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靖邊縣教育概述

明隆慶年間,地方官于新城北山建龍圖書院;明萬歷元年(1537)建新城書院;清同治八年(1869)鎮靖堡建崇正書院。清代始,五堡一鎮官紳辦公學,鄉村百姓辦私塾。民國九年(1920)縣治鎮靖堡辦高等小學1所,逐漸取代儒學。民國十一年(1922)楊虎城部駐三邊,于寧條梁辦高等小學一所。1935年,靖邊除寧條梁外,大部分地區解放,解放區根據地廣人稀的特點,發動群眾辦起各種形式的輪教小學、村民小學、民辦小學、民辦公助小學和家庭小學。教師除講課外,兼搞征糧征兵,對敵斗爭等工作,其待遇為供給制。1940年解放區辦起完、普校19所,學生433人;冬學15所,學生235人。三年級以上設軍事課。星期六下午學生為抗日家屬服務,星期日參加抗戰宣傳、放哨、送信、查路條等活動。

1935年6月,國民黨靖邊縣政府移到寧條梁,所轄3鄉8堡從1942年到1948年先后辦起高等小學2所,國民小學13所,學生440余人。

新中國成立后,全縣有完小3所,普小19所,學生896人,教工52人。1956年秋,靖邊縣建立第一所中學——靖邊中學。1958年在“大躍進”的口號下,小學激增至241所,學生14125人。1959年8月建立青陽岔中學和靖邊初級師范。1960年建立席麻灣中學,全縣中小學生21315人,教工707人。由于學校發展過快,學生人數激增,造成師資缺乏、設備簡陋,教學質量下降。1962年因經濟困難,裁并了青陽岔、席麻灣中學、靖邊初級師范,只保留靖邊中學。小學調整為109所,減退超齡生8783人,精減公辦教師114人,辭退民辦教師51人,使教育得到均衡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80余名教師被揪斗,46名被打成“黑幫”,教育工作處于癱瘓狀態。1968年革命委員會成立,雖一再提出“復課鬧革命”,但因1970年大搞“開門辦學”、“以階級斗爭為主課”,所以學校仍無正常教學秩序。1970年遵照隊隊有小學、社社有中學的指示,全縣大辦中小學。至1975年,辦起中學34所,小學493所,在校生37950人,教職工1574人(含民教)。由于發展畸形,實際教學質量很低。

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調整學校設點布局,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加強小學、壓縮中學,1982年全縣保留縣辦中學2所,社辦中學12所,小學347所,在校學生為20704人,教職工1834(含民教)人。為了改變教育結構的不平衡,本年辦起農職業中學一所,教育得到穩步發展。

1989年,全縣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3所,學生6053人,教職工510人。小學414所,學生26578人,教職工1617人(含民教),達到了國家普及小學教育驗收標準。

附錄

1.靖邊縣梁鎮小學簡介

創建于民國十年(1927),校址在檸條梁城內老爺廟西廂房。校長高吉祥,學生十余人。民國十一年(1922)在三邊駐防的楊虎城將軍所部來到寧條梁鎮,在此基礎上,另選校址,在城北修建校舍75間,辦起了一所附設初中班的高等小學,即檸條梁高等小學校。楊虎城將軍為該校親筆題寫“為民育才”以資勉勵。時有十個教學班,400多名學生,除楊虎城部隊家屬外,多來自靖邊、內蒙古等地。有教員28人,其中蒙古族教員一人,名阿里扎布,負責教蒙語;校長李正玉。開設的課程有國語、算術、歷史、地理、常識、修身、英語、蒙語,以及體操、拳術等。學校還成立了“學生自治會”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民國十四年(1925)楊虎城離開后,曾停辦一個時期。民國二十六年(1937),該校有教員7人,學生100多人。1943年由于戰爭破壞,學校又遷至寧條梁城內東北角。1937年至1948年學校時辦時停很不景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梁鎮小學逐漸發展起來,1957年改稱“靖邊縣第二完全小學”。1956年該校有學生300多名,教學質量很高,這一年39名畢業生報考定邊中學,36名被錄取。1969年該校辦成戴帽中學,1977年中小學分家,小學于城東另修校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校各項工作成績顯著,成為縣級重點小學。1980年以后,該校銳意改革,試行“四制”(思想上開展“精神文明制”,教學上采取“期末統考評比制”,紀律上執行“值周評比制”,財產上實行“三級管理制”)治校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1987年,該校升學率82%,畢業率97. 4%,鞏固率98%,入學率96%。1988年5月底有教學班12個,教工28人,學生502人。學校有圖書800多冊,教具、儀器200多件。學校占地8畝,校舍79間。建校67年來,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2.靖邊縣張家畔小學簡介

