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甘涼濡潤法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的運用

葉天士用養胃湯治療陰虛胃痛,創甘涼濡潤,滋養胃陰之先河,對脾胃病學說是一大貢獻,彌補了清代以前對胃虛津傷,在認識和治法上的不足。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多種證候表現,以肝胃不和、中虛氣滯較為多見。然胃陰不足證臨床亦非少見,癥如胃脘隱痛、嘈雜灼熱、舌紅少苔等。采用滋養胃陰的治法,一般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常用方如益胃湯、沙參麥冬湯、一貫煎,藥物如:沙參、麥冬、生地、石斛、玉竹、天花粉等。
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臨床表現上,可以有隱痛、痞脹、嘈雜、灼熱等癥狀,胃黏膜萎縮性病變可伴有腸上皮化生、部分黏膜糜爛性病灶、幽門螺桿菌感染,或伴有胃食管反流性病變,少數有異性增生。由于病程較長,癥狀反復,病機較為復雜。部分患者在證候表現上常有胃陰不足的特點,臨證之時除滋陰養胃外,還須考慮某些夾雜因素的處理,如在陰虛的基礎上,可以兼有氣虛、氣滯、虛火等不同情況,在辨證的基礎上,掌握不同的病證特點,予以相應的藥物兼顧是必要的。
(一) 胃陰不足,兼脾胃氣虛
一方面胃陰不足可見胃脘隱痛,舌紅、口干;另一方面又有食少、便溏、腹滿,脾氣虛弱的表現。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兩者同主運化,但在生理病理上卻各有特點。治法上,既要養陰以潤胃,又要益氣以健脾。在用藥上,既不能甘寒太過,以礙脾運,又不能辛溫助陽,以傷胃陰。個人體會,以參苓白術散為主加減,似較平和適宜,不溫不燥,甘緩補益,健脾養胃。另外,胃陰虛又可兼胃氣虛,慢性萎縮性胃炎日久,常見胃脘痞脹隱痛,得食則緩,納谷不香,或多食脘悶痞塞,口干,舌質紅,胃酸少。治宜酸甘相合,調和胃氣。藥如太子參、淮山藥、川石斛、玉竹、北沙參、麥冬、白芍、炙甘草、香櫞皮、佛手等。臨證可適當加減,如神疲氣短,可加炙黃芪或生脈散意;津傷口干,可加天花粉、蘆根之類。
如陳某,男,42歲。患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胃脘疼痛隱隱,納谷不香,口干,晨起口苦,惡心欲嘔;腹部脹滿,腸鳴,便溏日1~2次,氣短乏力,舌質偏紅,苔薄白,邊有齒印,脈細。辨為胃陰不足,脾失健運,氣陰兩虛。治擬益氣健脾,養陰和胃。藥如:太子參15g,炒白術10g,云茯苓15g,淮山藥20g,炒苡仁15g,炒扁豆15g,蓮肉15g,川石斛15g,麥冬15g,白芍10g,橘皮5g,炙甘草3g。藥服一周,脘痛、嘔惡均止,大便已成形,唯仍覺口干口苦,原方加炒竹茹10g,再服一周,癥狀消失。
(二) 胃陰不足,兼虛火內灼
“陰虛則內熱”,在陰虛的基礎上可以出現虛火癥狀。由于肝郁氣滯,郁而化熱,既可氣滯胃脹,也可郁火傷陰,表現胃部灼熱、口干、便秘。對于陰虛郁熱,一般不宜苦寒直折,而重在養陰,或在滋陰潤燥的基礎上,加強酸甘化陰的作用,伍入烏梅、白芍、木瓜、甘草等。若郁熱明顯,再加山梔、丹皮、蒲公英等清泄郁熱。如大便秘結,可加瓜蔞仁、決明子、火麻仁等潤腸通便,使虛火下泄。此證胃脘灼熱,不同于左金丸證之燒灼感,前者是陰虛致熱,可見舌紅少苔,干燥少津,而后者屬肝胃郁熱偏于實證,有泛酸嘈雜癥狀。
