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定邊縣教育概述

定邊縣地處邊陲,歷史上戰事頻繁,教育落后,人文凋敝。自清雍正十年(1732)始設儒學訓導,康熙二十一年(1682)始設義學,光緒元年(1875)和二十四年(1898)先后設書院兩處。光緒三十年(1904)荷蘭傳教士在堆子梁教會本堂首設培德小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縣城內才設立高等小學堂,漸次擴展到農村,增至31所,學生327名。民國十五年(1926)至十九年(1930)定邊、安邊兩鎮學校的教員多是地下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至1939年7月,全縣計有完小1所,普小41所,教師47人,學生617人。1939年10月,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定邊籌建起第三師范學校,簡稱“三師”。1944年,延安大學所設民族學院遷到定邊與“三師”合校,改稱“三邊公學”, “三師”與“三邊公學”均實行供給制。其間,于1942年春在縣城西關還辦起了一所伊斯蘭小學,又稱伊斯蘭公學,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定邊鎮民族小學。

1949年定邊光復后,教育事業迅猛發展,至1959年有完全中學一處,初級中學四處,公民辦小學293所,中小學生17416人,教職工626人。1960年至1965年,全縣教育面貌一新。

1966年至1976年“十年動亂”期間,定邊教育遭嚴重破壞,落入低谷,學校數量雖然急劇增加,教學質量逐年下降。到1976年,全縣有五七大學1所,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42所,公民辦小學782所,中小學生47749人。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原有學校做了一系列調整理順工作,小學調整為524所(完小165所,初小151所,簡易小學162所,教學點46處),中學調整為14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2所),在校中小學生數達36967人。從1984年到1989年,重點抓以“集資辦學、改善辦學條件”為突破口的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全縣共集資593.6萬元,是國家同期教育基建投資的5.9倍,使90%以上的農村小學實現了“一無兩有”(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凳),普及初等教育的標準均已達到了國家規定的要求。

1989年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6.8%.鞏固率為99%,畢業率為81.8%,普及率為93. 1%,比地、縣“規劃”的時間提前了三年,受到省政府的表揚,為依法實施義務教育,奠定了基礎。同時兩所職業中學也越辦越紅火,為當地經濟建設培養了實用人才320多人。其中定邊職中1989年被列入陜西省優秀職中行列。成人教育成績很顯著,連續三年受到省地獎勵。幼兒教育也取得可喜成績,勤工儉學發展很快,1989年收入23.9萬元,生均6. 13元。全縣有公辦教師1367人,民辦教師1592人,十年(1979—1989)來,向全國高等學校輸送學生361人(其中含研究生35人;留學生8人),向各類中等專業學校輸送學生1177人。

附錄

1.定邊縣幼兒園簡介

定邊縣城市小學從1956年秋季附設幼兒班。1960年,定邊縣幼兒園在此基礎上正式成立,地址在原縣委大院東側的向陽院內,當時有教工二人,設三個班,入園兒童90多人。從1960年到1966年,園長一直是梁文霞。“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后停辦。1971年恢復,始有教工三人,幼兒30多人,1976年發展到教工8人,幼兒140人。1977年被評為榆林地區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和文教戰線先進集體。1979年在城市小學西北方向籌建新園址,1980年遷入新園址至今。1981年被榆林地區幼托領導小組評為幼托先進集體。1985年有教工35人,幼兒297人,設六個班(大、中、小各二個班),由王子平任園長。

1989年,定邊幼兒園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基建面積600平方米。有教室五個,休息室一個,會議室一個,餐廳一個,辦公室六間。園內備有400張幼兒休息床,設有滑梯、轉馬、立式轉椅等大型玩具,以及一批圖書雜志。

2.定邊縣城市小學簡介

定邊縣城市小學的前身是“定邊縣高等小學堂”,創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當時設二個教學班,有教員二人,學生20多人,1929年改名“定邊縣高初兩等國民小學校”。1931年增至四個教學班,有教員四人,學生40多人,1935年改為完全小學。1936年定邊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原二道街老爺廟整修興建,學校因修建而停辦一年。1931年曾改名“列寧小學”,由王伯宜任校長。到1947年發展到6個教學班,6名教師,130多名學生。1947年3月至1949年8月,馬鴻逵部侵占定邊期間,學生減至110多人,教師減至4人。1949年定邊光復后,改名為定邊縣第一完全小學,歷任校長鄭資抱,郭子范、馮殿民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曾改名定邊縣育紅小學,后又改名定邊縣向陽小學,但群眾習慣稱“市小”。學校占地面積約19畝,基建面積2483平方米。1976年以來,市小每年的升學率都達95%以上。1985年有22個教學班,1107名學生,66名教師,校長李季清。

