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儒、道思想中的某些方面至今仍有益于人類

儒家的“仁學”與道家的“無為”

中國哲學是當今人類社會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而此“一元”中實又包含著“多元”),在21世紀多種文化并存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給中華文化一個恰當的定位。應該看到,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任何學說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解決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切問題,更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民族傳統文化一樣,她既有(經過現代詮釋)可以為當今人類社會合理發展提供有價值資源的方面,又有不適應(甚至阻礙)當今人類社會合理發展的方面,我們不能認為中華文化可以是包治百病的萬靈藥方。因此,中華文化應該在和其他各種文化的交往中,取長補短,吸取營養,充實和更新自身,以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人們常說,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和平與發展”的問題。在21世紀如果要實現“和平共處”,就要求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而大之就是要求解決好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系。作為中國傳統哲學主干的儒家和道家曾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使中國哲學形成一種“儒道互補”的局面。那么儒家和道家哲學在當前是否能對人類面臨的“和平與發展”有著正面的積極意義呢?我認為,儒家的“仁學”思想和道家的“無為”思想大概都可以為這方面提供某些有價值的資源。人類社會要共同持續發展,就不僅要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求解決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也許能為這方面提供某些有價值的資源。當然,佛教特別是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如天臺、華嚴、禪宗等)哲學也曾在中國哲學的發展史上起過重大作用,在這里從略了。

儒家的創始者孔子提出“仁學”的思想,他的學生樊遲問“仁”,他回答說“愛人”。這種“愛人”的思想是根據什么而有呢?在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中有一句話,對我們了解孔子的“仁”也許很有意義:“道始于情”。這里的“道”,即人與人的關系其初始是系于感情。所以《中庸》引孔子的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孟子說:“親親,仁也?!薄皭廴恕弊鳛槿说幕酒返虏皇菓{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親人出發。但是為“仁”不能停止于此,而必須“推己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得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如果要把“仁”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行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是對“克己復禮”的最好的解釋。所謂“克己復禮為仁”是說,只有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作“仁”?!叭省笔侨俗陨韮仍诘钠返拢ā皭?,仁也。”“愛生于性”《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中有《五行》:“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愛人,仁也。”《唐虞之道》:“孝之放,愛天下之民?!薄墩Z叢》:“愛,仁也?!薄皭凵谛浴!? class=);“禮”是規范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制度,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之和諧相處,“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制度必須是自覺的,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對“仁”與“禮”的關系,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有了求“仁”的自覺要求,并把它實現于日常社會生活之中,這樣社會就和諧安寧了,“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種把“求仁”(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保榛A的思想實踐于日用倫常之中,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哲學思想上的終極理念(仁),“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現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極高明”與“道中庸”是不能分為兩截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地討論了“仁”與“人”的關系,那么孟子就更進一步注意論述了“仁”與“天”的關系,如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泵献釉唬骸皭烹[之心,仁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祆湔f得更明白:仁者,“在天地則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則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貫四端者也”(《朱子文集》卷六十七)。“天心”本“仁”,“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和“天心”是貫通的,因而儒家“仁”的學說實是建立在道德形上學之上的,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笨鬃尤寮业倪@套“仁學”理論雖不能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全部問題,但它作為一種建立在道德形上學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準則,能使人們和諧相處,無疑有其一定的意義。

