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論腸易激綜合征的證治規(guī)律

腸易激綜合征(簡稱IBS),是臨床常見的功能性腸病。這類病癥一般以腹痛、腸鳴、腹瀉、便秘、黏液便等為主要特征,多伴有情志因素的影響。
現(xiàn)代醫(yī)學檢查常難以明確病理形態(tài)學或生化方面的診斷,故多從胃腸功能紊亂來解釋。臨床首先要排除器質(zhì)性疾病,避免誤診。腸易激綜合征的病理生理學基礎,主要是胃腸動力學和內(nèi)臟感覺異常方面的改變,而腸道感染或精神心理障礙又是其發(fā)病的重要因素。
本病所表現(xiàn)的各種癥狀,是一個以腸道癥狀為主的綜合征,屬于脾胃病證治范疇,且與情志不調(diào)、飲食不節(jié)、運化功能失常有關。從臟腑辨證來看,病在腸腑,但每與肝脾有關,其病理性質(zhì)有寒熱虛實以及兼夾氣郁、濕阻之不同。臨證治法當根據(jù)腹痛、腹脹、泄瀉、便秘的不同表現(xiàn),辨其臟腑,分清寒熱,察其虛實,注意兼雜因素,方能謹守病機,方藥妥帖,治有效果。據(jù)個人經(jīng)驗,腸易激綜合征雖以肝郁脾虛為基本病機,但并非“痛瀉要方”所能蓋全。茲將三種常用治法略述如下:
(一) 疏肝健脾法
適應證:適用于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證屬肝郁脾虛者,以腹痛、腹瀉、瀉后痛減為其主要特征,多有情志方面的影響。又稱“木侮土”。
主方:痛瀉要方。
常用藥物:炒白術、炒白芍、炒陳皮、炒防風、制香附、枳殼、佛手、臺烏藥、茯苓、炙甘草等。
病案舉例:
陳某,女,47歲,2010年4月初診。患者腹痛、腹瀉反復發(fā)作4年余。大便每日5~7次,便溏或瀉下如醬,瀉前腹部脹痛,瀉后松快,腸鳴矢氣多,噯氣胸悶口苦,每因精神刺激、情志不暢而癥狀易發(fā)或加重,苔薄白,舌質(zhì)偏紅,脈細弦。證屬肝旺脾虛,治擬抑木扶土。藥用:炒白術10g,炒白芍15g,炒防風10g,炒陳皮5g,炒枳殼10g,制香附10g,佛手10g,黃芩10g,炙烏梅5g,煨葛根15g,白夕利10g,沉香曲15g。7劑后腹瀉、腹痛緩解,癥狀改善。
由于肝氣郁結(jié),疏泄失常,克侮脾土,影響脾的運化,治法的重點在于疏肝調(diào)氣,使郁結(jié)之肝氣得以疏暢,脾運恢復正常。關于肝郁脾虛之痛瀉,從臨證來看,有以下幾點辨證用藥時的具體方法:
一是關于疏肝。吳鶴皋曰:“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故令痛瀉。”臨證施治,“先以泄肝制其勝,后以健脾收其功。”劉草窗的痛瀉要方雖是此證的常用方劑,但藥僅四味,藥面較窄,疏肝之力尚嫌薄弱,故臨證用時每多加減。余常參用費伯雄的抑木和中湯,或以痛瀉要方加入枳殼、郁金、佛手、制香附、白夕利等藥物以增強疏肝的作用。
二是關于泄肝。肝郁日久可以化熱,在痛瀉的同時,表現(xiàn)口干口苦,瀉下如醬熱臭,大便黏滯不暢,急躁而怒,胸脅脹痛,尿黃,舌紅苔黃等癥,治法應以泄肝為主,可參用化肝煎(《景岳全書》)、金鈴子散(《圣惠方》)一類方藥加減,藥如:川楝子、玄胡索、丹皮、山梔、炒陳皮、生地、炒白芍、枳殼、澤瀉、郁金、黃芩等,清肝泄熱,以復脾運。
前人有肝旺郁火,脾土受克,腹痛而大便艱澀難下者不用柴胡、當歸,認為此能助長氣火,不利于病,臨證可供參考。
三是關于健脾。久瀉脾虛,輕則脾氣虛弱,重則脾腎陽虛,運化無權(quán),以致食少便溏,腹寒肢冷,腸鳴轆轆,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脈沉細。臨證除疏肝之外,還應根據(jù)脾虛程度,用痛瀉要方加四君子湯、附子理中湯或四神丸等,既疏肝郁,又溫陽健脾。
(二) 疏利行滯法
適用于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屬于氣郁腸結(jié)者,其特點是以排便不暢或大便不通為主要表現(xiàn),腹部常有脹滿不舒,得矢氣則松,或便意不盡,肛門墜脹等,每因情志變化,或夜不安寐而癥狀加劇。
