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市教育志
- 榆林市教育局
- 23313字
- 2020-11-24 15:19:12
第四節 共產黨解放區的教育
1933年,陜北出現了由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控制的地區,后來被稱作“解放區”。抗日戰爭爆發后,地處榆林的解放區有綏德分區、三邊分區和神府特區,都歸陜甘寧邊區領導。從1942年起,神府特區劃歸晉綏邊區領導至1947年。解放區國民教育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在抗日戰爭初期實行的國防教育,這是與國統區教育的最顯著的區別。陜甘寧邊區的國民教育始終貫徹了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兩個基本精神,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37—1941)著重學校、社教(即社會教育)數量的發展,1941年綏德分區各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27.8%,三邊分區達18.6%,神府縣達22%。第二階段(1942—1944)主要是整頓小學,實行精減,提高質量。第三階段(1944.10—1946. 7)是國民教育的改造階段。
一、綏德分區的教育概況
(一)學校教育
小學有四種辦學形式:一是中心小學,一般設在區政府所在地,二是完全小學,一般設在城鎮,三是普通小學,四是民辦小學。1944年文教大會前,綏德分區共有小學427所,學生15779人;1944年文教大會后,小學增至444所,學生16940人;1945年,小學減至372所,學生12511人;1946年,小學減至334所,學生11787人。中等教育主要在米脂中學和綏德師范實施。
綏德 1935年,綏德城外部分地方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在離縣城較遠的后峁、王梁川等村辦起了列寧小學,免費招收工農子弟入學。1940年2月綏德建立紅色政權后,接辦了原來的學校,并于當年6月,在白家鹼創辦了一所干部子弟學校,招收區委書記以上干部的子女入學,實行供給制。第二年春季改名為“保育小學”,校址遷至城內西山寺(原榆林地區第一醫院院內),1956年6月停辦。從1940年秋季起,各區鄉都建立了中心小學和完全小學。1941年有完全小學11所,到1942年,全縣有小學127所,學生6008人,教師179人。1943年,文廟小學改為實驗小學,有6個年級,12個班,400余名學生,縣長兼任校長。1941年1月,陜甘寧邊區教育廳接辦了綏師。1947年春,綏師增設了地方干部培訓班、青年干部訓練班、婦女干部訓練班以及會計、無線電訓練班,1947年曾一度轉移到山西舉辦。至新中國成立前,除師范班外,共培養各類干部1500余人。1944年是陜甘寧邊區的教育全盛年,綏德縣各類小學發展到116所,學生4256人。1948年全縣有小學43所,學生1465人,教師64人。1949年秋,本著“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向工農開門”的精神,對家庭貧困的學生實行免費入學,全縣小學發展到105所,學生增至4026人,教職工165人。
吳堡 1940年建立紅色政權,辦起初級小學40余所,還在太平寺、任家溝(后遷宋家川)辦起兩處完全小學。1940年下半年,吳堡縣各類小學共有學生1216人,比1939年增加318人。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艱苦時期,邊區政府財政困難,吳堡四區共保留了8所公辦中心小學,其余的都改為民辦。1944年小學增到23所,學生699人;1945年小學增到48所,學生805人;1946年小學增到64所,學生1355人;1949年,小學發展到72所(其中公辦小學2所,初小9所),教師83人(其中公辦22人),學生1541人。
清澗 1940年建立紅色政權,為綏德分區所轄三縣(綏德、清澗、吳堡)之一,1940年下半年,全縣各小學共有學生21657人,比1939年增加697人。到1941年全縣共有第一、第二、第三和女子等4所完全小學,完小教師共18人(其中女教師2人)。1944年,小學增至51所,學生1680人;1945年,小學減至36所,學生1196人;1946年小學又增至53所,學生1824人。
佳縣 1940年,佳縣南區、中區建立紅色政權,各類小學迅速恢復,到1942年,全縣有中心小學18所,國民小學48所。因教育廳無力撥款,從這年起,縣區校都設立了生產委員會,自籌經費。1944年,小學增至75所,學生1552人;1945年,小學又減至70所,學生2108人。1947年,胡宗南進占佳縣部分地區,不少學校停辦。1948年,全縣有完小6所,普小5所,民辦小學30所,教員66人。
子洲 1940年縣境大部分地方歸陜甘寧邊區管轄。1942年綏德警備區在雙湖峪鎮設“綏西辦事處”。這一年縣境內有完全小學6所,中心小學7所,普通小學25所,在校學生1872人。1943年上半年對學校進行調整,完小減至5所,中心小學減至4所,普通小學減至20所;下半年由于整風,一些學校停辦,總數減至18所,有學生1613人。這年4月,子洲圖書館還辦起了一所文化補習學校,有42名店員、機關工作人員和市民參加學習。1944年秋,邊區政府提出“民辦公助”的政策,重新整頓學校,民辦小學由原來的一所發展到37所,共有小學51所,在校學生2047人。1945年因年饉,有2所公辦小學和6所民小停辦,在校學生減少370人。1946年,小學又增至52所,學生2094人。1947年戰亂,學校遭受嚴重破壞,到1949年共恢復完小5所,普小11所,民小15所,在校學生1586人。
米脂 1941年建立紅色政權。1942年全縣有小學73所(其中完小8所、中心小學5所、普小60所),教師145人,學生5686人(其中女生1980人)。1944年,全縣有小學113所(其中民辦2所),學生4296人。到1945年小學增至92所(其中民辦67所),學生4133人。1946年小學減至83所,學生3053人。1947年由于戰亂,全縣小學先后停辦。從1948年春逐步恢復小學18所(其中完小5所,普小13所),有教師39人。1941年2月,陜甘寧邊區教育廳正式接管米脂中學,招收綏德分區所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五縣的學生,當年有5個教學班,179名學生。到1942年下半年有10個教學班,342名學生。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在邊區政府“干部教育第一,國民教育第二”的方針指導下,陜甘寧邊區米脂中學為革命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干部。從1940年到1945年底,從米中調出學生520人,參加工作的480人。1947年戰亂期間,米脂中學曾東渡黃河轉移山西。據統計,1947年3月在米脂時有14個教學班,547名學生;4月轉移到佳縣牛溝集合時,有12個教學班,198名學生;5月轉移到佳縣木頭峪時,有7個教學班,241名學生;6月有6個教學班,224名學生;9月有5個教學班,159名學生。這期間,有270名學生參加革命工作,212名學生疏散回家。1948年夏,學校從山西遷回米脂,到11月份有5個教學班,172名學生。1949年增加到6個教學班,241名學生,29名教職工。
