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沈林脾胃病臨證心悟
- 劉沈林
- 2398字
- 2020-08-31 20:03:53
三、 論治痞滿
痞滿是脾胃病中十分常見的癥狀之一,如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胃下垂、消化不良癥、胃腸功能紊亂等,在病變的初期或病程的某個階段均可有此主癥,其治法與某些胃痛、胃脹還是有所區別。茲結合臨床實踐,略論對痞滿辨治的一點體會。
(一) 痞滿的概念及其類證鑒別
何謂痞滿?歷代醫家多有闡發,《內經》稱為“否”、“滿”、“否塞”、“否膈”。《傷寒論》明確指出:“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具體來說,痞滿系指心下(即胃脘部)閉塞不通,胸膈滿悶不舒,外無脹意之形,觸之濡軟,按之不痛的證候,臨床亦稱“痞證”或“胃痞”。多因痰氣交阻、飲食阻滯、濕熱中阻、情志失和、脾胃虛弱、正虛邪陷等多種原因導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氣機升降失常而成。臨床常需與脹滿、胃緩及腹脹等類證加以區別:
脹滿,是指腹內脹急,外見腹部膨隆,腹滿拒按,按之則痛。《丹溪心法·痞》謂:“脹滿內脹而外也有形,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這是兩者的主要區別。
胃緩,是指胃體弛緩,失卻固托,而出現脘腹脹滿、噯噫、呃逆等證。一般多在食后出現,并伴腸鳴轆轆,重墜隱痛,當平臥或用手向上托脘腹時,則墜痛緩解,站立或劇烈活動時加劇,常見于胃下垂。痞滿雖有胃脘痞塞脹滿感,但無墜痛及餐后或活動時加劇的表現,臨床常以此為辨。
腹脹,是指腹部脹大如鼓而言,以腹部脹大,皮色蒼黃,甚則腹皮青筋暴露為特征。痞滿雖有心下滿悶之感,卻無脹急之形,更無皮色蒼黃及腹大青筋外露等癥狀,據此不難鑒別。
(二) 辨治痞滿,當分清虛實寒熱
《景岳全書》將本病分為虛痞、實痞論治,目前臨床也多按此分類。實痞多因外邪、食積、情志或痰濁等為患,使氣機不暢,中宮壅塞,氣機升降失常所致,以邪實為主要矛盾。虛痞多因素體虛弱,脾失健運,胃納呆滯,氣機不暢,中焦失和而成,是以正虛為主要矛盾。
痞滿的寒熱之別,多從舌、脈、癥等方面辨析。一般舌質紅,舌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癥見口渴喜冷飲,口苦心煩,便秘者為熱證,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畏寒喜熱,大便溏稀者為寒證。在病變過程中,寒、熱、虛、實可相互轉化,也可出現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等復雜證型。
痞滿的治療可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分別采用清熱散結、消食導滯、祛濕化痰、疏肝解郁或益氣健脾、苦降辛通、消補兼施等法。
征諸臨床,在慢性胃病中,最常見的痞滿證是痰濁內阻、中虛氣滯和虛實相兼、寒熱錯雜。如抓住辨證要點,立法處方恰當,往往收效明顯。
1. 痰濁內阻者,祛濕化痰,理氣寬中
該證大多為慢性胃病日久,脾虛失運,痰濕內生,尤其在初夏濕盛之時,內濕與外濕易于相兼為患,濕阻氣滯,發病尤多。主要癥狀如胸悶脘痞,惡心欲吐,食欲不振,舌質淡紅,苔厚膩,脈滑或弦滑。其中脘痞、舌苔厚膩是辨證要點。常用平胃散合二陳湯加減,藥如半夏、茯苓、陳皮、蒼術、厚樸、甘草等。若舌苔厚膩,色白不消,加藿香、佩蘭、蔻仁以芳香化濁;胸脘滿悶較甚者加薤白、枳殼、佛手以理氣寬中;舌紅苔黃,心煩口干者加黃連、蒲公英以清熱去濕。
