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國家應用型本科教學發展戰略的確立,醫學相關本科專業(護理、康復、急救、檢驗、醫學影像、藥學、口腔、視光等)的飛速發展,目前醫學相關本科專業所沿用的臨床醫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和適合這些專業日常教學的需求,特別是傳統的以課程為體系的臨床醫學教材,與這些醫學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技能要求不夠匹配。為了適應醫學相關專業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求,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推進以系統和器官為單位的整合教學改革,我們組織編寫了《正常人體學》。《正常人體學》可用作護理、康復、急救、檢驗、醫學影像、藥學口腔、視光等醫學相關專業本科教學的教科書,亦可作為臨床醫護工作者的參考用書。
《正常人體學》以各大系統為單位,涵蓋了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等四門學科。本教材以形態結構為基礎,在介紹人體的宏觀結構和微觀組織的基礎上,有機地整合了機體的功能特點及其化學組成和變化規律。《正常人體學》是以“器官-系統為基礎”多學科交叉的整合式教材。本教材注重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闡述和培養,著重把握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啟發性和臨床實用性,真正體現實踐是知識的來源、知識為實踐提供指導這一方針。這種從正常人體的發生、發展,到形態結構的組成,再到生理功能的調節以及機體的化學組成和變化。四門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更符合醫學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對掌握正常人體規律的要求,亦有利于學生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和了解,也可滿足健康、預防和臨床工作的實際需求。
《正常人體學》全書共17章。在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中,避免了內容重復,力求以簡潔的語言,圖文并茂、重點突出地介紹人體的正常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生命的化學組成及變化規律。每章以導學明確該章的認知目標和技能目標,然后以一個典型案例引出章節內容;知識拓展介紹相關知識的最新進展;本章小結概括章節的重點內容。各專業的重要專業名詞后接英文,并在書后附有英文名詞索引,方便學生查閱,也可為學生閱讀相關英文文獻提供幫助。本書附錄的參考書,涉及了《正常人體學》所涵蓋的相關學科,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在《正常人體學》的基礎上橫向和縱向拓展知識。
參與教材編寫的作者均是上海健康醫學院和上海杉達學院長期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第一線工作的教師。在編寫工作中,還受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丁文龍、馮京生、高惠寶等多位專家、教授的指導。由于我們水平有限,且是初次編寫多學科的整合教材,難免有不恰之處,敬請同仁及使用本教材的教師和學生批評指正,以便使本教材不斷提高,日臻完善。
王紅衛 鮑建瑛
2016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