(二)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是當時的邊區政府把掃除文盲和推行新文字(指漢語拼音)教育結合起來開展的識字運動。主要形式有識字組、夜校、半日校和冬學(即冬季農閑時辦的學校,所謂“天寒地凍把書念,花開水暖務莊農”)。
綏德 1940年綏德全縣人口148950人,文盲就有136507人,占總人口的92%以上,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32%。邊區政府十分重視掃盲工作。1940年12月,綏德縣創立冬學222處,有7318名青壯年農民參加學習,學習內容為《日用雜字》《抗日三字經》、農村應用文和珠算等。全縣有識字組470個,參加人數6601名;半日班34個,學生448名。1941年陜甘寧邊區教育廳要求綏德舉辦推廣新文字冬學20處。1944年冬學大發展。與此同時,城鄉掀起了組建識字組的熱潮,僅綏德市就建立兒童婦女識字組51個,參加學習的有996人。《解放日報》為此發表題為“綏德市的婦女兒童識字組”的文章,指出識字在綏德市已經形成了運動。當時,在綏德市最有名的是劉佩珍(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識字班,她領導了小娃班、男娃班和女娃班,從家庭走上街頭,又從街頭回到家庭,受到市民的歡迎。在鄉下最有名的是四十里鋪王家橋識字組,共有146名男勞力、青年婦女和兒童參加學習。1945年,石峁區錢家河村的農民自己辦起了一所婦女職業學校,共有27名婦女參加學習,一邊學文化,一邊學紡線、織布。
吳堡 1940年創辦冬學137處,有學生2620人。1941年,陜甘寧邊區教育廳要求吳堡辦推廣新文字冬學15處。任家溝村的小學教師任逢華從1935年起,在本村組織起識字班,到1940年發展到綏吳兩個縣85個村莊1701人參加的識字大軍。從1940年起,他被委派為吳堡縣社教督導員、督導團團長,被譽為“千余農民的教師”、“農民識字運動家”和“社教英雄”,多次受到邊區、分區和吳堡縣政府的表彰與獎勵。
清澗 1940年創辦冬學99處,冬學班47個,學生3366人。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要求第六學區(綏德、吳堡、清澗、神府)的清澗縣舉辦推廣新文字冬學10處。
佳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農村在冬季辦冬學,農民參加掃盲學習,部分地區歸神府縣管轄。
子洲 1940年綏德西川(今子洲)建立紅色政權后,邊區政府對社會教育十分重視,成立了冬學委員會,給冬學提供了《民眾課本》。1941年全綏西共成立“漢字冬學”(即推廣新文字冬學)二處,中心小學和國民小學附設冬學班31個。1942年,馬蹄溝鄉添設了四處冬學。1944年文教大會后,廣設民校,組織識字組、讀報組,興辦大眾黑板報。當時最有名的識字組是苗區五鄉小苗家溝的“苗子興識字組”,這個識字組教農民讀《邊區群眾報》和《晉綏大眾報》,到1946年,全村變成了“文化村”,上了《解放日報》。1944年,冬學也由1941年的22處發展到195處,有學生6106名。這個時期辦得最出色的冬學是苗家坪區周家圪嶗村的“一攬子冬學”,習仲勛曾在《解放日報》撰文介紹,指出它是“冬學運動的正確方向”。
米脂 1944年春,米脂縣印斗區第七鄉的高家溝村在村民高懷山(28歲,冬學畢業)的倡導下,利用變工合作的方式辦起了一所民眾學校,參加學習的共有33人(其中女19人)。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分為兩個班,全日班18人,年齡在12歲以下;半日班15人,年齡在13歲以上。做到生產、學習兩不誤。到了8月,學校采用“民教民”的原則,由學生深入村農家庭,或組織識字組教群眾識字,使學校逐漸形成了全村的文化堡壘與政治中心,正如《解放日報》評述:“高家溝民眾學校,是由群眾所創造而又生根在群眾中的學校,它經過了變工合作的方式,達到了人民自辦自教的目的,應該說,這是人民翻身的標志。”與此類似的學校,還有米脂模范村官家灣辦起的“一攬子冬學”,學生按生產情況和識字程度,分成六組。全天念的有15個娃娃編為一組,稍識字的變工隊員編為一組,晚飯前學習。8個攔羊娃娃編為一組,早飯前學習。婆姨女子一組,午前學習。15個出外攬生意的氈匠變工組,不能上學,采取送字辦法,或由他們中間的識字人自己教。全縣1944年有識字讀報組830個,參加者有9298人,1945年減少到87個,877人,比1944年個數減了89.5%,人數減了90%。印斗區1944年有識字組70個,1945年只留下2個,減少97%,河岔、桃岔兩區1944年有識字組三四十個,1945年完全取消了。1946年的邊區社教工作總結指出,米脂縣有“取消主義”的偏向。
二、三邊分區的教育概況
(一)學校教育
1936年6月定邊建立紅色政權。從1937年起,定邊、安邊(國民黨定邊縣政府所在地)、靖邊的廣大農村地區以及鹽池縣和后來設縣的吳旗縣部分地區劃歸陜甘寧邊區三邊分區管轄。1944年文教大會前,三邊分區(除吳旗、鹽池外)共有小學61所,學生1738人;文教大會后,小學經調整,減至51所,學生1115人。1945年,小學增至116所,學生2654人(不包括安邊);1946年小學增至126所,學生3443人(包括安邊)。中等學校主要有三邊師范(后改名為三邊公學)。
定邊 1936年6月定邊建立紅色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8月將定邊縣高初兩等小學堂改名為“列寧小學”,王伯宜任校長。到1937年7月全縣總計完小1所(由列寧小學改建),普小41所,教師47人(女教師2人),學生617人(其中女生30人),占全縣7至12歲兒童總數的15%左右。縣城完小由1936年的三個年級、35名學生,增加到六個年級、113名學生(其中女生由3名增加至18名)。1937年縣政府還在紅柳溝鄉、張崾先鄉各建立1所模范小學;到1939年全縣共有5所模范小學,學生數減至517人,到1940年又減至469人(有48名女生退學)。1940年5月4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定邊縣北街城隍廟正式成立了邊區第三師范,校長白治民(三邊分區書記),副校長盧勤良,教導主任劉若曾,教導員文普華。二個師范班和1個社教干部訓練班,共有學員113人。1941年從三師調出工作的學員86人(其中51人做了冬學和小學教員,35人到區、鄉政府工作)。由于經費緊張,到1941年底,全縣保留小學13所,教師17人,學生272入(其中女生9人)。1942年春,邊區政府在定邊縣城西關新建伊斯蘭小學1所(為陜甘寧邊區5所伊斯蘭小學之一),到年底全縣僅存小學8所,教師15人,學生262人(其中女生5人)。這一年,三師共有4個教學班,150名學員。1943年區辦中心小學6所,鄉辦普通小學6所,學生增至463人。1944年,三師與延安遷來的民族學院合并,成立了“三邊公學”,增設了一個民族班,伊斯蘭小學的畢業生多去民族班學習。到1946年,全縣統計有完小1所,中心小學6所,普通小學39所,學生490人。1947年,三邊公學遷至吳旗縣安定城內,時有學員190名。縣政府遷至張崾先等區,有小學4所,學生58人。
靖邊 1937年解放區各區鄉還沒有小學。1938年上半年,建立普通小學2所,有學生207人;下半年,普小增至26所,學生406人,在鎮靖堡新建完小1所,學生30多人。1939年共有小學19所,學生433人(其中女生13人,完小學生70人)。到年底全縣共有小學學生567人,只占學齡兒童的7%。1941年,小學減至8所,學生減至334人。1943年縣政府所在地移至張家畔,完小隨之遷移,成為張家畔第一所完全小學,采用延安新編課本作教材。學生畢業后有的到區、鄉參加工作,有的到三師學習。
