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教育制度和教育機構
一、教育制度
教育方針 清代,欽定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到了清末,教育家稱隸屬于政治的教育為軍國民教育。1906年王國維明確提出的教育方針是:

1912年9月2日,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2年教育部制定了“一、適應新社會之需要;二、提倡平民教育精神;三、謀個性發展”的教育宗旨。1927年國民軍聯軍駐陜總司令于右任、副總司令鄧寶珊頒布了陜西革命教育宗旨:“教育以培養國民革命實際斗爭人才,實現民族、民權、民生主義,達到世界革命為宗旨。”1929年教育部又提出“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的教育方針。這一年,神木縣長劉濟南推行三民主義教育(又稱黨化教育),以“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教育宗旨,在學校增加“黨義”課和“精神講話”,在師生中進行反共宣傳。1938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教育廳提出的國防教育的方針是“提高民眾的民族覺悟、勝利信心和增加抗戰的知識技能,以動員廣大民眾參加抗戰,訓練千百萬優良的抗戰干部,培養將來獨立、自主、幸福的中國建設者,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從1938年起,陜甘寧邊區教育思想和方針是:“一、啟發人民的民族覺悟,培養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二、發揚民主思想,扶植法制精神;三、主張學術思想自由,普遍的提倡科學。”邊區中等學校(包括榆林地區的綏師、三邊師范和米中)的教育方針是:“服從于革命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原則,其具體目標,就是要使邊區中等教育符合于抗戰與民主的需要,符合于邊區今天的抗戰建設及邊區人民的需要。”1941年2月,陜甘寧邊區教育廳副廳長丁浩川在綏師視察時,確定的教育方針是:“一、新民主主義的教育。二、統一戰線的學校。在不違背抗戰原則下允許各黨派的存在及思想自由。三、提倡新啟蒙運動,培養青年勇敢的、樂觀的、向上的、健康的、有獨立人格的良好作風,反對盲從、獨斷、專制、迷信、奴役等思想。四、正規化的師范學校(有一定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與實施干部教育學校肄業期限仍為四年,主要為培養小學師資。”1943年,陜甘寧邊區教育實施方針:為了勝利的渡過目前抗日戰爭的困難階段和準備反攻力量,邊區教育必須首先加強干部教育(尤其是在職干部教育);其次精減國民教育以提高其質量,使干部和國民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并加強其對于民主建設和發展邊區生產之認識。1944年3月11日,綏德分區楊副專員在延安對記者談及國民教育大革新的內容時說:“今天我們辦國民教育的方針是,學校要與勞動、社會、政府、家庭相結合,同時要發展生產,擴大學校。”
學制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11月26日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將整個(學堂)教育分為三段七級:第一段為初等教育,分為蒙養院、初等小學及高等小學三級;第二段為中等教育,只有中學堂一級;第三段為高等教育,分為高等學堂或大學預備科,分科大學及通儒院三級。除蒙養院半屬家庭教育,殊非正式學堂外,兒童自7歲入小學,于30歲通儒畢業,合計25年。榆林各縣的小學和中學堂基本上依此學制(癸卯學制)辦學。民國建元后,蔡元培任教育部長時,又制定了壬子癸丑學制,整個教育期為16年,共分三段四級:一為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學校、高等小學校二級,共計7年;二為中等教育段,只有一級,分子科、本科,共計6年或7年。此外,在下面有蒙養院,在上面有大學院,不計年限。又分為三個系統,一為直系各學校,二為師范教育系統,三為實業教育系統。此外還有補習科、專修科及小學教員養成所等旁支共為一體。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學校系統規定:小學校四年畢業,為義務教育,畢業后得入高等小學校或實業學校。高等小學校三年畢業,畢業后得入中學校、師范學校或實業學校。小學校及高等小學校設補習科,為畢業生欲升入他校者補修學科兼為職業上之預備,均兩年畢業。中學校四年畢業,畢業后得入大學或專門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實業學校分甲、乙二種,各三年畢業。