牌| 珲春市| 平塘县| 威远县| 兴海县| 海伦市| 兴海县| 方正县| 嘉荫县| 贡觉县| 邵阳县| 庆元县| 定兴县| 梁平县| 舟山市| 阿拉善盟| 靖州| 惠州市| 台中县| 黎川县| 郴州市| 金沙县| 江西省| 阿拉善盟| 象山县| 塔河县| 平顶山市| 玉溪市| 芦山县| 留坝县| 子洲县| 互助| 卓资县| 固原市| 水城县|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