安邊 1945年安邊建立紅色政權,陜甘寧邊區政府設安邊縣,與定邊縣分領地域。當時除接受原國民黨定邊縣在安邊辦起的15所小學外,新辦小學10余所,縣境內共有完小3所,即定邊縣第二完全小學(原安邊完小),定邊縣第三完全小學(原堆子梁天主教培德小學)和梁鎮完全小學。普小30所,學生1000多人。1947年安邊又被國民黨軍隊占領,只有城內學校繼續開辦,到1948年8月收復,學校方又復興。
(二)社會教育
從1938年起,三邊分區開展了以識字組、半日班、夜校和冬學為主要形式的掃盲運動。其中冬學堅持時間最長,效果最顯著。總結出了好的辦學經驗和多種辦學形式(像一攬子冬學、輪冬學、半日學、夜學等)。1943年三邊分區共有冬學461處(其中輪冬學28處,半日學12處,夜校186處),參加學習的6292人。有讀報識字組和家庭識字組403個,參加學習的有2865人。共計參加掃盲學習的有9157人,占總人口140395的6%。由于延安大學和三邊公學每年冬季派學員到各縣充當冬學教員,提高了冬學的教育質量。根據三邊分區1944年冬季工作總結,這一年延大和三公各派了60%的學員到各縣冬學任教,占冬學教員總數220名的55%。分區冬學的平均學習時間達67天。1946年,三邊分區203個讀報識字組普遍流于形式,受到陜甘寧邊區教育廳的批評。
定邊 1938年《三邊行政工作報告》對定邊縣的社會教育進行了批評,指出“定邊名義上有141個識字組,人數224名,但實質不夠,不能進行識字。”1939年,陜甘寧邊區教育廳提出一年消滅三萬左右文盲的計劃,分配給定邊縣1200名。定邊縣成立了民眾教育館,組織起來夜校、半日校、識字組以及時事研究會,還給商人代訂了邊區出版的報紙雜志,實施這一計劃。這一年共辦起冬學19處(比計劃多4處),參加學習的198人。1941年,在推廣新文字教育中,定邊縣辦起新文字冬學7處,每處配備教員1人。1943年,定邊縣有冬學46處,參加學習的有693人(其中女99人);有輪冬學18處,參加學習的有933人(其中女148人);有半日校2處,參加學習的有35人(其中女22人);有夜校43處,參加學習的有631人(其中女43人);到1944年,有35處冬學轉為“常學”(即普通小學)。這一年全縣有讀報識字組137個,參加學習的有1089人(其中女143人),參加識字總人數3381人,占總人口40724的8%以上。定邊民教館辦的七個職業學校,一面教識字,一而教手藝,學生不脫離生產,受到邊區教育廳的表揚。
靖邊 1937年,蘇維埃政權成立了文化教育委員會,在所轄的8個區54個鄉開展社會教育。1938年成立了民眾教育館,宣傳抗戰,大辦冬學、夜校、識字組、讀報組,配合秧歌、戲劇、說書等文藝活動,開展掃盲工作。主要對象是40歲以下青年男子和30歲以下的年輕婦女。1939年辦起冬學23處,參加學習的有300多人,全年掃盲1400人。1941年成立推廣新文字冬學8處,1943年全縣有冬學115處,參加學習的有1741人(其中女71人),半日校7處,參加學習的37人(其中女11人),有夜校128處,參加學習的有790人(其中女25人)。據抽樣調查,37處冬學共有學生571人,平均每人識字495個,平均每個冬學上課64天,每人每天平均識字七個半;19個夜校共有學生143人,平均每人識字358個;12個識字組共有學生96人,平均每人識字562個;1944年有八處冬學轉為“常學”。縣政府所在地張家畔的婦女輪冬學,采用三個時間、三個地點輪流教學的形式,使29名婦女脫了盲。1944年全縣還有讀報識字組113個,參加學習的有852人(其中女127人)。總計參加識字人數3420人,占總人口50734的6%以上。
安邊 不詳。
三、神府特區的教育概況
1934年,神府縣(今神木、府谷兩縣之南部、佳縣之北部黃河沿岸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即神府特區蘇維埃。1938年抗戰爆發后,轉變為神府縣政府,共有8個區,36個鄉。從1937年到1942年直屬陜甘寧邊區管轄。1943年到1947年劃歸晉綏邊區管轄,這一段材料不詳。
(一)學校教育
神府縣 1937年3月內戰停止后,始有正規學校的創立。共建立小學11所,有學生213人(其中女生32人)。1938年有小學23所(其中模范小學和完全小學各一所),共有學生413人(其中女生59人)。1939年有小學30所(其中模范小學2所,完全小學1所),共有學生754人(其中女生67人),占學齡兒童總數4923的15%。1940年以鄉為單位共建立小學45所(其中模范小學6所,完全小學2所),共有學生1483人(其中女生625人),這一年為神府縣教育事業發展最快的一年,一些學校辦學質量不高。1941年根據提高質量的原則,把距離較近的小學合并在一起,共建立小學32所(其中模范小學4所,完全小學2所),共有學生776人(其中女生218人)。1942年全縣共有小學18所(其中完全小學1所,中心小學5所),學生590人(其中女生195人),學生中因家貧或年幼等流動的有105人。590名學生中,家庭出身貧農的335人,中農的132人,富農的72人,地主的6人,工人的16人,商人的9人,其他19人。沙峁鎮完小有學生41人(其中女生10人),15歲以上的13人中已結婚的6人(男女各3人),12歲以上的23名學生中已訂婚的11人(其中女生3人),全校未婚學生24人。
(二)社會教育
神府縣 1937年派人到延安接受新文字訓練,但由于人們對新文字的認識不足,未能開展工作。1938年成立各類冬學95處,參加學習的有1384人。1939年成立冬學78處,參加學習的有1216人。1940年成立冬學26處,參加學習的329人。1940年成立漢字冬學37處,參加學習的有898人(其中女生97人);成立新文字冬學17處,參加學習的有123人(其中女生32人)。這一年曾派13名青年到綏德參加為期三個月的新文字訓練,回來后成立了新文字協會神府分會,翻印了新文字課本1000冊,在縣區各級機關干部和保安部隊中推廣。1942年,全縣總人口46595人中有文盲和半文盲44514人,共有2081人(其中女25人)脫了盲;學齡兒童5859人中已入學(包括普小和冬學識字班等)1676人,入學率由1939年的15%上升到28%以上。
四、教育革命與教學改革
(一)教育革命
從1939年起,榆林解放區各縣普遍開展了模范小學活動。根據《陜甘寧邊區模范小學暫行條例》的規定,在普小和完小中開展的這一活動,對“國防教育”的實施有著重要意義。從1942年起,各縣在模范小學的基礎上以區建立中心小學,提高了小學辦學質量,從1943年又開始實施小學“公辦民助”的計劃,從數量上發展了小學教育。小學公辦和民辦的兩種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從1939年到1941年,綏德、吳堡、清澗三縣女子入學比例相當高,在8943名學生中就有2670名女生,占到將近30%。1942年,綏德專署教育科公布的《小學訓導綱要》規定的“訓導目標”是:(1)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自尊自信,反對強權壓迫。團結進步,扶助弱小民族。(2)互助友愛的民主作風——明辨是非,反對武斷盲從。自動自覺,建立集體紀律。(3)清潔整齊的衛生習慣——常洗手臉,不染煙酒嗜好。愛好運動,按時起居作息。(4)精確細密的科學思想頭腦——不信神鬼,倡導好問懷疑。手腦并用,改造社會自然。(5)吃苦耐勞的勞動身手——自立自治,不當少爺小姐。吃苦耐勞,尊重工人農民。(6)活潑愉快的藝術興趣——愛好自然,多種蔬菜花木。繪畫彈唱,建立趣味生活。到1944年,綏德分區的25所完全小學和三邊分區的4所完全小學中,規模較大、辦的比較完善的有5所:綏德實驗小學及女子小學,定邊的伊斯蘭小學,米脂的東街小學及女子小學。米脂女小積極參加勞軍優抗工作,1944年前半年勞軍3次,參加人數為138人,補衣264件,補襪子45雙、鞋5雙、背心1件、褲子1條、門簾1塊、紅佩章5副,包粽子260個。幫助抗屬5次,參加人數186人,抬水244桶,掃院19次,倒垃圾20筐,掃地4次,壓豆錢錢2斗5升,拾柴15捆,搓花捻1斤,掏雞窩1個。定邊伊小推選回民之中有威望者負責管理校務、經費,學生的生活習慣,照顧到回族的原有傳統,學校特別尊重其宗教禮俗,使少數民族有受他們本民族文化教育的機會。佳縣烏鎮完小,把逢集日改為星期天,既照顧了家庭生產,又減少了學生流動現象。該校還召開家長座談會,請家長給學校提意見;并舉辦簡單的成績展覽,如習字、作文、紡線等,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的情況。