主方:六磨湯
常用藥物:枳殼、厚樸、陳皮、木香、杏仁、檳榔、臺烏藥、沉香、皂莢、全瓜蔞等。
病案舉例:
倪某,男,61歲,2012年初診。患者排便不暢兩年多,大便溏軟,每次排出量少,甚則努掙汗出亦難以得便,腹脹,右上腹隱痛,肛門墜迫,喜怒,口干苦,尿黃,舌質(zhì)偏紅,脈細弦。B超檢查:輕度脂肪肝;胃腸纖維鏡檢查: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慢性結(jié)腸炎,是由肝郁氣滯,腸腑通降失常所致。治擬疏利通降,藥用:枳殼10g,川樸10g,木香10g,檳榔10g,臺烏藥10g,黃芩10g,大生地15g,白芍15g,陳皮6g,杏仁10g,皂莢10g,全瓜蔞15g。服藥7劑,大便通暢,肛門墜脹亦輕,后以上方略事加減調(diào)治,癥狀進一步改善。
“六腑以通為順”,由于氣機郁滯,腸腑通降功能失常,以致腹脹疼痛,大便雖無硬結(jié)但黏滯難下,若僅以苦寒通下或潤腸通便則常難以奏效,治法當疏泄厥陰,寬腸利氣,通過疏調(diào)氣機以使腸腑通降功能復常。對于“秘”的理解,并非都是便堅硬結(jié),主要是指滯澀難下、閉塞不通而言。關于“氣秘”的治法方藥前人論述甚多,但總不離疏利二字,以順氣行滯為治。腸易激綜合征有腹瀉與便秘交替的患者亦屬不少,其中屬于肝經(jīng)郁熱,腸結(jié)氣滯者,宜從清熱疏腑著手。《內(nèi)經(jīng)》云“熱則閉,寒則泄”,由于氣機郁滯,偏于氣火,故臨證配方,在疏調(diào)氣機的基礎上,適當配伍甘寒或苦寒之品,有利于腑行通降。
(三) 溫脾清化法
適用于黏液便型腸易激綜合征屬于脾虛濕熱者。其特點是:腹痛、腹瀉已久,脾虛,中陽不運,而腸腑積滯未清,表現(xiàn)大便不實或溏薄,便中夾有黏液,腹部隱痛不適,舌苔薄白,或黃白相兼,脈細。
主方:附子理中湯,香連丸等。
常用藥:炒黨參、炒白術、茯苓、炮姜炭、川連、木香、檳榔、炒陳皮、炙烏梅、馬齒莧、炙甘草、焦楂曲等。
病案舉例:
陳某,男,26歲,2009年3月初診。患者慢性泄瀉反復發(fā)作已五年余,據(jù)訴病起于飲食不節(jié),腸道感染。近兩個月來腹部作脹,左下腹疼痛時可觸及腸形硬結(jié),大便溏薄夾有多量黏液,納谷不香,腹部怕冷畏寒。舌質(zhì)偏紅,苔薄白膩,脈細弦。腸鏡檢查:腸道黏膜輕度充血、水腫,診斷為慢性結(jié)腸炎。病程已久,脾陽不振,濕熱積滯未盡,虛實寒熱夾雜。治擬溫陽運脾,清化濕熱。藥如:炒黨參15g,炒白術10g,炮姜3g,川連3g,制附片5g,制軍5g,木香6g,檳榔6g,炙烏梅5g,陳皮5g,地榆炭15g,炙甘草3g,焦楂曲(各)15g。兩周后大便逐漸成形,黏液減少,腹痛、腹脹隨之緩解。二診:去制附片、制軍,加煨葛根15g,繼服,大便基本正常。
古人云:“腸腑一日不清,瀉利一日不止”。中陽不運,表現(xiàn)為久瀉不愈,腹冷畏寒;濕熱積滯癥見腹痛腸型、大便黏液夾雜,在病證上是屬脾虛兼夾濕熱積滯,治以溫清并施,消補并進。如用附子理中湯中配用制軍、地榆、木香、檳榔,既溫補脾陽,又清熱化滯,伍以烏梅,亦寓仲景苦辛酸法,治久利寒熱錯雜證頗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裕县| 贵南县| 祁门县| 嵩明县| 乐都县| 车致| 玛纳斯县| 息烽县| 黔南| 积石山| 景东| 同仁县| 青州市| 资溪县| 特克斯县| 九龙县| 郓城县| 东丰县| 平昌县| 铁岭县| 长寿区| 陇川县| 司法| 阳信县| 西宁市| 威远县| 阳山县| 芮城县| 浮梁县| 长沙县| 莱州市| 延寿县| 会昌县| 黄大仙区| 温宿县| 凯里市| 涟水县| 区。| 行唐县| 辉南县| 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