該校在教學中開展聽、說、讀、寫、算綜合練習,加強作業規范化訓練,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開辟第二課堂方面,積極開展“三小”(小制作、小繪畫、小論文)活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創造自己的作品。1985年五年級學生馮亞寧、張娟被評為全國青少年讀書報優勝者。1987年,市小被評為榆林地區和定邊縣“三小活動”先進集體。

3.定邊縣安邊小學簡介

安邊小學的前身為“安邊育英義學”,創建于清光緒年間,地址在安邊城內魁星樓下。1913年,定邊地方當局在育英義學舊址上成立了定邊縣安邊堡高等小學堂。延聘外地教師任教,開設國文、算術、修身及自然科學常識等課程。1923年,楊虎城部屬曾在安小附設了平民夜校,吸收城內小手工業者、店員等,進行成人補習教育。1929年以后,安小改稱“定邊縣立安邊高初兩級小學校”,共產黨員劉竹軒、田作勤、劉子瑞、解遷庵、劉文華、慕義三等曾在此上學或任教。當時教員解遷庵、劉子珍等曾帶著由20來名學生組成的“查腳隊”挨門逐戶查驗,教育青年女子放腳。學生上街游行時高唱“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等歌曲。

1927年8月,在綏德省立第四師范加入共產黨的田作勤(1924年安小畢業)回到安邊,經與地下黨組織聯系,被聘為安邊小學校長,他曾與安邊地下黨支部書記安小教師朱子堅共同組織起“中山主義研究會”,動員學生向民眾作宣傳工作,在師生中發展黨團員。

1928年,田作勤離開安邊到山東從軍以后,解遷庵任安小校長,1930年以后,又兼任安邊堡女子小學(地址在安邊城內西南角土地祠內)校長。當時,女子小學上課就到安小與男生同堂聽課,課外活動和住宿仍在女小。解遷庵以校長身份為掩護,繼續在學生中宣傳進步思想。1933年4月,解遷庵被國民黨張廷芝部暗殺于住所,女小遂停辦。

1936年,共產黨人王耿人在安小任教期間,教育學生學習社會科學知識,指導學生訂閱《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進步書刊,引導谷濟世(鐵流)、張民權(化南)、王民選、鄒青山、胡喚民等學生直接去延安、太原等地參加了革命。新中國成立后,谷鐵流曾任原物資部綜合管理局局長,鄒青山曾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師長。

1937年抗戰爆發后,安小又改名為“定邊縣安邊小學”,此后實行義務教育,又稱“定邊縣安邊鎮中心國民學校”。1942年以后,國民黨在陜甘寧邊區周圍國統區各縣實施特種教育,又稱“定邊縣安邊鎮中山中心學校”直至新中國成立。

1948年秋,安小呈報陜西省教育廳備案,按教育法規設立了初中補習班,由劉豐林任主任,收錄小學畢業后因戰亂暫時不能到外地升學的青年學生20多人,講授初中一年級課程。

新中國成立后,定邊縣政府將城市小學定名為“定邊縣第一完全小學”,將安小定名為“定邊縣第二完全小學”,群眾習慣稱為“二完小”。1958年以后改名為“安邊小學”至今。現址在安邊城內東南隅,總面積41000平方米,基建面積1800平方米。全校共有12個教學班(包括學前班2個),548名學生,34名教工。

安邊小學從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每年都有一個畢業班,男女約一二十人,他們投考初中或師范時,大多名列前茅。新中國成立后安小一直是定邊縣的重點小學并曾被列入陜西省重點小學,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品學兼優的小學畢業生。

安邊小學是先進體傳校,每學期召開一次運動會,學生中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占90%以上,在地、縣體育比賽中年年獲獎。每年定邊縣元旦越野賽都是團體總分第一名。1980年,獲榆林地區重點中小學校田徑運動會小學組總分第二名;1982年,獲榆林地區小學兒童田徑比賽總分第一名。1985年5月,團省委授予安小“全省優秀少先小隊”稱號。1986年,定邊縣委、縣政府給安小頒發了“體育頭等貢獻”錦旗一面。