1945年4月,為使綏師、米中學生畢業后能勝任實際工作,綏德專署、地委特地作了關于加強中等學校實際教育的決定:一、綏師、米中校長各得參加專署政務會和米脂縣政府的政務會。二、除一般干部會二校教職員可參加外,關于各機關經教財建會議,得斟酌情形予二校通知,派有關教員出席。專署、地委及米脂縣府、縣委主要負責同志,或指派一定干部給學校任課,或作定期報告,以加強政策和實際知識教育,必要時,得予該二校教員、學生以參加社會服務及調查研究的各種機會和便利條件。各機關得供給二校資料室以工作總結、典型調查等實際資料。該二校在行政領導上,對具有實際知識的教員、學員應予鼓勵。而對尚空談,輕實際的教員、學員要予以教育、糾正。1945年下學期,綏德教育計劃中提出的中心任務是:更進一步提高學生文化程度(包括閱讀與寫作及社會的自然的知識),深入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加速培養大批干部,迎接反攻的新局面,為切實保證計劃完成,必須把學與用的原則,更高度地貫徹到教學工作中去。1945年下學期,米中經過群眾慎重選舉,產生出10個模范小組。模范小組的條件是:1.必須具備良好的成績(各科平均成績80分以上);2.必須具備高度的學習熱情;3.必須具備好的學習方法;4.必須具備自我批評的作風;5.必須具備革命友愛精神;6.必須是積極的生產勞動者;7.必須有好的組長來領導。1945年9月,三邊公學校長盧勤良對地干班的99個學生作了以下幾個調查:
入學時文化程度統計表

學生和家庭調查表

年齡統計

成分統計

入學情況統計

來校前職務統計

工作年限統計

他在調查結論中指出,根據學生年齡懸殊、文化基礎懸殊、職務和工作時間相差懸殊的特點,應從實際出發,加強思想教育,把各種學習形式很好地結合起來,為人民培養出合格的干部。
(二)教學改革
1944年上學期,綏德實驗小學對課程內容作了許多改進。國語課增加了從《邊區群眾報》上選的秧歌詞,像“春耕歌”、“擁軍公約歌”、“改造二流子”、“發展生產”、“八路軍抗戰成績”等;算術課的內容,除加減乘除四則的基本算法外,增加了舊賬的記法、新式簿記的用法、面積的算法和升斗斤稱、丈尺度量衡的實際使用等;歷史課主要講“九一八——七七”事變及抗戰以來的中國情況,中心是著重說明國民黨過去的投降政策,和抗戰以來反共反人民的基本國策,并以對比的方法說明中共的一貫抗日主張及在抗戰中的英勇戰績;地理課從邊區地理教起,并配合時事講了世界形勢,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1945年上學期,定邊縣張園子小學教員張望總結了農村教學的經驗,他除采用邊區教育廳編的《日用雜字》和三邊地委編的《放羊雜字》《新白句文》作教材外,還用三字經的形式自編了課文《除奸歌》,并根據邊區斗爭實際,教會學生寫路條、認路條、查路條的方法。1946年3月,綏德分區的張敬齋先生調查了棗林坪區、崔家灣區幾處小學的教學情況,總結出怎樣教學生寫文章、記日記的經驗:1.出題必須照顧學生的實際生活;2.要善于啟發學生的寫作興趣;3.在學生現有的基礎上培養寫作能力;4.改作文以學生的意思為主,教員不過修詞正句,指導方法。
1945年9月,米脂中學總結出的第一階段學習方法是:1.預習、聽講、復習密切結合;2.學習要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最主要的心到;3.個人努力學習與集體研究配合;4.聯系實際,多做實際活動。1945年12月,三邊公學教師吳淼總結出教學的幾點經驗:1.從具體事例上提出問題,使學生感到這是一個未曾學過的沒法解決的問題,再加以解答,最后歸結到原則或方法步驟的概述,使學生易于記誦;2.先用文字應用題,使學生獲得具體的印象——某種式子題的產生及其應用方法,然后再用式子題;3.能聯系時,就在上節的習題里插入下節所要講的問題,這樣,從學生碰到的問題上,預先提出了他們學習下節的問題的要求。從1942年起,韓啟晨擔任三邊公學中學部的史地教員。1945年12月,他在《我怎樣教歷史》一文中提出幾個必須注意的問題:1.對于程度低的班次,歷史的基本教材(如年代、人名、地名、事情經過等)在教時應強調之,使他們能夠記得下;2.提出問題中心,區別主要次要,并在每一段落中有意識地使學的人在腦子里明確解決一個什么問題;3.從每段中總結出經驗,并和今天社會事物中存在的問題作對比,如南宋之抵抗異族壓迫和今天抗日戰爭相比較等;4.把各時代所發生的類似的或相反的問題互相對照互相比較,如王莽變法、王安石變法、太平天國的土地政策以及我黨十年土地革命之土地政策的比較;5.隨時利用歷史上的人物、事例,作為個人修養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材料,以與學校思想教育相配合;6.在教的中間適時地插入一些短小有趣的歷史掌故、軼事或故事之類,使學的人獲得精力的調劑,使問題了解得更深入,印象更強烈。
五、勤工儉學與學生待遇
(一)勤工儉學
1940年,陜甘寧邊區教育廳生產自給委員會給各中等學校和文藝團體,發出關于生產自給的指示,要求他們在不妨礙學習和工作的情況下,根據具體情況,開展各種生產活動(后稱勤工儉學活動):1.農業:種菜、種麻(油類)、種瓜、種馬草、馬料等;2.副業:養牛、喂母豬、養雞、采藥等;3.手工業:紡羊毛線、打毛衣、打草鞋、制鹽等;4.商業:開商店等。目的是減少政府的財政支出,減輕人民的負擔,使學生養成重視勞動的觀念,獲得生產勞動的實際知識和技能,鍛煉學生的身體。現將榆林解放區三所中等學校的勤工儉學活動分述于后。
綏德師范 1940年由邊區政府接辦后,一直向“正規化”方向發展,教育廳不借給資本,不分配生產任務,由學校自己計劃生產。1942年學校成立了生產委員會,曾在商業上投資邊幣4萬元,用所得利息維持學生的部分米和菜金,學生常到縣城附近的農村去背糧。其他勤工儉學活動不詳。
米脂中學 1943年辦起農場,有山地數十畝,水地三四畝。師生齊動手,拾糞送肥,精耕細作,做到了副食自給有余。1944年,在辦好農場的基礎上,又興辦了小型的粉坊、豆腐房、磨坊、養豬場等,改善了師生的伙食。從1943年起,還開辦了十分可觀的商店,起初叫“盤龍合作社”,后改名為“盤龍商店”,主要經營文化用品和棉紗、棉布、食油、火柴.鹽、堿等日用雜貨。商店還有一個有四五匹騾馬的運輸大隊,到1948年,騾馬發展到10頭。1944年商店還開設一個小型織布廠,1948年停辦后,又同綏德專署文教科在綏德四十里鋪合辦了一個酒廠。從1940年起,學校基建任務基本上靠師生自己完成(主要是背石頭、打窯洞)。他們還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了彈棉花、紡棉紗、打毛襪子、做布鞋以及砍柴、拾糞、積肥送肥、植樹造林等勤工儉學活動。1949年下學期,全校參加課余生產的同學177人,共向貿易公司領捻了毛線285.5斤,賺取農洋37632元,解決了同學日用文具等困難。
