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章
首節(jié)
此章“君子”,《大全》陳氏(46)以“學者”言,《課講》以“誠德”言。馬先生(47)曰:“諸家俱不取陳說,居易俟命徹上徹下,都可說得,原不必泥看。”
按:此極是。蓋此章原是為學者指點出“隨在盡道”意,特就君子言之耳。《中庸》前后言君子,多是藉君子以發(fā)其意。“則此”二字,固不必過泥也。
“素”,如俗談“平素、素常”之“素”。今人言“素”,常多是指現(xiàn)在說。“素其位而行”,蓋言照他素常底本位行去。《大全》以“素來”解之,“來”字較不合其位。“其”字指君子,即下文己也、身也。“位”字,《課講》以“窮通順逆之遇”言。照下節(jié)看,大概是如此,但亦不必太泥。
黃氏(48)謂“‘素位而行’即曾點之意”,看得甚妙。此是要學者各隨其現(xiàn)在者以盡道,便是從那圣道大意思來。又《條辨》著眼“其”字,及注“但”字,甚得解,便是“不須臾離道”意。王若林(49)說尤妙。
“不”字有二義,盡道于位內(nèi),自不暇分心于位外,如此看“不”字不著力;然能不分心于位外,方能實盡道于位內(nèi),如此看則“不”字著力。二義當兼用。大概先于義利、公私之間見得分明,略不動心于位外,方能真實盡道。既實盡其道,亦自不暇分心于位外矣。須回環(huán)看,方盡其義。照“居易”節(jié)看,“不”字自無力。但首三節(jié)為學者指示,故分端各見,正欲學者兩邊著力。四節(jié)則以“君子成德”言,便自然不愿外矣,故曰“以俟命”。
據(jù)《蒙存》,本文即董江都(50)“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意。上下一正一反說,不重分事與心。
舊說“愿外”有二義。《蒙存》“位內(nèi)”以“道”言,“位外”以“利害得喪”言。
按:此與下陵、援、俟命(51)都為一路事。吳因之則以“位內(nèi)”者為現(xiàn)在之道,“位外”者為非現(xiàn)在之道。
按:此于承上二章意卻甚切合。蓋前從“費隱之道”,收到“不遠人之道”;又從“不遠人之道”,收到“為其所現(xiàn)在”。越說越親切,頗見次第。且按之書理,窮通得喪一切功利事固是外,即同在道理中,不是現(xiàn)在當為底亦是外,須一概不愿始得。可見吳說自不可廢。但既為其所當為,則“位外”之道自不至凌躐而行。而最易動心者,則在利害得喪間。此尤足亂其所當為。故下特言“俟命”,且以“行險徼幸”反映之。可見章意尤重在此。《存》《淺》(52)發(fā)揮甚得旨。
“素位(53)”既對“利害得喪”說,便不對“已往未來”說矣。然“利害得喪”即是“已往未來”底,故追憶之,逆計之,而愿生焉。意自相通。《困勉錄》宜兼用。
二節(jié)
《精言》不曰“行富貴”,而曰“行乎富貴”,有所以行之者也。于“乎”字見盡道意,甚精。然照上節(jié)之例看來,富貴與富貴亦不一種。“乎”字內(nèi),又有“但各隨其現(xiàn)在者以盡道”意。如此看,四“乎”字便活,便見是“隨處盡道”了。原不煩下“無入”字干補,如《蒙引》說也。
本文言順境一,逆境三者,逆境盡道尤難,卻莫不各隨其道而盡之,便見“不須臾離”意。且言夷狄則中國可知,言患難則處順可知,故下以“無入”字總承之。
“無入不自得”,緊承四“行乎”來,是隨在皆盡乎中庸之道,見暢滿于心,而無復(fù)遺憾意。乃找足上文,語非另贊君子之舒泰也。知此,則“無入”字不煩推開說。
據(jù)《課講》及黃輯五說,此節(jié)所謂盡道者,不單是盡富貴貧賤之道,便是盡富貴貧賤中倫紀之道,夷狄患難亦然。若下節(jié)言“上位”、“下位”,則單指倫紀中君臣之道矣。兩節(jié)少異,要總歸在倫紀上。此說人多不及,然合書之前后看來,自不可易。
《或問》以呂氏(54)說“平實”,以就此四境實能按得盡道意也。然照此四境盡底,即無非倫紀之道,細推便見。
三節(jié)
“上位”“下位”,又點“位”字,與富貴四項分說互見。“凌上”是嫉其不利于己,無功于己意。“援上”,是欲求顯達,保全富貴意。
“正己”即是“素位而行”。《輯語》謂“重此二字者,此節(jié)雖發(fā)明不愿乎外,仍須以‘素位而行’為主。故特揭此二字,已為下節(jié)串說末節(jié)反身張本矣”。“不求人”總上“不凌”“不援”,是不愿之實際。
上“自得”見所行之飽足處,此“無怨”見不愿之骨力處。皆是足上語,非推開語。又及“不怨天,不尤人”者,乃并舉俗情所常有者以明之。
四節(jié)
從上文看來,見得君子處己,直如此妥適淡忘也。
君子惟素位而行,隨在自得,故其所居為甚平易。即本居易者,以俟乎命之自至。常人亦有安命者,但不盡道亦徒然耳。君子則與無所本者不同。然“居易以俟命”,細玩書旨,“以”字不是從“俟命”倒追出“居易”來,自是就“居易”順帶出“俟命”來。
“居易”從“素位自得”看出;“俟命”從“不愿”“無怨”看出。上二節(jié)兩尾是嘆想之詞,此又出一步,是論斷之詞。更玩一“以”字,是將“不愿乎外”,歸本于“素位而行”,正醒出“不離道”意來。下反求其身,即照此意結(jié)之。
此承上二節(jié)節(jié)尾,仝見詠嘆,不盡神理。
末節(jié)
語意自可并結(jié)兩面,卻單言反求諸身,總要收歸“不離道”本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