1940年3月,陜甘寧邊區靖邊縣張家畔鄉政府,借用張家畔東河灣張治中家窯洞,辦起張家畔小學,始有教師一人(清末秀才張宗顯),學生20多人。1941年學校移到附近李建軍家窯洞,教師增至3人,學生40多人。1942年春,學校又移到賀俊林房中,冬后又移到張貴的大店院內,改名為張家畔中心小學。1943年春,靖邊縣政府,由鎮靖堡遷移張家畔,原由縣政府辦的鎮靖小學也移到張家畔,與張家畔小學合并,成立了靖邊縣第一完全小學。時有教員5人,一至三年級三個教學班,學生70多人,使用邊區教育廳編寫的教材,內容以抗日救國為主。1943年下半年,由于日本飛機轟炸延安,學校移到新伙場村的天主教堂里。1944年遷回張家畔區政府的前院里,有一至四年級四個班,1946年又增了五、六年級各一個班,學生增至200余人,成為正規化的完全小學。1947年學生增加到300人。同年3月解放戰爭開始,胡宗南、馬鴻逵所部進犯三邊,學校一時停辦,低年級學生全部回家,高年級學生轉移到吳起縣景樹坪學習。

1948年春復學,校址在張家畔東街(今靖邊藥材公司所在地),有一至六年級六個教學班,學生100多人,教師5人。1951年學生增加到400人,教師28人,有12教學班。1954年,在靖邊十字街南修建校舍,占地13650平方米,開辟了新校址。1959年至1963年,改為靖邊縣初級師范附設實習小學。1965年學生增至600人,教工30多人。1966年為紀念毛主席“五七指示”改稱靖邊縣五七小學。“文革”中一些教師被批斗,教學秩序混亂,教學質量下降。1971年6月9日上午10時許,學校教室存放的氣象站火箭彈發生爆炸,學校教室、宿舍全部被炸毀,兩名學生被炸死。縣政府撥款13萬元將校舍翻修一新保證了秋季按時復課。從1969年起,附設初中一、二年級4個班,有學生200人,1971年初中班并入靖邊中學。

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學校改稱張家畔小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成為重點小學。1982年學校少隊部被團中央少年部等八單位評為“紅領巾讀書獎章”活動先進集體。1983年教師王瑞芳被評為“陜西省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1986年8月學校開辦了“注音識字提前讀寫”試驗班,效果很好。

1989年學校占地31.5畝,基建面積2190平方米。有24個教學班,11個教研組;有教工73人,學生1431人;有圖書4100冊,儀器107件。

3.靖邊中學簡介

靖邊中學位于縣城內,為縣辦重點中學。靖邊中學創建于1956年,當時校園占地40畝,建筑面積1672平方米,招收初中生120名,設兩個教學班。1959年秋,學校首屆初中生畢業50名,學生升入本校高中,編1個教學班,成為靖中招收的第一個高中班。1961年靖中規模擴大到17個教學班,968名學生,61名教職工,成為靖邊縣第一所完全中學。1962年靖中第一屆高中生畢業,37名畢業生參加高考,全部落選。1963年第二屆高中生畢業,27名畢業生4名考入高校,5名考入中專,學校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些年中,學校積極開展勤儉建校活動,師生員工修建校舍,開辟農場,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

“文革”時期,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被破壞。1973年實行“開門辦學”,支工支農,搞文藝宣傳成了學校的主要任務,1974年至1976年間學校開設了農技、柴油機修理、土記者、文藝等專業班,學校成了“四不像”。粉碎“四人幫”后,學校撥亂反正,靖中的教育工作轉入正常狀態。學校加強了領導力量,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調回分散在各鄉鎮的原靖中教師,改變了校風、教風、學風。

1979年靖中實行校長責任制,先后制定了“校長職責”“教導主任職責”“教學常規”等13種管理制度,學校出現了新面貌。1980年高考,靖中有20名學生被錄取到大專院校,31名學生錄取到中專,開創了靖中畢業生升學的新紀錄。1984年和1985年,靖中畢業生中有11名考生以優異的成績跨進清華、北大等一類院校的校門。1989年學生張合梅在沈陽舉行的全國少年運動會上獲單人雙槳劃艇200米競賽第一名。

靖中創辦30多年來,為祖國培養了7031名高中畢業生,為高等院校輸送了296名學生。1989年有27個教學班,1680名學生,教工134人。學校占地86畝,基建面積11456平方米,教學樓一座;有圖書16000冊,各種儀器1300多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彩票| 齐齐哈尔市| 彰化县| 民勤县| 柏乡县| 田林县| 沐川县| 城口县| 牟定县| 介休市| 宁安市| 嵩明县| 阿拉尔市| 大余县| 浦城县| 遂昌县| 汾西县| 洛扎县| 陇川县| 海阳市| 平远县| 上犹县| 运城市| 台南市| 诸城市| 高台县| 佳木斯市| 博客| 山阳县| 吉林市| 楚雄市| 拉萨市| 华亭县| 奉贤区| 庆城县| 精河县| 绥宁县| 漾濞| 扎赉特旗| 社旗县|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