三邊師范 1940年邊區教育廳撥給資本990元(邊幣),計劃贏利2970元。為了渡過困難,完成生產任務(有五個月的伙食費自給及一個月的糧食自給),全校師生進行了生產運動。總計全年每人生產34天,生產總值5200元。學生會組織學生打了200馱鹽,修了3塊鹽壩,挖了1500斤甘草,補修了70間房子,40多個人捐出170元做學生醫藥互助基金。1941年,紡毛線400斤,打鹽300馱,修理房舍數間。1942年學校經費開支一半以上由生產得來(糧食與衣服除外)。1943年以后,學生個人生產供給學生自己的零用,如毛巾、肥皂、鞋襪、毛衣等物品。學生的伙食大為改善,每星期都能吃到白面、豬羊肉,每人每天吃油5錢,吃菜1斤。菜的做法也因調料的增加,花樣變了。1944年,學校的生產基礎已經相當可觀。計有農場1處,地120坰;鹽地4方,地6畝;耕牛3頭,價值10030元;農具價值48370元;羊75只,價值194050元;豬6頭,價值61600元;布匹、毛線、糧的價值1874826元;現金291143元,合計邊幣2480019元。
此外,解放區各縣的各類小學也在1942年前后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勤工儉學活動。定邊完小1942年紡毛線9斤,背土基子1萬塊,種菜3畝,養豬1頭,共收入1125.5元,買紡車8架,買菜籽、豬飼料、毛以及會餐、獎勵、會議招待開支715.95元,節存409.45元。
(二)學生待遇
榆林解放區各中等學校的學生,在1956年以前,一直享受供給制的待遇。從1941年2月起,綏師和米中的學生,由教育廳每人每日發米1斤4兩,菜錢3分,后來菜錢增為8分。1942年1月,米改為1斤3兩,菜錢改為2角,5月份改為3角,9月份起菜錢改為1元5角,津貼兩年來都是每人每月1元5角。1943年免費供給住宿和膳食,伙食標準是每人每月糧35斤10兩,油、鹽各15兩,肉1斤半。綏師和三師的學生每年發1套單衣,家庭貧寒和家在淪陷區的學生,供給全年服裝并發給學習用具。由于各縣各校情況不盡相同,學生待遇也有變化。1941年和1942年,綏師由于沒有開展生產運動,學生生活很苦,全靠上級撥發的米和菜金,每天吃兩頓稠飯,而且常有黑豆(1941年10月間,因綏德缺糧吃,三成菜,七成黑豆),每頓飯有些咸菜,但很少,不夠吃。此外,學生夜間自習的燈油以及冬天住室內燒的碳也都從這中間節省出來。米中從1943年起由于開展大生產運動,學生伙食辦得很好,一般早上吃小米干飯,下午吃面條,豆腐粉條經常可以吃到,每周還可以吃到一兩頓饅頭,肉炒菜,超過了當時一般的群眾生活水平。三師由于從1940年起由教育廳規定了生產任務,學生待遇一直比綏師和米中高。當然也有過一段困難時期,1941年6月因糧食運輸困難,每人每天只能吃到4兩面,6兩羊肉和4兩青菜,但只延續了21天時間。
在邊區政府“干部教育第一,國民教育第二”的方針指導下,抗戰時期,三校學生經常根據調干任務參加工作,至于畢業生,除了“逃跑”和自愿不干的,更是如數分配工作。據統計從1940年至1945年底,從米中調出學生520人,參加工作的480人。從1941年到1943年初,三師畢業后分配工作或中途調出去工作的學生有140人(其中新訓班及社教班學生51人),其中參加教育工作的76人(內有冬學教員35人,小學教員及教育行政工作者41人),做政權工作的754人(主要是區鄉工作),做黨務工作的10人,綏師至新中國成立前,除師范班外,培養各類干部1500余人。
1940年和1941年暑假,綏師赴延安參觀團曾三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并在師生名冊上留有“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學而時溫之”等題詞。1941年暑期,米中學生60余人赴延安參觀一個多月,學生代表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從1944年起,米中在學生中開展“模范生”活動。1944年選出小組模范生29人,班級模范生12人,全校模范生3人:牛錦華、薛永年、張德議(女)。1945年選出全校模范生4人:李生貴、馬進如(女)、曹慶章和杜慶堂。這些模范生的平均學業成績都在85分以上,在工作、生產、團結互助,批評與自我批評方面成績突出。
中央黨校在定邊 從1936年9月12日起,中央黨校在定邊辦學三個多月,校長董必武,教務主任成方吾,總務主任李瀛。在此之前先由瓦窯堡遷至志丹縣的任家坪。12月又遷往志丹縣。
毛澤東同志接見綏米學生代表 1941年8月14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邊區政府接見了綏米學生參觀團10余人,詢問綏米民情及民眾呼聲,像家人一般會聚一堂,問話及解答問題約二小時,并再三叮囑他們說:我們共產黨把中國干好,這和你們的希望是一樣的,盼你們回去后,把這意思轉告綏米父老姐妹們,并努力學習,幫助改進當地工作(并為綏師學生代表王履豐題詞“奮斗”)。最后由該團代表向毛主席獻旗一幅,題文:“你是我們的光輝旗幟”。
抗日軍政大學在綏德 1943年1月,為了使抗大總校能有一個較安定的學習環境,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抗大總校第八期學員與第二、三分校合并,校址遷綏德,校部設在城郊西山寺,學生分布在寺溝、落雁砭及延家岔一帶的土窯里,何長工任校長。1月下旬,抗大第七分校及附設陸軍中學1000多名學員,由喻楚杰校長率領,從晉西北興縣出發,西渡黃河,經佳縣、米脂到達綏德,營連干部隊與總校合并。1944年秋,奉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之命,抗大總校與第七分校又由綏德遷往山西。
中央民族學院在定邊 1944年4月,中央民族學院從延安遷到定邊,與三邊師范合并,稱“三邊公學”。學院以“三公”民族部的形式存在,并開展教學活動,校長王世泰,副校長宗群,總支書記王志強。1945年又從“三公”分出遷往內蒙古。
附表
1.榆林解放區1940年至1947年中等教育概況表

2.榆林解放區1942年春合并小學后與1941年秋學校學生數目比較表

附錄
1.關于小學教育問題
對過去小學的一點檢討
我們從這次文教調查材料中,知道靖邊全縣五萬零七百多人口里,學齡兒童大約占人口的十分之一(此以新城區調查推算)。而小學數目,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為最盛時期,全縣完小和普小共有十九個,學生為四百三十三人。冬學約十五處,學生為二百三十五人.總占學齡兒童的百分之十三強(冬學中還有成年人)。一九四一年以后,在所謂建立正規化提高質量的口號下,小學大量合并和裁減,全縣完小普小共并為八處,學生減至三百三十四人。冬學只有九處,學生約一百五十二人.這樣在數量上減少了,但在質量上仍然沒有提高。今天檢討起來。這個以縮小數量而提高質量的辦法,是不符合在普及中來提高的原則。從這次調查材料中考察,過去小學辦不好,其主要原因:不是因數量多而影響了質量,而是對于邊區的地廣人稀,農村分散的特點估計不夠。所以在辦小學的問題上,就發生了許多不應有的現象。
(注:靖邊的小學教育,在當時比較普及,可是教學質量頗差。魯直同志作了較細的了解,并且指出了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辦法)
如:有些農民,怕念書把娃娃送到友區去;有些農民,把念書當成了當兵,花錢雇用別人的娃娃去頂替;還有的怕念書,把家庭分居,有的讓大人來頂,新城區派出游擊隊去動員學生,徐老漢把娃娃寄出去,自己到學校來頂。念了幾天受不住,又要求回去尋娃娃來。
為什么會產生這些現象呢?
(1)學校距離家庭遠,“貴器子女”,父母舍不得送出去,尤其是女娃,他們更不愿送出門念書。據調查,小學學生年齡平均都在十四歲以上,同時沒有幾個女學生。