4.定邊縣民族小學簡介

定邊縣民族小學為鎮辦小學。創建于1942年,始名為“伊斯蘭小學”,地址在縣城西關。因為是公辦小學,又稱“伊斯蘭公學”。當時畢業的學生,每年不過一二十人。1944年“三邊公學”在定邊成立后,民族小學的學生畢業后,有部分進入三公民族班學習,走上革命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改名定邊縣定邊鎮民族小學,簡稱“西小”,校址在定邊縣新華街32號。1956年西小曾擴建,1957年8月,南關小學并入,現在是全日制完全小學。校址占地面積9500平方米,基建面積4500平方米;有圖書1200冊。1985年設12個教學班(包括兩個學前班),有教工34人,學生548人,其中回族學生127人,校長甄德其。

1952年以后長期任西小教師、校長的王祥慶在教學中堅持“以讀為主,精講多練”“以讀寫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成績顯著。

70年代以來,西小的體育工作和少先隊工作一直是榆林地區的先進典型。1973年,西小獲陜西省小學生基層“三小球”運動會足球比賽第二名;1977年被評為榆林地區群眾體育先進集體;1981年、1982年和1984年三次被評為榆林地區教育工作先進集體。

5.定邊中學簡介

定邊中學的前身是“三邊公學”中學部。1939年10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派盧勤良、文普華等同志到定邊籌辦“陜甘寧邊區第三師范學校”,1940年春開始招生。1940年“三師”增設普通班(即中學部)和地干班。1944年4月延安大學民族學院遷到定邊與“三師”合并改名為“三邊公學”,增設民族班。有回民學員20人。白棟材、盧勤良、郭子清、劉若曾曾先后在“三師”“三公”任校長。1947年3月馬鴻逵部侵占定邊,“三公”先后遷至孫克崾先村、吳起安定城內,并停辦師范班,增設中學部。1949年8月定邊再次解放,“三公”遷回定邊城內,將中學部交定邊縣政府管理,并更名為“陜西省定邊初級中學”,原中學部主任湯中甫任校長。校址在東關東岳廟內,三個月后遷往城內文廟原址。

“三師”“三公”師范班,1940年至1947年共培養教師約300人;地干班1942年到1949年調出分配工作的學員有343人;普通班1942年到1949年共培養出學生約300人。“三師”、“三公”堅持思想文化教育與生產軍訓相結合,為革命戰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干部。1954年以前,定中實行供給制,學生由政府分配工作,1954年改為人民助學金制,成為普通中學,執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中學教學大綱,共培養出學生12445人。“文化大革命”中副校長張廷選受到迫害。

定中是陜西省體育傳統項目(田徑)訓練的重點布局學校。全校師生堅持三操三課兩活動,學生體育鍛煉達標率每屆都在85%以上。先后有九人次打破陜西省鉛球、鐵餅、跳遠等項目的紀錄。僅1975年以來,即為國家和省體工隊輸送了40多名運動員。1983年被評為“陜西省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同年,在第五屆全運會上被評為“群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獲銀質獎,葉慶豐被評選為“全國優秀體育教師”。1984年雷登明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1985年校長宣玉成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并獲“人民教師”獎章。1986年有五名學生在“陜西省中學生作文競賽”中獲獎。

1989年,定中25個教學班,有學生1292人,教職工118人,其中專任教師92人,校長康慨。學校新建并投入使用教學樓1座,有圖書室、物理化學實驗室各一個。擁有圖書2萬冊,各種儀器5910件。學校占地面積78畝,基建面積6895平方米,為縣辦重點中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州市| 绍兴市| 陕西省| 乐都县| 常山县| 彭州市| 阳春市| 丹江口市| 墨玉县| 德江县| 渝北区| 温宿县| 耒阳市| 锡林浩特市| 巨野县| 年辖:市辖区| 达日县| 邵阳市| 垣曲县| 静宁县| 武汉市| 景谷| 石泉县| 连州市| 安泽县| 江达县| 伊川县| 手机| 东兰县| 大竹县| 井陉县| 湖南省| 水城县| 花莲县| 鸡东县| 西畴县| 扶沟县| 桑植县| 丰镇市| 新密市|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