1916年謝濟任榆林高等小學堂校長、將小學學制由“四、三”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改為“四、二”制,此舉開全省小學“四、二”制先河。榆林各縣小學依此學制辦學,少則20年,多則30多年。榆中、榆林職業中學、榆林女師、綏師和米中都曾依此學制辦學。從1920年起,榆林各縣小學實行四二分段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教實行初級中學三年制和簡易師范四年制,米中、綏師在1941年前均實行此學制。1928年之前,榆中中學部四年制,1928年之后為三三制(初高中各三年)從1940年起,榆林解放區各縣都縮短了學制:小學為三二分段制(初小三年、高小二年),初級中學和初級簡易師范均實行二年制。從1942年起,解放區各中學又開始實行三二分段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師范則有二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其中高師二年)三種形式(詳見附:1942年邊區學制系統圖)。1942年米脂中學有三年制初中八個班,二年制高中一個班,會計(短訓)一個班;綏師有三年制初師二個班,四年制簡師六個班;三邊師范有三年制初師一個班,一個預備班和一個地干班。1949年7月,榆林解放區(新區)各縣小學均實行四二制(初四、高二),并將秋季始業逐漸改為春季始業,以便適應群眾要求與兒童入學。從1934年到1949年,綏師每年假期約143天(其中寒假50天,暑假30天,中秋節3天,端午節1天,清明節2天,革命國恥紀念節21天,星期日假36天)實際上課天數為222天,合37周。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中學堂,中等學校每學年上課時數均不少于220天。
課程設置 清末,榆林地區各縣各類學堂所設課程,均以欽定或奏定。光緒二十八年(1902)欽定蒙學堂課程為修身、字課、習字、讀經,史學、輿地、算學和體操。光緒二十九年(1903)奏定蒙養院(即幼稚園)“保育教導之條目(即課目)”是游戲、歌謠、談話和手技(積木、排版、折紙、畫方等);奏定初等小學堂的教學科目為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字、算術、歷史、地理、格致和體操、圖畫、手工;高等小學堂的教學科目為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字、算術、中國歷史、地理、格致和圖畫、體操、手工、農業、商業等;奏定中學堂的課程是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字、外國語(東語、英語或德語、法語、俄語)、歷史、地理、算術、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與理財、圖畫和體操(詳見第六節)。榆林地區各縣的私塾與改良私塾所設課程詳見第三節和第七節。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規定四年制初等小學課程為修身、國文、算術、手工、圖畫、唱歌、體操和縫紉。1923年,取消修身,增設公民、英文和衛生課;三年制高等小學課程為修身、國文、算術、本國歷史、地理、理科、手工、圖畫、唱歌、體操、農業、縫紉和英語。1923年將衛生、公民、歷史、地理合并為社會課。四年制中學課程為修身、國文、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算術、代數、幾何及三角法)、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樂歌和體操。191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的師范學校(初級)的課程是:修身、教育、國文、習字、英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農業或商業、樂歌、體操。
從1912年到1929年,榆林地區各縣各級小學,榆中、米中,榆林縣和綏德縣的各師范學校都依照上述規定開設課程。1929年以后,四年制初小設有國語、算術、公民、衛生、體操、唱歌等課程;二年制高小設有國文、社會、地理、歷史、理科、體操、唱歌、手工等課程。1937年以后,初小將衛生課并入公民課,高小將社會、自然部分并入常識課。此時解放區的列寧小學開設國語、算術、常識和游藝(唱歌、體育、圖畫)等課程。1940年以后,解放區各初小設有國語、算術、常識、唱歌、游戲等課程;高小設有國語、算術、歷史、地理、自然、政治常識、音樂、圖畫、新文字等課程。1941年以后,根據邊區教育廳的修訂意見,初小設國語、算術、常識、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高小設國語、算術、政治、自然、衛生、歷史、地理、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1948年以后,根據教育廳的指示,完小低年級(一、二年級)的課程有國語、算術、美術和唱游;中年級(三、四年級)的課程有國語、算術、常識、音樂、美術、體育;高年級(五、六年級)的課程有國語、算術、公民、史地、自然、音樂、美術、體育。