(2)家庭經濟不發展,勞動力缺乏。念書又要花費很多,如長城小學的一個學生,一年在學時間為八個月(除棉衣單衣不計外),僅吃米、伙食、文具、零用等消費了三萬三千零七十元。按目前米價計,即為一石六斗小米了。這樣大的消耗,較寒家境,是供給不起的。這里我們調查了兩個小學學生的家庭成分。新城區小學三十六個學生,中農十六戶,富農十八戶,地主二戶,沒有貧農和雇農。長城區小學三十個學生,富農九戶,中農十五戶,貧農六戶。由此可見,家境貧寒的子弟,是沒有多少人讀書的。
(3)教員質量差,在群眾中威信不高。如某區小學教員,改作文把“拾糞”兩字寫成“十憤”。勞動的“勞”字寫為“老”字。拿東西的“拿”字寫為“那”。這是文化的一方面。其次,有些教員,認識單純,不懂得社會上的應酬學問。如群眾日常往來的文約、請帖、對聯、紅白喜事等,他們都應酬不來。所以群眾的生活和他們不能密切起來,群眾說他們“不中用”,再次,是教學上的形式主義作弊,如一個教員對初學娃娃講地球、太陽、月、星等天文地理,學生一滿解不下;對于學校設備上,則要求正規化,要建立圖書館、辦公室、會客室等等;對學生管理上,每天開一次‘夕會’檢討學生的每日生活(上見新城區小學調查)。甚至個別教員借生產之名,行利己之實。包粽子,搗生意。勾引大學生賺小學生的錢,引起家長的不滿意。這里我再舉一個例子,可以看出群眾對他們是沒信仰了,如某小學教員,和學生打架,被學生打哭了,而轟動了全村群眾。這不是挖苦這些教員,而是需要他們注意的事實。
(4)學生進步太慢,學用又不能一致。如長城區小學的一個學生,念了七年書,據測驗才識了一千多個字,其中還有九十幾個字寫錯了。三年級的一個學生,把同學的“學”字寫成了“蒙”字。再比如龍洲區小學,是比較好的一個,據測驗:一年級學生只識會一百至三百字,二年級學生只識會六百至九百個字,三年級學生只識會一千個字,但識的這些字,多是能認不能寫,知音不知意。對于農家日用的石、斗、升、合、糜、麻、五谷、文約、對聯、寫信、便條等常識,絕大部分是不會的。如新城區小學測驗,把“靖邊縣、新城區”六字,大部分寫錯了。這里說明:我們過去辦的學校,學生的質量是太差了,同時與用又是脫離的。所以群眾說:公家學校識不了字,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5)學生讀書沒有課本,這里的小學生,有讀了二三年書到現在還沒有課本的。有的是幾個人共一本,放假回家,不知道歸誰帶好,鬧得大家都不帶。所以回去之后就不能溫習,把識會幾個字也忘記了。辦學校的既不給發新的課本,又不讓他念“百家姓”、日用雜字等舊東西。結果是沒有書念。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未得到很好的解決。
上述五點,是我們對于過去小學教育的大概檢討,問題的確是存在著。在今后民辦公助的方針下,必須克服這些現象。我們列述這些現象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大家注意,以求克服的方法。下面再講今年我們開辦小學的經驗。
我們創造了五種小學形式
六月區鄉干部會議后,開始抓民辦小學的設立。在兩個月的時間中,民辦小學已有一些發展,現在已開學十七處,到校學生三百零四人,連原有舊式八處,學生已達六百三十八人了。其數量已恢復到靖邊小學的最盛時期。為了把問題弄得清楚,我只講—下這里民辦小學的五種形式和每種形式的利弊。
第一種:是輪教小學的形式。在鎮靖區二鄉人口較多的閻店坬,有七戶人家,學齡兒童十三個。魚溝壕十三戶有學齡兒童十一個。狼臥溝二十二戶人家有學齡兒童十七個。共為四十一個娃娃,都在十歲左右。村與村的距離為三里至五里遠近,以魚溝壕作中心村。每村設一教室,每校設一校長,管理學校學生,負責召集上課。另外設一總校長,負責領導三處,現已開學,三處到校學生四十五名,內有女生二十七名。教員是本地人,群眾很熟悉。上課每天早午晚三次輪教三處,學生不動,教員流動,教員教后,學生還可幫助家庭生產。這樣,群眾非常歡迎,認為早就這樣辦,他們的子女都已認字了。為什么呢!因為它解決了群眾的送學生六種困難:(1)學生念書還可幫助生產。(2)“貴器子女”不離本村,父母沒憂慮,女娃也放心上學。(3)不出門,不要縫新衣服,穿破鞋也不怕別人笑話,特別是不要另縫一塊被子。(4)家里吃飯不要供米面。(5)窮人也能上學,沒有支費。(6)可以減少教員。這六種困難,在舊的小學里,是大部分存在的,但是這里現在把它克服了。
那么,它有什么缺點呢?(1)管理比較松懈。(2)教員比較勞累。除此以外,倒沒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為了克服管理松懈的缺點,每村設了一個人負責管理召集學生,學生中又分編小組。為了減輕教員勞累,要他不自己做飯,不要管理學生。學習進度,據檢查二十四天時間,有識會四十個字的,平均起來,每天都認會兩個字。比舊的普小,識字速度還快。
這種小學的教員,必須吃苦耐勞,能團結群眾,還要有相當能力,不然是搞不好的。現在教員吃飯,一個村子是輪的吃,兩個村子是家長集米一家代替做。明年準備開荒解決。現在經費,是由勞動英雄、積極分子等組織的管理委員會募捐解決。
第二種:是村民合學的形式。也就是一攬子形式。鎮靖城市鄉就組織了這樣的一個小學,其中包括有:(1)長年學生二十四人(女十一人,男十三人)。年齡平均九歲以下,以家庭成分論:富農二戶、中農五戶、貧農六戶、半工半農二戶、工人二戶、小商人五戶、雇農二戶。這樣看,貧富子弟都能念書。貧者近者在家吃飯,富者遠者在校吃飯。(2)有半日學生六名,男生一名,女生五名,他們半天生產,半天讀書。家境較貧寒,計貧農五戶,半工半農一戶。(3)有識字組學生六名,計變工隊員二人,牧羊娃娃四人。教員不能怕麻煩,隨到隨教。(4)夜校學生六名,白天生產,晚上來念書。(5)設群眾黑板報一塊,教員負責編寫板報,群眾組織編輯委員會。各行政村主任、鄉政府委員、變工隊長任通訊員,會寫的用書面寫,不會寫的用口頭傳,已出版八期頗得讀者歡迎。(6)設群眾衛生委員一個,教員兼任秘書,曾舉行一次全村衛生大檢查。(7)設群眾俱樂部一個,教員亦兼秘書,負責收集民間小調和編寫劇本。曾于六月演出《反巫神》一劇,頗得觀眾歡迎。(8)設讀報組兩個,組員十八人,負責給他們讀《群眾報》。其經費,由勞動英雄秦彥林,積極分子劉少邦等向全鄉募捐款洋十二萬元,蕎面一斗,黑板一塊。又決定植沙柳二千窩,柳樹一千株,種冬麥二坰,開秋荒六坰。原有全鄉之廟產地七十坰均改歸學田。教員冬季棉衣由政府幫助解決,學生則大部分在家吃飯。其管理由勞動英雄和積極分子組織管理委員會,負責解決學校經費及商定課程,收學放學等一切事宜。現在開學約一月時間,學生成績檢查:最高的識字二十多個,最低的也識字十多個以上。
總觀這個小學,它有以下三個特點:(1)包括全鄉文化活動,已成為一個文化據點。(2)生產與教育結合,雙方都能照顧。(3)不論貧富子弟,皆有求學機會。
第三種:是民辦變工小學形式。新城區五鄉原來沒有學校。今年政府提倡成立民辦學校,全鄉群眾要求把他們送在舊小學的學生抽回來,在本鄉另辦一處。經政府同意后,即抽回學生六名,另外又招收了十二個娃娃。但這些娃娃在家里都是放牛羊的娃娃,念了書即不能放羊、放牛。后來勞動英雄張華把他們組織起來,變工放牛讀書,把問題解決了。如王家的娃娃放四個牛,杜家的娃娃放八個牛,合起來一塊放。王家四個牛一次輪流念兩天書,杜家八個牛一次輪流念一天書。這樣,既能念書,又能放牛,雙方都兼顧到了。
第四種:是家庭小學形式。這種形式在全縣已出現了三處。如鎮靖區一鄉劉玉江家,共有八個娃娃,劉玉江管家又識字,家庭比較好,經政府動員解釋后,他即設立了一個家庭小學,另外又吸收了外家一個娃娃,現已開學了,識字最多的已能識到一百多個字。他們念的書,現在是《百家姓》和《日用雜字》。這種學校,較為簡單,沒有什么經費開支,學生以識字為主。但是它可能發生落后的非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偏向,對于新鮮事物的灌輸,比較缺少。所以政府對于這種學校,應加強領導,供給新鮮讀物,多巡視檢查.并給予經費和對教員的幫助,使它多招收一些外戶學生,逐漸可以擴大起來。