道家創始者老子的“無為”思想或者從另一個方面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可以作出有意義的貢獻。今日人類社會之所以存在種種紛爭,無疑都是由于貪婪地追求權力和金錢引起的。那些強國為了私利,擴張自己的勢力,掠奪弱國的資源,正是世界混亂無序的根源。老子提倡的作為“無為”基本內容的“少私”、“寡欲”,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不要去奪取那些不應該屬于你的,不要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損害他人。老子認為,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第六十章)漢初有文景之治,行清凈無為,與民休息,生產發展了,社會安定了,所以老子引用古圣人的話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ā独献印返谖迨哒拢┪蚁?,我們可以對這幾句話作一現代詮釋,使之適應現代社會的現實。我認為今天可以這樣解釋《老子》這章的意思:在一個國家中,對老百姓干涉越多,社會越難安寧;在國與國之間對別國干涉越多,世界必然越混亂;在一個國家中,統治者越要控制老百姓的言行,社會就越難走上正軌;大國強國動不動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脅,世界就越是動蕩不安和無序;在一個國家中,統治者沒完沒了地折騰老百姓,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加困難和窮苦;大國強國以幫助弱國小國之名行其掠奪之實,弱國小國就越加貧窮;在一個國家中,統治者貪得無厭的欲望越大,貪污腐化必大盛行,社會風氣就會奢華腐??;發達國家以越來越大的欲望爭奪財富,世界就會成為一個無道德的世界。據此,我認為“無為”也許對一個國家內部的統治者和全世界的各個國家領袖們是一副清涼劑,是使人類社會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的較好的治世原則。在《道德經》中這類“無為而治”的思想處處可見。那么圣人如何做到“無為而治”呢?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領導人(統治者)沒有自己的個人固定不變的意愿,而是以老百姓的意愿作為自己的意愿。這說明,老子比較懂得社會要得到安定,必須“順民情”,“順民情”也就是順老百姓的自然之性。如果能這樣,領導者雖然處于統治地位,而老百姓既不會感到有負擔,又不會感到對他們有什么妨礙,這樣老百姓自然就會擁護他?!笆且允ト?,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保ā独献印返诹拢├习傩罩栽馐莛嚮模怯捎诮y治者收稅太重;老百姓難以統治,往往是由于統治者干涉太多;老百姓之所以會用生命冒險,往往是由于統治者對老百姓搜刮得太厲害?!懊裰嚕云渖鲜扯愔?,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保ā独献印返谄呤逭拢┮龅竭@樣,統治者(圣人)就必須“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因此,老子認為罪過沒有比誘人的貪欲更大的了,禍患沒有過于不知道滿足的了,罪惡沒有過于貪得無厭的了,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保ā独献印返谒氖?,此據馬王堆本)在當今社會越來越重私欲的情況下,老子的這種思想,不能說對我們今天社會江河日下的風氣沒有意義。

儒家的“天人合一”與道家的“道法自然”

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說:“笛卡爾的哲學……完成了或者說極近乎完成了由柏拉圖開端而主要因為宗教上的理由經基督教哲學發展起來的精神、物質二元論……笛卡爾體系提出來精神界和物質界兩個平行而彼此獨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能夠不牽涉另一個?!?img alt="羅素著,馬元德譯:《西方哲學史》,下冊,9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C45C1/17640317606035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25726-XKTiSQ3WcjMZwAylLUYVOvSZlc2OxbzY-0-3bac60b8da5a7e74c47c0330d21a5f74">然而中國傳統哲學與此不同,儒家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知道“人”(人道);同樣研究“人”也不能不知道“天”,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宋儒程頤說:“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也。豈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照儒家哲學看,不能把“天”、“人”分成兩截,更不能把“天”、“人”看成是一種外在的對立關系,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而能夠不牽涉另外一個??鬃诱f:“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薄疤斓馈币扇藖戆l揚光大。朱熹說:“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朱子語類》卷十七)“天”離不開“人”,“人”也離不開“天”。蓋因“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則“天”全由“人”來彰顯。如無“人”,“天”則無生意、無理性、無目的,那么又如何體現其活潑潑的氣象?如何為“天地立心”?為“天地立心”即是為“生民立命”,不得分割為二。我們這里討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對“天人關系”的不同看法,并無意否定西方文化的價值。西方文化自有西方文化的價值,并且在近兩三個世紀中曾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使人類社會有了長足的前進。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20世紀末,西方哲學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弊病可以說越來越明顯了,其弊端不能說與“天人二分”沒有關系。更何況對這點,東西方許多學者已有所認識,例如:1992年1575名科學家發表了一份《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開頭就說:“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币虼耍绾窝a救西方文化所帶來的弊病,并為21世紀提供一對人類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之觀念,我認為“天人合一”的觀念無疑將會對全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意義。那么儒家是如何論說“天人合一”的呢?

