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三章

首節

不遠之道,仍是“費隱”(44)之道。但就中分其“費之小者”言之耳。《章句》以“率性”解之,已見不遠于人。然“費之大者”,亦是率性底。故又足以眾人能知能行,則義了然矣。

按:下文治人之道,愛人之道,子臣弟友之道,俱是率于性者,亦俱是眾所能知能行者,注“一字不茍”,下如此。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本是就遠人為道者以見“道不遠人”意,然言下便有指示人“不可遠人以為道”意在。不可分本節為兩意,又不可泥。本節只是單說“道”,須知言“道不遠人”,即是要人不得遠人以為道也。

講家皆以此章重在首句。

按:章脈從“論道高遠”處收回來說,重首句自是。但言“道不遠人”是何意?只恐學者馳騖于遠,故欲其即人以求道也。但本文語勢一正一反,下二句正是申說上句。只說“道不遠人”,則教人“不可遠人為道”意。即此,而在末節不另找此意為是。

此章立論在明道,卻即就“不遠人”以為道者言之。兩層合為一層,而本意不須再補,此亦見立言之妙。

次節言“在上治人之盡道處”,下二節言“接人責己之盡道處”,而示人為道之事,已備見于此矣。

二節

《啟蒙》云:“睨,邪視,視所執之柯也。視,正視,視所伐之柯也。”二字分看。觀“而”字、“之”字,可見是邪視乎彼?而正視乎此也?此較常說獨為真切,宜從之。

“改而止”,是“足以人治人”意,正醒出“不欲遠人以為道”也。

“改而止”,《條辨》亦覺瑣碎未安。

愚按:本文不曰“教人”,而曰“治人”,當是統就治理人民說。故曰:“以眾人望人,則易從也。”蓋治人之顓蒙(45)者,使改其不善以從善,即此可止矣。治人之俊秀者,合下從善,亦便可止。先其切近者,后其高遠者,原非一蹴間便責以人道之全也。玩《或問》《語類》,當兼此二義,然再詳之。

首節上句懸空說,下二句反就為道者說,以明“道不遠人”之意。故下三節發明上意,只歷舉“不遠人以為道之事”言之,而“道不遠人”之意,便含在里許。所以,《章句》于各節每推出上一層,已先應了“道不遠人”。下只照本文“為道之事”還之,更不須再補。

三節

本文“道”字,即“不遠人之道”。見之于接人者,正意固是發明“道不遠人”,須知亦即是示學者“不遠人以為道之事”也。蓋人、己相接之際,茍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此便是“私己”之“己”,非“同人”之“己”。緣此以求道,則違道甚遠矣。惟本發己自盡之忠,流為推己及人之恕,此雖生澀勉強,未便及乎道,然是趨向于道之事,其違道何遠乎?蓋將心比心,同是好有禮,惡無禮,即此見道之不遠于人,由此遂得乎接人之道。推愛己之心以愛人,則自將有以盡乎仁矣。然不說“忠恕是為道之事”,而曰“違道不遠”者,蓋大旨自是申明“不遠人”之道,卻以“忠恕”言之。自當與之分判明白。且見忠恕不便是道,亦不遠乎道,學者正不可不由生以進于熟也。本文下此四字煞有分寸,然大意自是將“忠恕”與“道”看成一路事,故直就“忠恕”說出“道遠人”,及“不遠人”以為道之事來,而生熟之義自不泯沒耳。

“不遠人”之道是總統說,“違道之道”是就一事上說。欲發明“道不遠人”,必須以事言方見分明。故上節是就總統者,指其治人一事言之。此節是指其接人之事言之。其一事之道,即是總統之道之分見者,原無二道。故《注》云:“道,即其不遠人者是也。”正以見即一事,以明總統之意也。蓋道乃率乎天性,而具于人心者,不分偏全,皆根于一本。總統處是此道,分見處亦是此道。故忠恕上一截從“人心之公”來,而推施則本“己心之公”去也。

“道連忠恕”說,便是側注一邊了。然側注底,即是總統之分見底。故言側注底,即所以明總統底。《注》云:“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此是推本以忠行恕之所以然處,卻即是性分中好善惡惡之本心,故下接“則道之不遠人于人者”。可見是以“忠恕”上一層意,明總統之“道之不遠人”也。下云“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之于人”,此正言“忠恕”之事,即是“推愛己之心以愛人”意。故下接“亦不遠人以為道之事”,是即“忠恕”正面以明側注之道,非遠人以為道也。

兩節注各在當人之身,道之不遠于人者,可見二處是就本文推出上一層所以然底意思,以應“道不遠人”,非欲其遠人以為道。亦不遠人以為道之事,是正貼本文以應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末節

子臣弟友之道,必以所求乎子臣言之者,蓋責己則輕以恕,責人則重以周。如此說來,方盡乎體道之實,而無欠缺也。所以下文言“君子能此道者,而以篤實稱嘆之”。

求乎子以事父,求乎臣以事君,乃君子之道本來如此,非出夫子意也,要知。

《注》“求”,猶“責”也。此“責”字不是嚴加督責意,蓋父子不責善,兄弟不賊恩,四項一例說來,則君、友雖有責善之義,亦不得說得太狠。

按:此責求或見之議論之間,或征之形跡之際。如對子言子道,對臣言臣道,即此便是責求。

上只言庸行,下便添入庸言者,責求子臣必有言論,其言恒易,至有余而無不盡其說。故下文云“庸言之謹,有余不敢盡”。愚見如此,得《淺說》益信。

此節以首二句為主。“所求乎子”四段,是說“未能一焉”;“庸德之行”至末,是說“君子之道,所求乎子”云云。夫子以為未能,而求能者如此,君子所已能者亦如此,合來總是“不遠人以為道”之事。《章句》所云不是單指上節,遺卻下截也。

末句不是空贊,君子正有愛慕效法意。

此章下三節發明首節之意,雖似平分三段,卻自有虛實次第。二節以在上者言治人處,是統說為人之道,語尚虛。三節言愛人之仁。仁者萬善之長,生人之心最要最切底,故欲學者以忠恕求之。此已得修道之本,故末節遂及“子臣弟友之道”,于“五達道”只少夫婦一倫。然《費隱章》已云“造端乎夫婦”,《行遠章》又補足其義,則“不遠人之道”于是乎全。而以仁修道,正是“不遠人”之事。不但暗伏下文之脈,其指示學者之意已深切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澳县| 阜新市| 通化市| 绥化市| 峨眉山市| 忻州市| 临武县| 宽城| 克什克腾旗| 万源市| 杭锦后旗| 太湖县| 湖南省| 安仁县| 胶州市| 石屏县| 西畴县| 曲麻莱县| 阿图什市| 隆化县| 吴忠市| 龙川县| 南安市| 高安市| 永仁县| 泗水县| 沙河市| 台中市| 新田县| 乌拉特后旗| 怀来县| 安陆市| 江城| 道孚县| 保德县| 横峰县| 阳东县| 连山| 新河县| 上思县| 班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