1940年3月,三邊師范第一期師范班開設的課程是:國語、算術、自然常識、政治常識、史地、音樂、新文字;地干班開設的課程是國語、常識、黨建、邊區問題;社教干部訓練班開設的課程是新文字、國文、算術、怎樣辦冬學、音樂、冬學教材研究。1941年,三邊師范預備班開設的課程是:常識(政治常識和史地常識)、國語、算術;師范一班開設的課程是:國語、算術、社會科學、歷史、地理、自然(物理常識和生理衛生)、音樂、青運、軍事、教育概論。師范二班開設的課程是:國語、常識、算術、新文字、音樂、青運和軍事。1942年,三邊師范預備班開設的課程是:公民常識、國語、數學、常識、習字、新文字、音樂和體育;師范一班開設的課程是國語、代數、公民常識、社會常識、自然、歷史、世界地理、教學法、小學行政社會教育、音樂;師范二班開設的課程是:公民常識、國語、社會科學、數學、自然、歷史、地理、新文字、音樂和體育。綏德師范從1941年起開設的課程與此略同。1942年三邊師范地干班開設的課程是:國語、算術、歷史、地理、政治常識、公民常識、政府工作、音樂。
1939年至1940年,陜西省立米脂中學(初級)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算術、歷史、地理、博物、公民戰教(抗戰教育)、物理、化學、英文、音樂、美術、體育及童訓、軍訓等;1940年下半年公立米脂中學校開設的課程,除“近代史(屬歷史)”“戰教”的內容與省立米中不同外,其他課均無大的出入。1941年2月,陜甘寧邊區米脂中學開設的課程與公立米中略同,增加了“生物”課。1945年上半年,三邊公學中學部一至三年級開設的課程有:邊區建設、國文、數學、史地、自然、常識,衛生知識和音樂;預備班的課程有國文、數學、常識,和音樂。米脂中學的課程中也增加了“邊區建設”的內容。1946年,三邊公學中學部和米脂中學開設的課程共8門:政治、國文、數學、史地、自然、生理衛生、藝術和體育。此時,榆林中學初中課程15門:公民、體育、童訓、國文、算術、博物、生理衛生、化學、物理、歷史、地理、勞作、圖畫、音樂、選修課(即英文)。從1944年到1948年,“三公”中學部、米中和綏師政治課的內容變化如下:

從1949年下半年起,榆中(屬新解放區)初中實行下列課程表

考試與招生制度 清末廢科舉制度以后,各類學堂均實行分科考試制度,每科得60分者為及格。此外還有三次考試,即升班(級)考試、年(學年)終考試和卒業(畢業)考試。升班與卒業考試成績是學生升級和畢業的依據,計算方法是:升班(或卒業)考試成績加平時(即分科)考試成績除以二。招生制度也隨之變更:蒙學堂學過四年的學生可考入初等小學堂學習,初等小學堂卒業者,考驗合格,方可入高等小學堂學習。這里的考驗,一是學業成績,畢業考試合格者,可不再參加學業考試,以證明其具有同等學力。此外還要具備四個條件:即志趣端正、資性聰明、家世清白、身體健壯。高等小學堂卒業的學生可升入中學堂學習,學生入學后,校方可根據有關規定隨時令其退學(比如學期考試兩次不及格者)。取得中學堂畢業文憑后,即可根據本人志愿,升入高等學堂學習。中華民國政府1912年、1914年、1915年和1916年公布的國民學校令和中學校令的施行規則中考試與招生辦法,基本上與1902年的欽定小學堂、中學堂章程相同。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的師范教育令中規定:“預科及本科入學之資格,需身體健全、品行端正,并具有下列各項學力之一者:在高等小學校畢業,或年在14歲以上與有同等學力者得入預科;在預科畢業,或年在15歲以上與同等學力者,得入本科第一部;在中學校畢業,或年在17歲以上與有同等學力者,得入本科第二部”。對升入預科的考試科目也有規定:“在高等小學校畢業生試國文、算術二科,非由高等小學校畢業者試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理科等,以高等小學校畢業程度為標準。”清末及民國時期,榆林地區各縣中小學堂,中小學校和師范學校的考試與招生均按上述規定施行。中學或師范學校畢業的學生志愿升入大學,除持畢業文憑外,還須參加該學校的招生考試。