2. 中虛氣滯者,疏肝和胃,法在調運
慢性胃病尤其是中年以上婦女患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者,表現常以痞滿為主癥,屬中虛氣滯者居多。其特點是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時輕時重,其病機以脾胃虛弱為主,但常夾氣郁、瘀滯,以致胃氣不和,痞脹不已。根據“健脾先運脾,運脾必調氣”的理論,一般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添加疏導理氣藥物。香砂六君子湯、柴胡疏肝散等均為常選之方。藥如炒黨參、炒白術、茯苓、淮山藥、陳皮、法半夏、厚樸、佛手、枳殼、醋柴胡、蘇梗等。如舌紅口干,胃陰不足者加麥冬、川石斛、白芍養益胃陰;食欲不振,脾運不健者加谷麥芽、雞內金、焦建曲消食健脾;口苦苔薄黃,胃有郁熱者加黃芩、仙鶴草、石見穿清熱和中。徐景藩教授對該類患者,常在疏肝和胃諸藥中,配加綠梅花、佛手花、白殘花等質輕調氣之品,使理氣而不傷正。
3. 寒熱錯雜者,寒溫并用,和中消痞
寒熱錯雜,是痞滿癥的又一特點,主要表現為心下痞滿,按之柔軟不痛,惡心欲吐,口渴心煩,或兼脘腹隱痛,腸鳴下利,舌質淡紅,苔白或黃膩,脈沉弦,其病機是脾胃虛弱,寒熱互結,氣機壅塞所致,治法宜寒溫并用,苦降辛通。方取仲景半夏瀉心湯加減,藥如半夏、黃芩、黃連、干姜、黨參、炙甘草等。若脘痞腹脹較甚者加枳殼、厚樸行氣除滿;惡心嘔吐者加竹茹、旋覆花降逆止嘔;脾陽虛甚,中焦虛寒腹痛者加吳茱萸、制附子溫經散寒;下利便溏,舌苔白膩者加茯苓、薏苡仁運脾化濕;脘悶納差者加神曲、焦山楂消食導滯。
臨床使用瀉心湯治療寒熱錯雜之痞滿,一般應掌握下列四個主癥:①心下痞滿;②干嘔或干噫食臭;③腹中雷鳴;④下利,脈多沉或濡,舌苔黃膩而厚。如果掌握主癥,辨證準確,適時運用瀉心湯方類,往往取效迅捷。自漢代以來,瀉心湯類方一直被視為治療胃腸病的重要方劑,臨床使用十分廣泛。
(三) 病案舉例
例1
李某,男,57歲。于1992年6月初診。患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4年余,2個月前因上消化道出血致胃脘痞脹,食欲不振。曾服疏肝和胃劑及嗎丁啉等藥,痞脹一直不消,近月來癥狀加重,胃脘痞塞作脹,惡心欲嘔,食后尤甚,有時便溏,舌質淡紅,苔厚白膩,脈濡。良由濕濁中阻,氣機壅塞,運化失常所致。以香砂平胃散芳化和中,理氣消痞。藥用蒼術10g,厚樸6g,陳皮6g,法半夏10g,茯苓10g,佩蘭10g,煨木香10g,砂仁(后下)3g,炒竹茹10g,仙鶴草10g,焦楂曲(各)15g,焦苡仁5g,投藥7劑,痞消癥除。
例2
張某,女,62歲。患者有膽囊炎、膽石癥及膽汁反流性胃炎史10余年,因癥狀加重于1991年2月入院治療。查房診察:胃脘部痞脹悶塞,右脅隱痛,干嘔不食,口苦泛酸,便溏不爽,舌質淡紅,苔黃膩,脈弦滑,膽胃同病,寒熱錯雜,中焦升降呆滯。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辛升苦降,化濕消痞。藥用:法半夏10g,川連3g,淡芩10g,茯苓15g,川樸6g,陳皮6g,干姜3g,枳殼10g,蒲公英15g,淡吳萸3g,金錢草30g,炙內金10g,服藥7劑,至再次查房復診,痞脹、隱痛已減大半,諸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