如巫某,女,54歲。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幽門部黏膜局灶糜爛。胃脘隱痛不適,有灼熱感,大便秘結,二日一行,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證屬胃陰不足,虛火內灼,治以酸甘養陰,潤腸通便。藥如:北沙參15g,麥冬12g,大生地15g,天花粉15g,肥玉竹10g,炙烏梅5g,白芍10g,木瓜15g,炙甘草3g,枳殼10g,瓜蔞仁15g,火麻仁15g。服藥一周,脘痛、灼熱俱減,大便暢通;原方加蒲公英15g,再服一周,癥情進一步改善。
(三) 胃陰不足,兼氣機郁滯
在胃陰虛的同時,伴有胃部痞塞悶堵,或脅脹、脘痛,多由肝胃不和、肝郁氣滯所致。因久痛不愈,肝胃兩傷,肝失柔養,厥氣橫逆,每因情志不遂,郁結不解而引發或加劇。這類病癥經投疏肝和胃理氣藥不效,不宜再用辛溫香燥行氣之品以耗傷胃陰,當在滋陰潤胃的同時配伍枳殼、郁金、佛手、川楝子、玫瑰花、綠萼梅等理氣而不傷陰的藥物。柴胡劫肝陰,一般較少使用,香附偏于香燥用之亦少。《內經》曰:“肝欲酸”,又說“以酸瀉之”,對陰傷氣滯之胃痛,亦可酌配烏梅、白芍、木瓜等酸味藥物,以加強酸斂柔肝的作用。酸味又能開胃氣,少用可以健胃消食,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消化不良多有裨益。
如趙某,女,34歲。患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HP(+)。胃脘悶塞不舒,胸脅脹痛,噯氣,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口干口苦,大便不暢,夜不安寐。舌質紅,少苔,經用疏肝行氣,清中泄熱的藥物癥不改善,后投甘涼濡潤,佐以行氣之法而取效。所用藥物如:生地15g,北沙參15g,麥冬12g,川石斛15g,肥玉竹10g,白芍10g,炙甘草3g,枳殼10g,川楝子10g,娑羅子10g,綠萼梅5g,枇杷葉10g等。
綜上所述,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陰不足者,宜用滋陰養胃法,所用藥物以甘涼為主,“涼”不屬于寒,或者說是次于寒,均與胃痛陰虛證甚為合適。《內經》曰:“脾欲甘”,“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觀孟河醫家每以甘涼藥物與酸味藥物配伍,一則酸甘相合,加強化陰生津的效果,又因肝氣橫逆而犯脾胃,是取“肝以斂為瀉”,補中寓瀉之意。由于胃痛者每與情志因素有關,郁久化熱則胃津暗耗,酸甘合用,“治肝安胃”,則可改善病情。
從陰陽平衡來說,胃陰是消化腐熟水谷的重要物質基礎,“脾氣宜升則健,胃氣宜降則和”,不僅需要氣機的正常運轉流通,而且需要胃陰的濡潤,以維持臟腑間的平衡。吾師徐景藩教授,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證治經驗豐富,對脾陰不足與胃陰不足尤有獨到見解,提出“內傷疾病尤其胃病,要處處維護胃陰”。吳鞠通說:“欲復其陰,非甘涼不可……取益胃,用之義也。”個人體會,對于胃痛經久,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等法治效不佳時,若能據證考慮胃的生理特征,給予甘涼濡潤一法治療,確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辽县| 彭阳县| 尚义县| 凌海市| 涞源县| 平利县| 巴彦县| 中江县| 曲水县| 吉木萨尔县| 林西县| 临湘市| 麻江县| 论坛| 瓦房店市| 灯塔市| 文登市| 青神县| 宜兴市| 武邑县| 自贡市| 西乌珠穆沁旗| 兴宁市| 永康市| 通许县| 珠海市| 铁岭市| 绩溪县| 石柱| 苏尼特左旗| 澳门| 湖口县| 西青区| 无锡市| 彝良县| 荥经县| 会东县| 漾濞| 平陆县| 洛浦县|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