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市教育志
- 榆林市教育局
- 2784字
- 2020-11-24 15:19:18
第四節(jié) 橫山縣教育概述
橫山縣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隨著歷史的變遷,這里又是邊塞要沖,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即有“人文學風尚無可傳”“讀書習文者寥若辰星”之說。據(jù)清乾隆《懷遠縣志》記載:明代,境內(nèi)中文進士者二人,舉人四人;武進士二人、武舉人六人。
清雍正九年(1731)設懷遠縣,地域大體固定,鄉(xiāng)間有私塾十幾處。乾隆十年(1745)知縣蘇其照在縣城門外建文廟;十四年(1749)捐俸金創(chuàng)建懷陽書院。據(jù)縣志記載:清代中文進士者1人,舉人6人,拔貢11人,貢生128人;中武進士3人,武舉人16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止科舉制度,改書院為高等小學堂。民國三年(1914)懷遠縣改稱橫山縣,改高等小學堂為高級小學校(簡稱一高)。“五四”運動后,本縣掀起辦學救國的文化運動,初等教育蓬勃發(fā)展。至民國十六年(1927)全縣興辦高小4處,初小62處,平民小學1處,學生2052人;赴外地深造的學生有大學9人(含留學生1人),師范11人,中學22人。
民國十七年(1928)橫山遭受特大旱災,許多學校關(guān)閉。二十六年后,稍有恢復,計設完小5處,鄉(xiāng)鎮(zhèn)保國民小學(初小)37處,學生1500余人。1939年秋,“綏德師范學校”遷響水堡舊城,歷時六年。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犯陜甘寧邊區(qū),橫山戰(zhàn)火不絕,教育事業(yè)瀕于崩潰。
新中國成立后,縣人民政府首先接管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12所小學,廢除了舊教育制度、教育課程和教材內(nèi)容,原有教師經(jīng)培訓后錄用。1953年,學校驟增至109所,學生224人。1955年創(chuàng)辦橫山中學。政府通過辦冬學、識字組、常年民校等形式,組織農(nóng)民學文化,據(jù)1956年統(tǒng)計,參加學習的44967人,占文盲、半文盲總數(shù)的60%以上。1958年“大躍進”,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小學增至215所,學生12581人;增設普通中學2所,小學附設初中班的2所、中學生1081人。是年11月,本縣分別劃并入榆林、靖邊縣。
60年代恢復橫山縣制后,貫徹“調(diào)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裁并一所中學和民中班,裁減小學73所,減退超齡生5953人(含中學生180人),精減公辦教師122人,辭退民辦教師80人。到1965年,新辦耕讀小學677所。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教育陷于癱瘓。1970年后,根據(jù)“讀小學不出隊,中學不出社”的指示,社社設高中,四分之一的小學設初中班,小學成倍增加。中學教師有的由小學教師拔高使用,有的由“文革”時畢業(yè)的高中生充任,教育質(zhì)量下降。
粉碎“四人幫”后撥亂反正,逐步恢復“文革”前的教育秩序。80年代初,調(diào)整學校布點,理順中、小學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率曾回縮至63%。1984年縣委縣政府作出普及初等教育的決定,縣、鄉(xiāng)、村三級干部層層落實責任,發(fā)動群眾集資改善辦學條件,教育有突破性的進展。1988年,實現(xiàn)了普及小學五年教育和掃除文盲的任務,省人民政府頒發(fā)了合格證書和嘉獎令。截至1989年底,全縣有普通中學10所,職業(yè)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小學539所,幼兒園1所;教職工2323人,其中專任教師2116人;普通中學生6263人,職中生161人,小學生26291人,學前兒童入學5138入。全縣19501名學齡兒童,入學18854名,入學率為96.7%。
附錄
1.橫山縣第一高級小學簡介