《論語·公冶長》中記有子貢的一段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在《論語》中確實很少記載孔子討論“性與天道”的話,但我們卻不能說孔子沒有關注這個問題。《論語·泰伯》中說:“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認為人應該以“天”為法則而效法之?!都臼稀分姓f:“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認為“天命”和“圣人之言”是一致的。這都說明孔子對“天人關系”的看法。“性”即“人性”,也就是關乎“人”自身的問題;“天道”是關乎“天”的法則問題,也就是關乎宇宙規律的問題,因此“性與天道”就是“天人關系”問題。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在郭店出土的竹簡《成之聞之》中有一段話可以作為孔子這句話的注腳:“圣人之性與中人之性,其生而未有非之節于而也,則猶是也?!?img alt="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中說:“‘成之聞之曰’,‘成’或即作者名?!鄙跏??!俺伞甭動诤稳耍豢芍?,是否聞于孔子之弟子或再傳弟子?《校讀記》刊于《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C45C1/17640317606035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25726-XKTiSQ3WcjMZwAylLUYVOvSZlc2OxbzY-0-3bac60b8da5a7e74c47c0330d21a5f74">這意思是說,圣人與中材的人在人性上是相似的,他們生下來沒有什么不同,中材以下的人,情況也是一樣。所有的人其本性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后天的生活環境中才有了不同。在這里,孔子并沒有說人性是“善”還是“惡”,或如一張白紙,“無善無惡”,因而以后的儒家才有了對“人性”的不同解釋。章炳麟《辨性》上篇謂:“儒者言性有五家:無善無不善,是告子也。善,是孟子也。惡,是孫卿也。善惡混,是楊子也。善惡以人異殊上中下,是漆雕開、世碩、公孫尼、王充也?!眳⒁妱⑴嗡欤骸墩摵饧狻肪砣侗拘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黃暉:《論衡校釋》卷三,《本性篇》,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那么“人性”是怎么來的呢?《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人性”是由“天”賦予的。郭店楚墓竹簡有句類似的話:“性自命出,命由天降。”這里的“命”是指“天命”之“命”?!懊笔怯伞疤臁苯档模怯伞疤臁睕Q定,非人力所能及,因此“天命”是一種超越的力量。在中國古代對“天”有種種看法,儒家孔孟一系大體上認為“天”不僅是外在于人的一種超越力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而且是內在于人的一種支配力量,“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即是能依據“天”的要求而充分實現由“天”而得的“天性”。所以“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的基本思想。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中說:“知天所為,知人所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知道“天”(宇宙)的運行規律,知道“人”(社會)運行規律,合兩者謂之“知道”。知“道”然后知“天”之所以為支配“人”的力量(天命)之故。所以《語叢一》中說:“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薄兑住肥怯懻摗疤烊撕弦弧眴栴}的。拙作《關于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載《周易研究》,1999(4)),提出《周易·系辭傳》為中國傳統哲學提出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兩大系統,為中國傳統哲學奠定了基礎?!独献印分型瑯佑羞@樣的哲學上的意義。王夫之在《正蒙注》中說:“抑考君子之道,自漢以后,皆涉獵故跡,而不知圣學為人道之本。然濂溪周子首為太極圖說,以究天人合一之原,所以明夫人之生也,皆天命流行之實,而以其神化之粹精為性,乃以為日用事物當然之理,無非陰陽變化自然之秩敘,而不可違。”王夫之這段話可說是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較好的解釋?!叭说馈北居凇疤斓馈?,討論“人道”不能離開“天道”,同樣討論“天道”也不能離開“人道”,這是因為“天人合一”的道理,既是“人道”的“日用事物當然之理”,也是“天道”的“陰陽變化自然之秩敘”,“人道”之“理”與“天道”之“秩敘”是一致的,不能違背。這樣,儒家的“天人合一”學說就有著重要的哲學形上的意義。這種把“人道”和“天道”統一起來研究是中國儒家學說一個特點。這一哲學思維模式正因其與西方哲學的思維模式不同而可貢獻于人類社會,并可作為較好解決“人和自然”關系的路徑。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從對宇宙自身和諧的認識出發,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論,它揭示了一種應該遵循的規律,人應該效法地,地應該效法天,天應該效法“道”,“道”的特性是自然而然的(“道”以“自然”為法則),也就是說歸根結底人應效法“道”的自然而然,順應“自然”,以“自然”為法則?!埃ㄊト耍┮暂o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第六十四章)為什么要效法“道”的自然而然呢?這是因為老子認為,“人為”和“自然”是相對的,人常常違背“自然”。人違背自然,人就會受到懲罰。所以老子說,作為宇宙規律的“道”,由于它的特性是“自然無為”王充《論衡·初稟》:“自然無為,天之道也。”,它對天地萬物并不命令它們做什么《老子》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class=,人就更加不應該破壞自然了。比老子晚一些的道家哲學家莊子,他提出了“太和萬物”的命題,意思是說天地萬物本來存在著最完滿的和諧關系,因此人們應該“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人應該順應“天”的規律,按照五德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以適應自然的要求。為此,在《莊子》一書中特別強調人應順應“自然”,如他說:“順物之自然”,“應物之自然”等等。他認為,遠古時代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時代,那時人類社會是“莫之為而常自然”,不做什么破壞自然的事,而經常是順應自然的。在《莊子·應帝王》中有一個故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比砧徱桓[,七日而渾沌死。

這個故事看起來極端了一點,但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則非常深刻。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決不能對自然無量地開發,把自然界開發成一個死寂的東西,人類如何生存?而當今的現實情況,正是由于人類對自然界的過量開發,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臭氧層變薄,海洋毒化,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地威脅著人類自身生存的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道家的“崇尚自然”的理論是應該受到重視的。

