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榆林市教育志
  • 榆林市教育局
  • 2808字
  • 2020-11-24 15:19:09

第一章 廢科舉前的教育概況

第一節 儒學

從西周開始,中國就有了官辦的學校。唐宋以來,榆林地區的府、州、郡、縣自南向北,先后辦起官學,又稱儒學,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據舊志書記載,榆林地區以綏德為中心的南五縣,儒學創建較早。綏德州儒學于唐代建于州城西北。金承安五年綏德州儒學重修于城東嵯峨山南(今城關中學所在地),并于泰和元年(1201)增修。當時,上郡15縣以及其他地方來這里求學的生員很多。儒學每年招收文武生員約40名,主要課程是“四書”、“五經”、“六藝”。儒學的學舍叫學宮,一般建有明倫堂、敬一亭和尊經閣。學宮與文廟相連,廟內建有大成殿、戟門、泮池、欞星門和照壁等,因此儒學又稱廟學【參見“綏德州學(儒學)學宮圖”】。金承安五年(1200)康樂寨知寨劉忠在《重修儒學碑記》中認為“王者之治,教化為先”, “故天下之勢,安危治亂,每視其學之廢興。”

青澗(今清澗縣)廟學建于宋代。明洪武六年(1373)知縣鄒宗彝于廟學西側建儒學署。明洪熙元年(1425)青澗縣教諭陳致中重修。當時的延安道儉事饒安(臨川人)在《重修廟學記》中指出:“夫青澗,延安支邑,古雍州邊鄙也,在春秋白狄之墟,秦漢部北地。當是時,禮義之教邈乎無聞,唐置寬州,始畫疆界;迨宋,則其地近西羌,守臣范仲淹命種世衡筑青澗城以拒之,然專尚武,文亦未興也。其廟學肇于宋季,因陋就簡,距今二百余載?!鼻蹇滴跄觊g,知縣江雯(康熙三年至十三年任青澗知縣)捐俸重修儒學。翰林院檢討白乃貞(清澗人)于嘉慶八年(1803)奉命來清澗考察,曾在儒學給生員主講《詩經》和《尚書》,并于嘉慶十年(1805)捐俸以導儒學,為此寫下了《重修儒學記》,表彰了種世衡與江雯“修學造士”的業績。

葭州(今佳縣)廟學自宋代建成,到明代才初具規模。據舊志書記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葭州廟學曾舉行祭孔大典。明成化元年(1465)知州劉毓將廟學改建為儒學,地址由田家院移到州城南一里四十步山的北面。此后,明、清兩代知州多次重修。入儒學的文武生員平均每年各8名,多至12名。

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米脂縣署主簿馮安國,在舊上城主持修建儒學學宮于文宣王廟旁。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因原址狹窄,知縣陳奎接受陜西提學副使楊一清的指示,將學官遷建于下城東街文廟西側(今東街小學西院),此后多次重修。

明隆慶二年(1568)米脂縣進士艾杞在《重修儒學記》中指出:“按米脂本西夏銀宥二州所轄,前代自為聲教,各以兵力相雄長,無衣冠禮樂之化,所謂五方中之異俗者?!彼龘P了米脂知縣霍省吾(湖廣承天人)帶頭捐俸重修儒學的功德,陳述了當時儒學“日出而鐘鼓和鳴,師儒揖讓,陳說先王之教,趨跪仁義之途,使邊徼人士環視誦聽,共被文教”的盛況。清初順治十一年(1654),米脂知縣單國玉又整修了學舍,他在《重修儒學記》中說:“米邑雖小,儒教未云衰息也”,倡導篤學士子“以振興文教為己任”。

吳堡廟學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明洪武三年(1370)主簿周琛重建。洪武十三年(1380)知縣范平仲、宣德十年(1435)知縣袁禮、天順五年(1461)知縣敦敏、嘉靖十九年(1540)知縣張弛、萬歷四十一年(1613)知縣盧文鴻、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知縣沈鴻勛、道光二十二年(1842)教諭鄭士楷各重修,地址在縣治西。每年附學文武生員各八名,兩年一貢。明嘉靖十九年(1540)延安府同知趙時寧在《邑令張弛重修廟學記》中稱贊了知縣張弛整修廟學“材不費公帑,役不勞大眾”的業績和利用空閑時間親自到學宮授課“為諸生剖疑析奧弗問寒暑”的治學精神。