第五種:就是民辦公助的一般形式。這種形式,占全縣小學之大多數。其學生則大部分為外村送入的長年學生,沒有上述四種包括的內容廣泛。因此它還帶有舊式小學的味道。但是由于它是由勞動英雄和積極分子創辦起來的,所以群眾對它的看法和對舊小學的看法不同。如鎮靖區六鄉民小,張四海一戶送了四個娃娃念書。對過去的舊小學,一家決不會送四個娃娃去上學,這是因為現在的小學是由群眾自己創辦起來的。
這種民小為什么內容不能包括那么廣泛呢?我們檢討,因為它沒有和廣大群眾結合起來,只有積極分子的努力,還沒有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所以它不能成為包羅萬象的一攬子學校。上述五種學校的形式,據我們研究,比較適合邊區環境的,是前三種。后兩種形式:前者因為是邊區大眾小學,不易普遍發展,后者因為沒和廣大群眾密切結合,可能使群眾發生不滿,同時因為它和舊式小學一樣,學生家長在經濟上有相當負擔,家境較寒的子弟仍有求學困難。在今后推廣小學的工作上,我們的意見,應該多推廣前三種形式。對于后兩種形式的小學,應該加以改進,使他逐漸地適合農村的環境。
在創辦小學上的經驗
(1)開辦小學,要適應邊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的條件。它應不同于經濟發達和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也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國家。過去辦小學,對于這一點我們沒有很好地估計到。所以許多地方抄襲了外面的一套,以致我們的小學辦不好。從上述第一、第二兩種形式的小學學生數量上看,只要能適合農村環境和群眾要求,群眾是愿意送他們子弟上學的。
(2)開辦民小,首先要把勞動英雄和積極分子發動起來。上述五種形式的任何一種,都是經過勞動英雄和積極分子的活動,但是僅有勞動英雄和積極分子的活動,沒有與廣大群眾結合,事情還是辦不好的。如前三種形式的民小,因為它和群眾結合了,所以它就辦得好。后兩種形式的不如前三種好,就是因為它沒有直接和廣大群眾結合起來。這里更使我們了解了:“領導骨干與廣大群眾相結合”的領導方法,的確是非常正確的一個方法。
(3)這次更證明了,一切工作只要把群眾發動起來,只要給群眾當“小學生”,一切困難都可以解決。如這次十七處民辦小學的開辦,教員、校址、經費等困難都是群眾解決的。他們把公荒、廟田、黑門產都報告來,作為學校的教育基金。他們自動地栽沙柳、柳樹給學校燒柴用。他們把自己的好地拿出來,給學校種冬麥。諸如此類的活的事實,證明了一切困難在群眾中都可以解決。過去靖邊在辦學校的問題上,是脫離群眾的,所以許多困難不能解決,沒有辦好一處小學。目前在民辦公助方針下,才實際地給了我們再次的教訓。
(4)最后特別重要的是要把區鄉干部的思想搞通。據這次調查,鎮靖區干部的思想搞通了,所以他們區的成績就最好,其他部分區鄉為什么沒有搞起來呢?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上的毛病沒有肅清。妨礙了他們工作的進步。如一個區的領導干部說:“等秋后再搞吧!現在群眾顧不上。”“八路軍說起做什么,連午覺也不睡,真是……”這種說法,充分表現了他們對民辦小學的開展,在思想上是沒有要努力去做的準備,只是當成了對上級工作的應付差事。
原載一九四四年十月一日《解放日報》
2.野雞岔冬學
靖邊縣巡檢區是文化最落后的地區。過去沒出過一個秀才和完小畢業生。雖然幾年來政府也創辦過普小和冬學,但效果不大。特別是在教學方法上還有缺點,在群眾中還有不滿情緒。因此在今年開辦野雞岔冬學時,我首先了解了過去情形,搜集群眾意見,群眾的顧慮有:(1)過去冬學只死背口歌,結果識字不會用。(2)大人擔心小娃吃不好穿不暖。(3)先生打罵學生。因此我就首先給送學生上學的家長講明白;保證學字的要會講、會用、會寫。新來的娃娃和小娃娃先吃飯,住的是窯洞;大的娃娃睡學房。以后再向他們征求意見,這樣,家長就歡喜地說:“我回去給娃娃買生活(墨和紙張)三天內就送來。”但是我還要向他們勸解:“現在用不著,等到娃娃學會寫了再買。早些送到學校里,損壞了也是損失。”因此家長就都很滿意地走了。很快地,他們把意見就傳給附近的群眾。
我根據和家長的談話,就編下識字的課本。
我先教給學生會認會寫,以后根據學生的進度教日用雜字和識字課本。因為群眾有的知道學校教學辦法,在送學生來上學的時候,家長就自己把這要求提出來。學生在回家時,逢人便寫他村子、父親和自己的名字。群眾到學校來參觀,見了學生的學習情形,都感到滿意。
野雞岔冬學去年收了廿八個學生。最大的學生有二十二歲,最小的娃娃是八歲。
我采取來一個學生就教一個的辦法。對初來的小娃娃,我叫他和熟識的娃去玩,或者叫和一些早來的娃娃坐在炕上,看別人念書和寫字,等他慣熟了學校的習氣,就叫他認自己的名字,用編的三個字的口歌教他念。
開頭教字,要教娃娃指著字一個一個地教,又教他寫字。同時采用配偶似的小先生制,把相熟娃娃配成對,識字多的教識字少的,早來的娃娃教新來的。在教字的時候,要注意先教學生認會和寫會單字。不要教溜口歌和成句的默寫,如果娃娃成句的溜口歌,他能成句地認下去,但分開單字來就會不認識。同樣如會成句的默寫,有時單個的字卻寫不出來。
此外,我還根據娃娃們識字進度,分開三個組。各選一個組長,又選一名級長,組長每天向教師匯報。在學生中間,互相訂了幾條紀律:(1)不吵嘴,不打架。(2)識字時間不亂說,不亂跑.(3)不尿炕,想尿時叫別人。(4)夜里出外要穿衣服。(5)不喝涼水。(6)要聽教員和小組長的話。
在小學生間要建立起互相考問的制度。就是把學生配成對,誰先默寫完就可以考問別人。每隔三天,由三個小先生普遍地考試學生,每天教員要抽考,就是為鼓勵學生多識字,要會認、會寫、會講、會用。再召集學生開會,選舉模范娃娃。
在古歷十一月廿三日,冬學舉行了第一次大考試。考試結果,第一組學生已學會了兩種便條,四種數碼(大,小寫,阿拉伯和舊式商業數碼),學會記流水賬。成績最好的是高萬魁,在三十一天內識了四百五十個生字,忘記了十一個字,能背、能講,還能很整齊地寫出來。
在廿八個學生中,總平均每人認識了一百字,忘記九個字。
我還領導學生開了一次會,大家檢舉巫神陰陽騙財害人的事情,又組織了一個會,讓學生批評教員。這次會上有兩位學生的家長參加,都稱贊說:“先生教得好,在短時期內,教會學生識了字,并且會講會用,我從來沒見到過這樣的學校,像這樣辦下去,入學的人自然會多”。
原載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解放日報》
3.張家畔的婦女輪校
靖邊在舊社會里,是一個文化十分落后的地區,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婦女識字的更少。去年六月,張家畔組織婦女識字組,有三十一人參加,大多是三十歲以下的青年婦女,三天或七天集合上一次課,七月農忙了,就停頓下來。我在十月初一去開展文教工作時,區政府的同志說:婦女們學習情緒不高,很難動員。同三位識字組長進行挨戶訪問后,費了很大力量,召集了二十六個婦女來開會,有婆婆來代替的,有婆婆和丈夫不放心跟著來的。根據當時的了解,她們不愿認字的原因有四;(1)怕誤生產。本街移民甚多,一般婦女除帶娃娃、做針線,推磨滾碾、做飯外,部分的還參加職業勞動(如開磨坊、豆腐坊與種莊稼等)。(2)怕念了書當“公家婆姨”。(3)怕念了書不服家庭教管。(4)認為婆姨女子念書不頂事。區政府研究了這些原因,決定將識字組改成輪校,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在家長會上選出文教英雄折立周八人組織教育委員會。一面教學,一面勸學,現在發展到四十八名,占全鎮成年婦女百分之九十以上。她們為什么都來了呢?