人之所以不應該破壞“自然”,是基于“道法自然”這一基本思想?!暗馈痹诶锨f道家學說中是一最基本概念。老子認為“道”無名無形而成濟萬物,莊子更進一步認為“道”無有無名而物得以生。照他們看,“道”不是什么具體的事物,但它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是超越天地萬物的本體,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但“道”是“天下母”、“萬物之宗”;莊子說“大道不稱”,但“行于萬物者,道也”,“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莊子·漁父》)。正是由于“道”無名無形(甚至是“無有”)“無有”可以解釋為“無存在而有”或“不存在而有”。馮友蘭《新理學》第二章第三節中說:“太極無存在而有。”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金岳霖……說理是不存在而有?!币浴盁o有”釋“道”,“道”即是“不存在而有”(Non-existence but being)或更相當。,它才能是天地萬物存在之根據。但“道”又是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中,所以老子說“道”是“眾妙之門”,莊子說“道”,“無所不在”,這種“道”“器”不離、“體”“用”合一的觀點,正是“人”法“道”得以成立的根據。作為思維模式也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表述。就這點看,道家在思維模式上與儒家頗有相通之處。因此人應該按照“道”的要求行事;而“道”以“自然無為”為法則,故人應崇尚“自然”,行“無為之事”。老莊的“順應自然”的學說實是建立在以超越性的“道”為基礎的哲學本體論之上。同時,老子又為中國哲學建構了一種宇宙生成論的模式,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ā独献印返谒氖拢@段話向來有不同解釋,但它說明老子認為宇宙是由簡單到復雜的分化過程,則是眾多學者都可以接受的看法。照老子看,宇宙的原始狀態是一和諧的統一體,正是由于分化使之越來越復雜而離開“道”越來越遠,因此人應該“反本”、“歸根”,返回到“道”的本始狀態,這樣才可以清除“人為”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弊病。道家的宇宙生成論思想也正是要求人們順應自然的哲學基礎。這就是說,老莊道家的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對中國哲學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研究道家思想大概應該注意它對今日哲學的合理建構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從以上分析看,我們也許可以說儒家思想是一種建立在修德敬業基礎上的人本主義,它可以對人們提高其作為“人”的內在品德方面貢獻于社會;道家思想是一種建立在減損欲望基礎上的自然主義,它可以對人們順應自然、回歸人的內在本性方面貢獻于社會。儒家的“仁論”和道家的“無為”哲學以及它們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同樣可以貢獻于今日人類社會。這就是說,中華文化不僅在調整“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都可以起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就其哲學的思維方式和形上層面也會對21世紀的哲學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如果夸大儒家思想的意義,其人本主義將會走向泛道德主義;如果夸大道家思想的意義,其自然主義將會走向無所作為。同樣,如果中國哲學家不認真吸收西方哲學的重知識系統、重邏輯分析的精神,從西方哲學這個“他者”來反觀自己的哲學問題,那么它就很難克服其一定程度上的直觀性,也很難使它開拓出一個更高的新層面。因此,我們必須給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新的解釋和恰當定位,使之成為具有現代意義的哲學。當今人類社會各民族、各國家大概都能從其文化傳統中找到某些貢獻于人類社會的資源。不過各民族、各國家都應看到自己的文化傳統只能在某些方面作出貢獻,而不可能解決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切問題。中國文化作為世界多種文化的一種,我們應該清醒地給它一個適當的定位。中國文化要想21世紀走在人類文化的前列,必須在充分發揮其自身文化內在活力的基礎上,排除其自身文化中的過了時的、可以引向錯誤的部分,大力吸收其他各種文化的先進因素,把其他國家與民族的優秀文化拿進來,使我們的文化“日日新,又日新”而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在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和人類終極關切的哲學問題上作出貢獻,這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福祉。同時,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也應積極地盡我們應盡的責任,把我們的優秀文化送出去,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共同組成一首和諧的交響曲,貢獻給新的千禧年,新的21世紀。

為什么我要在《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的“總序”中討論“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不僅要強調今后仍然應繼續大力引進西方哲學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我們也應具有在中國哲學視野下觀察西方哲學的眼光。只有這樣,中國哲學才能在不斷吸取西方哲學的基礎上,更好地了解自己哲學的內在價值和發揚中國哲學的內在精神。

本文節選自《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中國文化》;原文原為《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總序,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現標題及二級標題為編者所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佛山市| 从化市| 枣阳市| 米泉市| 绍兴市| 揭西县| 耿马| 中西区| 阿城市| 涟水县| 嵊泗县| 桐城市| 焦作市| 开平市| 青岛市| 新建县| 阿城市| 迁安市| 秦安县| 县级市| 鹤山市| 北安市| 陵川县| 吉木萨尔县| 霍州市| 牟定县| 宜城市| 西吉县| 中方县| 渝中区| 曲沃县| 甘南县| 郑州市| 澄城县| 新宾| 庐江县| 萨迦县| 邳州市| 格尔木市| 道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