以榆林為中心的北六縣,儒學都建于明、清兩代。府谷儒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縣齊翔建。明天順五年(1461)知縣秦纮、成化十二年(1476)知縣賀昭、成化十六年(1480)知縣田璋、嘉靖十九年(1540)知縣劉聯芳、萬歷十四年(1586)知縣范學顏,陸續增修擴建,后毀于戰火.清順治八年(1651)知縣魏震重建文昌祠;順治十四年(1657)知縣龔榮重葺大成殿(1981年府谷縣人民政府重新修葺大成殿,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欞星門;康熙五年(1666)知縣楊許玉補修名宦祠與鄉賢祠;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縣徐衡新建啟圣祠,一時文教復興。

神木儒學學宮在城南隅,明正統八年(1443)知縣彭佐主持修建。自正德十六年(1521)以后近60年荒廢。隆慶六年(1572)神木道張守中、通判劉弼寬、知縣喬承詔、教諭於詩,將學宮移建于縣署東南。明萬歷元年(1573)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張四維在《重建神木縣文廟學署記》中指出:“神木,古麟州地。密與虜接,在中國為絕塞,是故武備急焉。列屯置戍,民自習于騎射。至于教化禮義之事,長人者非無意焉,不遑及也。”同時記述當時修建的情況:“木取諸塞外,出永興堡一百五十余里,石取諸東山,丁役取諸鎮羌、府谷二城守卒。公費取自公罰,不足乃以本道贖鍰佐之?!鼻宕鷱捻樦问辏?653)到道光十四年(1834)神木地方官吏曾多次續修。

明成化七年(1471)都御史王悅將榆林驛改置榆林衛。巡撫右副都御史余子俊經過兩年時間,將延綏鎮(一級軍事機構)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城內,并于成化八年(1472)向禮部呈送了“開設學校疏”,建議設立榆林衛學。包括儒學、陰陽學和醫學各一所。余子俊確立了修建學宮的地點在“城之西,衛之右”,但因調遷未能實施。成化十二年(1476)春,浙右巡撫丁大容開始修建榆林衛儒學,到成化十四年(1478),建成明倫堂,及志道、據道、依仁、游藝四齋?!耙粫r子弟環睹盛事,莫不忻忻然,愿學眾至數百人,遂禮鄉進士紀溫習教事。”(明大學士劉翊《新建榆林衛廟學記》)。此后,巡撫楊浩又在明倫堂后建成尊經閣。明正德十年(1515)按察司閻鐸重修學宮,改置文會堂,在尊經閣東建教授宅,閣西建訓導宅。明末毀于兵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總鎮許占魁、榆林道高光祉、延安府知府王廷弼、城堡同知譚吉璁重修榆林儒學,譚同知為此寫下了“榆林學記”。到了清雍正九年(1731)榆林始設府,于是將衛學改為府學。乾隆十六年(1751)移修府學于學廟西。

明代,今榆林地區西三縣(靖邊、定邊、橫山)所屬十城堡共有一所儒學,即靖邊所儒學,建于萬歷元年(1573),地址在新城堡(靖邊營治所)城內山上。萬歷二十八年(1600)又移建學宮于山下,但仍初具規模,直到萬歷三十六年(1608)才修建完備,學宮建制都仿照綏德州儒學的式樣。延綏巡撫涂宗浚曾為此寫下了《重建靖邊所儒學記》。清雍正九年(1731)定邊由營改為縣,始設訓導。定邊儒學是在文廟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擴建時間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到嘉慶十九年(1757)才初具規模。清雍正九年(1731)懷遠改為縣,即今天的橫山縣。清乾隆三年(1738)蘇其照任懷遠縣知縣,他決意建學,經過六年的準備,于乾隆九年(1744)動工,到乾隆十年(1745)建成懷遠縣儒學學宮,并為此寫下了《創建學宮碑記》,在“碑記”中,他“愿諸生肄習其中者,尊聞行知,去浮務實,修明體達用之學,絕憩玩淫匪之私?!鼻∪吣辏?772)知縣胡紹祖、光緒十年(1884)知縣王國勛先后重修(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知縣曹子正(響水堡人)又重修文廟,寫下了最后一塊《重修橫山縣文廟碑記》, “以期后之君子踵事增華,擴充而潤色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州市| 贵德县| 天柱县| 房产| 安龙县| 斗六市| 大港区| 新平| 安泽县| 江油市| 吴忠市| 堆龙德庆县| 潼南县| 巴楚县| 收藏| 大方县| 吴堡县| 万宁市| 安化县| 内丘县| 长寿区| 昆明市| 华容县| 苏尼特右旗| 凤阳县| 平安县| 昌吉市| 安岳县| 崇州市| 阿拉善右旗| 大渡口区| 乌拉特中旗| 盐津县| 开原市| 雷山县| 娱乐| 高安市| 江口县| 如皋市| 庆阳市| 宝应县|