橫山縣第一高級小學,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始名高等小學堂,校址在縣城內(nèi)文廟西旁,原為巖綠書院。民國四年(1915)奉命改稱“橫山縣高等小學校”。民國十三年(1924)以后,響水、波羅、石灣先后建立高級小學校,遂改名橫山縣第一高級小學。從民國二年(1913)到十三年(1924)首任校長曹思溫(字雨山)苦心經(jīng)營,學校設備日臻完善。曹思溫不惜重金,從北京、西安、綏德等地延聘名師來一高任教。陳建晨(女,原為民革中央常委)、祁愛德的年薪高達三四百塊銀圓。在一高任教的還有曹又參、谷占峰、李樹林、雷亞中、張秀夫、王懷智、楊開山等社會名流。
民國十四年(1925)春,一高鬧學潮,得到榆中學生會的聲援,曹思溫答應學生提出的條件,將被開除的五名學生轉(zhuǎn)入榆中就讀、取消體罰制度、允許組織學生會實行自治。學生復課后不久,校長更換為谷玉山(字占峰)。這年冬天一高師生在橫山發(fā)起了“非基”運動,學生走上街頭演講,下到農(nóng)村宣傳,揭露盤踞在橫山縣城福音堂基督教牧師高恩戰(zhàn)(山西汾陽人)勾結(jié)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罪行,摧垮了教會勢力,趕走了高恩戰(zhàn)。民國十六年(1927)共產(chǎn)黨在綏德四師的地下組織,派黨員曹亞華來橫山建立青年團組織,另派馮啟民、李策民、周夢雄等三名黨員來一高任教,一高成了橫山縣共產(chǎn)黨、青年團活動的中心。
民國二十一年(1932)南關(guān)小學并入一高。民國二十七年(1938)一高師生組織起“塞峰劇團”,利用寒暑假,走遍全縣五堡進行抗戰(zhàn)宣傳。民國二十八年(1939)又改稱:“橫山縣第一完全小學”,民國三十一年(1942)又改稱“橫山鎮(zhèn)中心小學”。
1946年10月,橫山建立紅色政權(quán),一高歸人民政府管理。1947年胡宗南進犯陜北時,一高的校舍設備慘遭破壞,一高的歷史也告結(jié)束。
2.橫山中學簡介
橫山中學位于縣城北頭,是橫山縣辦重點中學。橫山中學創(chuàng)建于1955年秋,開始招收橫山、榆林和鎮(zhèn)川的小學畢業(yè)生180人,從1957年起不再招收外縣學生。1958年首屆初中生畢業(yè)后,招收一個高中班,50名學生。到1960年,已成為15個教學班(其中4個高中班)750名學生的完全中學。1983年以來,全縣調(diào)整中學教育結(jié)構(gòu),高中班集中于該校,橫中成為全縣唯一的完全中學。有23個教學班,1724名學生,有110名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80名。
1976年以前,學校共有教室18間,校舍窯洞108孔,建筑面積3207平方米。1978年以來,先后翻修舊校舍,新建教工辦公宿舍、教學樓,1984年建成實驗大樓,1987年大禮堂落成,還在操場西邊、北邊修建了教工家屬樓。學校占地71畝,總建筑面積11277平方米,運動場地16667平方米。學校有物理、化學、生物等專用實驗室,體育器械比較齊全。校長黑義忠于1955年3月至1984年在該校任職近30年。黑校長治校有方、重視人才,樹立了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1958年9月,橫中被省政府評定為“愛國衛(wèi)生先進集體”;1961年7月,首屆84名高中生畢業(yè),22名考入大專院校,1963屆畢業(yè)生,大學錄取9人,中等專業(yè)學校錄取41人。
“文革”期間,校舍門窗、桌凳被砸損,圖書儀器被劫掠,學校領(lǐng)導和一些教師遭受批斗。1967年12月,橫中“造反兵團”鞭笞致死縣監(jiān)委書記馬子義。1968年開始復課,到1973年教學秩序基本恢復。但是1974年3月3日《榆林報》發(fā)表該校高中二年級六名學生《這種語文教學的方向應該批判》的大字報,并加編者按和調(diào)查附記,支持學生,大反復辟回潮,使教師剛剛復蘇的教學熱情又一次受到壓抑。之后學校實行“開門辦學”,學習“朝農(nóng)”經(jīng)驗,使教學質(zhì)量下降。
粉碎“四人幫”以后,老校長黑義忠重新走上學校領(lǐng)導崗位,學校平反了冤假錯案,調(diào)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迅速恢復“文革”創(chuàng)傷。近十年來,橫山中學按照“好學深思、尊師愛友、勤儉樸實、奮發(fā)向上”的校訓治校育人,收到良好的效果。1985年以來,橫中黨支部連續(xù)六年被榆林地委評為“端正黨風的先進集體”。1985年學校被評為地區(qū)先進教育單位。建校35年來,橫山中學共為高等學校輸送學生561人,為中等專業(yè)學校輸送學生86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