一、教委會主任折立周老人從定邊開文教大會回來以后,經常拄著拐杖到各家去宣傳識字的好處。如女二流子劉玉蘭過去曾說:“愿坐禁閉也不識字”折老耐心地對她解釋:“這是政府要把咱們往正路上引呢!識下字,記個賬,寫個條條,也能幫你掌柜的(丈夫)成個事。”教委會陳蘭元、李海應,趙堃等不單只督促自己的老婆識字,并把附近的婦女也說服到校學習。
二、教委會辦黑板報,以推動識字工作為中心,表揚過八個婦女,六個男人,三個送媳、送妻念書的家長,并批評過一個二流子。如李海清過去不愿識字,一見教員就躲了,但當她的干妹子張鳳明識字好,上了黑板報后,她就自動參加了輪校,成了最積極的一員,以后被選為組長。又如趙蘭英裝病,不肯識字,還說怪話,大家認為她最“歪”。開會批評她。大家說:“你再不轉變。就編成第二個張來旦(二流子)往黑板報上寫。”第二天,她就買了訂書的紙,做了沙盤,參加了輪校。
三、利用親戚關系,相互影響。如張培連有個十四歲的女子,不讓念書,她和苗澤信很要好,苗的十六歲的妹子學習很好,我們經常夸獎她,說她可能受獎勵。苗家很高興,把張的女子也勸出來念書了。
四、教員與群眾建立親密的關系,經常作家庭訪問,幫助勞動,替群眾治病,調解家庭糾紛,幫干姊妹等,來團結婦女參加學習。
我們采用了五種教學形式;(1)每天分三個時間、三個地點輪流教。早飯后教員去上街,附近的婦女拿著沙盤和書本到郝保鴻家里來,大家坐在炕上學字。沒事時學一上午,有事就先回去。午飯后教員去下街馬金花家里,附近婦女就來這里上課。住在教員附近的五個婦女,晚上就來教員住所附近受教。(2)有七個婦女住在識字組長柳海清附近,她們要求由她教,每天教一次,不論上下午。婦女們有空就來學習。(3)單人獨戶不能離家的由組長或小先生上門去教。(4)家里有人識字,但顧不上出來的,由家里人教,一家有三個以上參加識字的,就組織家庭識字組.由教員作定期檢查。(5)一家有二人參加輪校的,則輪流來上課,回去互相轉教。
在陽歷年后,由教委會發起募捐,召開獎勵大會,更提高了婦女的學習熱情。
成立秧歌隊。早在陽歷年時,婦女們看了三旅劇團秧歌劇,心愛得很,想學著扭,當時政府沒有積極提倡。以后九團江虹同志編了個表揚文教英雄折立周和男人識字的戲,李蘭英、余惠敏知道了,就到區上來說:“請江同志給咱婦女輪校也編個戲吧!”區委郭文榮書記十分贊成,就由大家討論成立婦女秧歌組,以識字組長余惠敏和李蘭英為正副組長。教委副主任劉漢英保證他的妹子劉秀英參加,區政府同志去征得了孔亞中父親的同意,抗屬龐玉蘭、王秉新生活困難,鄉政府給優待糧食二斗四,解決她們家庭困難。王秉新、孔亞中、劉秀英三人是好朋友,則抓緊王秉新以團結另外兩個。在排演過程中,為鞏固演員們的情緒,區政府特請她們吃飯。在技術上,過去沒扭過,不會唱,配不上樂器,有兩個演員還懷著孕,不能多扭,因此就請了九團田秀舫、江虹等同志來幫助導演和化裝。為照顧演員身體,決定少扭場子。
婦女秧歌組在舊歷年底配合擁軍大會預演了“婦女識字”,并和男人識字組聯合演出了“擁軍運動”。正月正式出演“婦女識字”,還參加了全區八大秧歌隊比賽,轟動了整個靖邊縣城和附近的鄉村。一個傳一個地說;“張家畔的婦女上了戲了”因為演員都是婦女們的親鄰,有的演員本人就是戲中人物,所以她們都自動借出最好的衣服和銀器來,化裝之美,為各種秧歌隊之冠。人物性格、語言的特征和事實的過程都是演員親身經歷過的,表情真實、自然,特別是對婦女們的教育意義很大。如劇中的女二流子丁生玉,過去不務正業,不識字,今年已下決心轉變,在婦女輪校,當眾人宣布了全年紡線二十斤,識字五百的計劃。
照著預訂的計劃,今年正月十五以后,組長就自動召集了婦女們開始識字。她們已經有了四個自己選出的組長,去年區政府指定的三個,一個已經當了教員,兩個正在進一步學習。正月二十,教委會與工廠配合召開婦女大會。折老鼓勵大家努力參加識字、紡線,衛生三件大事。婦女們熱烈響應,訂了全年生產識字計劃。余惠敏、李蘭英、李海清等互相挑戰。王秀英訂了全年識一千字的計劃,并推動了全家五人齊紡線。模范家長苗老太太與媳婦女兒都在加緊紡線,她的女兒定了全年識字一千,媳婦定了全年識字四百的計劃。
原載一九四五年四月五日《解放日報》
4.神府的革命教育事業
地下黨時期(1929—1934)
大革命前,神木縣只有縣城和高家堡兩處高等小學,廣大貧苦農民子女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王兆卿離開馮玉祥部隊,回到神木。擔任了國民黨政府教育局南區教育助理。王兆卿就以這個合法身份在南鄉積極活動,進行黨的秘密宣傳工作。
為了傳播革命思想,王兆卿想方設法向國民黨縣教育局申請,使神木南鄉除有一所沙峁鎮模范小學外,又先后在王家莊、菜園溝、劉家坡、石角塌、溫家川、彩林、太和寨等村辦起了十余處小學。王兆卿給這些小學聘請的教師大都是共產黨員和傾向革命的知識分子。這些教師思想活躍,工作熱情,向學生大力宣傳革命真理,灌輸共產主義思想。每逢集會、廟會,各小學教師帶領學生到會場貼標語、撒傳單,登臺講演,向趕集趕會的群眾宣傳共產黨的革命主張,號召群眾起來革命,抵抗苛捐雜稅,推翻反動統治。
1930年春,榆林中學畢業回鄉的共產黨員賈懷智擔任了神木南區教育助理員。此時南鄉小學已經發展到二十余處。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擴大黨的影響,黨組織決定在沙峁鎮辦一所高級小學,作為教育中心和南鄉黨組織的機關駐地。遂由賈懷智以教育助理員的合法身份和黨員劉榮黨聯絡南鄉開明人士溫亮典等人,聯名申請在沙峁鎮創辦神木縣第三高等小學(簡稱三高)。1930年2月,三高在沙峁鎮成立。教師有劉惠軒、劉北垣、王君武(以上均是黨員)、王潤生(王君武妹)等人。高年級每班有五十個學生,共產黨員楊文謨、馮道等以學生身份在學生中秘密地開展黨的工作。
同年夏天,南鄉區委在沙峁鎮三高正式成立。區委以三高為黨的活動中心,秘密地發展黨員,擴大黨的隊伍,建立黨的基層組織。不久,南鄉的小學已發展到三十多處,各處小學的教師大都是共產黨員,有些還是基層支部的骨干。我在劉家坡小學當教師時,劉家坡、石角塌等前后村是一個支部,支部書記是李登萬,我是支部副書記。各支部在南鄉區委統一領導下,秘密地開展革命宣傳。南鄉區委還以沙峁鎮三高為中心,秘密油印黨的文件、宣傳材料,書寫標語,領導南鄉三十余處小學校中的黨員教師,結合時局變化,向學生講解革命道理,灌輸共產主義思想。在節假日、集會、廟會時又組織學生張貼標語、散發傳單,進行演講等。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區委領導沙峁三高及周圍幾處小學師生,在沙峁鎮的戲樓上演出小戲劇,進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投降賣國的宣傳。
沙峁鎮三高及各小學的革命活動影響越來越大,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注意。1932年2月,陜北特委交通員在西豆峪被敵人逮捕,敵人從他身上搜出了黨的秘密文件和特委給賈懷智的信,暴露了賈懷智在黨內的身份。賈懷智在黨的安排下與劉惠軒、劉北垣、楊文謨等人離開了南鄉,輾轉到了太原和北平。敵人抓不到賈懷智等人,就將三高查封。學生大部分失學了,少部分轉到神木城高小繼續讀書。
沙峁鎮三高創辦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這所革命的學校,為黨培養了一批人才,他們大都成為黨和紅軍中的優秀干部和指揮員。
根據地時期(1934—1937)
1933年冬,游擊戰爭在神府南鄉興起后,神府南鄉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事業也開始發生了變化。1934年,革命形勢發展迅速,根據地不斷擴大,黨的各級基層組織和群眾組織也都普遍建立。翻身解放的廣大農民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識,懂得革命道理。神府蘇區的黨和政府采取各種形式的勤儉辦學方法,克服種種困難,在蘇區內的大部分村莊里辦起了列寧小學、冬學、夜校、識字班等各種學校。吸收勞苦群眾的子女上列寧小學和冬學,中青年男女進夜校或識字班。辦學中碰到師資不足就聘請一些老秀才(如李含恩等)作教師。紙張缺乏,就通過各種渠道,從神木城附近的單家灘紙廠購買。課本沒有就自己動手去編,當時蘇維埃政府編了兩本書,內容大致是“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消滅封建剝削”等喚醒群眾起來革命的語言文字。除了這兩本書,學校還選擇使用《百家姓》《緊要》《千字文》等一些舊課本的內容。教育經費的來源,以群眾捐獻為主,教師的吃糧由群眾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