府谷縣1945年“歷年畢業的人數分類統計表”詳細說明了本縣外出求學學生的情況:保定北洋法政學堂2人,北平法律專業大學1人,陜西省法政講習所1人,北平中國公學1人,國立北京工業大學1人,北平中國大學2人,山西法政專門學校7人,國立北平大學1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人,云南大學1人,中央大學研究院1人,北平世界語專門學校1人,北平鐵路大學1人,北平民國大學1人,西北公學院1人,國立西北大學教育學院1人,陜西優級師范學校1人,陜西第一師范學校2人,山西國民師范學校1人,綏遠師范學校4人,山西黨政學院1人,陜西第四師范學校4人,陜西高等學堂1人,陜西高等巡警學堂1人,北京內政部高等警官學校1人,陜西農業專門學校2人,山西甲種工業學校4人,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6人,山西斌業專門學校1人,北京商業專門學校鐵道科2人,山西商業專門學校1人,天津南開中學校1人,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11人,山西銘義中學校3人,蘇州大學校1人,省立榆林中學校32人,榆林職業中學校12人,綏遠省立第一中學校1人,綏遠省立第二中學校9人,綏遠正風中學校1人,綏遠中山學院2人,綏遠職業中學2人,國立第四中學校1人,廣東黃埔軍官學校8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3人,中央政治分校1人,山西北方軍官學校3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5人,陜西中山軍事學校7人,省立榆林師范學校8人,太原云山高中1人,太原清華中學校1人,太原平民中學校1人,太原成成中學校2人,太原友仁中學校4人,北平市立中學校1人,陜西中山學院8人,包頭三民第二中學1人,興縣中學校2人,榆林道地方自治講習所2人,榆林單級師范學校8人。1937年以前,米脂縣在黃埔軍校畢業的有杜聿明等5人,在北京警官學校畢業的有高崇正等6人,在北平師范大學畢業的有高竹筠等12人,在北平高等師范學校畢業的有杜丕功等5人,在清華大學、北平大學、北平交通大學、上海國立大學、北平農學院、西北大學等院校畢業的有艾光曾等12人。
從1938年起,榆林解放區各縣小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由地方政府動員群眾送子女入學。對家境貧困(尤其是抗屬子弟)、體格健全、學業成績優良的初小學生,無力升入高小,或在高小無力繼續就學,以及戰區或外來流浪難童,還給以救濟,補助衣服、伙食、文具等。1940年,陜甘寧邊區教育廳關于“升入師范學校女生獎勵辦法”規定:“經考試及格入師范學校之女生,除制服、膳宿、書籍、津貼等均由學校供給外,并根據家庭情況發給獎學金5元或10元。1941年榆林解放區的6個縣的初小與高小學生比例詳見附表。1942年,邊區政府規定:初中入學資格為完小畢業,高中入學資格為初中畢業,均須經入學考試。中學收受同等學力新生之比額,高中至多不得超過錄取總額的百分之二十,初中至多不得超過百分之三十。1944年5月8日,邊區政府關于各中等學校今后招生標準的指示信,對綏德師范,米脂中學兩校公費生名額(工作人員在內)共定為800名,以地方干部及完小畢業生各占二分之一為原則,過此名額,可設自費生或半自費生,其辦法由綏德分區自行規定。由于兩校須從高年級學生中調出150人由分區和民政廳分配工作,因此,至少在最近再擴充50名地方干部學生,將來兩校地方干部學生須達到400名。三邊師范學生名額定為160名,地方干部學生應占二分之一,完小畢業生同學校工作人員占二分之一。這3所中等學校的地方干部學生基本上都是動員或強迫來的,入學以后再根據文化程度編入不同班級。
附表
1.陜甘寧邊區現行學制系統表(1942年)

2.清末民國時期榆林地區部分縣出國留學生名錄(不全)

3.榆林解放區六縣初小高小學生比例表

二、教育機構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上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由政務處奏請,裁撤了國子監和禮部,成立學部,統管全國學務。從此,各省設提學使司管理學務。各廳州縣均設勸學所,由所長及視學管理學務。民國建元之后,學部改為教育部,提學使司改為教育廳,府州縣仍設勸學所。教育部將全國劃為八個學區,陜西四川為第五學區,每個學區每半年派兩位視學,依規程檢查教育實施情況,省和府州縣也相應設督學,督導地方教育實施情況。民國十一年(1922)榆林地區有五名全省第一次教育行政會議議員,他們是:楊晉(字翀宣,41歲,榆林人,學務專員),高祖憲(字又尼,52歲,米脂人,學務專員),常士杰(字漢山,30歲,綏德人,學務專員).魏長城(橫山人)和樊士杰(靖邊人)。民國十四年(1925)榆林地區各縣將勸學所改為教育局,設局長一人,督學一人,學區教育委員若干人,統管全縣教育。每縣教育局配備事務員二至三人,協助局長處理日常事務。民國二十二年(1933)部分縣的教育局裁并,僅設教育股。沒有教育局的縣配備教育助理員一人,協助縣長管理教育,代理督學視察學務,常駐縣政府辦理日常教育事務。1936年國統區各縣改設教育科,設科長一人,督學、科員若干人。民國三十七至三十八年(1948-1949)米脂人高文元曾任陜西省教育廳廳長。從1937年抗戰爆發起,榆林解放區各縣在人民政府建立后,均設第三科,在國民政府教育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榆林地區各縣教育機構沿革詳見各縣教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